范文
菜单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反思

时间: 02-11 栏目: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反思一: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往往容易顾此失彼,其实,文与言都是教学内容,单方面的重言或重文固然是不对的,先言后文或者先文后言其实也很糟糕。言是基础,文是语境,是文化,是文学;缀言而成文,言也是文的有机组成。字词固然重要,可脱离语境背词语解释实在痛苦,正如我们小时学英语,记单词最好的方法也是语境阅读。所以,文言并重,让学生在语境和情境中理解词句,感悟作为文化经典的作品的文化、艺术和思想价值,比之僵化的串讲和灌输式教学,教学效益高而延续时间长,使学生的“学”不只停留在文言基础知识之上,而升华到对形象的理解、作者意图和写法的感悟上,真正使文言文成为一篇优质的文学作品而非被拙劣翻译过来的“外国作品”。
   《唐雎不辱使命》这篇短文不仅语言凝练优美,而且唐雎的精神也成为中国文学殿堂中的一种永恒,因此,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分为两大块,每节课突出一个重点,既教给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又培养了他们赏析文言文的习惯。
    当然,该节课也有不足,若让学生改编成课本剧,效果也许会更好一些。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反思二:

    下午是公开课《唐雎不辱使命》,前一天已经上过了一部分,这一节课是接下去,主要的目的是积累文言文语句,理解人物的性格。
    我先是收缴作业,清点作业,分发前一节课小测,告知各组小测的成绩,最后一组的平均分线下的学生需要写作文,然后开始转入课堂来,首先先提问前一节课中的一些词语,学生上一节课听课效果尚可,然后接着讲解本课的内容。侧重于词语,学生也挺积极的,但是课进度有些不足,到最后一个环节,理解人物性格这个环节,时间不足,本来想通过词语积累环节对课文内容有所理解的基础上,对人物的性格进行总结,然后利用这些总结的人物性格的特点指导朗读,利用朗读来深化对人物的性格的理解,但是来不及了。
    本节课优点是班上的学生比较积极。
    缺点是有些环节比较乱,我反思为什么会比较乱,是因为我担心时间来不及,没法子仔细地解释课文的词语,所以,我只对一些重点的词语和学生进行讨论,讨论的话题主要是这一句如果让你来出题目,你能出什么题目,学生还是能比较准确地把握住重点词语。所以就显得稍微有些乱。
    组长的建议是提问的面要广一些,不过我知道,班上哪些学生水平处于如何程度,所以,提问还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第二个建议是因为学生的水平比较低,还应该把重点的句子画出来,总结要多一些。这些建议都很好,下一节课是练习课,巩固一下,这些练习中就有许多是总结的,可以弥补一下。
    下一节课应该接下去朗读,然后是练习。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反思三:

    小说单元之后,要上文言文单元留下的一篇课文《唐雎不辱使命》,我给学生布置的前置性作业为“唐雎为什么能够不辱使命”,并要求课前通过自学和小组讨论解决大部分字句方面的问题。
    上第一节课时,发现学生并不能完全按照要求去做,于是就先让他们分小组讨论交流第一段中遇到的问题,然后找一个学生介绍他通知讨论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什么没搞明白的问题。学生说出了一个重要的文言复音词“虽然”,说它是“即使这样”的意思,我对此有不同意见,觉得理解为“虽然这样”更合适,因为从外交礼节、实力对比的角度看,这个“虽”不应该是表假设的,不管心里愿意不愿意,安陵君在说话时都会把秦王的要求当作真话来看待的。学生说没有什么疑问了,之后我针对这一段提出了几个问题,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了。明确了这一段是唐雎出使的背景并齐读之后,这一段的学习结束。
    对于后面的内容,我受教师用书的启发,结合其特点(主要就是唐雎和秦王的对话)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给学生布置了下一次课(第二天是两节课连堂)的前置作业:八个大组表演唐雎和秦王斗争的场面,要求使用白话对话,要用动作、表情,可适当使用道具,可添加一些细节。具体要求是:利用本节课剩下的时间,先读懂后几段的内容,然后小组中前后对应的两个同学分角色用白话来表演唐、秦对话,然后每大组从两个小组中分别选出表现最好的一名同学组成表演队。第二天上课前先把课桌移动教室的两边,中间留出空地,以供表演之用。各大组的组长担任评委,负责给代表队打分,满分10分,给分不低于7分。课代表负责统分。任务布置完之后,心里有些忐忑,因为平时没见到学生对课堂活动有多么积极,很担心第二天会冷场。
    第二天我比往常提前到教室,到窗户边时发现教室里的桌子已经拉到两边了,还有学生在舞动着自制的道具剑,心中窃喜,觉得有戏。进入教室后,我先表扬了全班,说他们积极性很高,准备很充分,问哪组先来,第一组的组长举了手,但其他组有意见,说要抽签。我说让第一组先干,然后由他们抽签决定第二个上场的大组,其余依此类推。大家同意后,第一组上场,意外的是,上来的不是两个人,而是四个人,除了唐雎、秦王外,还有两个侍卫站在秦王的后面。几个演员从出场到见面的礼节到对话的语气等都拿捏得很不错,对话的台词不仅切合原文的意思,还有所发挥。那把带着小红缨的竹剑也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余下的表演更精彩迭出,只是第一组的同学觉得很委屈,他们说自己先表演吃亏了,因为后表演的几组窃取了他们的创意。
    相对来说第四、第五两组的表演要差一些,特别是第五组,两个角色基本上都记不得台词,好在他们事先每个人都配备了随从,随从的手里都拿着书,主人一忘词,他们就在后面小声念,主人再重复说一遍,大家都说他们在演双簧。这两个组是学困生的集合,能够积极参与,已经让我倍感高兴,同学们也对他们表现出极大的耐心,有的人还看得有滋有味。
    表演用了一节多课的时间,参与演出的同学占到全班一半以上,整个课堂气氛热烈,掌声不断。第二节课剩下的时间,我让几位担任主角的同学谈了对唐雎、秦王的认识,由于走进了课文,走近了人物,他们谈得都很到位。
    这两节课,是我接这个班两个多月来上得最开心的课,也让我看到了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增强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信心。但对于这两节课,我感到还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要求学生使用白话,可能造成学生脱离课文直接去背译文的问题,这与通过活动让学生在自悟、讨论、对话的过程中理解句意、文意的初衷相违背。为了一个间接的目的去学习,学习可能就不是一个负担了,但如果间接目的成了直接目的,学习就会出现偏差。也许当初让他们直接使用原文进行对话,更符合文言文学习的规律。
    二、学生活动中出现了表演者希望尽情展示,希望得到大家的关注,但观看的同学却不能做忠实、文明观众的问题,也就是说部分学生只关心自己的表演而对别人的表演没有兴趣。这个问题也是我多次在县内几所学校听课时经常见到的情况,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希望能与同仁探讨。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反思四: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情节性、故事性很强的自读课文。教学中,在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着重从文章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这一写作特点入手分析,并组织学生通过排演课本剧的方式,达到对人物性格的认识和把握。
    从学生活动来看,他们学习古文的积极性很高。且对唐雎这样的历史人物,尤其又是在矛盾冲突如此激烈的故事中出现的人物,他们非常感兴趣。因此,投入排演课本剧的积极性也是很高的。他们基本把握住了人物鲜明的性格。通过揣摩秦王与唐雎的性格反差,达到对课文主题的把握。
    一部分学生还通过课下资料的搜集,找到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历史资料、文学常识。如有的学生搜集到了课文中三刺客的详细资料,甚至还有的找到了一些其他在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刺客资料。有的学生则搜集了有关课文出处的资料。这对教学是一种非常有益的补充,同时也是对学生资料检索能力的锻炼,更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