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时间: 01-09
栏目:反思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一:
《轴对称图形》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期的一课。在上本节课时我至始至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较好地达到了教学要求,完成了教学任务。一、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新课程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何谓“轴对称”,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新鲜的,如何让学生科学地认识并建立 “轴对称”的概念是我这节课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在引入新课时,首先观察一组优美的轴对称图案,然后提出:在这些作品中还藏着一些数学小秘密,是什么小秘密呢?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了,这样才能很快地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二、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本节课开展了“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猜一猜、剪一剪、判一判、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逐步领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如:在探究轴对称图形特征时,给学生提供蜻蜓、飞机、树叶等图片,让学生折一折,比一比,找出这些图片的共同特征,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主动去探究、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学生在汇报自己的发现时,尽管语言不够完整、不够准确,但这是他们认真思考后得到的结论。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培养。再如: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安排了“猜一猜、剪一剪”的活动。先出示半个花瓶、半件衣服,让学生猜一猜整个图形是什么,再让学生想办法得到整个图形。有学生提出照着把另一半画出来,但马上有同学提出:这种办法不容易使两边完全一样。还有学生提出在对称轴上放一个镜子,但这种办法的缺点是如果把镜子拿开了,整个图形也就没有了。通过比较,发现把纸沿着对称轴对折后再剪,就能很快得到一个完整的图形。这个活动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一步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三、与学生平等交流、对话。新课程呼唤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教师应该蹲下来倾听学生,和学生交流,而不是高高在上。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的地思考,才会无拘无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如“猜一猜”活动中,有的学生提出用画的方法,用镜子,尽管这些不是最佳办法,但还是要给予肯定,因为这是孩子自己思考的结果。正是有这些方法的对比,才体现出对折后再剪的方法是最优的。所以课堂上要多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把自己的发现,自己的研究,自己的探索说出来,就能激发其创新的欲望。再如:判别轴对称图形时,有学生认为音符是轴对称图形,这时我没有做出评价,而是请他将音 符进行对折,学生在那儿摆弄了很久,无论沿哪个方向对折,两边都不能重合。这时他意识到自己的判断错了。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判官,直接说“你错了”,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找到正确的答案。四、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欣赏数学美的条件,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本节课抓住对称图形特有的美感,精心设计了师生共同欣赏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的活动,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课件演示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如美丽的蝴蝶、蜻蜓;古今中外著名的建筑物;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剪纸、少数民族的蜡染等,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能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轴对称现象,学会欣赏数学美,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五、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方面。上完本节课后感到自己的教学机智还不够敏锐,一些细节的处理不完善。如 “册”字,这是一个容易出错的地方,当学生提出异议后,我应该把这个字写在黑板上帮助学生辨析。这位学生的表现相当棒,不仅能够发现错误,而且能大胆地说出来。虽然我对她的做法进行了评价,“你真能干,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其实评价语言可以再丰富一些,如:“你真细心,连老师没注意到的你就发现了。我们大家都要向她学习,今后找轴对称图形时,一定要仔细。”再如: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时,有一个同学拿着自己三角板说是轴对称图形,这是我应该把这个三角板拿起来给全班同学看看,以免让学生误会所有的三角板都是轴对称的。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二:
本课的教学我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首先通过澳门区旗、蜻蜓、树叶、蝴蝶、飞机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共同的特点,引出“轴对称”的概念。接下来让学生通过找轴对称图形、画对称轴、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以及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能思考和探究。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悬念,进而达到以疑激学的目的。本节课一开始,用观看澳门回归交接仪式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的热情,又引发了学生的爱过热情。
二、 搭建体验探索的平台,开展有序、有效的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本节课我在课堂上展开了观察对称图形——发现特点——动手剪对称图形——欣赏与应用等一系列有序的学习活动。例如:活动一:观察对称现象,感知对称图形。活动二:动手剪对称图形,在活动中加深体验。“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并尝试着剪一剪。这一活动的开展,激起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
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乐趣。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验数学的价值。因此根据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一种美感。我抓住对称图形的特点,精心设计:大红的中国结、美丽的蝴蝶、蜻蜓、中国的京剧脸谱、天安门等图片,师生一起欣赏生活中一幅副精美的对称图片,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接着,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对称图形,讲述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判断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是否是对称图形,从而感受身边的对称图形。
不足: 我感觉教学中语言不够精炼,对学生的评价不及时,同时在认识平面图形中谁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这一环节该在展台上展示一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再接再厉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三:
《轴对称图形》是苏教版第六册第7单元的内容。和平移、旋转一样,轴对称也是对图形进行变换的方法之一。
本节课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个大范畴,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是一年级认识方位与简单的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简单图形旋转90°打下基础。本节课教材提供了民间剪纸,飞机、奖杯、天安门城楼等图片,加上教师课外收集到的许多学生感兴趣的图片,为本课创设了一个具有强烈美感的氛围,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引出疑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物体的对称现象,抽象为平面图形后,是对称图形,本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平面图形的轴对称现象。所以如何从物体的对称现象过渡到“平面图形”的对称,这是我急需解决的问题。 教材似乎表达也不是很清楚。天安门城楼抽象成类似天安门的图像后,学生已能理解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但后面大量的练习都是以实物图来判断的。比如字母A、B、H和国家的国旗、各种标志等。学生就要从颜色,形状等来判断。但是由于印刷的问题,学生会产生疑惑。是不是什么时候A都是轴对称图形呢。如果不是抽象出来,天安门城楼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
轴对称图形就是对折之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何谓“完全”?什么是对称轴?对称轴具有什么特征?在教学设计和过程实施中,学生被迫“浅尝则止”,根本没充分体会什么是“重合”和“完全重合”。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从而对于如何判断平面图形是否轴对称存在很大的疑惑。“完全重合”就像是建立在沙滩上的海市蜃楼,无论是导入还是新授环节,总觉得太粗糙,缺少了一些数学味。
学生正处于低段与高段的衔接处,其数学思维也正不断发展,但体验永远是最好的教育形式之一,只有我们俯下身来走进儿童的心灵,走进儿童的精神世界,撷取学生身边生活中的事例,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创设情境,才会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感悟、深刻的体验,才能最终将这感悟、体验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终生,受用一生。所以以后的教学应加大学生在折和减方面的训练,以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四:
《轴对称图形》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能够做到充分理解教材,大胆挖掘创造使用教材。教学过程中能够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采取“折一折,拼一拼,分一分,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观察、交流、操作的能力。
一、新授新颖,注意学生动手操作
在新授部分,通过出示天安门图形、飞机图形、奖杯图形,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去发现对称轴,让学生去自己做一个轴对称的图形,这样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并且找出关键词:对折和完全重合。让学生记忆深刻。
二、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交流、合作等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我把学习的权利放给了学生,从一开始的感知,到进一步的深入理解,再到学生运用自己的体验,创造出各种轴对称图形。整个的教学过程,都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这种空间下,和谐发展,真正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三、为学生乐学创设了一种情境,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审美情趣
学习数学的过程应当成为积极的、愉快的、富有想像的过程。本节课从导入到新授,到练习操作,学生动手“做”出轴对称图形,又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值得探讨的问题:
1.《轴对称图形》一课,就教材特点来说,很容易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但本节课有点欠缺,就是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对折后完全重合)强调的不够。
2.探究新知的教学环节有点零乱,应做适当的调整。
《轴对称图形》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期的一课。在上本节课时我至始至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较好地达到了教学要求,完成了教学任务。一、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新课程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何谓“轴对称”,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新鲜的,如何让学生科学地认识并建立 “轴对称”的概念是我这节课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在引入新课时,首先观察一组优美的轴对称图案,然后提出:在这些作品中还藏着一些数学小秘密,是什么小秘密呢?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了,这样才能很快地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二、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本节课开展了“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猜一猜、剪一剪、判一判、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逐步领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如:在探究轴对称图形特征时,给学生提供蜻蜓、飞机、树叶等图片,让学生折一折,比一比,找出这些图片的共同特征,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主动去探究、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学生在汇报自己的发现时,尽管语言不够完整、不够准确,但这是他们认真思考后得到的结论。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培养。再如: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安排了“猜一猜、剪一剪”的活动。先出示半个花瓶、半件衣服,让学生猜一猜整个图形是什么,再让学生想办法得到整个图形。有学生提出照着把另一半画出来,但马上有同学提出:这种办法不容易使两边完全一样。还有学生提出在对称轴上放一个镜子,但这种办法的缺点是如果把镜子拿开了,整个图形也就没有了。通过比较,发现把纸沿着对称轴对折后再剪,就能很快得到一个完整的图形。这个活动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一步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三、与学生平等交流、对话。新课程呼唤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教师应该蹲下来倾听学生,和学生交流,而不是高高在上。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的地思考,才会无拘无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如“猜一猜”活动中,有的学生提出用画的方法,用镜子,尽管这些不是最佳办法,但还是要给予肯定,因为这是孩子自己思考的结果。正是有这些方法的对比,才体现出对折后再剪的方法是最优的。所以课堂上要多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把自己的发现,自己的研究,自己的探索说出来,就能激发其创新的欲望。再如:判别轴对称图形时,有学生认为音符是轴对称图形,这时我没有做出评价,而是请他将音 符进行对折,学生在那儿摆弄了很久,无论沿哪个方向对折,两边都不能重合。这时他意识到自己的判断错了。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判官,直接说“你错了”,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找到正确的答案。四、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欣赏数学美的条件,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本节课抓住对称图形特有的美感,精心设计了师生共同欣赏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的活动,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课件演示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如美丽的蝴蝶、蜻蜓;古今中外著名的建筑物;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剪纸、少数民族的蜡染等,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能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轴对称现象,学会欣赏数学美,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五、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方面。上完本节课后感到自己的教学机智还不够敏锐,一些细节的处理不完善。如 “册”字,这是一个容易出错的地方,当学生提出异议后,我应该把这个字写在黑板上帮助学生辨析。这位学生的表现相当棒,不仅能够发现错误,而且能大胆地说出来。虽然我对她的做法进行了评价,“你真能干,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其实评价语言可以再丰富一些,如:“你真细心,连老师没注意到的你就发现了。我们大家都要向她学习,今后找轴对称图形时,一定要仔细。”再如: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时,有一个同学拿着自己三角板说是轴对称图形,这是我应该把这个三角板拿起来给全班同学看看,以免让学生误会所有的三角板都是轴对称的。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二:
本课的教学我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首先通过澳门区旗、蜻蜓、树叶、蝴蝶、飞机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共同的特点,引出“轴对称”的概念。接下来让学生通过找轴对称图形、画对称轴、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以及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能思考和探究。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悬念,进而达到以疑激学的目的。本节课一开始,用观看澳门回归交接仪式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的热情,又引发了学生的爱过热情。
二、 搭建体验探索的平台,开展有序、有效的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本节课我在课堂上展开了观察对称图形——发现特点——动手剪对称图形——欣赏与应用等一系列有序的学习活动。例如:活动一:观察对称现象,感知对称图形。活动二:动手剪对称图形,在活动中加深体验。“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并尝试着剪一剪。这一活动的开展,激起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
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乐趣。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验数学的价值。因此根据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一种美感。我抓住对称图形的特点,精心设计:大红的中国结、美丽的蝴蝶、蜻蜓、中国的京剧脸谱、天安门等图片,师生一起欣赏生活中一幅副精美的对称图片,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接着,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对称图形,讲述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判断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是否是对称图形,从而感受身边的对称图形。
不足: 我感觉教学中语言不够精炼,对学生的评价不及时,同时在认识平面图形中谁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这一环节该在展台上展示一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再接再厉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三:
《轴对称图形》是苏教版第六册第7单元的内容。和平移、旋转一样,轴对称也是对图形进行变换的方法之一。
本节课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个大范畴,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是一年级认识方位与简单的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简单图形旋转90°打下基础。本节课教材提供了民间剪纸,飞机、奖杯、天安门城楼等图片,加上教师课外收集到的许多学生感兴趣的图片,为本课创设了一个具有强烈美感的氛围,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引出疑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物体的对称现象,抽象为平面图形后,是对称图形,本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平面图形的轴对称现象。所以如何从物体的对称现象过渡到“平面图形”的对称,这是我急需解决的问题。 教材似乎表达也不是很清楚。天安门城楼抽象成类似天安门的图像后,学生已能理解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但后面大量的练习都是以实物图来判断的。比如字母A、B、H和国家的国旗、各种标志等。学生就要从颜色,形状等来判断。但是由于印刷的问题,学生会产生疑惑。是不是什么时候A都是轴对称图形呢。如果不是抽象出来,天安门城楼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
轴对称图形就是对折之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何谓“完全”?什么是对称轴?对称轴具有什么特征?在教学设计和过程实施中,学生被迫“浅尝则止”,根本没充分体会什么是“重合”和“完全重合”。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从而对于如何判断平面图形是否轴对称存在很大的疑惑。“完全重合”就像是建立在沙滩上的海市蜃楼,无论是导入还是新授环节,总觉得太粗糙,缺少了一些数学味。
学生正处于低段与高段的衔接处,其数学思维也正不断发展,但体验永远是最好的教育形式之一,只有我们俯下身来走进儿童的心灵,走进儿童的精神世界,撷取学生身边生活中的事例,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创设情境,才会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感悟、深刻的体验,才能最终将这感悟、体验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终生,受用一生。所以以后的教学应加大学生在折和减方面的训练,以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四:
《轴对称图形》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能够做到充分理解教材,大胆挖掘创造使用教材。教学过程中能够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采取“折一折,拼一拼,分一分,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观察、交流、操作的能力。
一、新授新颖,注意学生动手操作
在新授部分,通过出示天安门图形、飞机图形、奖杯图形,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去发现对称轴,让学生去自己做一个轴对称的图形,这样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并且找出关键词:对折和完全重合。让学生记忆深刻。
二、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交流、合作等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我把学习的权利放给了学生,从一开始的感知,到进一步的深入理解,再到学生运用自己的体验,创造出各种轴对称图形。整个的教学过程,都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这种空间下,和谐发展,真正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三、为学生乐学创设了一种情境,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审美情趣
学习数学的过程应当成为积极的、愉快的、富有想像的过程。本节课从导入到新授,到练习操作,学生动手“做”出轴对称图形,又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值得探讨的问题:
1.《轴对称图形》一课,就教材特点来说,很容易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但本节课有点欠缺,就是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对折后完全重合)强调的不够。
2.探究新知的教学环节有点零乱,应做适当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