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生辰纲教学反思
时间: 01-24
栏目:反思
智取生辰纲教学反思一:
《智取生辰纲》是一篇从文学名著《水浒传》中节选出来的文章。在课本中是篇幅比较长的课文,并且文白参半,方言较多,这些都增加了学生阅读的难度。另一方面,文章情节跌宕起伏,饶有趣味。以前讲解这样的课文,我总是在字词上花费较多时间,担心学生会在这方面遇到很多困难。但是,我发现,这样讲授课文,会影响学生阅读的完整性,从而减弱他们对于文章的兴趣。因此,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我主要的考虑是,如何在不占用很多课堂时间的情况下,让学生读懂文意。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激发学生兴趣上面,培养他们对于小说阅读的兴趣,进而更主动地进行语文的学习。
想节省课堂时间,就必须做好预习的工作。我布置学生回家预习课文,疏通字词的读音,认真阅读课文的注释。课堂讲授的时候,我把生字词讲解的任务分配给了学生,安排一位学生把他认为需要注意的生字词点出来。这样做的目的,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更好地达到裨补缺漏的效果。适当地点拨稍难的几个生字词后,我发现学生基本上能够弄懂文章的大意。
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我在几个方面做了准备:
1、补充跟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课前,我查阅了很多《水浒传》的资料,特别是跟这一部分有关系的,经过筛选与提炼,在讲课的时候,给学生补充了杨志的生平资料,关于花石纲的小故事,用贴近学生的语言讲给他们听。我感觉到,学生都听得津津有味,对于杨志这个人,对于课文的故事都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2、运用多种素材:小说这种文体,可以容纳相当广泛的内容,讲授小说的课堂也应该丰富多彩。在课堂上,我给学生展示了描绘课文情节的邮票,杨志的画像,电视剧里相关的录象,使学生头脑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更加栩栩如生,更加吸引人。
3、重点突出:整节课围绕“智”字进行,让学生在理清情节的基础上,分别概括双方的智慧所在。在故事中双方智慧碰撞的同时,学生的智慧也在课堂中激荡,体会到了智慧带来的乐趣。
针对初三学生的特点,激发兴趣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阅读方法的点拨,例如,在理清情节的时候,提醒学生学习在较长篇幅的文章中筛选信息。在寻找线索的时候,提醒学生注意明线,暗线的知识。这样,学生容易在课堂上吸收有效信息,运用在实际阅读中,提高学习的效率。不仅有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掌握切实可行的方法。
通过这节课,我感到,应该对学生更有信心,在课堂上多给他们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在优美的篇章中自由翱翔。
智取生辰纲教学反思二:
本文节选自古典名著《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水浒传》是施耐庵的代表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课文节选部分写了晁盖、吴用等人劫取梁中书生辰纲的经过。本文在课本中是篇幅比较长的课文,并且文白参半,方言较多,这些都增加了学生阅读的难度,另一方面,文章情节跌宕起伏,饶有趣味。全文紧紧围绕一个“智”字展开,在文中“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吴用的智取、杨志的智送。因此,我设计了以下两个主问题:
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为了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努力在课堂中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我首先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做了一番努力,本篇教学将主要采用“主问题讨论式”,让学生在主问题引领下主动走进文本,讨论探究。这样,既体现了整体阅读的性质,又给学生提供了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空间,是符合新课标倡导的整体阅读教学思想的。学生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就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构思的精妙、人物形象的鲜明,还可以感受到语文之美、语言之美。同时每一个问题的回答都要求学生从文章中找答案,培养学生通过语言分析课文的方法,因为任何架空语言的分析都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从而实现阅读能力的迁移。在分析以晁、吴为首的英雄群象“智”的过程中,我着重引导学生从(1)智用天时;(2)智用地利;(3)智用矛盾;(4)智用计谋等四个方面,在智用计谋这一环节我插入了视频欣赏(播放《水浒传》的精彩片段,创设情境)(视频4),这样不仅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故事情节,同时也缓解学生的课堂疲倦,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播放完之后请学生找相关的语段,p114倒数第二段。并请学生找出有关动词做上记号(采用替换法)、了解作用,齐读体会。并与视频4进行对比。最后我进行小结归纳前面所有"智"的最终实现靠的就是"半瓢酒"。在双方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众人喝的是药酒,刘唐与白胜的表演天衣无缝,不能不说是吴用的计谋用到了家。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持而去就是动弹不得。通过这些描写有力地表现了晁、吴诸雄的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团结战斗的过人胆识和超群智慧,赞美了农民起义英雄。其次文章刻画了杨志这一生动的艺术形象,并且紧扣杨志的身份经历,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他复杂的个性。在引导学生分析杨志的性格特征并体会塑造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时,我重点从智藏行踪,智变行辰,智选路径等方面表现杨志是用心良苦的,为保生辰纲的安全是煞费苦心的。第三,了解文章景物描写的特色。文章用不少笔墨描写了“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过了十四五日后(六月初四)“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赤日炎炎似火烧”的酷热天气,有的是直接描写,有的通过人物语言动作间接表现。赤日酷暑的描写为情节发展作了必要铺垫,为表现人物作了有力烘托。就这样让学生通过语言分析,通过自己的阅 读思考,实现对文本的理解,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分析与表达能力。整堂课上下来,总感觉思路是非常清晰的,重点是突出的,最终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落实。
至于导入的设计,我采用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关于《智取生辰纲》的片断(视频3)学生看完后我提问:1、片断中有那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目的是引出课文中有那些人物?从而进入课文中主要人物的研讨分析,许多老师认为既然是第二课时,因此就没有必要在这个堂课的开始播放电视剧的片断了,而且这个片断是一种视觉感受,与文学作品的以文学为载体的感受关系不大,因此将它删掉比较合适。这个建议是十分中肯的,文学作品的鉴赏应该立足于文字本身而不应该大量借助现代化手段,这是目前许多语文教师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我曾有思考过,但我保留意见。
诚然,一堂课总是有许多的遗憾的,我这堂课也不例外。就效果看,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预习不够充分,课文内容不熟悉,导致课堂的沉闷。因为这是第二课时的内容,原来我预先准备好的第一课时《导学纲要》,是用来指导学生预习的,这《导学纲要》我没来得及发给学生看,练,也就匆匆忙忙去上第二课时了,所以也就出现了课堂的这种场面。本来应该说这堂课是非常热闹的。
智取生辰纲教学反思三:
今天早晨我在博客上发了新博文《智取生辰纲》 ,说实在的,这篇文章我讲的比较郁闷,因为学校安排我下周外出学习一周,所以我做了一些调课安排,导致这种一下子变成了18节,直接的弊端就是备课不充分。感觉《智取生辰纲》就是匆匆上马,学生预习不充分,教师备课不充分导致课堂效果底下。
今天上午博友归园田居主人就客气的商讨,他认为这篇教案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问可否评论,或许归园田居主人害怕挫伤我的自尊心吧。不过,怎么会呢?写博客不就是盼望一起交流和进步吗?我这一天就等着博友的精彩评论了。
不过当我看到是如此中肯的1600多字评价,我还是感动的一塌糊涂,这些评论指出的地方,很多都是我在上课出现问题的地方。比如博友 在授课的过程中的确是出现了这样的矛盾,在我们的综合能力训练上有一个问题出现了“起义农民英雄”的字眼,学生就提出了反面的观点,学生举出了很多例子宋江押司(老大)、卢俊义员外(老二))、吴用学究(老三)、林冲等都不能说是农民,而是成分相当复杂,不能笼统的概括为农民,在这样的讨论中学生们谈出了自己的认识,也说明学生已经有了独立的分析认知能力,老师也不能随意的搪塞过去。
我先整理一下,在这几节颠三倒四的授课中比较成功的地方:和学生一起分析研读了内部矛盾逐渐加深的过程:杨志和军健之间一开始军健内心不满——向老都管抱怨——向杨志抱怨——鞭打失去作用——公开抵制,最终不和调和杨志的威信丧失殆尽。
又分析了杨志和虞候、老都管之间的矛盾:杨志的不敬导致老都管囿忍耐——不满不公开——不满公开化
此时,学生急的了不得提出了各种方案可以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我就顺势引导学生为什么杨志要打军健斥虞候驳老都管。最后我们归纳出杨志要保持在这个队伍中的绝对权威,唯有这样才有可能是个团结的队伍,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可惜杨志用错了方法,非打即骂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让杨志这个本身因是遭死的犯人不得人心而最终被完全孤立。
分析到这,学生对内部矛盾已经了解的比较深入。
不过这是也出现了一个小插曲:一个学生说古代军健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犯了死罪的犯人,还有一类我没听清,所以这种人就该打,不打是不干活的,这个我备课的时候没有涉及也没敢妄加评论。
其余的感觉都讲的比较乱,东一耙子西一扫帚的,不过好在都讲完了。
在吴用智取上主要对比解决的杨志如何小心提防,八位英雄如何巧设计谋,最后总结了一下智用天时、致用地利、致用人和、致用计谋。这篇文章就草草收尾了。
和归园田居主人感觉的一样,整篇文章用了四节课,一直沉浸在某个段中出不来,缺少整体阅读。
《智取生辰纲》是一篇从文学名著《水浒传》中节选出来的文章。在课本中是篇幅比较长的课文,并且文白参半,方言较多,这些都增加了学生阅读的难度。另一方面,文章情节跌宕起伏,饶有趣味。以前讲解这样的课文,我总是在字词上花费较多时间,担心学生会在这方面遇到很多困难。但是,我发现,这样讲授课文,会影响学生阅读的完整性,从而减弱他们对于文章的兴趣。因此,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我主要的考虑是,如何在不占用很多课堂时间的情况下,让学生读懂文意。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激发学生兴趣上面,培养他们对于小说阅读的兴趣,进而更主动地进行语文的学习。
想节省课堂时间,就必须做好预习的工作。我布置学生回家预习课文,疏通字词的读音,认真阅读课文的注释。课堂讲授的时候,我把生字词讲解的任务分配给了学生,安排一位学生把他认为需要注意的生字词点出来。这样做的目的,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更好地达到裨补缺漏的效果。适当地点拨稍难的几个生字词后,我发现学生基本上能够弄懂文章的大意。
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我在几个方面做了准备:
1、补充跟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课前,我查阅了很多《水浒传》的资料,特别是跟这一部分有关系的,经过筛选与提炼,在讲课的时候,给学生补充了杨志的生平资料,关于花石纲的小故事,用贴近学生的语言讲给他们听。我感觉到,学生都听得津津有味,对于杨志这个人,对于课文的故事都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2、运用多种素材:小说这种文体,可以容纳相当广泛的内容,讲授小说的课堂也应该丰富多彩。在课堂上,我给学生展示了描绘课文情节的邮票,杨志的画像,电视剧里相关的录象,使学生头脑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更加栩栩如生,更加吸引人。
3、重点突出:整节课围绕“智”字进行,让学生在理清情节的基础上,分别概括双方的智慧所在。在故事中双方智慧碰撞的同时,学生的智慧也在课堂中激荡,体会到了智慧带来的乐趣。
针对初三学生的特点,激发兴趣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阅读方法的点拨,例如,在理清情节的时候,提醒学生学习在较长篇幅的文章中筛选信息。在寻找线索的时候,提醒学生注意明线,暗线的知识。这样,学生容易在课堂上吸收有效信息,运用在实际阅读中,提高学习的效率。不仅有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掌握切实可行的方法。
通过这节课,我感到,应该对学生更有信心,在课堂上多给他们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在优美的篇章中自由翱翔。
智取生辰纲教学反思二:
本文节选自古典名著《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水浒传》是施耐庵的代表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课文节选部分写了晁盖、吴用等人劫取梁中书生辰纲的经过。本文在课本中是篇幅比较长的课文,并且文白参半,方言较多,这些都增加了学生阅读的难度,另一方面,文章情节跌宕起伏,饶有趣味。全文紧紧围绕一个“智”字展开,在文中“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吴用的智取、杨志的智送。因此,我设计了以下两个主问题:
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为了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努力在课堂中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我首先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做了一番努力,本篇教学将主要采用“主问题讨论式”,让学生在主问题引领下主动走进文本,讨论探究。这样,既体现了整体阅读的性质,又给学生提供了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空间,是符合新课标倡导的整体阅读教学思想的。学生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就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构思的精妙、人物形象的鲜明,还可以感受到语文之美、语言之美。同时每一个问题的回答都要求学生从文章中找答案,培养学生通过语言分析课文的方法,因为任何架空语言的分析都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从而实现阅读能力的迁移。在分析以晁、吴为首的英雄群象“智”的过程中,我着重引导学生从(1)智用天时;(2)智用地利;(3)智用矛盾;(4)智用计谋等四个方面,在智用计谋这一环节我插入了视频欣赏(播放《水浒传》的精彩片段,创设情境)(视频4),这样不仅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故事情节,同时也缓解学生的课堂疲倦,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播放完之后请学生找相关的语段,p114倒数第二段。并请学生找出有关动词做上记号(采用替换法)、了解作用,齐读体会。并与视频4进行对比。最后我进行小结归纳前面所有"智"的最终实现靠的就是"半瓢酒"。在双方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众人喝的是药酒,刘唐与白胜的表演天衣无缝,不能不说是吴用的计谋用到了家。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持而去就是动弹不得。通过这些描写有力地表现了晁、吴诸雄的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团结战斗的过人胆识和超群智慧,赞美了农民起义英雄。其次文章刻画了杨志这一生动的艺术形象,并且紧扣杨志的身份经历,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他复杂的个性。在引导学生分析杨志的性格特征并体会塑造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时,我重点从智藏行踪,智变行辰,智选路径等方面表现杨志是用心良苦的,为保生辰纲的安全是煞费苦心的。第三,了解文章景物描写的特色。文章用不少笔墨描写了“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过了十四五日后(六月初四)“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赤日炎炎似火烧”的酷热天气,有的是直接描写,有的通过人物语言动作间接表现。赤日酷暑的描写为情节发展作了必要铺垫,为表现人物作了有力烘托。就这样让学生通过语言分析,通过自己的阅 读思考,实现对文本的理解,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分析与表达能力。整堂课上下来,总感觉思路是非常清晰的,重点是突出的,最终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落实。
至于导入的设计,我采用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关于《智取生辰纲》的片断(视频3)学生看完后我提问:1、片断中有那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目的是引出课文中有那些人物?从而进入课文中主要人物的研讨分析,许多老师认为既然是第二课时,因此就没有必要在这个堂课的开始播放电视剧的片断了,而且这个片断是一种视觉感受,与文学作品的以文学为载体的感受关系不大,因此将它删掉比较合适。这个建议是十分中肯的,文学作品的鉴赏应该立足于文字本身而不应该大量借助现代化手段,这是目前许多语文教师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我曾有思考过,但我保留意见。
诚然,一堂课总是有许多的遗憾的,我这堂课也不例外。就效果看,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预习不够充分,课文内容不熟悉,导致课堂的沉闷。因为这是第二课时的内容,原来我预先准备好的第一课时《导学纲要》,是用来指导学生预习的,这《导学纲要》我没来得及发给学生看,练,也就匆匆忙忙去上第二课时了,所以也就出现了课堂的这种场面。本来应该说这堂课是非常热闹的。
智取生辰纲教学反思三:
今天早晨我在博客上发了新博文《智取生辰纲》 ,说实在的,这篇文章我讲的比较郁闷,因为学校安排我下周外出学习一周,所以我做了一些调课安排,导致这种一下子变成了18节,直接的弊端就是备课不充分。感觉《智取生辰纲》就是匆匆上马,学生预习不充分,教师备课不充分导致课堂效果底下。
今天上午博友归园田居主人就客气的商讨,他认为这篇教案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问可否评论,或许归园田居主人害怕挫伤我的自尊心吧。不过,怎么会呢?写博客不就是盼望一起交流和进步吗?我这一天就等着博友的精彩评论了。
不过当我看到是如此中肯的1600多字评价,我还是感动的一塌糊涂,这些评论指出的地方,很多都是我在上课出现问题的地方。比如博友 在授课的过程中的确是出现了这样的矛盾,在我们的综合能力训练上有一个问题出现了“起义农民英雄”的字眼,学生就提出了反面的观点,学生举出了很多例子宋江押司(老大)、卢俊义员外(老二))、吴用学究(老三)、林冲等都不能说是农民,而是成分相当复杂,不能笼统的概括为农民,在这样的讨论中学生们谈出了自己的认识,也说明学生已经有了独立的分析认知能力,老师也不能随意的搪塞过去。
我先整理一下,在这几节颠三倒四的授课中比较成功的地方:和学生一起分析研读了内部矛盾逐渐加深的过程:杨志和军健之间一开始军健内心不满——向老都管抱怨——向杨志抱怨——鞭打失去作用——公开抵制,最终不和调和杨志的威信丧失殆尽。
又分析了杨志和虞候、老都管之间的矛盾:杨志的不敬导致老都管囿忍耐——不满不公开——不满公开化
此时,学生急的了不得提出了各种方案可以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我就顺势引导学生为什么杨志要打军健斥虞候驳老都管。最后我们归纳出杨志要保持在这个队伍中的绝对权威,唯有这样才有可能是个团结的队伍,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可惜杨志用错了方法,非打即骂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让杨志这个本身因是遭死的犯人不得人心而最终被完全孤立。
分析到这,学生对内部矛盾已经了解的比较深入。
不过这是也出现了一个小插曲:一个学生说古代军健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犯了死罪的犯人,还有一类我没听清,所以这种人就该打,不打是不干活的,这个我备课的时候没有涉及也没敢妄加评论。
其余的感觉都讲的比较乱,东一耙子西一扫帚的,不过好在都讲完了。
在吴用智取上主要对比解决的杨志如何小心提防,八位英雄如何巧设计谋,最后总结了一下智用天时、致用地利、致用人和、致用计谋。这篇文章就草草收尾了。
和归园田居主人感觉的一样,整篇文章用了四节课,一直沉浸在某个段中出不来,缺少整体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