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学反思(2)
时间: 01-10
栏目:反思
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的风情。”当我们的目光掠过繁华而又精致的大都市,也许会为那里的珠光宝器、灯红绿酒所陶醉。然而,当你在漫天黄尘中看到一场鼓乐喧天的盛宴,那激情四射的震撼力一定会让你热血沸腾,那种种的浮华和娇柔,就会遁形得无影无踪,只有“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设计思路是:1、了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来分析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3、多元化理解文本主旨。4、观看开发大西北的图片,感受大西北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而深入理解课文。
但是课上完后自己觉得这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1、注重结果,忽略过程
课堂教学应该是重过程,轻结果的。我在教学时偏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如:有学生赏析“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这句话时,她的答案完美无缺,我很欣然,其实这答案是教学资料上的照本宣科,并不是她思考的结果。如果,我不沉湎于这个完美的答案,而提问一下他是怎样理解的这个思考过程,这样的课堂也许就更实在,更有味。
2、问题设计有待推敲
在朗读和品味这个教学环节。我设计的两个问题是:①你认为哪几个段落比较精彩,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②你最喜欢的哪几个句子,说说你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其实有重复,一般来说,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往往就是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应该把两个问题合并为:哪些段落你最喜欢,用你认为恰当的情绪和节奏读一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缺乏追问艺术
在品味语句这个教学环节,本应是很出彩的环节,但由于我缺乏追问的艺术,而平淡了不少。如一个学生在谈理由时,讲他喜欢这个句子是因为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我没有追问排比这种修辞手法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这样课堂就显得浅薄,缺少深度。
总之,反思使我清醒,反思使我进步,这堂课的缺憾有待于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弥补,不断改进。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五:
《安塞腰鼓》是我国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抒情散文。当我拿到这篇课文的时候,就被文章恢宏的气势、连贯的语言、明快的节奏所吸引。仔细品读,我感觉这篇课文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以及内容上都有很大的难度。特别是在和同组的老师交流的时候,发现她们也都有这样的感受。遇到这样不好处理的课文,我能做的,就是尽量深入地去钻研教材,首先让自己读懂读透。为了让自己在课堂上能够驾轻就熟,我查找了大量的资料,包括作者刘成章本人所谈的写作背景等资料。了解得越多,越感觉教这篇文章困难。直到上课前,我才理清了基本的思路:由文章的主题“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入手,让学生静心默读课文,找出能表现出安塞腰鼓“好”的地方。然后在读、议、评、练的过程当中领略安塞腰鼓扑面而来的激情,感受语言文字的豪迈风格。
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他们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力让我震惊。例如,有的孩子说“安塞腰鼓好在舞蹈场面的热烈、奔放。”孩子们把目光聚焦到了课文的第六小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有的孩子谈到“骤雨”这个词,“骤”不光表示雨大,还表示出雨很急,这鼓点频率很快,让人眼花缭乱!这样的理解,妙!再如,“乱蛙一样”,这“乱”字是一种自由自在、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感觉,这就是豪放。
孩子们认为安塞腰鼓还好在腰鼓表演者的投入、活跃上。课文的12节出现了“搏击”一词,为什么不用“敲击”这个词呢?孩子们讨论得也非常热烈。耿玉金说“搏”有一种“拼搏”的意思,是一种“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的击打。我追问:“后生们还要与什么搏击?”很快孩子们就找到了答案,还要与艰苦的环境搏击,还要与命运抗争。而这些,不就是作者所要赞美的黄土高原人粗犷、奔放、豪迈的性格吗?正如刘成章自己所说的“安塞腰鼓是安塞农民骨头里生出的艺术,没有那样的骨头,你休想学会。”
下课后,我还沉浸在孩子们所给我的一个个惊喜之中。来听课的实习老师说:“孩子们真可爱,他们那么积极、活跃。”的确是这样!前段时间,我还为高年级孩子不爱发言而发愁,不断地鼓励、不断地期待,让他们展现出了他们这个年龄应该有的朝气。谁说这篇课文难呢?其实这“难”只是我自己心理暗示的结果。扪心自问,“相信学生”这一点我做得真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