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代2观后感(2)
《小时代2》中对于男权的表现是一种疯狂的状态,为了刺激粉丝对电影的态度,他恶意扩大男性荷尔蒙的表现,而完全忽略掉这种生殖崇拜对于剧情上的巨大搅扰,一个原因是他的自信大过天;第二个原因是他对这样的方式乐此不疲。以此看,《小时代1、2》其实就是郭敬明自己编造的一个男女双性不平等的游戏罢了。粉丝思考不经大脑,因为对郭敬明的神的崇拜,进而对男色的垂涎欲滴,对女性假励志,恶俗友谊的盲目信任。其实就是游戏中的棋子而已,下棋的人,是郭敬明,是安小芬,是柴智屏。
2、 从小四粉反击看当前中学生人格缺陷
小四粉维护郭敬明及小时代的手法很简单:围攻骂你。小四粉用来反击的问题极度套路化,很好玩,总结起来,以下几句最为经典:
没看过电影你没资格评论!————等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你就是一个失败者,你看不得别人成功,是极度!————等于“羡慕嫉妒恨”;
你年纪那么老了,你是被时代击碎和抛弃的人!————等于“优胜劣汰”;
你懂个屁,小说那么长,怎么可能在电影中都拍出来!————等于“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这是拍给我们看得,你不喜欢比别去看!————等于“只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有本事你自己拍一个啊!————等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什么东西你都扯价值观,你有病啊!————等于“你单纯一点好不好”。
但凡忠实的粉丝,先是拿着这五个问题对撞所谓“非议”郭敬明和《小时代》的人,而后被反驳到无话的时候便会衍生出人身攻击,而后变成直接恶语攻击。这种方式与其他年龄段的网络暴力形式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因为郭敬明对于物质的炫耀以及大众对于郭敬明本身的抵制态度,使得网络对于郭敬明和《小时代》的评价更多地带有主观性和偏见,因此网络骂仗的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下网民的集体道德素质的缺失。这一点,骂仗双方于郭敬明拿着“鸡毛当令箭”式的圈钱方式本身没有什么区别。延伸到报刊杂志报道的种种关于社会价值观和道德上的新闻报导,这都与中国禁锢已久的道德引导方式有着极大的关系。
正确价值观的引导需要的是以身作则,而非单纯的灌输教育。为了严控思想观,中小学的教育方式是畸形化的,这导致中小学学生的认知度、判别度以及知识面和价值观都是严重萎缩的。相对于女孩来说,男孩的性格导致他们的价值观较早成熟,而更加阴柔内秀的女孩来说,长期的生活压力、学习压力以及中小学教育规章制度对于友谊、爱情等人之本能的强硬压制,使得她们心中对于《小时代》所呈现的种种充满了“意淫”状态的期望,对于帅哥、华服、奢侈品的期待本就是人之本能,越是压制,越强大。而当下教育方式对于学生认知度的培养几乎为零,以至于他们单纯、决绝的追求,而这时候郭敬明作为“神”一样的存在,这本身就是一种类似于“宗教”性的痴恋。所以这些粉丝看待问题的态度都是单一的,套路的,没有辩证关系的。上述的几个典型问题的出现,一方面说明了这种“宗教崇拜”的严重性,更多地体现出了他们对于问题看待态度的单一与片面。所以骂郭敬明和捧郭敬明的人本身都是一种“病态”。而郭敬明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于公知来说,他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作用。
上述论断,在于某些只会骂人,围攻人的所谓的“脑残粉”,而非全部。事实上,有那么数量可观的忠实粉丝随着高考的到来以及成长,他们对自己的疯狂也是有所审视的。从这一点看,郭敬明并不是永久的,他只是这些中学生成长的一块胎记,而且很快就消时。
3、从小说改编看电影中的问题
小说改编电影的经典案例比比皆是,《致青春》立足于小说基础,在剧作上做到了基本无错可循,尽可能的还原时代风格,而且更好的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这成为一种后续口碑发酵保持票房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小时代1》上映首周的爆棚表现,一度被认为能够过10亿的可能,可是二周之后票房直线下降,依靠花钱买排片和票房来顶收入,这是典型的“粉丝电影”状态。《小时代》的受众群比较有限,虽然人数众多,但是终究是无法抗衡《致青春》这样更广的受众群。《小时代》电影上映本身除了对于郭敬明本身的讨论之外,最重要的问题就在于“这是不是一部电影”。从电影角度说,《小时代》即使拍到了第10部,它也不可能被认定为是一种“电影商业”的可能性。除了它是用摄像机拍摄的之外,电影本身应该构成的“叙事”、“风格”、“主题”、“结构”、“创新”等元素都没有得到体现。《小时代1》里面对于摄影技巧的滥用达到了一个极致,这些技术构成只是叙事“影像化”的基础工作,而《小时代2》中,郭敬明对于造型的运用又是一个极致,那些看着“天上有”的服装设计和人物造型,彻彻底底的把他作为一个“门外汉”的本质暴露了出来。影像毫无根基,叙事毫无逻辑,成了《小时代》之殇。
小四粉喜欢用“小说那么长,两个小时怎么拍的完”来作为反击。这一点的说法情有可原,毕竟他们只是小四粉,并非电影专业人员。再次不用解释太多,一句话作为还击:就算是10000000万字的小说,改编成电影,也要遵循电影的叙事原则。《哈利波特》长多了,可是每一本的改编电影都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故事。所以《小时代1》里面对于林萧为何对宫洺有意,周崇光为何结尾赤身裸体;顾里为何与顾原的分手等等未解开的问题的留存,本身就是技术缺陷。这是郭敬明不会讲故事的原因所致。小四粉说,在《小时代2》中有解释,对不起,那是另外一部电影。况且《小时代2》中对于几对乱七八糟小三事件的解释、对于为何突然原谅等情节的设置,都是缺乏原因的,更加无缘无故的。小四粉说:“在小说里有讲啊。”对不起,那是小说,不是电影。为了更加体现暗黑,郭敬明显然不满爱情上的人性纠葛,掀起了一场巨黑无比的商战。这场商战的表现,太令人失望了,它不仅成为唯一这群劈腿男女和好的理由,而且用一种几乎白痴到可笑的情节就那么的完成了,精彩度甚至依然不如谢依琳来一两句充满性的暗示的笑话。郭敬明这么做,真正证明了“没有金刚钻,照样拦瓷器活”可笑之处。
郭敬明是不会拍电影的,他只是一个玩秀的人,他只是玩腻了杂志、小说、漫画的游戏,顺手拈了这个电影的游戏而已。而他是不懂这种游戏规则的,还好,就像是“皇帝的新装”一样,不用他懂,他放屁,都会有人说,好香!让我讨厌的不是电影的好坏,而是郭敬明质疑别人骂他的时候那种表情和态度,那种态度证明,他是神了。
我至死也没有明白,倘若小说《小时代:虚铜时代》、《小时代:锋银时代》和《小时代:刺金时代》或许和王小波的“青铜”、“白银”以及“黄金”的时代三部曲有着“异曲同工”的相似外,电影版的《小时代:折纸时代》、《小时代:青木时代》、《小时代:名钻时代》又是怎么解释的?友谊像纸一样薄弱?爱情像青木一样茂密?时代充满了名钻吗?
篇七:《小时代2》观后感
电影院不是你家,电影也不是电视剧。同一部片子在相隔不到两个月续集就紧跟着上映,这已经是在用行动说明:你们骂怎么了?我这片子恶评如潮怎么了?它就是有市场,我就是能赚钱!
哈利波特从2001年到2011年用了十年来拍完,拍了八部,这是童年。
指环王从2001年到2003年用了三年拍成魔戒三部曲,这是传奇。
我举这两个例子不是拿小时代跟这两部作品比,看到楼下很多人说小时代和这两部片子没有可比性。当然没有!正如你们所说,把它和暮光比都是抬举它。
我只是想表达真正有分量有价值有资格的片子才会拍那么久,并且拍完就是一代人心中永远的烙印。所以举了这两部做范例。
而一部烂片,为了赚钱,为拍而拍,不顾骂名不顾质量,最后终究只是浪费市场。你当你是厕所纸吗,要一截一截的扯。
前两部成为观影人永久的回忆,小时代则成为观影人永久的黑历史。
用郭敬明自己的话来说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总有人年轻着。没错,没有人永远脑残,但总有人脑残着。郭敬明的粉丝不可能永远喜欢他,因为人总要长大。但永远有人是15、6岁的年纪(不是指所有15、6岁的孩子都这样,我是打比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他的比较多),那个年纪的人大概只有郭敬明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只是我无法想象5、60岁的郭敬明捻着胡子抬头45°仰望天空写着半明媚半忧伤的句子依然被那一代的少女们喊着四爷的样子,怪不得他要强调自己永远18岁。
我之前说:你青春背LV、Prada、Longchamp、Kenzo的包去上学?你青春穿着Chanel、Gucci的衣服出去玩儿?你青春用得起Dior,香奈儿的香水?你青春那么牛逼,你还用得着看这个片子回忆青春?
被人反驳了,说我们不是说自己的青春和片子里一样,而是在怀念当时和好姐妹在一起,追小时代连载的岁月。
哦是了,我心情在看到这些回复后更加复杂。很多人嘲笑说一些言情剧言情小说都是已经绝经了的大妈写出来的。可是相比而言我更加不懂的是,你们的姐妹情深,居然是一个男人去描写出来的?我不想说是作者不爷们还是你们太汉子的问题,我只是觉得你将你的青春寄托错了地方。
你为何不去怀念你们一起走过的路口,你为何不去怀念一同学习生活过的屋檐,你为何不去怀念你们共同骂过的操蛋老师一起做过的课间操,哪怕是街角的那家咖啡厅,早上卖豆浆鸡蛋灌饼的摊子,临近车站的报亭?为何偏偏用一个男性作家YY出来的姐妹感情一部充满铜臭味的作品去糟蹋你的青春。
这部作品充满了金钱与名利,为了显得高端阴暗而阴暗的勾心斗角。你的青春绝对没这么复杂没这么恶心,何必用一张白纸一样的青春寄托交于郭敬明手上去书写?他顶多拿来擦擦手再还给你罢了。
一般来说一部作品拍出好几部有两个情况,剧情需要或者尊重原著。小时代是这两个情况的结合体:对人民币的需要和尊重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