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菜单

天行者读后感(2)

时间: 09-10 栏目:话题作文
种地等额外工作,以创些收入,维持学校的各种开支和补贴贫困孩子的学习生活之用。他们在放学后,还要照顾那些离家很远不能天天回家的学生。到了周末,还要步行一、二十里路,护送那些远道的孩子回家。他们是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能让民办教师坚持下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偶然会有一两个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名额,小说中几位民办教师,十几年来一起工作,同甘苦,共患难,使得他们有了生死之情。每当有了一个转正指标后,他们既想自己转正,又不愿意舍弃自己共患难的同事,最后将名额让给新来的年轻人。
  其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一段是,余校长到城里去听课学习,但是记者王主任却联系了学校让他去当传达,因为那份工资的关系,余校长倒也没有推辞,但是在担任传达室工作的时候,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工作,当他没有工作的时候,他就去教室外面听课、学习,每天早上,在学生们和老师没有来到以前,他就打开一间教室的门,站在讲台前面,进行试讲,讲完一遍,自己接着总结反思,然后再修改,再试讲。他的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深深感动了王主任和实验学校的校长,也深深的感动了我。
  我敬重这些乡村教师,他们或许没有优越的物质条件,或许很贫穷,但是他们在精神上却是实实在在的富有的,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他们对于教育事业的执着,看到了那种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看到了他们奋发自强的,也看到了他们对于学生们的关爱。
  我由衷地敬佩我们的乡村民办老师,他们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奉献的是民族的希望。他们是我们这个社会站在人格高地的人,对照他们,我们应该扪心反省,更应该象他们那样去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篇七:天行者读后感

  这本书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正如书上所说,很容易中了“界岭”的毒。文学作品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他的矛盾、冲突,在这本书中,余校长、邓有米和孙四海对于转正的渴求和在转正的途中遇到的波折形成了一个个巨大的矛盾。就在这些矛盾中,他们的形象逐渐高大,人物塑造才逐步完成。
  让我印象最深的描述就是在余校长返回学校,邓有米和孙四海都知道了蓝飞以权谋私,侵占学校唯一一个转正名额的时候,他们的反应,最本能的就是他们内心对于转正的渴望以及由此引发的他们对蓝飞所作所为的愤怒,但是喜剧化的冲突在于孙四海在听了余校长的分析后“张得老大的嘴巴”和“突然卡壳”的话。包括精于算计的邓有米在内,都能在眼泪中释怀。这种非常尖锐的冲突特别能够突出人物在渴望背后的善良与大气。文中这样的矛盾出现了好几次,每一次,都让我对他们肃然起敬。
  民办教师作为一个特殊年代形成的特殊群体,在20世纪末期消失了,绝大部分进入了公办教师行列。《天行者》中的三位资深民办教师,命运却并不顺利。在三次转正的机遇中,前两次阴差阳错地被年轻人占有,后一次只有余校长意外得到成功。第三次的大规模转正,国家有一个“花钱买工龄”的硬性规定,却难倒了这些身无长物的可怜教师。副校长邓有米长期节衣缩食攒下的钱终于使他首先转了正,但却因负责建校工程收受贿赂(其实是企图用“回扣”为同事筹款)而被开除刚刚到手的公职。邓的妻子追回买工龄钱为余校长交了款,余才有幸成为正式教师。而借贷无门的孙四海只好“弃教从政”,成为界岭村的新一任村长。从转正过程的一波三折中,我们更看到了这些“苦行者”的悲剧命运和他们的精神风貌。然而,民办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不仅在数十年的历史中,支撑了乡村教育,填补了教育空白,同时留下了一份值得珍视的精神遗产。在界岭村先当民办教师、后来成为乡教育负责人的万站长,对外甥张英才意味深长地说:“想说界岭小学是一座会显灵的大庙,又不太合适,可它总是让人放心不下,隔一阵就想着要去朝拜一番。你要小心,那地方,那几个人,是会让你中毒和上瘾的!……就像我,这辈子都会被缠得死死的,日日夜夜都脱不了身。”是什么东西能让人“中毒和上瘾”呢?正是 这个卑微群体那种几乎是出自本能的奉献精神和敬业品格。他们承传的是中国知识分子最核心的文化传统。
  文章自始至终在渲染一种色调,那就是苦中总有一点甜。无论是整个界岭小学还是界岭小学的“刘关张”,一直处于一种极为纠结和苦难的境地,他们的生活困苦,渴望得不到满足,甚至还有突如其来的灾难几乎要将他们击倒,但是他们的生活中始终有笛声相伴,有希望尚存,有爱情盛开,这也是界岭精神的一种体现,人的生存若无一丝甜蜜,还有什么一丝呢。
  文章中反复出现几个意象,如,界岭小学的国旗,孙四海的笛声,以及一开始充满神秘色彩的凤凰琴,这些无一不是在昭示着界岭小学的精神,一种面向太阳盛开、永不屈服的精神。说这些民办教师是最浪漫的,小说中多出描写体现了这一点,在竹笛声中界岭小学的国旗早晚按时升降,孙四海与王小兰的苦恋,支教女大学生夏雪的诗歌,为了转正,情同“刘关张”的三位民办教师共进退,最终把转正名额还给了年轻的、有前途的张英才。书中充分展示了这些民办教师在孤寂中的坚守、苦难中的忠诚、同甘共苦的兄弟情,书中闪耀着人性的色彩和光芒的深情描写,让人温暖而感动。
  可能有人会说,他们都是体制下的一种特殊产物,体制我们永远无法去改变,但是,于制度下苦苦挣扎的人们上能如此坚忍和乐观,我们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我们虽然成不了中国大地上的英雄,甚至不能成为孙家小学的英雄,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英雄,内心无比强大的英雄。


篇八:天行者读后感

  《天行者》作者刘醒龙,讲了在一个名叫届岭的偏僻山村,三个民办教师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默默、无私地奉献着,天行者读后感。
  届岭地处偏僻,离最近的小镇也有30里的山路,一到大雪天,几乎和外界隔绝。村民几乎都是文盲,为了让孩子们上学受教育,得用各种手段去动员,去强制家长将孩子送来上学。这样才将适龄孩子的入学率从10%多一点提高到60%多。让村里出一个大学生是这些人多少代的愿望,也是这些民办教师的终生奋斗目标。那个地区贫穷,贫穷得最好吃的就是油盐饭,即用一点油将剩饭炒一下,然后加点盐水;贫穷得许多孩子交不起学费。小说中的几位民办教师的工资是70元,其中35元由地方教育系统支付,另外35元由村里支付。由于工作在偏远、落后、贫困地区,所以该由村里支付的那一半儿工资,经常因为村里没钱、或是教育不被村长重视而被长期拖欠。由于上学的孩子因贫困而交不起学费,买不起书本,学校没钱维修教室等等,为了使教学能够进行下去,他们经常要将自己的钱垫进去。在业余时间还不得不进行些开荒种地等额外工作,以创些收入,维持学校的各种开支和补贴贫困孩子的学习生活之用。他们在放学后,还要照顾那些离家很远不能天天回家的学生。到了周末,还要步行一、二十里路,护送那些远道的孩子回家。他们是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正因为这一点,他们一直在那里坚持着。能让民办教师坚持下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偶然会有一两个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名额,小说中几位民办教师,十几年来一起工作,同甘苦,共患难,使得他们有了生死之情。每当有了一个转正指标后,他们既想自己转正,有不愿意舍弃自己共患难的同事,最后将名额让给新来的年轻人。
  小说中描述的这些民办教师,不仅要履行自己教书育人的责任,还要同形形色色的落后观念和势力进行斗争。这更加深了我们对他们的敬重。尽管他们的教学水平比起新一代人有着很大的差距,更不能和那些有着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公办教师相比,但正是由于他们的默默辛勤奉献,才使我们国家那些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没有被应受的义务教育所遗弃。

为你推荐
2013-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