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2)
时间: 12-01
栏目:反思
1、在读题中理解题意,渗透思想教育。例题给学生留出了更为自由发挥的空间,一句“从中读出了什么信息”的开放问题,引导着学生建立条件与条件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水平。
2、在试算中发现问题,联系旧知思考。教师有意制造“除不尽”的矛盾冲突,把学生推到自主探究的前台。学生联系求小数的近似数这一旧知,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取近似数;把握题目中的一个“元”字,结合已有的关于人民币的处理经验,获得了保留两位小数的信息,使学生亲历了“做数学”的过程,学会了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3、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探寻取值方法。除到小数位数的哪一位是求商的近似值的关键,教师以同一问题“还要继续除下去吗?”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中的现有资源,加强生生之间的互动,在对比中探寻取值方法,把教学建立在更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4、在小结中对比沟通,形成整体认识。充分利用课堂,致力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把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让每一位学生站在元认知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既是对知识本身的反思,更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反思,对知识、情感、能力、方法等各个方面的反思,这无论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还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课后的练习中来看,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的算法是清楚的,但是在笔算的错误率还比较高,还需要对计算技能进行训练。
篇五: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商的近似数”这一内容主要让学生经历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的过程,体验迁移应用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良好习惯。应该说本节课在知识上没有什么难度,难就难在需要学生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在教学完本课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1、在出示例题让学生计算19.4÷12的时候,我没有给学生任何提示,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学生在计算时遇到了一种现象:除不尽。这在以前的小数除法中没有出现过,与学生原有的认知产生了冲突,形成了问题。这是学生自己发现的,于是学生很自然地便产生了一种想自己尝试解决的迫切欲望。这无疑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2、在解决问题中体现了策略的多样性,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当问题产生以后,解决问题便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目标。但由于教师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统一方法,学生缺少了模仿和依赖的基础,整个探究空间也有了较大的自由度。学会既可以结合已经有的知识经验解决这一问题,也可以“创造”出一种新的方法来解决。例如:有的答案是1.6166......,这是计算得到的实际的结果,有的答案是约等于1.62,实际生活中,人民币的最小单位是分,1.62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还有的答案是1.6,表示计算到角等等。当然,也出现了一些思路是正确的,但结果却是错误的情况。但无论怎样,这是学生经过了一番思考后产生的想法,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典型表现。
3、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评价与反思的过程。学生在展示自己独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同时,他们同样也关注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当别人的方法与自己不同时,学生自然会产生“为什么他的方法与我的不一样”、“我的方法到底有没有问题”等想法,从而促使其反思自己的做法。
总的看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经历了问题的生成和解决过程,突出了学生在问题生成和解决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