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菊花教学反思
时间: 11-23
栏目:反思
篇一:看菊花教学反思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作为一年级的语文教师,怎样在阅读起步阶段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在执教了《看菊花》一课后,我有这样几点体会:
一、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语感培养
阅读起步阶段尤其要避免繁琐的分析讲解,或用琐碎的问题一问到底。如《看菊花》这篇课文中写得最美的就是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教学中,我始终抓住“课文中哪些语句把菊花写得美?为什么写得美?”两个问题,通过看画面及多种形式朗读,体会菊花的颜色美、数量多及不怕冷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这就改变了讲深、讲透的观念,给学生留下自我感悟、自求得知的空间。重点句读好了,也就读出了菊花的可爱、菊花的美以及人们对菊花的喜爱,其他句段也就可以照着这种已有的语感读下去,全文的感情朗读也就比较到位了。
二、引导学生迁移生活体验
在阅读起步阶段,我们还应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引导学生将生活体验迁移到课堂学习中,帮助培养语感。低年级学生的语言特征是词语概念总是和事物表像紧密结合着,脱离了一定的表像,学生就很难人情人景。因此若是空洞地读文,便难以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我在上课前,曾指导过学生看菊花,为这一课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提供了生活体验。课堂上,在学习有关菊花颜色、数量的语句时,我通过课件演示出五颜六色、姿态各异的菊花,激活学生脑海中的生活画面,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看到菊花时所看到的景象。在亲身体验下,鲜明的语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比如,看完画面再读表示菊花颜色的语句时,就不像初读课文时那样一字一顿地读。通过自然的停顿和转声处理,五颜六色的菊花仿佛一下就呈现于眼前。在读“一朵朵,一片片”时,因为亲自看到过一大片的菊花,有过被菊花簇拥的感受,读到“一片片”时就自然地扬起了声调,与前面的语句有所区别,突出了菊花的多。
三、情景创设下的多形式朗读
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背诵结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课文插图、录像资料、背景音乐为学生创设下美的情景,引导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培养语感。一开始,我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文,初步感知哪些语句把菊花写得美。在具体学习朗读描写菊花颜色美、数量多、不怕冷的语句时,我先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听读,进人情境;接着又在自由试读、指名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应边想画面边带着微笑朗读的方法,并再次美读课文;最后,还采取接龙读、轮读、小组朗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激起学生兴趣,掀起朗读高潮。这时,对学生语感培养也比较到位了,也基本能做到熟读成诵了。在此基础上通过自由背、同座互背、指名背、看画面配乐背等形式,帮助学生将优美的范文语言内化。
篇二:看菊花教学反思
《看菊花》这篇课文记叙了一家人在假日去公园看菊花的情景,赞美了菊花不畏严寒,竞相开放的高洁品质。课文以“看菊花”为题,告诉我们“菊花”是主要描写对象,开头先交代看菊花的时间、地点、人物,接着写菊花盛开的情形,再展示爸爸看菊花的议论,最后点明“我看菊花的感受”。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会写8个生字,认会9个字,理解生词。读好课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感受菊花的美和不畏严寒的品质是本课的难点。
《看菊花》这一课,第二、三自然段是重点段。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展示菊花颜色美的画面,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菊花盛开的公园里,营造较为真实的氛围,把孩子的心灵带到绚丽而缤纷无限的公园里,然后通过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菊花的颜色,来加深学生对菊花颜色美的体验,然后让学生在读中表达对各色菊花的喜爱。
第二段中的的第一句,具体写菊花的不同颜色以及公园里菊花的数量多,学生在读“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时,注意不顿读“的”,而要读轻声。读“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时,要注意“一”的变调。这句话描写了菊花开放的数量由少到多,范围有小到大,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的范读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听老师的范读,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另外,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特别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仅指出了别人的缺点,还看到了别人的长处,相互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
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先利用插图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菊花的颜色、形态、长势来说一说“菊花好看吗?”学生只会从菊花的颜色上说,至于说到菊花的形态、长势,学生的语言就显得很贫乏了,只会说“菊花很多”、“菊花全开了”,这可能与我事先考虑不全,没有提供句式有关,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多积累。
在讲菊花不怕冷这个问题时,我本来想通过寒风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到冷,从而体会菊花不怕冷的特点,但是孩子体会的并不好,朗读时也没有把那种不畏严寒的感觉读出来。课后,我想:如果通过其它花与菊花进行比较,来感受菊花不怕冷,也许效果会好一点儿。
篇三:看菊花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看菊花》第二课时,教学目的主要是理解词语,读好课文,感受菊花的美和不畏严寒的品质。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缺乏生活体验的实际情况,我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比如在学习菊花的颜色和数量时,我运用课件演示,让学生感受菊花的色彩之美和数量之多,激发学生的对菊花的喜爱之情。为了让学生感受菊花的多,我结合文本中“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设计三幅图片,让学生逐一来数,学生被鲜艳的菊花吸引,越数越兴奋,再读“一片片”时就自然地扬起了声调,在读中表达了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在突破难点“体会菊花不畏严寒的优秀品质”时,我用视频再现了深秋的大自然,丰富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感知秋天的气候特点,把月季花的凋谢与菊花的迎风开放形成鲜明的对比,生动的展示菊花不怕冷的优秀品质,巧妙地化难为易,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为了让学生读好课文第2自然段,我紧扣“好看极了”这句话,按由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诵读过程中,逐层深入对菊花之美、之多的感受。如在整体感知“菊花怎么样?”后,一句一句体会“好看在哪里?”,再整体美读,在读中感悟菊花的美,并通过加入表情和动作的朗读表达对菊花的喜爱,环环相扣,最后学生熟读成诵,优美的范文语言得到内化。
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灵动、智慧的课堂”,学生是一个个生动的个体,课堂上的表现是无法预料的,这就需要教师有灵活的驾驭课堂的能力,紧密联系学生实际,让课堂充满教学智慧。由于有点紧张,在引读时我的语速较快,导致学生读“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时因速度快而没有感情,我对学生的表现处理方法不够灵活,只是要求慢慢欣赏,但指导不深入,不到位,效果不明显。课后想来,如果当时让学生边读边带动作、边读边数菊花,一定能控制住读的节奏,掀起朗读高潮。
总之,上这节课,前前后后,我收获很多,促动也很大,对新课标下构筑怎样的有效课堂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
篇四:看菊花教学反思
《看菊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中的一篇文质兼美、语言流畅、贴近儿童生活的阅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星期天爸爸妈妈带“我”去公园看菊花的事。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其中二、三段看菊花、爱菊花是本课的重、难点。本课是学生刚刚学完汉语拼音后学习的第10篇阅读课文。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大纲、教材的要求以及当前低年级阅读教学改革的现状,我确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音,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人们喜爱菊花,不仅是因为菊花好看,更因为它不怕寒冷的道理。
一、初读课文,在读正确、读连贯上下功夫
经过不到两个月的汉语拼音学习,学生便进入了阅读训练。但由于他们的直呼技能还不太熟练,识的字又很少,所以读课文困难较大,往往表现为一个字一个字地顿读,也有的是一个字一个字的指读,’不能按照正常的语调去朗读,读的速度极慢,不能很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因此,教学《看菊花》这一课,我在揭示课题后,便先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要求他们先看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把句子读连贯,给学生充分的初读时间,让他们切切实实地借助拼音自己去练读,教师则是巡视指导学生读正确连贯。在学生充分练习读的基础上,采用让学生自己汇报读准了哪些生字词,同座相互练习读,开火车比赛读等多种形式反复练习巩固,调动学生读准生字词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最后再把生字词放到课文中指名学生轮读课文,教师相机给予指导,让学生进一步读准生字字音,而且也结合语境,连带理解了大部分生字词的意思。因为像“早晨、公园、去、边走边看”等词儿,本来就是在口语中经常用到的,这样学生通过充分练读后,基本达到了把课文读正确、连贯的要求。
二、细读课文,在读懂、读出感情上下功夫
大纲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作为朗读的最高境界,它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进行语感训练起着其他训练形式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使学生在把课文读正确、连贯的基础上,读懂、读出感情呢?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看菊花》这一课时,我特别重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感,抓住重点语段进行朗读指导训练。并充分运用了形象、直观的板画和现代化的多媒体辅助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学生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生动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对语言文字描写的具体事物进行理解、加工,使学生的感情与课文表达的感情相合,力图用形象感染学生,使学生在细读课文中,品味其中的内涵,自己去感受、去意会,进而在读出感觉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让他们在读中感悟,又反过来以悟促读,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感。
教学第二段时,我先让学生细细读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边读边想,有不懂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在引导学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作为一年级的语文教师,怎样在阅读起步阶段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在执教了《看菊花》一课后,我有这样几点体会:
一、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语感培养
阅读起步阶段尤其要避免繁琐的分析讲解,或用琐碎的问题一问到底。如《看菊花》这篇课文中写得最美的就是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教学中,我始终抓住“课文中哪些语句把菊花写得美?为什么写得美?”两个问题,通过看画面及多种形式朗读,体会菊花的颜色美、数量多及不怕冷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这就改变了讲深、讲透的观念,给学生留下自我感悟、自求得知的空间。重点句读好了,也就读出了菊花的可爱、菊花的美以及人们对菊花的喜爱,其他句段也就可以照着这种已有的语感读下去,全文的感情朗读也就比较到位了。
二、引导学生迁移生活体验
在阅读起步阶段,我们还应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引导学生将生活体验迁移到课堂学习中,帮助培养语感。低年级学生的语言特征是词语概念总是和事物表像紧密结合着,脱离了一定的表像,学生就很难人情人景。因此若是空洞地读文,便难以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我在上课前,曾指导过学生看菊花,为这一课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提供了生活体验。课堂上,在学习有关菊花颜色、数量的语句时,我通过课件演示出五颜六色、姿态各异的菊花,激活学生脑海中的生活画面,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看到菊花时所看到的景象。在亲身体验下,鲜明的语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比如,看完画面再读表示菊花颜色的语句时,就不像初读课文时那样一字一顿地读。通过自然的停顿和转声处理,五颜六色的菊花仿佛一下就呈现于眼前。在读“一朵朵,一片片”时,因为亲自看到过一大片的菊花,有过被菊花簇拥的感受,读到“一片片”时就自然地扬起了声调,与前面的语句有所区别,突出了菊花的多。
三、情景创设下的多形式朗读
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背诵结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课文插图、录像资料、背景音乐为学生创设下美的情景,引导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培养语感。一开始,我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文,初步感知哪些语句把菊花写得美。在具体学习朗读描写菊花颜色美、数量多、不怕冷的语句时,我先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听读,进人情境;接着又在自由试读、指名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应边想画面边带着微笑朗读的方法,并再次美读课文;最后,还采取接龙读、轮读、小组朗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激起学生兴趣,掀起朗读高潮。这时,对学生语感培养也比较到位了,也基本能做到熟读成诵了。在此基础上通过自由背、同座互背、指名背、看画面配乐背等形式,帮助学生将优美的范文语言内化。
篇二:看菊花教学反思
《看菊花》这篇课文记叙了一家人在假日去公园看菊花的情景,赞美了菊花不畏严寒,竞相开放的高洁品质。课文以“看菊花”为题,告诉我们“菊花”是主要描写对象,开头先交代看菊花的时间、地点、人物,接着写菊花盛开的情形,再展示爸爸看菊花的议论,最后点明“我看菊花的感受”。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会写8个生字,认会9个字,理解生词。读好课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感受菊花的美和不畏严寒的品质是本课的难点。
《看菊花》这一课,第二、三自然段是重点段。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展示菊花颜色美的画面,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菊花盛开的公园里,营造较为真实的氛围,把孩子的心灵带到绚丽而缤纷无限的公园里,然后通过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菊花的颜色,来加深学生对菊花颜色美的体验,然后让学生在读中表达对各色菊花的喜爱。
第二段中的的第一句,具体写菊花的不同颜色以及公园里菊花的数量多,学生在读“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时,注意不顿读“的”,而要读轻声。读“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时,要注意“一”的变调。这句话描写了菊花开放的数量由少到多,范围有小到大,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的范读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听老师的范读,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另外,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特别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仅指出了别人的缺点,还看到了别人的长处,相互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
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先利用插图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菊花的颜色、形态、长势来说一说“菊花好看吗?”学生只会从菊花的颜色上说,至于说到菊花的形态、长势,学生的语言就显得很贫乏了,只会说“菊花很多”、“菊花全开了”,这可能与我事先考虑不全,没有提供句式有关,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多积累。
在讲菊花不怕冷这个问题时,我本来想通过寒风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到冷,从而体会菊花不怕冷的特点,但是孩子体会的并不好,朗读时也没有把那种不畏严寒的感觉读出来。课后,我想:如果通过其它花与菊花进行比较,来感受菊花不怕冷,也许效果会好一点儿。
篇三:看菊花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看菊花》第二课时,教学目的主要是理解词语,读好课文,感受菊花的美和不畏严寒的品质。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缺乏生活体验的实际情况,我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比如在学习菊花的颜色和数量时,我运用课件演示,让学生感受菊花的色彩之美和数量之多,激发学生的对菊花的喜爱之情。为了让学生感受菊花的多,我结合文本中“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设计三幅图片,让学生逐一来数,学生被鲜艳的菊花吸引,越数越兴奋,再读“一片片”时就自然地扬起了声调,在读中表达了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在突破难点“体会菊花不畏严寒的优秀品质”时,我用视频再现了深秋的大自然,丰富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感知秋天的气候特点,把月季花的凋谢与菊花的迎风开放形成鲜明的对比,生动的展示菊花不怕冷的优秀品质,巧妙地化难为易,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为了让学生读好课文第2自然段,我紧扣“好看极了”这句话,按由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诵读过程中,逐层深入对菊花之美、之多的感受。如在整体感知“菊花怎么样?”后,一句一句体会“好看在哪里?”,再整体美读,在读中感悟菊花的美,并通过加入表情和动作的朗读表达对菊花的喜爱,环环相扣,最后学生熟读成诵,优美的范文语言得到内化。
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灵动、智慧的课堂”,学生是一个个生动的个体,课堂上的表现是无法预料的,这就需要教师有灵活的驾驭课堂的能力,紧密联系学生实际,让课堂充满教学智慧。由于有点紧张,在引读时我的语速较快,导致学生读“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时因速度快而没有感情,我对学生的表现处理方法不够灵活,只是要求慢慢欣赏,但指导不深入,不到位,效果不明显。课后想来,如果当时让学生边读边带动作、边读边数菊花,一定能控制住读的节奏,掀起朗读高潮。
总之,上这节课,前前后后,我收获很多,促动也很大,对新课标下构筑怎样的有效课堂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
篇四:看菊花教学反思
《看菊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中的一篇文质兼美、语言流畅、贴近儿童生活的阅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星期天爸爸妈妈带“我”去公园看菊花的事。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其中二、三段看菊花、爱菊花是本课的重、难点。本课是学生刚刚学完汉语拼音后学习的第10篇阅读课文。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大纲、教材的要求以及当前低年级阅读教学改革的现状,我确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音,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人们喜爱菊花,不仅是因为菊花好看,更因为它不怕寒冷的道理。
一、初读课文,在读正确、读连贯上下功夫
经过不到两个月的汉语拼音学习,学生便进入了阅读训练。但由于他们的直呼技能还不太熟练,识的字又很少,所以读课文困难较大,往往表现为一个字一个字地顿读,也有的是一个字一个字的指读,’不能按照正常的语调去朗读,读的速度极慢,不能很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因此,教学《看菊花》这一课,我在揭示课题后,便先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要求他们先看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把句子读连贯,给学生充分的初读时间,让他们切切实实地借助拼音自己去练读,教师则是巡视指导学生读正确连贯。在学生充分练习读的基础上,采用让学生自己汇报读准了哪些生字词,同座相互练习读,开火车比赛读等多种形式反复练习巩固,调动学生读准生字词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最后再把生字词放到课文中指名学生轮读课文,教师相机给予指导,让学生进一步读准生字字音,而且也结合语境,连带理解了大部分生字词的意思。因为像“早晨、公园、去、边走边看”等词儿,本来就是在口语中经常用到的,这样学生通过充分练读后,基本达到了把课文读正确、连贯的要求。
二、细读课文,在读懂、读出感情上下功夫
大纲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作为朗读的最高境界,它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进行语感训练起着其他训练形式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使学生在把课文读正确、连贯的基础上,读懂、读出感情呢?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看菊花》这一课时,我特别重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感,抓住重点语段进行朗读指导训练。并充分运用了形象、直观的板画和现代化的多媒体辅助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学生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生动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对语言文字描写的具体事物进行理解、加工,使学生的感情与课文表达的感情相合,力图用形象感染学生,使学生在细读课文中,品味其中的内涵,自己去感受、去意会,进而在读出感觉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让他们在读中感悟,又反过来以悟促读,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感。
教学第二段时,我先让学生细细读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边读边想,有不懂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在引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