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糍粑的作文
1打糍粑
每到腊月底,老家都有打糍粑的风俗。去年回老家过春节时,我终于知道了怎么打糍粑。打糍粑的前一天晚上,爷爷就把糯米用井水浸好,爸爸和叔叔准备了打糍粑的工具,有木槌、石臼,还有印糍粑的模板。第二天天没亮,奶奶就起床把糯米蒸熟,吃完早饭,我们就开始打糍粑了。
叔叔用一个脸盆盛满蒸熟的糯米放在了石臼的里面,爸爸和姑父他们两个人用木槌捣糯米,你一下我一下。大约十分钟后,糯米被打成了糊状,完全没有米的样子了。然后把捣烂的糯米挑到一个竹制的簸箕里,簸箕下面铺有一层石膏粉,这样糍粑就不会粘在手上或其他东西上了。爷爷把那一大团糍粑捏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的,妈妈和姑姑就把那小块的糍粑捏成圆形。我和其他的小朋友就把糍粑放到模板的里面,模板的底部刻有一些美丽的图案,因为糍粑是热的,非常容易变形,模板上的图案就拓在了糍粑的上面。等糍粑冷却后把它取出来摆在木板上,模板上的图案就固定在糍粑的上面,有动物、繁体字、风景画等,非常美丽。我们有的打,有的捏,有的印,一下子就过去了九个回合。
中间有几次我都想学爸爸的样子去打糍粑,但都轮不到我。到了最后一个回合时我再也忍不住了,大声说:“等一下,等一下!我也要打糍粑!”爸爸说:“行,让你尝试一下,只要你能打好。回家我让你玩五个小时的电脑!”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笑着说:“说话要算数。”
我好不容易举起了木槌,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打了下去,但再也拿不起木槌了,因为上面粘了很多糯米,木槌一下变得重了很多。我抱着木槌往后拉,却因为用力过猛摔了一跤,爸爸他们看了都哈哈大笑。我边揉屁股边说:“现在不能玩电脑了,回家还要治屁股!”
以前我虽然每年都吃糍粑,但从不知道打糍粑原来这么难。以后我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劳动果实。
2打糍粑
今天,我到乡下农家乐参加了打糍粑。
首先,一位阿姨端来了一桶热腾腾的糯米饭,她把饭倒进一个石臼里,俩叔叔各拿了一个木槌,你一锤,我一锤,我也想试试,一个叔叔把木槌给我,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抬起木槌打在米饭上,对面的叔叔也打了一下,我一个劲儿的拉,想把木槌拉回来,可糍粑太粘了,我扯不动。我觉得我太小了,力气不够大,以后要好好锻炼。我把木槌还给了叔叔,他们你一下,我一下,米饭渐渐变成了一个粘粘的大团团。然后,他们把大团团揉成一个个小球,放在门板上,再盖上一块门板,我站在上面跳哦,蹦哦,几分钟后,叔叔们揭开门板,一个个诱人的糍粑展现在我的眼前,我拿了一个吃在嘴里,心里乐开了花。
打糍粑真有趣呀!
3打糍粑
今天是星期天,吃过早饭,我和妈妈还有妈妈的同事一起乘车来到蒲团乡的一家农院里,我们此次来的主要任务是打糍粑,虽然我吃过糍粑,但是糍粑是怎样做成的,我还真不清楚,今天我可要弄个明白。
这家农户是妈妈同事的老家,家里的爷爷奶奶非常热情,让人感觉到像到了自己的家一样。很快,我们准备打第一桶糍粑了,我仔细地询问了做糍粑的程序,先要把糯米洗净,放在温水里泡上几个小时,糯米泡好后放在一个大木桶里用旺火蒸熟,然后把蒸熟的糯米放在一个大石臼里,用特制的木棒反复捣。大人们开始打糍粑了,热火朝天的,我也忍不住加入了打糍粑的行列,我们一边捣一边围着大石臼转,刚开始捣起来非常轻松,慢慢地捣碎的糯米变得越来越黏稠了,捣起来越来越费劲了。但是大家还是很卖力的用劲捣,糍粑终于打好了,大家齐心协力地把糍粑从石臼里拉了出来摊在桌子上,我一看,好大一块糍粑哟!还冒着热气呢!我们品尝着自己亲手做的糍粑那味真是又香又甜,软糯可口!我们在劳动中享受着生活,体会着快乐!
我喜欢快乐地生活,亲身体验各种有趣的事情,这让我感觉生活是无比美好的!
4打糍粑
腊月里,妈妈怀念起外婆在世时最爱做的糍粑,她不去街上买现成的,偏要自己做。在外婆那间堆满杂物的房间里,妈妈翻出蒙尘许久的几个木杵和一个圆木槽,细心地把它们洗干净,放在院子里晾干。
第二天一大早,妈妈兴奋地拉我起床。六点多,天都还没亮,我和妈妈去看昨天晚上泡在桶里的糯米,每粒糯米都泡得肿胀饱满,银白如玉。妈妈把泡好的糯米倒进那个平时很少用到的大木蒸桶,然后再把木蒸桶放到一口大锅上,在柴灶里架起柴火。我问妈妈为何放着方便的天然气不用,偏用这麻烦的旧物件,妈妈只是笑。柴火终于生好,接下来就是等着急死人的柴火把半蒸桶糯米全部蒸熟。
等啊等,近一个小时过去,但糯米还没有要熟的迹象,我不停地抱怨妈妈:“干嘛不去买,想吃就吃,多方便。”妈妈则说,想吃好东西得有耐心。
又快半个小时过去,那半蒸桶糯米终于全部蒸熟,膨胀成大半蒸桶糯米饭。爸爸和外公把蒸熟的糯米,倒入圆木槽里,外公、爸爸、妈妈三个人,一起抡着木杵轮流夯打。打糍粑,就是要趁糯米热着的时候用力打,有点儿“趁热打铁”的意思。圆木槽里的糯米热气腾腾,弥漫着糯米特有的香味,也让人的眼睛几乎看不清目标,但他们三个人总能准确地将木杵砸向糯米团。妈妈还一边唱起歌谣:“腊月腊,打糍粑,打个糍粑月亮大,妈妈让我送家家,家家看到笑嘻哒……”惹得一旁观战的我笑得直不起腰。但看到外公和妈妈严肃的表情,我知道歌谣也是对逝去的外婆的一种怀想,也不禁沉默起来。过了一会儿,我也想学一学打糍粑。我抡起木杵,依着大人的节奏加入。打糍粑,是个技术活,打的时候,手里的木杵还得有一个旋转的动作,提起木杵时,拉得糯米团滋滋作响。人的身体,前倾、后仰,再前倾、后仰,很有节奏感。如果围着糯米团一边走一边夯打,那简直就是一种舞蹈。这样,动作自然就快不起来――所以要想吃糍粑,得有耐心。
一开始,我还感到兴味十足,但夯打了十几下就觉得累了。一阵忙乱过后,渐渐把节奏放缓。因为糯米已经被“打”得柔软如泥,具有很强的黏性。我瘫坐在椅子上歇息,继续抱怨他们为什么不去街上买现成的。妈妈仍是笑着说,吃好东西要有耐心。
等到糯米团捣得均匀瓷实,然后就可以动手做糍粑了。手里抹了麻油,用力将米团拍打捏成圆形,一个糍粑成品就算大功告成。相比之下,我捏的糍粑厚薄不均,也不成形,而外公总能把糍粑拍打得圆圆如月,厚薄均匀。
三个小时过去了。妈妈把糍粑裹好蜂蜜递给我,我咬下去,软软糯糯的,糯米的清香、麻油的醇香、蜂蜜的甜香,甚至还有木杵的香味,混在一起,别提有多爽,这种味道是外边小吃店卖的油炸糍粑所不能比的。我满意地享受这长时间等待后的美味,一边咀嚼着妈妈的话――吃好东西要有耐心。
我想,不仅打糍粑如此,世上许多事,也是这个理。你对时间有耐心,才会嗅到生活的芬芳。
5打糍粑
“年二十八,家家户户打糍粑。”妈妈告诉我,打糍粑是她家乡逢年过节时的一种地方习俗。说起这事时,妈妈的眼里不禁充满了对孩提时代的美好回忆。
打糍粑是件力气活,一般是由男人来做。首先,把蒸好的糯米倒进石碾或结实的木桶里,然后用木杵连续不断地使劲锤打,即使是寒冬腊月,也会累得满头大汗。糍粑打好后,在场的每个人都可以领到一份又软又黏的热糍粑,然后铺成一个厚薄均匀的圆形,这就大功告成了。打糍粑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既需要有力气,又很讲究技术。
我听着妈妈的介绍,早就垂涎三尺,按捺不住了。妈妈瞧我那馋猫的模样,便提议说:“我们也来打糍粑吧!”我听了喜出望外,忙催妈妈去买糯米。妈妈笑了笑说:“我早有准备。”说着,连忙从厨房里端来一个盘子。我凑上去嗅了嗅,一股浓郁的糯香味扑鼻而来,竟忍不住沾了点儿往嘴里送。
家里没有石碾和木桶,也没有木杵,我们就用米袋子代替石碾,用铁锤代替木杵。妈妈先把热气腾腾的糯米倒入米袋中,然后叫爸爸用铁锤往米袋上不停地锤打。我看着爸爸打得那么起劲,心里痒痒的,就嚷着叫爸爸让我也来过一把瘾。爸爸一边把锤子递给我,一边叮嘱我千万别砸到手。我接过锤子,左手扶着米袋,右手抡起锤子,打得不亦乐乎。可是,才打了几个回合,我就感到胳膊又酸又累,只好败下阵来向爸爸求助。经过爸爸的千锤百炼,糍粑已经见不到颗粒状了。这时,妈妈叫我赶紧洗手,并告诉我一个小秘密:洗好手后别擦,糍粑不易粘手。我洗完手,迫不及待地揪下一小团,放入口中嚼了一下。“啊,真香甜,真软糯啊!”
我吃着父母亲手给我打的糍粑,吃出了家乡的年味儿。
6打糍粑
大年三十这一天早晨,我起得特别早,因为我要亲眼目睹一下爸爸妈妈是怎样打糍粑的。
只见妈妈将洗净,泡胀的糯米倒进一个木桶里,盖上木盖,放在锅里用大火不断地蒸,蒸得粒粒熟透后,爸爸捧出热气腾腾的木桶,妈妈提着盛有水的小塑桶,招呼隔壁一个大哥哥一起打糍粑去。爸爸先将木桶里的糯米饭倒进一个专用的石臼里,接着用特制的大木棒使劲压糯米饭,而后反复捶打,妈妈手快速地沾一下水,见缝插针地把石臼里的糯米饭团弄匀。
不一会儿,爸爸头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接着换上大哥哥来捶打。随着“邦邦”声,两人不断地轮换着。我看得心痒痒的,也想上前试一试,我使出吃奶的劲拎起木棍,可木棍一放下去就再也拔不上来了,糯米的粘性太强了和木棍牢牢黏在一起,看得围观的人哈哈大笑。这是爸爸告诉我打糍粑要快、准、稳、狠,手中木棍下去要快,收起也要快。爸爸接过我手中的木棍和大哥哥一直捶打,直到不见饭粒为止。
然后在一块大砧板上撒上一层炒好的黄豆粉,再将打好的糯米团倒在砧板上,将糯米团压扁,做成薄薄的大圆饼,大如箩筐口,最后在表面撒上芝麻,根据个人口味撒上白糖或红糖,这就大功告成了。我赶紧切了一块雪白柔软的糍粑,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