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烧饼的作文
1家乡的烧饼
烧饼那脆脆的,香香的味道一直吸引着我。因此,我每天都少不了烧饼作早点或晚点。
来到一间烧饼店附近,就有阵阵扑鼻而来的香味,真让人垂涎欲滴。我天天与烧饼打交道,已看惯了一位伯伯的灵活动作:随手拿起一个大面团,拉起来用双手搓了搓,变长了。然后再一手抓住,一手捏住一块,用力一摘,便分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的。然后在捏捏、拍拍,又麻利地夹了点馅,放在中间。随即一搓,然后“趴”地一压,变成了一张又薄又白的饼坯。就这样,在几声“趴趴”声中,一张张饼坯就做好了。一排排一行行,依次排队。另一位叔叔左手拿着油碗,一手拿着毛刷在一张张饼坯上涂满酥油,再均匀地撒上芝麻,又将两个饼坯合二为一。接着把手放在凉水里浸一浸,拿起合成的饼坯托在手中,用手一一剥开,俯下身子,把饼坯贴在早已扫尽炉灰的滚烫的炉壁上。他时而单臂探进,时而左右逢源;脚下也是马行马步,进退倚侧。
待饼坯贴满炉壁,打开吹风机,那跳跃的火苗在炉膛里游走。所到之处,饼坯由白变黄,由薄变厚,有时还渗出一滴滴油落入炉底,溅在火苗上,发出“嗤嗤”声。不多会儿,一只只黄黄的烧饼烤好了,被一位叔叔用夹子夹出,整齐地排在桌上。这时,守在门口的人们争先恐后地喊道:“咸的”“甜的”“我两个”“我四个”这时,整个小店弥漫着醉人的香味。事实,这香味早已飘的很远很远……
我吃着一块刚出炉的烧饼,嘴上甜甜,身上暖暖,心里香香,香甜可口,食而不腻,真是人们常说的“打嘴不丢”啊!拿到烧饼的老人们,就着豆腐脑,在那儿谈天说地;孩子们奔跑、嬉戏;吃完烧饼的人们嘴角都留着烧饼的余香。
啊,烧饼!你是小众的大品,大众的小品,要不,怎么会人人皆喜爱呀?
2烧饼
“哇,这次的烧饼真的好好吃啊!”我赞叹道。不由自主地紧紧地抓着烧饼,立刻感到手里暖乎乎的,我的舌头只要咕噜一转,随即甜烧饼那甜甜的滋味伴随着烧饼特有的香味顿时在我的身体里蔓延开来。我敢肯定,这一定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一次烧饼!
阳光下,烧饼上的微小的小洞清晰可见。上面的黑芝麻紧紧地贴在上面,散发着浓浓的烧饼的香味。我顿时胃口大开,大咬了一口。感觉烧饼有的地方嫩嫩的,有的地方却脆脆的,一软一硬,正合我的胃口。有种怪舒服的感觉,伴随着甜甜的滋味,在我的心中到处游荡,令我回味无穷。我轻轻地呼了一口气,顿时感到全身有说不出的痛快。烧饼的香味充斥着我周围的空气,我一吸气,那喷香的味道顿时就从鼻孔里涌入。我舒舒服服地享受着烧饼的美味,那感觉简直真是棒极了!
只片刻,烧饼就被我“消灭”了大半,我仍然旧意犹未尽。我伸出舌头,在我的嘴巴周围舔来舔去,像扫荡似的,不肯放过一点美味。我就这样痛快地大口大口地吃着,感觉自己从来没有过像今天这样狼吞虎咽过,能吃得这么香,这么爽!
烧饼很快就被我吃光了,但我仍蠢蠢欲动,还想再买一个来品尝品尝。我咽了一口口水,只感觉满嘴都是烧饼的味道,真是棒极了!
3大酥烧饼
周村的大酥烧饼是淄博市的名吃,只要是来到周村来的人,没有不品尝周村烧饼的。
周村区高塘镇王家庄是目前民间生产周村烧饼最多的村庄之一。该村一位老人告诉记者,周村烧饼正是因为一位名叫郭云龙的师傅的发展,最终才形成了如今的特色。郭师傅在烤制当初厚厚的大酥烧饼时,偶然发现饼上面鼓起来的部分薄而香脆,加上芝麻,吃起来香而不腻。于是他大胆试制新品,果然深受大家喜爱。于是,不经意间便推而广之。l880年后,郭家首先启用纸包装,最终产品大都以印花纸包装,久藏不变质,故而沿袭至今。
周村烧饼的制作过程是:先把小麦粉和白砂糖制成的小球似的面团放到像圆柱一样的一个小平台上摊成圆饼,然后放到晃盘里沾上芝麻,再谨慎地把烧饼粘到烤箱上,这样,烧饼一会儿就烤熟了,烤箱上就会有一个铲子似的东西把烧饼产下来下来,这样,香酥可口的烧饼就做成了。
烧饼有咸、甜两味,甜的香甜可口,久食不厌;咸的开人食欲,会让人爱不释手。再细点分,有甜、五香、奶油、海鲜、麻辣、蔬菜等多个系列品种。蔬菜系列的产品异常新鲜,蔬菜的含量20%,营养丰富,口味纯正。是旅游充饥和馈赠亲友之佳品。
周村烧饼还有很多特点,说也说不完,希望没有吃过周村烧饼的人尽快吃到这又香又酥的大烧饼!
4做烧饼
今天一大早,奶奶就来到我的家,接我回乡下的家去做烧饼。
我问奶奶:“为什么要做烧饼呀?”奶奶说:“这是家乡的习俗呀!快要过中秋节了,天上的月亮圆圆的,地上的烧饼也是圆圆的,家里的人也会团团圆圆的。”我听了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到了家一看,爷爷早就把东西准备好了。呀!馅心还真不少,有豆沙馅,有芝麻糖馅,还有香喷喷油汪汪的萝卜丝馅。
奶奶开始做烧饼了,她先拿盆将面粉倒在盆里放点热水,把面粉揉成一个大团,然后把它搓成一个粗粗的长条,用刀把它切成一块一块的面团,接着用手把它揉成圆圆的面饼,把豆沙放在中间包起来,捏好开口,拍扁,一个烧饼就做好了。奶奶又做了几个,开始把烧饼放在锅里闶。
我看见做烧饼这样简单,就学着要做。我拿了一块面块,先把面块揉成个团,再压扁放点豆沙在中间。开始一切都很顺利,接下来就麻烦了。我想把面饼包圆了,可是它怎么也不听我的话,口怎么也捏不牢,豆沙老是出来,还弄得满身都是面粉。锅里的烧饼都飘香了,我的烧饼还没包好。唉!不做了,就等着吃吧。
就这样,我没有学会做烧饼,但是我吃到了奶奶做的香喷喷的大烧饼!
明年中秋,我相信我一定能学会做烧饼。
5家乡的烧饼
我的家乡在山东省滨州市,我们认为我们那最好吃的是盛亿隆烧饼,盛亿隆烧饼那脆脆的,香香的味道一直吸引着我。因此,我每天都少不了烧饼作早点或晚点。
来到一间盛亿隆烧饼店附近,就有阵阵扑鼻而来的香味,真让人垂涎欲滴。我天天与烧饼打交道,已看惯了一位伯伯的灵活动作:随手拿起一个大面团,拉起来用双手搓了搓,变长了。然后再一手抓住,一手捏住一块,用力一摘,便分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的。然后在捏捏、拍拍,又麻利地夹了点馅,放在中间。随即一搓,然后“趴”地一压,变成了一张好看又圆润的饼坯。就这样,在几声“趴趴”声中,一张张饼坯就做好了。一排排一行行,依次排队。
另一位叔叔左手拿着油碗,一手拿着毛刷在一张张饼坯上涂满酥油,再均匀地撒上芝麻。一个个往烤炉上面烙,待烧饼烙到一定程度后,再将烧饼转到烤炉的抽屉里面考,将饼坯考到由白变黄,由薄变厚,有时还渗出一滴滴油落入炉底,溅在火苗上,发出“嗤嗤”声。
不多会儿,一只只黄黄的盛亿隆烧饼烤好了,被一位叔叔用夹子夹出,整齐地排在桌上。这时,守在门口的人们争先恐后地喊道:“咸的”“甜的”“我两个”“我四个”这时,整个小店弥漫着醉人的香味。
事实,这香味早已飘的很远很远……我吃着一块刚出炉的烧饼,嘴上甜甜,身上暖暖,心里香香,香甜可口,食而不腻,真是人们常说的“打嘴不丢”啊!拿到烧饼的老人们,就着豆腐脑,在那儿谈天说地;孩子们奔跑、嬉戏;吃完烧饼的人们嘴角都留着烧饼的余香。
啊,烧饼!你是小众的大品,大众的小品,要不,怎么会人人皆喜爱呀?
6买烧饼
天,我和奶奶一起去支塘买菜。其实,我要不是为了吃烧饼,才不来这么远的地方呢!买饼的人真多呀!四周看了一下,原来其它买烧饼的人都回家过年了,于是我只好排在长长的队伍后面。
做烧饼的是一对中年妇夫,女的是打下手的,她先把一些水洒在面粉上,揉成一个很大很大的面团;接下来做烧饼的主要工序就由男的负责了,他先用四个手指熟练地把小面团压成扁圆形。咸的,就在里面放香料、葱、油、盐;甜的,就在里面放上白糖、芝麻,然后再抹上一层蜂蜜;最后把做好的烧饼贴到自制的锅里,等上几分钟,香喷喷的烧饼就做成了。
轮到我了,“你们不回家过年吗?”我边付钱边好奇地问。“不回去了,要多赚点钱让孩子读书呢。”他们微笑着说。为了孩子,父母真是太伟大了!我暗暗地想。
7我家乡的美食——烧饼
我家乡的美食——烧饼,曾是宋清两朝的重要贡品。今天,我就让它,在你的脑海中写下传奇的一页吧!
对于烧饼的来历,有这么一个传说:唐朝晚期,国力渐渐衰弱,我的家乡绩溪也发生了暴乱。当时,整个县城有一半的人都在这场暴乱中消失了。正当暴乱人员放火准备烧光整个县城的时候,被点着的地方突然发出了一声巨响,暴乱人员都被吓跑了。巨响过后,出现了一车金黄的小饼。说来也怪,人们只要吃一个这种小饼,便会精神百倍,身上有小毛病的,小毛病也好了。因为这种金黄的小饼是从火里烧出来的,人们便把它叫做“烧饼”。
据说当时有一句诗云:“春炊若蝉翅”。其中的“春炊”就是“烧饼”,“若蝉翅”便是形容烧饼的样子。它的颜色金黄金黄的,如一两片蝉的翅膀。仔细看,还有几丝黑色镶在“蝉翅”上。
轻轻拿起一个“春炊”捧在手心,只见它圆圆的、黄黄的、薄薄的,就如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清风拂过,送来一阵酥香……小心翼翼地把烧饼咬开,脆脆的“咯吱”声,似乎是里面的肉在呼吸。挑出一丝梅干菜,细细地吮吸、品味,一丝不腻的清油滑入嘴角,嚼几下,更有一股说不出的味道爬上味蕾,与味蕾缠绵着,并直入肺腑,使人陶醉其中……
这么美味的烧饼,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妈妈带我参观了街道拐角的烧饼小铺。原来,烧饼虽小,制作起来可真不简单,要经过师傅泡面、揉面、搓酥、摘丕、制皮、包馅、收口、擀饼、刷贻、撒麻、烘烤等十余道工序,历经一个多小时,才可出炉售卖。让我饱了口福,更是开了眼界。
家乡的烧饼,我爱你!是你,推动了咱绩溪的美食文化,更提升了人们的美食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