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青团作文
1家乡的青团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的清明时节,临海的人民都要吃青团。虽然青团在江南地区很普遍,但是,我的家乡——临海的青团却有它的独到之处。
每年清明节快到时,外婆都会拿着篮子去田埂里找一种野菜,那种野菜叫做“青”。它们在田埂里很多见,叶子圆圆的,略带一些毛,很矮小。不一会儿,篮子里就装满了“青”。回到家后,外婆会把这些“青”放在灶头上煮熟,然后再捣成汁,接着把这些汁与糯米粉和在一起。渐渐地,糯米粉从纯白色变成了翠绿色,很可爱。然后再把一团糯米粉做成一个个碗的性状,像玩橡皮泥一样,这就是我家乡的青团雏形了。如果你喜欢吃甜食,那么可以在青团里塞入豆沙;如果你爱吃咸味的,那么就可以放入豆腐干丁、笋丁、肉丁、咸菜等。无论什么味的,味道都很鲜美。包好的青团再用鲜楮树叶垫上。这样,一个完整的青团子就做好了。什么时候想吃,就把它放到蒸笼上,不一会儿,就可以尝到它的美味了。
清明时节,当然要上坟。这时,在我的家乡青团便是必不可少的东西。人们把对先祖浓浓的思念寄存在这供给先祖青团里了。
上完坟,多余的青团可以寄给远在他乡的亲人们,让他们即使在他乡,也能感受到像在自己家乡气息;小孩子们还可以把它用于作野餐的佳肴,在春天的田野上,看着四周美景,吃着美味青团,真是个不错的选择;还可以在玩累了的时候当做点心,一边休息,一边慰劳自己的胃哦!
每次一想起家乡的青团,我便似乎看到了它圆圆的、可爱的模样,又似乎闻到了它的香味,尝到了它的味道。
2我爱家乡的艾青团
清明上出前后,家家户户都开始做艾青团,什么是艾青团?左不过是个“糯米团子”罢了,里面还有豆沙,芝麻等馅,吃起来——甜,香,不粘牙,特别好吃。
那么有人就会问:“那么好吃的艾青团,是怎么做的呢?”哈哈,艾青团是余姚的土特产,,是一种特别美味的甜点,今天,我就来教教大家怎么做艾青团吧!
首先,要和面,面粉,一定要用粳米粉,因为粳米粉的味道比较细腻。再准备一个干净的大盆,然后把粳米粉倒进去,不要倒太多,然后把春天收集的艾青放进去,用开水倒好,和面之前先洗手,然后用双手开始和面,双手要用力的搓揉,不停地翻那翻,翻啊翻,捏,拽,抻,拉,揉,“十八般功夫全使出来”。最后面团又柔又轻,这样蒸出来的面很蓬松。面和好之后,接下来就要做馅了,把豆沙、咸菜、豆腐干、肉、冬笋,一块一块的切好。咸菜不要切太长,不然会卡住脖子切好后,把冬笋一片一片的切好,切记,要切的稍微小些,肉丁也是,一切准备就绪后,接下来就要开始抄了。油放的少些。先下肉和冬笋,因为肉和冬笋是生食;豆腐干、咸菜是熟食。肉和冬笋鲜炒大约十分钟后,再把冬笋和豆腐干下盘,不停的翻炒,直到炒出香味就可以了,期间放少许盐和味精即可。因为咸菜具备了盐的咸、味精的鲜,吃起来就不会觉得过于咸和鲜,炒好之后,再放一些热水进去,这样使味道更加鲜美,保持原汁原味,直至熄火盛出,一盘香喷喷的馅就做好了。
做好了馅,就要开始做艾青团了,先把和好的面再揉兀下,确保面团的柔软。随后,把面团分成一个又一个小圆球,拿起一个圆球,用手不停地揉,柔成了一个圆乎乎的小球,再用大拇指挖一个底稍微厚一点,四周薄薄的一个小坑,把热喷喷的馅放进这个小坑里,然后把口子缝上,用拇指和小食指小心翼翼的捏紧,再扭一下,滚上米,就制作完成了。
做完之后就要把艾青团蒸熟,吃掉。把艾青团放进大蒸笼里,一个个排放整齐,中间留点空隙,以防粘在一起,大约半小时后,打开盖子,一股热气伴着香气而来,一个个艾青团由浅绿到深绿,捧起一个,咬一口,汁水噗嗤而来,味道恰到好处,着实美味。
艾青团市劳动人民日常的甜点,我爱家乡的艾青团!
3故乡的青团
故乡有很多独特的美食,比如,清明时的青团、端午时的粽子、过年时的年糕、元宵节时的汤圆……不胜枚举。尤其到了春天,田野里的野菜足以令人垂涎欲滴。
而最让我难忘的就是清明时节的青团,那散发着清香的青团,是我最爱吃的。
清明节前,妈妈早早地采来了艾草。这个时节的艾草是最嫩最绿的,这些艾草当然是用来做青团的喽!厨房里烧好了水,把洗干净的艾叶倒入水里,加上一些碱,过水焯一下。焯过之后,嫩绿的艾叶就变得碧绿而柔软了。然后再用糯米粉兑水和面。这时,只见妈妈的手灵巧地把面团推压开去,再折过来,再推压开……一遍又一遍。这动作看起来简单,可做起来一点都不简单,我就亲自尝试过。
看着妈妈和面那么轻松随意,我的手也痒了,真想试试身手。妈妈看出了我的想法,就让我把手洗干净试试看。我早就等不及了,捋起袖子,欢快地跑去洗了手就揉起面团来。一开始我还揉得像模像样的,可不一会儿,原本光滑的面团,在我手里却变得凹凸不平、又干又瘪了。我一下子就懵了,怎么回事?我明明模仿过很多次了,这动作应该跟妈妈一般无二啊,难道说这面团跟我有仇?无奈,我只好向妈妈投去了求助的目光。妈妈接过我手中的面团,轻柔地润了一层水,又开始揉起来。妈妈边揉边告诉我:“和面这种事,力道可比动作要紧多了。”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和面要注意的是力道而不是动作啊。看来,和面真不是件容易掌握的技术活啊!
面揉得差不多了,妈妈就加进焯好的艾叶,把它揉进面团里,然后再用石锤锤打面团,里边的艾叶就会变得十分细碎,这就是之前焯水时放碱的效果了。面和好之后要醒一醒。醒过面之后,把面团分成小块,再把这些小块按压成饼状,包上先前准备好的豆沙馅或是白糖芝麻馅,然后,小心翼翼地捏住口,团成一个个光滑的圆球,再滚上一层糯米,就算做好了。
妈妈包馅的时候,我看着简单,又忍不住想掺和一把,但是我包出来的青团都不是正圆形的,跟妈妈手里团的圆球相比实在是相差甚远!好不容易包了个滚圆滚圆的吧,偏偏还有不少裂口!可怜的青团们,到我手里就只有被虐的份儿了,将就一下吧!做好了所有的青团,然后把它们放入高压锅中蒸15分钟就能出锅了。
刚出锅的青团热腾腾的,透着一股水灵灵的绿色,散发着清淡的艾草香,外边的一层糯米也变得晶莹剔透的。好吃要趁热呀,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个就往嘴里送。还是太急了,舌头都快被烫得没知觉了!再吃,只好耐着性子把它吹凉。一口咬下去,最外层的糯米饱满香软,中间的一层很软,黏而不腻,最里边的馅更是香甜爽口,仿佛整个舌尖都被一股春的气息唤醒了,清新的鲜艾草味儿充溢着整个口腔。就是这样的美味,才值得我们代代相传呀。
家乡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在清明节时,将这些青团供奉给逝去的亲人们。或许,这青团,更代表着一种懷念吧。
4家乡的美食青团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的清明节,家乡的人们都要吃青团。
青团是我家乡的一大特色美食。每年清明前后,家乡的田野里就会长出一种野菜叫“青”。它们在田野里很多见,叶子圆圆的,略带一些白毛,很矮小。这是做青团的重要原料。每当这时,妈妈就带我去田野里采“青叶’。
我们先把“青’洗干净,剁成碎末,掺进面粉里揉成绿绿的面团;再把大面团分成一小块一小块揉成圆形,用手指按出碗状待用;接着我们要准备“青团”的馅了。馅有甜、咸两种,甜的是豆沙,咸的是由豆腐干丁、笋丁、肉丁、咸菜丁等搅拌而成,味道鲜美。
拌好馅,我们把馅填入一个个碗状的面团里捏成半月形,再用鲜楮树叶垫上,放在蒸笼里蒸。
“青团”做好了,一出笼热气腾腾,香气扑鼻,让人垂涎三尺。我一连吃了好几个,虽然肚子饱饱的,但我还想吃。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美食——“青团”。如果你到我们家乡来,我一定做出最好吃的“青团”让你吃个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