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团作文
1包青团
“包青团喽!”一阵充满喜悦的呐喊冲出了我的喉咙。
只听,从厨房间里面传出哗啦啦的响声。原来,我正和妈妈在里头包青团,忙得不可开交。
从小到大,每逢清明节前夕,妈妈都会给我买香喷喷的青团吃。吃,必然是简单的,不用教我也会,可是,要说包的话,那对于我来说,也许比登天还难上加难。不过,凡是都得善于尝试嘛,不尝试怎么知道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呢?
说干就干!
首先,我们把绿油油的青叶浸在水中清洗。在拿出米粉倒入盆中,掺一点儿水,一边用手搅拌。哎呀,不好了,我这细皮嫩肉的小手被米粉黏住了,无法自拔。我用力地把手往上抬,使出吃奶的劲挣扎,但每次抬起手来都是连米粉一同上来的。不知道为什么,是这米粉太喜欢我的手呢,还是怎么的,我怎么也甩不掉它。终于,经过我的一番努力,我的手轻轻地从黏黏的“白色海洋”中挣脱了出来。啊,又可以继续正常“工作“了。接着,我又把刚才洗净的那些青叶也放入盆子中,和米粉混合在一起,再一直慢慢地揉,直到青叶和米粉完全融为一体后就大致可以包了。
我和妈妈把大面团分成一个个小面团。我先拿起一个小面团,把它揉得圆圆的。然后,掏一个小东。哎呦,又不好了,洞掏得太深,皮破了。于是,我又揉圆,又掏了个洞。哦!这下总算没破,我掏成功了。我不禁为我这小小的一点儿成就感到自豪。我把豆沙馅放入里头,再把洞一点点捏拢,封住,继而,又把它揉圆。这会儿,豆沙又从面团的四面八方露了出来,好像一个个淘气的孩子,好奇外面的事物和景象,禁不住探出了脑袋张望。我见此情形,心急如焚,不知所措。我随便从大面团中捞了一小块面团,像不破衣服上的洞似的,在馅漏的一塌糊涂的青团上东贴一块,西贴一块。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青团包完了。
之后,我吸取这一个青团的教训与经验,又包了许多青团,一个比一个有进步。远远望去,好像一个个可爱的绿色小精灵,我看着它们会心地笑了……
经过这次自己亲手包青团,我才从中领悟到:世界上没有完不成的是,只要你敢于去尝试,付出自己的努力,全心全力地去做。即使是比登天还难的事情,你也会做到最完美!
2包青团
“包青团喽!”我兴奋地扯着嗓子喊着。
你看,厨房里,奶奶正把洗干净的艾青放到锅里煮熟,再把煮熟的艾青和水放入糯米粉中搅拌。奶奶用力搅拌着,糯米粉很黏,每次都随着奶奶的手一起黏上来,奶奶就又加了些糯米粉。终于,雪白的糯米粉和碧绿的艾青融为一体,最后变成面团乖乖地躺在盆底。
开始包馅儿了。奶奶把大面团分成一个个小面团。我学奶奶的样子,先拿起一个小面团,把它揉得圆圆的,再把大拇指插入面团中间,想掏了一个洞放馅儿,可面粉像一个黏人的小娃娃一样总是黏着我的手。不得已,我只能请教奶奶。奶奶说:“你只要让你的手指蘸点水就可以了。”果然,我将蘸水的大拇指插在面团中间就能飞快地转起来,很快变成一个圆柱形的洞,再放入事先炒好的酸菜笋丝肉馅,然后把洞口合起来,最后把青团搓圆。本以为一个青团大功告成了,可是,那馅儿就像是跟我作对一样,我这边搓着,它那边露出馅来。我只得拿起面团往露馅的地方补上去,终于,一个并不完美的青团包好了。有了第一个青团的经验,接下来的青团就包得一个比一个圆满了。
最后是蒸青团了,随着从锅里飘来的香味,半小时过后,青团就烧好了。吃着自己亲手包的青团,我的心里美滋滋的!
3包青团
听到包青团,大家一定都很熟悉吧!但要包好青团可真不容易。
清明节前,我家也准备包青团,把从田野上摘来的艾青煮熟后和米粉加上适量的水用力均匀地揉在一起,然后就把米粉拉出来一小块,裹成圆形,再把它弄成窝窝头的形状,最后放上馅子包成圆形。我仔细观察大人们的操作过程,然后开始包着第一个青团,看看简单,但包起来真不容易,特别是手不听使唤,用力过大,米粉捏得不均匀,馅子就会往外流,馅子太少就会变成空心团,如果搓得不好就会变成好几种不同形状的团。经过多次实践一个个小巧玲珑、形态各异的青团在我的手中诞生了。这时妈妈就拿把包好的青团去蒸了,过了二十分钟左右,一阵阵诱人的清香扑鼻而来,等妈妈拿出来蒸好的青团,我就奔上前去品尝了我自己包的青团。啊!可香啦!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都夸我包的青团,和大人所包的差不多,我心里乐滋滋的。
清明,踏青、包青团、祭祖,已成了我们国家传统文化。
4包青团
四月五日的清明节,家家户户差不多都吃青团,我们家也吃青团。
一大早,妈妈就摘来了青。妈妈忙这忙那,只见她在米粉里加入了青汁,然后就开始不停地揉捏。揉好后,妈妈把馅调好,就开始动手包起来。不一会儿, 就已经有20多个了,看着妈妈那娴熟的样子,我的心里痒痒的,妈妈:“让我也来试试好吗?”“不行,不行!你就等着享受妈妈的劳动成果吧!”妈妈微笑地说道。“你不让我自己动手,我怎么能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呢?”我再一次央求道。
在我的再三请求下,妈妈终于答应了。带着灿烂的笑容,我把手洗干净,然后开始包。我先拿一团青皮,在中间凹了个坑,然后把馅盛进去,把它填平,弄圆,再拿来印板,把包好的青团放上去。刚轻轻一压,“啊!”里面的馅就流出来了。这可难倒我了,那个青团怎么会破呢?
一次不成再来一次。我按照原来的方法包,不知咋地,馅好像跟我作对似的,又露了出来。我再一次失败了。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我想啊想,终于知道错在哪里了。原来是因为我包青团时,馅放得太多了。
我找到了原因,急忙改正,这次可顺利了,青团没再破。妈妈看见了,细心地给我做了示范,告诉我怎么包,馅才不会露出来。
我按照妈妈教给我的方法,再次拿起青团皮,包好一个,放在妈妈包的青团边上。哈哈哈哈!我终于学会包青团了。
5包青团
“啪,啪啪” 还没踏进外婆家就听见外婆家里向起一种声音,十分刺耳,但对我来说却十分美妙,为什么呢?因为那是外婆正在给青团穿上美丽的花衣裳,有竹子花纹的,有小花花纹的,还有蝴蝶花纹的……五花八门。我快乐的走了进去,只见外婆先摘下一团粉捏了捏,装进馅,然后把包好的青团放到模板上,轻轻的压了几下,青团就穿起了“新衣裳”了,掉了下来。
外婆一转过头看见我,便开心的说:“一一来了,快,快一起弄吧!”我卷起袖子,洗了下手从外婆手里接过了模板,那东西是用木头做的,有手柄,木头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一根根翠竹各有姿态,一朵朵盛开的花儿,傲立在枝头,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外公外婆包青团,我印花。他们包几个,我就印几个,我正在为自己的速度洋洋得意时,外公外婆不甘示弱,开始拼命的包起来,一个接一个越弄越快,青团一个个增多了,不一会儿,就成群结队地出现在我面前,我急了,手忙脚乱的敲起来,你看,一个被敲破了,一个掉到了地上,有个胖胖的,像不倒翁一样摇摇晃晃,有个在桌子上不停的旋转…..“哈,哈,哈….”外公笑了,外婆笑了,我也笑了。欢乐的笑声响彻整个房子。
6做青团
每年清明节都要回老家上坟、吃青团。我以前最喜欢看奶奶包青团了,今年,我自己也终于学会了。青团是这么做的:先去田里采一些叫做“棉青”的嫩嫩的野草,在水里煮熟、沥干。把糯米粉和粳米粉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后,加上“棉青”,一起放在大石臼里,舂成柔韧的粉团。再准备好馅料,就可以开始包了。先扯下一团鸡蛋大小的粉团,用手轻轻地揉成圆形。再把手心拱起来,大拇指要往里缩一点,把它搓成陀螺型,这可是个小窍门哦。
搓好后,在它的顶端部分,用小拇指小心地戳一个洞,然后用大拇指和食指,沿着洞口轻轻地捏。要捏成口小、肚子大的坛子形状,才算成功。如果不小心捏成口大大的盘子形状,那可是要被人笑话的。“坛子”捏好了,往里面填满馅料,再把“坛口”收拢捏扁,青团就包好了。这是大的,一般是咸的。小的一般是甜的,做法跟前面一样,只不过最后要把口收拢,再放到专门的模具里,印成各种形状。做好的青团用专门的树叶包好,放到蒸笼里蒸熟,美味的青团就大功告成啦。
清明节在我们老家,家家户户都要做上一大堆的青团,吃上好几天。做青团的时候,邻居们都会相互帮忙,一起品尝,评一评哪家的青团最香、包得最好。今年,我们去帮阿姆家包青团,我开始只能捏“盘子”,学了一会就能捏“坛子”了,大家都夸我做得好呢!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