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五店市作文1000字
1五店市——红砖古厝的前世今生
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眼前的晋江市区是如此地热闹、繁华,甚至还有点喧嚣。但这里并不是我的目的地。
从万达广场东侧的一条小路寻路进入,一溜的红砖古厝映入眼帘——五店市到了。我并不是闽南人,但早就听人说起过五店市是晋江是文化的积淀,历史的见证。早想来五店市走走,却一直与它无缘,一直蔚为惋惜,今天终于来了!
同行的“晋江通”小蔡一边给我们指路,一边给我们介绍五店市的“前世今生”。不敢相信眼前这还在整修的红砖古厝竟然是晋江文化的发祥地,老晋江人亲切的称它“五店市”。这里保存着大量典型的闽南风格的民居、宗祠、古庙、古商铺、名人故居等建筑。这里,是晋江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
相传西晋时,自中原“衣冠南渡”的蔡姓先民拓居晋江青阳,至唐开元年间,晋江独立为县,人员往来骤频,蔡姓七世孙5人,在青阳山下的官道上开设5间饮食店以方便行人,这些店铺酒旗招风,饭菜飘香,声名远播,被誉为“青阳蔡,五店市”——自此,“五店市”遂为青阳之别称。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日趋繁荣,五店市在明清时期已然成为一片繁华的街区,商店鳞次栉比,街道车水马龙,更有美轮美奂的红砖厝民居星罗棋布。
而今,晋江已从最初的“五店市”发展为闽省县域经济的“领头羊”,而其发祥地依然保存着147处历史风貌建筑,承载着海内外300万晋江人一代又一代的记忆。
这里,有青阳古八景中的四景:青阳苍翠、石鼓喧声、桃花叠浪、雁塔地灵;也有香火长盛不衰,分炉东南亚、台湾等地的石鼓庙;还有遍布港澳台和东南亚10多万人的蔡氏、庄氏等海内外乡亲寻根谒祖的蔡氏宗祠和庄氏家庙……
不论是独具闽南特色的“皇宫起”红砖建筑,还是中西合璧的洋楼,抑或是西洋建筑,“五店市”早已成连接侨台亲缘的纽带。同时,这里还保留着高甲戏、木偶戏、南音等晋江传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对于已开业多时的万达广场来说,还在建设中的五店市传统街区,由于没有正式对外开放,所以对于许多市民而言,依旧蒙着神秘的面纱。今天,我们走在五店市传统街区,呼吸着它传统的历史的味道,更感受着晋江这个巨人在快速繁荣前进中的所发出的粗喘的呼吸……
小蔡说,拆迁改建中,为传承、保护城市的历史文脉,特地保留了这片古老的街区,经过修缮性的更新改造后,未来的五店市传统文化街区,将成为晋江人回忆过去生活的一个载体,年轻人寻梦寻根的一个纽带……
2古代的太阳——走过五店市
曲折的流年
深深的庭院
空房里晒着太阳
已经成为古代的太阳了
我要一直跑进去
大喊:“我在这儿!
我在这儿呀!”
——张爱玲
开元盛世,五店成市。蔡氏兄弟沿着晋人足迹,驻足晋水朱华。是偶然,也是刻意,青阳山下,从此人来人往,农夫、商旅、书生……石板路上,历史风烟刷洗曾经的足迹,流年却毫不留情地镌刻沧桑。
白驹过隙,石鼓庙朝拜的人来了一波,去了一波;青阳璧立小学几经更名,八角楼上的大钟依然冷静地记录流年。海边吹来带着咸味的凉风,夜已经深了,不远处世纪大道灯火车,流淌的是现世的繁华,负载太多历史的青阳已沉沉入梦。月亮升上古厝檐头,薄薄的雾气在青瓦上氤氲着,诉说着五店市曾经的辉煌与落寞。
走过五店市,一杯清茶,一种情怀。透过历史的烟尘,有时候,寂寞是这样的叫人心动,也只有此刻,世事才会如此波澜不惊。凉风吹起浮尘,这烟雾让过往尘封在故事里弥漫着潮湿的气息。打马而来,嗒嗒的马蹄声里,或是过客?看转角处的青石小巷,一个少年梳着长辫,光着脚丫,从古厝冲出,朝那声音绝尘而去,青石板上遗落下脆脆的噼啪声……
时光无情,蔡氏宗祠被春水浸泡,秋风吹拂,早已洗去铅华,清绝明净。因为抗战,雕梁画栋成为旧梦。国破家何在?一转身,商人也可以救国。留在五店市的那栋来不及上漆封釉的老宅,精致的木雕本色,让一段爱国历史沉淀其中。以为历经人生匆匆聚散,尝过尘世种种烟火,应该承担岁月带给我们的沧桑。可流年分明安然无恙,而山石草木是这样毫发无伤。只是曾经那样的豪情满怀,在海风中越发地清瘦单薄,青梅山上煮好的茶水,还是当年的味道;燕尾脊上日升月落,风卷云舒,却再也品不出当年的伤恸。
“直入花园是花味香,直入酒店都面于带红……”纤细的南音,咿咿呀呀地在古厝的红灯笼下飘出。斑驳的红砖层层叠叠太多的过往,尘世浮华你心落寞有谁能懂,而我独缺对你一生的了解!纵是走在曾经的街市老巷,透过历史的烟尘,洗去沧桑,未曾触摸,却已是山重水复。
从僻壤到热闹的街市,从繁华归于平淡,弹指岁月倾城顷刻间烟灭。尘埃落定,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世易时移,功过是非任人评说;曾经的英雄翘楚,还有多少豪情多少惆怅可以重来?五店市如参透禅机的老道,静坐青梅山下,把心气放平,眼光放长远,家国社稷,农耕经商,读书作文,纵是天南地北,老翅几番寒暑,回首向来萧瑟处,亦能做到也无风雨也无晴!
曲折的流年,深深的庭院,空房子晒着太阳,那可是古代的太阳?走在往昔的街市上,却穿越不了过往;吟唱旧时的小曲,却再找不到当年的感觉!唯有把酒临风,点一炷香,遥祭过往。然后端坐盘石之上,看惯浮世清欢,懂得蓄积内力,寂静安然,细水长流……
3都市里的传统街区─晋江五店市
最近,在本地媒体上经常见到关于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的报道和图片,在林立的现代高楼之间,那片古香古色的古厝群显得颇具特色,别有风情。5月2日下午,我们从石狮奔赴晋江市,前往五店市传统街区游览。
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位于晋江市老城区青阳的核心区,环绕青梅山,毗邻世纪大道,与万达广场相连,和敏月公园相望,占地126亩。
五店市是整个晋江的发源地。相传,唐开元年间,蔡姓七世孙5人,在青阳山下的官道上,开设5间饮食店以方便行人,酒旗招风,饭菜飘香,声名远播,被誉为“青阳蔡,五店市”。自此,“五店市”遂为青阳之别称。“五店市”在明清时期已然成为一片繁华的街区,商店鳞次栉比,街道车水马龙,更有美轮美奂的红砖厝民居星罗棋布。
在城市更新、城建提速行动中,晋江市倾力打造文化产业精品项目─五店市传统街区。五店市传统街区规划以“传统文化区”、“都市休闲区”、“闽台风情区”、“旅游观光区”四大功能分片,突出闽南古建筑文化、民俗文化活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三大文化要素”,把餐饮、休闲娱乐、特色商品等行业融入到建筑文化和商业业态,保留和传承传统市井风情。除了原有古厝外,还将在城市建设中有保留价值的古厝从别处整体搬迁过来。目前,项目工程还未完全竣工。
作为城市发源地,如今,晋江五店市已经成为城市的集体记忆。这里有成片的闽南传统古厝、番仔楼、独具南洋风格的连排商铺,还有石鼓庙、蔡氏、庄氏等家庙宗祠,如此多样的建筑风格齐聚实属罕见。这里是闽南人家宗族繁衍的所在,青阳地区的庄氏、蔡氏、苏氏三大旺族的家庙都在这里,来往的游人们还可以看到闽南宗族春祭、冬祭的原生态场景;同时,这里还保留着高甲戏、木偶戏、南音等晋江传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也承载着浓浓的华侨文化华侨情,这么多历史悠久的闽南古厝、番仔楼是他们记忆中的家乡模样,精神的家园。不论是独具闽南特色的“皇宫起”红砖建筑,还是中西合璧的洋楼,抑或是西洋建筑,“五店市”已成连接侨台亲缘的纽带。
徜佯在五店市传统街区,再看看周围的高楼大厦,游走在传统和现代之间,让人有穿越时空之感。作为闽南文化新街口、晋江城市会客厅,五店市传统街区就是“让年轻人觉得很时尚,让老年人觉得很怀旧、让华侨觉得很乡土、让外地人觉得很闽南”的一个闽南旅游新地标。
4记五店市一游
五店市座落于泉州晋江城区的中心区。若俯视青阳全貌,便可发现它紧嵌于繁华的高楼大厦之中,在城市中玻璃倒影太阳的刺眼强光下,更显得别具一格。这座红砖古厝,看起来显得简单而又宁静,多少年来这里一直保留着花开水流、波澜不惊的悠闲面孔,古朴而又不失优雅,五店市正在一场城市革命中醒来,这里,静静流淌着一曲历史的回声;这里,悄悄涌动着一股古老的文脉;这里,默默续写着一个都市的新传奇……
临近黄昏,我漫步至一中附近,忽突发奇想,去游一趟五店市,一路行至。只见“五店市”三字古朴而又静默着在眼前衬着株株树木,透漏出一阵奇异的古风。待我满心好奇行至其中,一片红砖古厝映入眼帘。
我首先步入了一家古厝,古厝之中摆布了茶桌与茶几,倒在这悠闲宁静的气氛中,显得极为儒雅,四周木质的家具,整齐的摆布着,乍的看去,红砖之中放着古典的家具,使其别有一番韵味。
我走出着古厝之后,来到另一家,在我踏入其中,使我眼前一亮的是身前的一尊铜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随着人群,我按着过道行去,又是几尊铜像立在那儿,若是仔细看去,便会得知那便是制茶的工序,一尊尊铜像在干活的同时,脸上总是浮现着笑容,莫不是这工作的乐趣吗?看着他们淳朴的笑容,使我有如真闻到了淡淡茶香,沁人心脾。
之后,我行到一回廊,抬头望去,夕阳将余晖轻洒向了古厝的屋顶,红瓦在其照耀下更显得精致了起来,反射着阵阵古朴之气,犹如一位暮年老人那沧桑的笑容下透露出的质朴和安详。
我跨出了古厝的大门,顺着曲折的小路,向前走去,小路旁,有着一片看似简单的花墙,花墙之上,一个个棱形的花窗位于其上,余晖的光透过窗缝调皮的洒向地面,形成了一副简单而又随性的图画,在这幽静的五店市中,却俨然是一副美丽的画面。而其后,我又陆续的发现了几扇窗户,却又是极具特色,八边形的窗框,规则而又看似随性的窗构,嵌在了精致的红砖之中,各式各样,尽管饱经了岁月,但风韵犹存。
之后,我便沿着阶梯走了上去,与其说下面古厝给我的感受是古朴而又宁静,而这上方的林子景色中,给我的便是一种恬静与淡雅。
石阶铺成的小路向着远方延伸,四周青葱淡雅的树木将这小路的前方遮得严严实实,然而,当走近时,眼前的景色却是忽然一换,余晖也忽的洒向了我的面庞,不禁眯起了眼,然而,眼前的景象却是迷幻的使我眼前为之一颤,青葱的树木有如镀上了一层金,眼前盛开的鲜花也在其照耀下更显得婀娜与艳丽,再加上这“金碧辉煌”的背景,甚是绚丽。
我继续往前走去,在我以为已经没有了景之后,小路的曲折,却是九十度的折返,又是一条不一样的小路出现在我眼前,真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而立于前方的,是一座淡雅的亭子,静默着立在那儿,虽然亭子之上已是植物遍布,而在余晖的渲染下,又有令一种感受。顺着小路的曲曲折折,再次使我眼前为之一亮的便是另一个亭子,乍的看去,隐藏在树木之后,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样子,但有着一种别致朦胧美,然而,走进一看,却是由四株树木的枝叶相连而形成的亭子,设计师的工艺不可谓不精细。
在之后,我穿过了一片竹子交叉而成的小道,阳光透过稀稀疏疏的竹叶,洒在了小道之上,而风拂过,一阵柳叶相互摩擦的声音传入耳中,伴随着的,是阵阵的竹香,而小路,仍是不慌不忙的向前延伸着,曲折着,谁也不清楚小路的前方又是何物,又是隐藏着如此的生机与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