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文学的演讲稿
1中国古代文学导读发言稿
尊敬的XXX:
中国的古书有许多,我们到今天为止知道的有十万种,大家听说过的大概有那么一些——二十五史、十三经、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以及四大名著等等,看过的人可能更少。以为古书太复杂了,在现代人看起来太复杂了,不是对它们有兴趣的人不会去研究它。如果各位真的对古代文学有兴趣的话,那么首先恭喜你们,你们没有选错课,虽然人数上少了点,因为报名的人有92人,可是刚才我在下面粗略数了一下,来的人几乎只有一半,也就是说有一半人是逃课的。可是不要紧啊,少数人也能把气氛给活跃起来啊,美国的DeepSpringsCollege全校师生加起来不足40人,可是它比哈佛大学牛津大学都要难考,是一所了不起的学院,叫DeepSpringsCollege,中文名叫深泉学院。古人看书,是没有导读的,是直接单刀直入的,导读是我们现代人的玩意。而且古人的书都跟我们不一样,古人的书没有标点,所以韩愈的文章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读”就是划分标点停顿。古人看的线装书也跟现代的书不一样,他们的书从左往右看,又从上往下竖着看。今天大陆基本不出版这种书了,港台地区还有。
读古书枯燥乏味,那是因为大家不懂得读古书的技巧,不知道去发现古书中有趣的东西。古人读书有好多种方法,比如孔子的“学而不思者罔,思而不学则殆”,比如荀子的“善假于物也”,比如说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比如说朱熹的“口到、眼到、心到”,比如说苏轼的“一意求之”,比如说欧阳修的“记字日诵”、比如“囊萤映雪”,比如“凿壁偷光”,比如“悬梁刺股”……有好多好多。可是读书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置疑,就是在每处地方留下自己的疑问。明朝的思想家李贽李卓吾,他也读儒家的书,搞得是儒家的思想,可是他怀疑这个孔子真的是圣人吗?为什么他千百年来被大家尊为圣人?所以他就拼命地看书啊看书研究这个问题,“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然后说出了孔子无非就是一个平凡人的事实,人们把孔子看做为人的版样,如果每个人都要学孔子才叫做“人”,那么千百年前没有孔子,不就没有人了吗?所以王阳明就说了一句话,他说“满街都是圣人”。
为什么?因为我以我自己为榜样啊,所以在我看来我是圣人啊。就这么简单嘛。你们以为啊孔子是多么的神圣多么的道貌岸然,可是孔子也有他的糗事,他老人家也离过婚,他的徒子徒孙孟子也离过婚。孔子离婚的原因是因为他跟女人相处不过来,他小到穿衣服,走路、吃饭、行礼都要严格按照规矩来办,这种人怎么受得了女人的黏乎乎啊。所以他才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大家不要理解错了,这里的小人是指普通的下人。所以孔子的儿子孔鲤很小就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里,孔子没为他儿子营造一个正常的家庭。孟子跟他太太离婚,孟子有一天回到家里,看到他太太坐着把腿高高地抬起来,样子非常难看,因为违背了当时的礼仪,孟子一怒之下,就把太太给休掉了。
这么搞笑的一件事,发生在“亚圣”孟子的身上了,你们不觉得很有趣吗?孔子和孟子啊都受不了女人的气,可是有一个人恰恰相反,他很能受太太的气,这个人就是胡适。胡适是一个知识分子,是五四运动时期响当当的人物啊。可是他很不幸,娶了一位农村妇女当太太,这个女人给了胡适很多气受,胡适挨了她很多苦头,胡适死了,他太太还在和别人打牌。可是胡适一生没有离开过她,胡适有一句名言,叫“爱情的代价是痛苦,爱情的方法是忍受痛苦。”所以胡适啊很伟大,是我们现代男人的榜样!
谢谢大家!
2中国古代文学讲稿:《聊斋志异》
尊敬的XXX: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沉寂多年之后,出现的一部杰作。
文言小说起于南北朝,到唐代已经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唐代人“有意为小说”可以说是中国小说的自觉时代。这有多种原因。唐代、特别是到了中唐,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出现,在文学上有了对娱乐性的需要和爱好。这对文人也产生了影响。同时,小说创作与当时的科举考试也有关系。科举虽然不考小说,但在科举中形成了“行卷”的风气。这也推动了小说创作。中唐时期的一些诗人作家有对小说的爱好。唐代的文言小说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不过,到了宋代文言小说就出现了衰落的迹象,鲁迅讲过:“宋一代文人之为志怪,既平实而乏文采,其传奇。又多托往事而避近闻,拟古且远不逮,更无独创之可言矣。”又说:宋人的传奇“其文平实简率,既失六朝志怪之古质,复无唐人传奇之缠绵,……又欲以‘可信’见长,而此道于是不复振也。”从此,白话小说繁荣起来,直到出现了《三国》、《水浒》等杰作。明代文言小说成绩不高,而《聊斋志异》可以说是异军突起,也可说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绝唱。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1640--1715),山东淄川(今天山东淄博)人。出身诗书之家,少年即聪明过人,特别喜欢民间文学。后来在科举上一直不如意,除了做短期的幕僚外,大半生是做教书先生,直到七十多岁才出贡,后不久就去世了。他的这一经历,对《聊斋志异》创作有多方面的影响。他在乡村教书,与普通民众有情感联系,这使他的创作有了深厚的基础。这是很重要的。他的创作有了这一丰厚的民间资源,就有可能不同凡响。他科场不利,使他有一种“孤愤”之情,使他将自己与历史上的那些富有才华而经历坎坷的知识分子在精神上联系起来,如他将自己“情类黄州,喜人谈鬼”,这实际上是将自己看成苏东坡的精神上的继承人。这又让他有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的资源。他纯粹的个人经历也有作用:他一生大多是一个人在乡间教书的。他只能以幻想来升华自己的寂寞、苦闷。《聊斋》的一个题材是科举,往往有对科举中不公的批判,也与他的经历有关。有人还认为,《聊斋》写的狐女、鬼女与书生相爱的故事,也与作者的经历有关。这也有点道理。蒲松龄做教师是在外地,生活是寂寞的。
《聊斋志异》共有近五百篇作品。就其题材来源说,有这样几种情形:一是取材与民间传说。有的是听人讲的,有的是接受了别人的文字材料。这部分作品,有一些水平不是很高。有时只是记载了奇闻如《快刀》、但也有很完整的,如《莲香》。二是取材于其他书籍的记载。如《种梨》取于干宝《搜神记》,改种瓜为种梨。三是个人创作。这这些作品,多是有感而作,且经过精心结构。其中最有特色、成就也最高的,是那些书生与狐女或鬼女的恋爱故事。如《青凤》、《婴宁》、《连城》等等。可以说,《聊斋》中最生动的人物形象就是那些青春少女的形象。这些少女又各有各的特点。在《红楼梦》之前,《聊斋》的少女群像是最动人的。虽然她们都是以狐(如青凤)、鬼(如聂小倩)或花妖(如葛巾、黄英)的形象出现的。《聊斋》中的书生中,也不乏形象生动、性格可敬可爱者。如《瑞云》中的贺书生表白:“人生所重者知己,卿盛时犹能知我,我岂何以衰故忘卿哉!”再如《阿宝》中的孙子楚,非常痴情,阿宝开玩笑让他去掉枝指,他就用斧头将枝指砍掉了,后见到阿宝,魂随她去。《青凤》中的耿生,《娇娜》中的孔生也有可敬可爱处。
《聊斋》写的少女形象多是美丽、聪明、多情的,而家庭主妇就不同了。家庭主妇中多有恶劣者,书中还有一个“悍妇”的群像。如《马介甫》的王天官之女等。
《聊斋》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变幻莫测,引人入胜。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如《促织》。
《聊斋》语言非常有特点。它一方面继承了文言文精练、含蓄的长处,另方面又大量吸收民间口语,相当生活化,既准确精练又生动传神。前者如《红玉》:“一夜,相如坐月下,忽见东邻女自墙上来窥。视之,美。近之,微笑。招以手,不来亦不去。固请之,乃梯而过。”作者还善于化用成语典故,如《董生》:“我不畏首而畏尾。”化用《左传》的“畏首畏尾”。《叶生》中说的“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活用了《项羽本纪》的典故。《聊斋》还大量用生活中的语言,如《翩翩》:“一日,有少女笑入,曰:‘翩翩小鬼头快活死!薛姑子好梦,几时做得?女笑迎曰:‘花城娘子,贵趾久弗涉,今日西南风紧,吹送来也!小哥子抱得未?’曰:‘又一小婢子。’女笑曰:‘花娘子瓦窑哉!那弗将来。’曰:‘方鸣之,睡却矣。’于是坐以款饮。”两位青年女子见面时的对话描摹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文言文在描绘日常生活时的艺术表现力,可以说已经发挥到了极至。
作为一个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各篇小说在艺术上是不平衡的。文学史上介绍的都是其中那些优秀的作品。《聊斋》中还有缺乏意义的作品,如《尸变》一类,虽然也不能说毫无价值(有某种认识价值)。但意义不是很大。还有少数作品很像是半成品。
谢谢大家!
3《中国古代文学》讲稿:《三国演义》
尊敬的XXX:
《三国演义》是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故事在历史上早有流传,这个时期,本身就有著名的历史人物和生动的故事,而且,三国比楚汉相争复杂些,但又不像春秋战国那样过于复杂,故事也容易讲好。元代就有了一部《三国志平话》,这是民间的创作,大概是说书人的一个底本,没有经过修饰润色,艺术价值不高。到了元末明初,经罗冠中将它加以改编,写成了一本历史小说。罗贯中的情况,后人知道得不多,只知他是太原人,生活于元末明初,他是第一个全力做小说的人,相传他有《十七史演义》的大著作。但目前能保存他原作面貌的只有他改编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这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还不是今天我们常见的《三国演义》。今天常见的《三国演义》是经清代康熙年间的文人毛宗岗再次改过的。不过,从三国故事改做的成绩、贡献看,罗贯中更重要一些,他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比以前的那本《三国志平话》好的很多,而毛宗岗虽然对内容也有改动,但不那么多,他主要是做了润色的工作,整理回目,增删诗文和修改文词等。今天人们就称罗贯中是《三国演义》的作者。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历史小说。小说的描写从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起到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共96年。情节的发展与结局完全符合历史的进程,在一些重大事件的处理上基本保持了历史原貌,同时,又处处有虚构,其中的许多生动的情节如桃园结义、草船借箭、空城计等等,都是虚构的,还有一些是假假真真,如甘露寺刘备招亲。
《三国演义》有“尊刘反曹”的思想倾向,这与陈寿《三国志》大为不同。作者在作品中表达了扬“王道”、斥“霸道”的观念。小说中刘备以“德行”服天下,曹操以“霸力”争天下,最后,代表王道的西蜀集团首先灭亡,然而,曹魏集团也不是胜利者。
“义”是《三国演义》思想内容的核心。小说中的义涵盖了各种传统道德原则,如君王之义在爱民,臣子之义在忠君,朋友之义在于信用,兄弟之义在于生死与共。由于尊刘、重义,小说自然重视蜀汉。小说以五分之三的回目写蜀国。是以蜀汉为中心,以蜀、魏吴三方矛盾为线索来谋篇布局的。小说中写了许多人物,其中最突出的人物是诸葛亮、曹操和关羽,在诸葛亮身上用墨最多,虽然他出场较晚,但这也是受历史事实的限制,因为诸葛亮比刘备小20岁。作者对他的出场做了精心安排,出场之后,就成为中心人物,而诸葛亮死后,小说就不生动了。曹操是小说中另一主要人物。作者写出了他的多面性,这个形象的艺术价值是最高的。关羽也是一个主要人物。是“义”的化身,也是勇敢的化身。“温酒斩华雄”就展示他的勇猛和超群的武艺。
《三国演义》在情节结构上有突出的成就。作者写不同地点发生的事,常常是用交替叙述和插入的方法,使相互独立的情节交织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在情节设计上,作者善于从类似的事件中写出不同来,如“过五关斩六将”、“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都如此。从情节发展特点说,小说情节多有出人意外而又合情合理的设计。同时还注意叙述的节奏,在紧张激烈之后往往有轻松宁静的场面。
《三国演义》的语言半文半白。这有原因:小说叙述历史,常常引用历史典籍的词语,用白话有一定困难。不过,小说语言还是比较浅近、通俗的,这使小说收到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