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菜单

昆曲牡丹亭作文

时间: 04-18 栏目:话题作文

1昆剧《牡丹亭》

北京时间12月6日7∶25,我在杭州御乐堂第一次观看了《牡丹亭》体验版昆剧演出,第一次观看了这么高雅的演出。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附与断井颓坦。良辰美景奈何天,便尝心乐事谁家院?”耳边,似乎还萦绕着杜丽娘如泣如诉的声音。演出中,这一句唱得一字多息,分外凄凉。唱到那一句时,全场都被这无可形容的高雅演出震惊得鸦雀无声。我心中不禁为杜丽娘这个如花美绢也要成为断井颓坦而热血沸腾。

看到杜十娘死的那一刻,我捶胸顿足:“为什么杜丽娘的婚礼只能由父母做主?为什么当时的人们无论是婚姻、读书,还是生活,都咬受礼教的重重束缚?!我又为杜丽娘的死感到无比痛惜,也为这部高雅又具有讽刺意义的昆剧赞叹不已!

写到了柳梦眉淋着大雨而伤感不已时,我的泪水也被这段凄惨悲凉的情景而催得直打转:“柳梦眉和杜丽娘本是天生一对,为什么杜丽娘就先命丧黄泉了呢?”在他捡到丽娘画的春容时,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只盼着杜丽娘的魂能被柳梦眉的泪如雨下而感化,从画里奔出来,成全他们的佳人美梦。但这个想法很快就被接踵而至的哭喊声所破灭。

这出高贵、典雅的演出演到了杜丽娘重生的时刻,我的心跳仿佛成了一根直线;“丽娘这个如花美绢,终于能与柳生成全了夫妻美梦。他们是这样敢于打破礼教的束缚!这是一场多么典雅、美好的爱情故事啊!不愧被后人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2昆剧《牡丹亭》观后

北方昆曲剧院演出的《牡丹亭》,使人沉浸于一种清新典丽的意境之中,获得一次美的享受。

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自以《还魂记》(即《牡丹亭》)的流传较为深远。其中《惊梦》《闺塾》(即春香闹学)以及《拾画叫画》等数折虽犹不断传唱于歌场,但也日趋消沉。至于全剧的面貌如何,则颇少人知,不无遗憾。如今北昆把一个五十余折的大戏,加以提炼集中,使能在一个晚会上演出,改编者确是作了一件有益的工作,是值得称颂的。

《牡丹亭》剧作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所以受到高度的评价,由于它突破了一般才子佳人传奇的陈套。精心地塑造了一个在封建礼教桎梏下具有叛逆精神的社丽娘的动人的形象,塑造了一个晶莹可爱的纯真的少女的灵魂。它的情节安排确有些怪诞离奇:杜丽娘与其意中人柳梦梅的初次相会却是在她因游园而伤春的睡梦之中。当她再次寻梦不见,抑郁成疾,自描春容,饮恨而死,葬于梅花树下。岂知梦中入柳梦梅也寻梦而来,终得花神之助使丽娘还魂复生,结为永好。作者歌颂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纯真爱情,写他们追求幸福的人生,追求个性的解放,真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超越了梦境与现实的界限,突破了生死的隔阂。作者大胆发挥了积极的乐观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把他们爱情之真挚与坚韧推向一个崇高的艺术境界。汤显祖在题词中说: “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但作者并非单为写情而作,而是通过梦幻与生死写他们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为受压迫最深的妇女鸣不平、舒闷气,是对封建统治的道德观念最有力的冲击。

对于戏曲,汤显祖一贯主张“以意、趣、神、色为主”。他反对不重做只重唱,把戏曲演出变为呆板的按拍听歌,主张在舞台上创造富有情趣的艺术意境。北昆剧院的演出是符合于这一要求的。蔡瑶铣扮演的杜丽娘,开始在游园惊梦一场里,她深刻地体验了一个封建桎梏下少女的多愁善感。当她不甘于“香闺坐,拈花剪朵”静处幽闺的寂寞生活,与春香偶然游赏于充满春之生机的花园时,触景生情,一片春光使她的生命又复苏起来,她惊讶,喜悦,抒畅,晴丝袅袅似乎使她的心灵也颤动了,萌发了青春的活力。演员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特别是一双富有魅力的眼神,表达了人物对自由的渴望,对理想的憧憬。及至回到绣房,冷漠的现实,又使她抑郁忧伤。悠然入梦,在梦中才使她从枷锁中解脱出来。演员细致入微而又有分寸地刻划了一个封建时代少女初恋的心情,既含蓄而又深沉。及至再度寻梦不见,一病淹煎化为灵魂时,人物的心灵似乎得到彻底的解放,她热情奔放有如山泉喷涌,清流激湍,倾泻千里。梦境与现实的差异,人与魂的变化,爱与恨的交织,悲与喜的错综,演员体现得丝丝入扣,引人人胜。许凤山扮演的柳梦梅不仅风度潇洒,而且感情真挚。这两个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是演出成功的关键。

《牡丹亭》的唱腔和音乐优美动听,富有昆曲特色。值得商榷的是唱词偏于深奥。汤显祖的剧作以文采见长,但即使当时的土语今天也不太为人所理解。有些脍炙人口的唱段固不宜改写,但有些似可再加工,使之通俗易懂,为昆曲争取更广大的观众。

3相见,在牡丹亭

看昆曲,听昆曲,聆听那一汪春水不慎掉入一粒鹅卵石所泛起的心事,波心荡漾,情意挥之不去。看那柔弱的身段却能翩跹地起舞,那双灵动的眸子,溢满清澈的泪水,引人心疼,让人愁,微微地侧着身子,婉转且哀怨地诉说千百年来为人传诵的古老而美丽的神话。

屏风里的戏中人,在为李益,为卢生,为杜丽娘和柳梦梅而活,演绎着此志不渝,上演着悲欢离合。我开始渐渐沉沦,沉入你早已设下的情局,想像自己就是那执着的杜丽娘,只为你那梦中惊鸿,我甘愿化作一缕香魂,将你引至我玉殒的梅花树下,为了兑允这三生的情缘,我不停地抚摸和寻找可能与你相遇的断井颓垣。那年的春色是如此的繁华,在我平静的心湖里抛下一粒石子,扑通的声响是你声声的呼唤,回眸的瞬间又是我们几生修来的生死之恋。我从未怀疑我的梦,从未质疑你的爱,想看俨然的那一刻,我便知道你就是我今世的归宿,我幸运自己能因梦而死,又在你的呼唤中回来。杜丽娘的这些至情至圣让人侧目,不忍,让世人不停地唱,直至老去,直到死去。

看昆曲的走步,好像是一束亮光在翻飞,停在尘埃上,凝于空气中。我着实不知如何捕捉你的神风,因为我需要去想像曾经的那些深情。美丽而不禁风吹的深闺女子,是那么的精致,拉开帷幕的瞬间,仿佛让我感受到逍遥在仙岛里第一次遇见灵儿一样,那种关于爱情的砰然心动让我兴奋,让我抓狂,让我不知所措地怔住。

如果我们的一生一早就像这美伦美奂的剧目一样早已有了剧本,那么,在落下帷幕那一刻,到底会是谁,与我一同谢幕?我想,尘世间最幸福的事,就是直到老死的那一天,依然能有所依托,永远地,相忘于江湖。

原来,从前的人们在演绎这段故事,而现在的人们,又在演绎他们的故事。这些女子是那般柔弱而坚贞,看她们每走一步,都要丫鬟搀着,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打破这稀世的骨瓷。她们走的每一步,都牵着我的心,甘愿零落成泥。她们是禁锢于黑暗世界的精灵,困在蛹里的蝴蝶,她们在沉睡,在被流年和封建打磨成麻木的女人,永远地,失去华光。然而昆剧里的女子又是如此的幸运,她们被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唤醒,在花神的牵引下,遇见今世愿为止一死的情郎。庭院深深深几许,再怎么也拦不住那颗深情的柔美之心。

在宁静而灯火幽幽的夜晚,聆听这韶光唱出的声声痴情,就像在纯净的沙漠中行走,在驼铃的引领下,寻找和朝拜真正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信仰艺术,穿越时空的界限,触摸一个个真诚的灵魂和崇高的存在,让它赋予你跨越现实障碍的勇气,释放真正的自己。

琴音袅袅,虽已过尽千帆,依旧要枯枝化笔,眷恋地勾勒自己的美丽容颜,待柳梦梅展开的那一刻,越过千山万水,来与你相见。杜丽娘醉倒在柳梦梅月白风清的气韵里,就这样给世人留下一个美丽的游园惊梦。

它的美,谁能画出,写出?在那个过去中,在那些曾经里,或许有这么些文人雅士闺阁少女,也做过汤显祖这样的梦,笔尖的一滴墨汁滑落,在宣纸上化开千朵纤纤兰花指,在续写着明清宋月,停留在你桃花笺结成的眉札上。

4昆曲《牡丹亭》赏析

前几日得空观看了由白先勇先生制作的昆曲《牡丹亭》。

在去的路上心潮澎湃,因为最先了解到《牡丹亭》是在高中课本上,我那时是不会想到有机会观摩到话剧版的《牡丹亭》的,只记得那时书中所说的杜丽娘在临终前对丫鬟幽幽怨怨的交待及和柳梦梅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华美词句,深深的打动了我,我本是有些文艺青年的毛病,所以比较偏好些优美的文字,那时想,如果在那个年代,自己是否也会像杜家小姐一般,拥有一段不同寻常的爱恋姻缘。

第二次接触到《牡丹亭》是在上大学时与朋友吃饭时偶然在一家酒店的大堂中看到一幅巨型且非常独特的画作《牡丹亭》为什么说独特呢!因为这幅巨作是由上万只敲碎的蛋壳和上千只贝壳拼贴而成,整幅画作呈深褐色,异常漂亮,当时又一次被深深的吸引,这幅画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将整个故事分为五个阶段来表述,而且概括恰如其分,画中人物线条流畅优美,将杜丽娘的美态及梦境中恍若仙境的画面展现的淋漓尽致,当时就想,这幅画的作者该有多喜欢《牡丹亭》啊!否则他怎能将她诠释的如此准确!

只可惜时隔多年,那具体五个部分的内容已记不清楚了,就连当时如获至宝拍到的几张照片也由于手机的更换而不知所踪了,现在想想着实可惜,这次又旧曲重赏不免有诸多遗憾。

思绪一下被橘黄色的灯光恍惚间拉回了现实,不知不觉中自己已经到了这次昆曲《牡丹亭》的现场,舞台正中央整个背景用行楷兼隶书字体写成的“牡丹亭”三个字,粉中略带些许暗淡,不免让人想到杜家小姐的传奇爱情,粉粉的少女情怀遇到些许暗暗的艰难。同时也着实佩服汤先生通晓世事又超越凡尘的思维。

灯光渐暗,戏开始了,杜丽娘曼妙的身姿出现了,这个此时还不知道她的游园会遇到多么大的一个惊梦。整个故事由昆曲来演绎,对于昆曲我大致是听不懂的,幸好旁边有字幕介绍,听到杜丽娘用昆曲来演绎自己的故事,我想着实贴切,幽幽怨怨,如泣如诉!再加上那天的乐队很是不错!我想那天看演出的人有很多和我有同样感受,因为中场休息时,很多观众都走下座位来到舞台下方一睹乐队师傅的阵容,并频频称赞其技艺高超!

去观看之前了解了一下昆曲,其中有武术的成分,当时想《牡丹亭》如何涉及武术呢!不想中间部分就巧妙的融入了武术,整个剧集刚柔相济,不得不佩服白先勇先生思维的敏锐。

其中不得不夸赞的是戏中的饰演丫鬟的演员功夫不错,唱念做表很是到位,一双鬼精灵的眼睛,更是显出在游园时欢快、愉悦的心情。

另外。整个剧集的视觉效果非常好,尤其是在杜丽娘重生时,真个舞台很美、再配上乐师的演奏,让整个表演尽情的升华,观众的掌声不绝于耳。

正当我出神的欣赏着这出完美的表演,就仿佛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为主人公的爱情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亦悲亦喜时!我身边有个小家伙哭了,哭声打断了我沉浸其中的思绪,原来旁边的年轻妈妈带着2岁多的女儿来观看演出,我想这个年轻的妈妈大致也是很喜欢《牡丹亭》的,所以让女儿也来感受感受,可是小家伙实在太小了,也许她根本不明白,台上这么多的人,穿着和我们不一样的衣服,唱着她听不懂的歌,哪有她和小朋友过家家好玩呢!也许这就是一个培养下一代欣赏中国古代艺术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许很漫长也很枯燥,但是我觉得这是应该被传承的!因为这是先辈们留给我们最好的精神财富,就像这位年轻的妈妈一样,不遗余力的传承。

演出非常成功,全馆座无虚席,演出结束全体起立鼓掌,演员谢幕!掌声久久不息!

我的《牡丹亭》情节,似乎得到了一个犹如烟花响彻夜空般灿烂的诠释!短暂但又久留于心!

5昆曲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这次看之前,提前做好功课,强补了一下昆曲和老汤的《牡丹亭》以及相关的一些知识。现场体验比我坐在电脑面前的感受,真的非常棒,真“美”!

看完之后,又拿起笔写了点个人感悟,写的不好的地方,请大家多点评。

这次的演出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以前的《牡丹亭》唱都是有经典唱段的部分,重在抒情,而青春版的把很多以前的版本里没有出现的情节都排上去了。你要欣赏文辞和唱功,自然是看老版好,特别是张继青的。至于青春版,这些个文辞也都在,只不过演员是年轻版的,论唱功和身段自然比不过老一辈的,但非常棒,而且演员的扮相和道具都很华美,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

《牡丹亭》中瑰丽的爱情传奇,以典雅唯美的昆曲来演绎,真是相得益彰,剧情曲折,架构恢宏。

《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外,其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了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

《牡丹亭》的主题在于一个“情”字,以“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来发展:第一本启蒙于“梦中情”,第二本转折为“人鬼情”,第三本归结到“人间情”。《牡丹亭》可以说是一部有史诗格局的“寻情记”,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巍高峰。

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还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不过,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内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杜丽娘对爱情的向往是天生的,尽管她被长期看管,但仍然免不了强烈的思春之情,并最终获得了爱情。

《牡丹亭》的意义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爱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强烈批判。《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则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这种不同,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

《牡丹亭》的爱情描述,具有以往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境地和时代特色。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

主人公杜丽娘不同于比她早几百年的刘兰芝和崔莺莺,也不同于比她晚一百多年的林黛玉。她并不像崔莺莺那样,不满包办婚姻,要求郎才女貌的结合;不像林黛玉那样,要求男女双方思想、道德、感情一致的婚姻;也不像刘兰芝那样以死而殉情。她对爱情的理解很简单,就是要求女人应当得到自己的权力,即对男性的需要,质言之,就是认为女人天生要有爱的权力。

杜丽娘告诉我们,情爱决不仅仅是要一个称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爱柳梦梅,并不像崔莺莺爱张君瑞那样,仅仅因为他“年少多情”、“一品人才”,而是因为两个人对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杜丽娘的父母反对他们相爱,也恰恰因为他们要求天然本性的自然发展。也就是说,在她父母看来,作为一个姑娘,自己想男人,有情爱要求,本身就犯了天条。莺莺的母亲并没有这种思想,只认为她找的女婿应门当户对。所以,杜丽娘追求的是人的自然要求,“天然之情”,也就是情欲,而不仅仅是男欢女爱的美满婚姻。她父母恰恰不允许她有这种“欲”,不准她有人性、人的权利。双方发生冲突,杜丽娘于是要反抗,甚至以生命来抗争。这一冲突,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直指压制人性的封建意识,所以,《牡丹亭》所写的爱情,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围,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

在文学作品里头,死而复生,生而复死,神神鬼鬼是不足为奇的,且放开心胸去关照。老汤说得好,“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真情到了,爱得死去活来,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牡丹亭》不愧是经典之作,看后让人流连忘返,耳边还回荡着戏曲中优美的唱词。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