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学耕作文
1小牛学耕
从前有一个小村名叫幸福村,有一个人叫小明,他是农家的孩子,他们家经常要干农活,所以便去买了一头小牛,小明全家都很喜欢这头小牛,准备让它长大后就去耕田,一年过去了,小牛长大了,这时又正好赶上农忙,小明的爷爷说:“哈哈!今年我再也不用那么累了!”接着又拍拍牛的背,说:“小牛,今年我就靠你了,要勤奋,不能偷懒哟!”
这时小明的奶奶说:“它才这么小,力气都还不够呢!你怎么能这么狠心去让小牛耕田呢?等一下累死了谁负责?我不同意小牛去耕田!”小明的爷爷又说:“那它不去试一试怎么知道可不可以呢?你别担心,我自己会有分寸的啦!”,奶奶说:“反正我就是不同意的了。”还没等小明的奶奶说完,小明的爷爷就牵着小牛去耕田了,“你……哼!”小明的奶奶气愤的说,接着就去干活了。
小明的爷爷把小牛牵到了田里,但小牛在此之前从来没去过田里,显得有点害怕,这时小明的爷爷拿出耕田的工具——牛黎,想戴到了小牛脖子上,可小牛不肯戴,小明的奶奶看到,便骂说:“都说它不会耕啦,这下好了,它不肯戴牛黎看你们怎么耕!”但小明的爷爷却另有高招,他叫小明把小牛拴在柱子上,然后又叫小明去逗牛,接着他便趁机把牛黎放到小牛的脖子上,小牛没办法了,便只好乖乖地听他的话了,接着又把它赶到田里,一边走一边指挥,小牛果然是个好帮手,一下子就把地给耕好了,正好小明的奶奶看到了,也说:“哎呀!真是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啊!”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做任何事,都要去试一试,都要去实验,不要怕失败,这样成功就会向你招手啦!
2小牛学耕
请看,那画面上一位老农牵着一头小牛要去耕田大喝道:“不让下田,怎会耕田?”后面一位老农却使劲拉着牛尾巴,理直气壮的说道:“不会耕田,怎能下田?”
从画面上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实际上也正是反映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小牛只有在耕田中才能学会耕田,而不下田是永远也学不会耕田的。
从古到今,实践出真知的现象比比皆是:古代,清朝一位著名画家戴嵩画了一幅《斗牛图》围观者都说他画的好,但其中一位牧童看后却跑出来说:“这画得不对,牛在打斗的时候尾巴不是翘起来的,而是夹在两腿中间的。”这位画家正是因为没有去真正看过牛打斗的场面,而使这幅《斗牛图》美中不足。
清朝有一位20岁皇帝薄仪被贬为平民时,要离开宫廷的时候,因他天天看人开城门而从未亲自动手去实践的开过,离开时导致不会开城门的这件事。不仅在古代,当今社会也有着同样的现象。
一位高材生考上了某大学后,因为高材生在家从未干过任何活只顾专心学习,到了学校生活压力下,最后这位高材生最后跳楼自杀死亡了。
生活中还有许多实例可以证明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的道理。正有如一句话:“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因此,我们在生活中无论什么事,只要是对的都应亲身地去做,才会悟出其中的真正道理,学到真本领。
3小牛学耕
有一户农民,家里养了一头小牛,到了力量足以耕田时老人要让小牛下田学耕,老大娘不让,说:“让不会耕田的小牛下田不怕惹祸吗?”老大爷说:“你该好好想一下了,要是不下田学耕它永远不会耕地。”老大娘想来也对,于是老大爷就牵着小牛下田学耕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或动物)不能以他不会干某件他该干的事为理由一直不让他试,如果这样他永远都不会干。
4小牛学耕地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小草钻出了地面,柳树抽出了新芽儿,花儿开出了鲜艳的花朵。农民伯伯都在忙着种地,田里到处都能看见人们忙碌的身影,到处都是一幅幅匆忙的画面。村口住着一对夫妻,他们也在忙着准备耕田。他们家也挺富裕的,住在一座宽敞的平房里,家用电器应有尽有。在他们的院子里还养着一头大耕牛和一头小牛犊。如今,大耕牛已经老了,不能在耕田了,而小牛犊却一天天地长大了。
夫妇俩却为一件事发起愁起来,没有大耕牛可怎么耕地呀?终于有一天,男主人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来到牛棚里,把犁给小牛套上,拉着就往外走。女主人看见了,马上从屋里跑出来,拦住男主人,一边拉着小牛的尾巴,一边心疼的说:“你这是要干什么?小牛还小,不会耕田。”男主人像没听见一样,拉着小牛继续走。
女主人又快速抓住牛尾巴,使出所有力气往后扯,一边还说:“它不会耕田,你为什么非让它去耕田呢?”男主人拽着牛绳,使出吃奶的力气往前拖,生气的反驳道:“不下地,怎么会耕田?”女主人也生气地嚷道:“不会耕田,怎能下地?”……他们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地争吵起来。
但最后男主人还是把女主人说服了。男主人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亲自去实践。俗话说:‘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温室里长不出苍天大树’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不让我们的小牛去试一试,那么它就永远也不会耕田了。”男主人这一席话,终于使女主人让了一步。从此,田地里又多了一幅画面,一个男人赶着一头小牛在耕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光是耕地,学习也是一样,不尝试就不可能做出好成绩,通过这个故事,希望同学们能够遇到困难不要退缩,要敢于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