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菜单

关于砚台的作文

时间: 03-19 栏目:话题作文

1砚台的知识

砚在我国已有久远的历史,是文房四宝之一,汉代刘熙《释名》说:“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可见在秦汉时,研墨的砚已经产生,从考古发现的资料来看,砚台最早是从研磨器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这种研磨器,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磨盘和磨棒中,磨盘带有槽臼,槽臼内还残存着研磨过颜料的痕迹。砚在历史比笔、墨、纸都长,传世的古砚也多。在安阳殷墟妇好墓和洛阳西周墓中,均出土有调色器。这些研磨器和调色器,可算是砚的鼻祖了。

秦代,砚的形状趋于规范。公元1975年湖北云梦秦墓中,出土有石砚的砚杵,其形制与汉砚大致相同。

西汉时,制砚有显著的发展。砚在种类增多,有石砚、陶砚、铜砚、漆砚、瓦砚、澄泥砚等。汉至魏晋的石砚,盛行圆形三足式,足上有刻兽足。北朝盛行方形四足式,雕刻风格浑朴,造型生动。汉代陶砚有龟形砚,山形砚,如:12峰陶砚。魏晋时,由于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瓷砚,多为青瓷砚,砚堂不上釉,以利研磨,其形多为圆形蹄足。南北朝时,已有双足圆首箕形陶砚,为唐代箕形砚的先身。

隋唐以后,由于造墨技术发展,墨质渐优,可不用研石,对砚的要求相应提高。唐时砚质、砚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盛行箕形、龟形、屐式及山峰多足式砚。

名砚石相继发现,如广东肇庆的端石,安徽婺源(今属江西)的歙石,山东的红丝石、甘肃临洮的洮石等。这些砚材坚实、细腻、滋润、发墨,并具有各种妍美的纹理,如端石有鱼脑冻、蕉叶白、冰纹、火捺等纹理,歙石有罗纹、眉子、金星、金晕,刷丝等纹理。在山西省绛州,用绢袋淘澄汾水河泥,干结以后,入窑中烧成砚材,然后雕琢成砚,质地精良,坚润如石。

宋代,士人更重石砚,尤其对端砚,歙砚爱之。当时石砚的主要式样是“抄手砚”,将砚背部分挖空,便于挪移,既轻且稳。陶砚逐渐被石砚所代替,但澄泥砚仍有发展。宋砚朴素大方,实用雅砚。元代雕砚风格比较粗犷、浑朴自然。

明清时,山东的红丝石砚渐衰落,端、歙更加讲求石质,雕刻花纹、造型式样等日渐丰富,并在砚上镌刻名人诗词、题识,同时也在外装砚匣上追求装璜考究、华丽美观。当时还出现了许多制砚名手,有顾二娘、王岫筠、汪复庆等。雕刻艺术上追求自然,出现了隋形砚式,因材制砚,形式多样,至使明代砚从使用价值转化为艺术价值,成为达官贵人的附庸风雅、收藏砚台的风气大为流行。

清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砚台的材料丰富多样,当时仍推石砚最流行,有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此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漆沙砚、铁砚、资砚等不下几十种材料。

由于清代统治者重视始祖发祥地东北,所以在这时推崇了产于东北混同江的“松花石砚”为“御用”石砚。

明末以后,制砚逐渐着重精雕细刻,出现了不少细琐俗陋之作。砚台的造型也多样,还以随形较多,有八棱形、竹节形、荷叶形、蕉叶形、圭形、壶形等。

当时文人墨客还非常讲究砚石的色泽、文采、声音、嫩润及年代、石坑、题铭等,砚己成为文人士大夫文房中、书案上必备的文具,成为人们喜爱珍藏鉴赏的工艺品。

2巧得砚台

米芾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平时喜欢收藏砚台,他收藏砚台信奉的哲学是:我的就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凡是他看中的砚台,都会想尽各种办法,甚至不惜坑蒙拐骗,一定要弄到手,就是当时的皇帝也拿他没办法,至于弄到手的砚台,他视之如命,别人就根本休想再拿回去,这样说吧,你要是从他手里拿回他收藏的砚台,干脆先杀了他得了。

米芾有严重的洁癖,身边总放着水,动不动就要洗手,而且他洗手跟别人大不一样。过去没有自来水,洗手只能用盆接水。米芾嫌用盆不卫生,自己发明了自来水:他让人用一个银壶往外倒水,自己就着流水洗手,洗完之后,两个手掌互相拍打,一直到手干了也不用毛巾擦嫌毛巾太脏。有如此洁癖的人,自然也就出来从来不用别人用过的东西。

不过,有个叫周种的人,还硬是从米芾收藏的砚台里拿了一个砚台,让米芾欲哭无泪,吃了个哑巴亏。

事情的缘由是这样的:

一天,米芾跟周种说:我得了个砚台,品相非凡,简直不像人间的东西。周种就当没那回事一样,回了句:你老吹自己是鉴定大师,收藏的东西倒有一半是假的,就是能说大话,吹吹牛而已,你敢让我看看这砚台吗?米芾一脸不高兴的样子,从箱子里拿出了一个砚台给周种开开眼界。

周种知道米芾素有洁癖,没有直接用手去拿,而是不慌不忙地要来水洗了洗手,用毛巾擦干了才去拿砚台,米芾看见周种这么懂规矩心里挺高兴的。砚台一拿到手里,周种就没命地夸奖这方,又问米芾:不知道用起来效果怎么样。得意之际的米芾就叫人拿水来磨墨。水还没拿过来,没想到周种等不及了,就直接用墨蘸上自己的口水磨开了。米芾一看,当时脸色就变了,心里直嘀咕,你老兄刚才还挺爱干净的,现在怎么这么不讲究,这砚台脏了,我用了,算你小子运气好,送你算了。

周种心里暗自高兴,有点不太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米芾是开玩笑,想把砚台还给他,可米芾说什么都不要了。

就这样,周种轻而易举地得到了自己想要的那方砚台。

3家有端砚

文房四宝,砚为其一。在中国的四大砚中,端砚以其石质温和、雕刻精美而著称。

民间,关于端砚的来历,还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一天,一个老砚匠路过端溪时,发现两只白鹤飞入溪中,久而不起,老砚匠心生疑惑,于是撒网打捞,捞起的却是一块石头,石头中间有一道裂缝,老砚匠顺着裂缝将石头撬开,奇石却一分为二,变成了两座精美的砚台,砚台上各有一只白鹤,伫立于苍松之中。此后,人们便纷纷效仿,在砚石上雕刻各种图案……

没想到端砚的来历竟是如此神奇,让我不禁想起家中书房里的那块砚台来,不知能否与其媲美?

这座砚台通体紫如猪肝,主体雕刻的是一株丰收的葡萄藤,出自肇庆大师梁鉴棠先生之手。

细看葡萄藤,丝丝缕缕,斑斑点点,轻轻抚摸,指尖略感粗糙,似乎是昆虫咬过的痕迹。藤上连着一颗颗饱满的葡萄,有大有小,错落有致,葡萄顶端那小点点,像是欲滴的露珠,晶莹透亮,真可谓惟妙惟肖。我不得不被大师精湛的雕刻技术佩服得五体投地。

再看那几片葡萄叶,金黄色的“丝带”缠绕其间,这是砚石上天然的水印,大师匠心独运——叶儿黄了,葡萄熟了,一派丰收的景象。黄叶上几个无规则的小洞洞,好像是虫子的杰作。更妙的是,薄薄的叶子上纹路清晰,居然还是镂空的,两只蜘蛛正在攀爬,似嬉戏,似追逐,好不惬意!叶子下方有一手掌形砚池,细腻莹润。抚摸砚池,我似乎看到了大书法家研磨挥毫的气派……

端详这座砚台,我陷入了沉思——

“蜘蛛?蜘蛛!知足……”砚台下方大师题了四个小字——知足常乐!哦,人生的最高境界莫过如此。

一块端砚,不仅仅是一尊精美的工艺品,它可蕴涵着大文化呢!好想这文化能永久地传承下去,好想端砚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熠熠闪光。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