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在路上第三集总结
1《永远在路上》的思想总结
中央电视台播出《永远在路上》持续引起全社会各方关注。今天播出第三集《踏石留印》,中石化原党组成员、总经理王天普,江苏省委原常委、天津市医药集团原党委书记张建津等官员现身说法。
十八大以后,中央出台了“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禁酒令等,狠刹公款消费潮,要求官员严禁在高档宾馆、会所、单位食堂举行奢华接待和公款消费。规定可谓严格,前所未闻,可以说奢华吃喝风得到了根本性好转,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公款吃喝又有抬头之势。《永远在路上》第三集播放了落马官员公款吃喝玩乐的典型案例,教训深刻,发人深省,希望所有党员干部能够有所警醒。
中石化原党组成员总经理王天普作为一名大型国有企业的负责人,他对身边的不正之风、腐败现象从见怪不怪到随波逐流,不管是别人有求于他,还是他有求于别人,他觉得最便利的办法就是在酒桌上解决。可以说,王天普的“酒桌文化”思维代表着一个群体。在现实中,就是一些领导干部愿意在酒桌上“办公”,只要喝高兴了什么都好说,也正是有这样的行为导致他们在醉意中就触碰到了法律“红线”,最终越陷越深。
天津市医药集团原党委书记张建津把茅台酒就倒在矿泉水瓶里边,然后拿矿泉水瓶子在大家分酒的时候,再分着倒着喝。此外,张建津喝酒爱喝茅台,还要是年份茅台,在吃上面也追求上档次的,而宴请者多为有业务往来的老板。张建津案例起码说明两点,一是矿泉水装茅台酒,说明八项规定起了作用,而应对的策略也在悄然形成,二是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只有所以一些商人舍得花大价钱宴请有权的官员,无非是套近乎,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
王天普、张建津二人可谓是违反“四风”的典型代表,通过其现身说法,可以看出是何等的后悔,看清了一些人的嘴脸,但也已经晚矣。但,如今在屏幕前的官员们却还有改过和反思的机会,不应该看完了事,而是应该把这些典型案例真正入脑入心,提高自身的拒腐防变能力。
我们应该看到,随着《永远在路上》热播,全社会反响强烈,这是好事,说明一些官员在思想上发生了变化,但是在监管上同时不能松劲。纪检监察部门须继续巩固成效,做到惩防并举,在教育的同时加大惩治和监督力度,定期不定期持续开展明查暗访,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发现官员个人或是集体违规或变相利用公款吃请,毫不留情严肃处理。此外,要畅通举报机制,鼓励全社会参与到对领导干部24小时的监督之中。只有这样一些领导干部的违纪违法行为才会无处遁形。
2《永远在路上》第三集观后感想
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紧紧扭住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放松,持续纠正“四风”,突出问题从整治庸懒散奢贪,“吃拿卡要拖”、“车轮上的铺张”、“会所中的歪风”、收受礼金及有价证券、利用婚丧喜庆敛财、公款变相吃喝旅游、违规打高尔夫球、虚报冒领财政资金等问题,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地抓,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其成效在全社会有目共睹。
“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四风”问题积习甚深,树倒根存,打折扣、搞变通的现象仍然不时发生。该片中出镜的中石化原党组成员、总经理王天普,江苏省委原常委、南京市委原书记杨卫泽、青岛报业传媒集团原总经理王海涛等现身说法,深刻反省和剖析就是“四风”突出问题典的型,意味着一些原本就隐藏很深的“四风”问题仍未被挖掘出来,享乐主义思想不可能短期内绝迹,反弹不仅可能还真实存在,也意味着持续反“四风”这份“答卷”合格与否要靠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来评判检验。
几年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不仅成为从严治党的“规范动作”,而且成为持续反“四风”的“工作常态”: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客户端反“四风”监督举报专区上线;开通专门开设“群众身边四风问题和腐败问题监督举报曝光专区”;不留“暗门”、不开“天窗”,持续向隐形“四风”问题“开刀”,不以权势大而破规,不以问题小而姑息,向“不严不实”问题“叫板”,以解决突出问题的成效“交账”。以反“四风”强力态势筑牢“踏石”、“抓铁”的基础和关键,用“留印”、“有痕”来评判检验反“四风”效果。
令在必信,法在必行。持续反“四风”是持久战,也是“立体战”,对于履行主题责任的各级党委和负有监督责任的纪检监察机关来说,在反“四风”问题上,务必高度重视,不搞形式,不做虚功,不能有满足成绩松劲、疲劳。特别是针对穿“隐身衣”、“换马甲”的“四风”现象,要继续加大“开门监督”力度,全方位、高强度、长时效的开辟渠道让全社会参与监督,把一切隐蔽的“四风”问题都暴露在阳光之下,让其无处藏身,继续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实际成效评判检验持续反“四风”丰硕成果,在从严治党上再做一份合格、优秀、人民满意的“答卷”。
3永远在路上第三集踏石留印心得体会
10月19日,中央电视台播出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第三集《踏石留印》。画面显示某地产公司卷入一场官员行贿,尽管解说词中并未出现相关企业的名字,20日万科还是作出回应,责成相关子公司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的调查取证工作。
一部电视专题片受到全社会关注,甚至引发进一步问题调查,这在近年来并不多见。在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召开前夕,这部专题片的播出,再次敲响反腐警钟,也让民众看到执政党反腐永远在路上的决心。
诸多落马官员出镜,或流下悔恨的泪水,或剖析自己思想滑坡的轨迹,给广大党员干部上了生动一课。
“错不在官场,错不在商场,错在自己。”河北省委原书记周本顺说。
“人生都是现场直播,没有办法重来,而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亘古不变的。”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李春城说。
“我家‘于姐’成了江西权钱交易的代名词,家教上我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不称职的丈夫。”十二届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苏荣说。
“我自己腐败了,但是我非常期盼中央能够加大反腐败的力度。”全国人大环资委原副主任白恩培说。
这样的同期声比任何反腐败政治教育都要来得直接和有冲击力。
据悉,为拍摄这部8集专题片,摄制组先后赴22个省(区、市),拍摄40多个典型案例,采访7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纪检干部,采访了苏荣、周本顺、李春城等10余个因严重违纪违法而落马的省部级以上官员。
很多腐败细节也随之曝光,比如白恩培的妻子让别人为她花1500万元人民币买手镯,周本顺的保姆司机两年工资上百万,周本顺的超标豪宅、万庆良的山顶餐厅、高尔夫球下的交易一一在镜头前呈现。还有为规避“八项规定”到企业隐蔽高档餐厅用餐、用矿泉水瓶装茅台、吃1米长鳄鱼尾的做法,让民众在感慨这些奢华“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时,也会不由反思:人吃三顿饭,只睡一张床,要那么多超标的享受做什么?
专题片对腐败的形成过程揭示得更为深刻。山西官场的塌方式腐败背后是上行下效,为了买官索贿受贿,买官后再加倍索回的恶性循环;苏荣在担任省委书记的前两站并未有大的问题,但在最后一站江西却开始了权力变现的疯狂……腐败长此以往损害的是政治生态,而修复政治生态也非一朝一夕之功。反腐永远在路上不是一句口号,更是一个长期任务。
专题片《永远在路上》既是一次反腐败的成果展示,也是执政党反腐败“力度不减、节奏不变、尺度不松”的宣示。它再次重申:不管是谁,不管哪个级别,不管以哪种形式,只要腐败了就会面临党纪国法的严惩。
腐败伤害的是民心,民心则是执政之本。正如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主任谢春涛所说,人心向背非常重要,人心如果失去了之后再想来挽回则很难。抓好党风才可能预防减少腐败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