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中有什么作文1000字
1碗中有余温
还是找到了。在昏暗的老屋的床底,在厚厚的时光的积灰中,在那回忆的最深处。
但它似乎还有余温,它又似乎是那么炽热,烫得我无法拿稳,但又不愿意放手。我明白,那是回忆割在心头的痛。
那是一只画满了彩色图案的塑料小碗。时间已将可爱的图案磨得斑驳,岁月也不知道在它上面刻下了多少刮痕。可是记忆总是鲜活的。越是离开得久,倘若在痛苦中追忆,朦胧也总会变得清晰,也许变得更加温暖。
那是很小的时候吧,也不知道是在哪个快乐的午后了。你如同变戏法似的,不知道从哪变出这只可爱的小碗。面对着打闹顽皮之后饥肠辘辘的我。一如曾经,老样子。你又打算煎鸡蛋给我吃。
他过去总是那么严厉。你是知道他肯定不会允许的,但你总是,总是,总是那么疼我,你总是,总是,总是把你的一切最好都给我。
趁他出去散步的时候,你偷偷地钻进他的卧室,好像生怕被发现了似的,赶紧在那张灰白的老沙发底下摸索。不用多久,你总是会找到那只装满了鸡蛋的搪瓷脸盆,小心翼翼地取出几枚鸡蛋。这时候,笑意总会在你脸上毫不收敛地流淌。
你又偷偷地钻进那个还用灶台的小厨房,生一堆炉火,打开那也上了岁数的油烟机。你打两个鸡蛋进锅。那洋溢满整个老屋的油香,也便是我童年最幸福的味道。
你把热乎乎的煎蛋铲进那只可爱的小碗,蒸汽也把小碗烘得温热。你总生怕我会烫着嘴,所以你每次都要把他们端到窗前,又一个劲儿地用嘴吹气,好让他们凉快下来。你也许还会再洒上点盐,也许还会再找根红肠,然后再小心翼翼地端到我的面前。我摸着碗,感受得到。蛋凉了,可是碗还有余温。
暖暖的,暖暖的,端着碗,我开心地吃着,我开心地笑了。这时候你也笑了,笑得皱纹都淡了。
暖暖的,暖暖的,那碗,是我永远的记忆。那永远是我童年中最美好的日子,那永远是我这辈子最温暖的时光。
用手搓拭掉上面的积灰,我确定了。碗中还有余温。好像我五年前离开这里一样,好像你离开我之前一样,一样。
又是一阵令人窒息的疼,刻在心头上的疼。
他现在没有那么严厉了,他也不像以前那样执拗了。他现在也成了依靠我们的老头子了,鸡蛋也不是什么稀罕物了,我们也要离开这老屋了,离开这曾经最温暖,但更让我们如今痛苦的老屋了。
又是一阵令人窒息的疼,我又使劲拭掉了碗上最后的一点尘土。我紧紧地攥着这只属于回忆的碗。祈祷着,忏悔着,痛苦着,深深地想念着。
蛋凉了,可是碗还有余温。你走了,可是心还有余温。我还能感受到你在我身旁的温存。
2碗中有悲歌
这是一只青花的瓷碗。
并非市场上那种胡乱涂上些青色颜料的粗制滥造品,靛青色的绘纹仿佛刚落了雨的江南,笔尖微着的花青烟雨里氤氲成一片青莲,依稀能看见远处微润的楼与山,素白底又衬得一切纯粹而朗朗。碗壁单薄,几乎剔透,光洁的釉内敛而温润,仿佛谦谦的玉的质感。青花玉骨,水墨书画,浑然天成。
或许翻过来,还能看到碗底百年前、乃至千年前的一方官窑的印。现在确实不行了,坚固的防弹玻璃里,青花碗同这里无数的瑰宝在这片永无尽头的棺材里奄奄一息地等着死亡,永不见天日。
这里是英国,大英博物馆。
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这种心情,大量的青花瓷、彩瓷堆在巨大的玻璃柜里,有些甚至是国内都无法找寻到的珍宝,就这样沉默着,孤独地倒数着时间。它们中的很多已经死亡。在这片沾满它们创造者献血的土地上,没有能读懂他们灵魂的人。对于它们,乃至它们身上所含的文化来说,只有无声无息消损一途。
青花有悲歌,谁人轻和?
外国的导游说中国人到外国去全看些中国的东西,其他的东西要么不看要么一带而过,他根本无法理解。
我想告诉他:这是一种沉重的膜拜,一种沉重的祭奠。
并不单纯是看这些国内没有的珍品,而是那种血脉相连的感觉冥冥之中寻着那缕悲歌将我们引到这里。抹去玻璃柜角的灰尘,将脸贴到离它最近的地方去,去听它微弱却又绵长不甘的呼吸。这只碗,或许曾盛过孝子为母亲煎的汤药、兄弟离别时火辣的烈酒、夫妻晚上同食的米粥……漂泊在外,可曾有过游子的泪?可曾夜夜梦回故土?碗中那种悲凉的情绪,只有我们,听得见,只有我们,读得懂。
碗中有悲歌,宫商征羽皆泣血。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苏州园林、敦煌古画,从国内一片一片搬走,又一片一片拼凑而成。伦敦的玉璧连成了长龙,中国馆的大厅一个接一个没有尽头。那种灵魂深处的悲怮,不由让人想起余秋雨先生写的那位希腊的女博物馆馆长,她说,如果有一天英国肯将希腊的文物尽数归还,她一定复活。言辞之激烈,让人肃然起敬。
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也许我们看不到文物归来的那一天,那就让我们的后代在那一天的时候告诉我们。文化的伤痕得以修补,碗里的悲歌得以停止,漂泊的孤魂重归故土。
这是一种沉重的感情,一种灵魂里的烙印。无论在哪里,无论过了多久,都要找寻回来。不为其中的财富,不为名誉的光鲜亮丽,只求一句“昔日漂泊坟,今日铸我民族魂。”(
3碗中有天地
我是一只普通的碗,平凡,没有任何特点。
几千年前的人们学会了制作陶器。他们手中捏着一块陶土不断摆弄着,粗糙的手指拂过,终于造出一个耐用的形状。他们捧在手中,眼中充满了惊喜,喉咙里的声音滚动了几圈,“碗。”他们发出了声音。我被用来盛饭,喝水……有一天随着主人埋到了地下。再次醒来,我端坐在展柜里,外面的讲解员指着我,优美的声音传来:“——这便是陶碗……”
我是酒肆里的一只碗,每天都有一个落魄的书生到这里饮酒。酒灌在我身上,他端起来一饮而尽,“啧,好酒!”他一碗接一碗地喝,微醺之时,便提起笔来一挥而就。后来,我知道了他的名字——李白,一个用醉意掩盖官场上失意的人。那一首首诗成了千古绝唱。于是,在我身上,酒的醇香酝酿出了诗意,
官窑里的工匠在我身上细细描绘上青花后,我被送往高温的窑炉里烧制。不知过了多久,我被烧得已经麻木,炉门开了。工匠将我取出来,细细端详,乐得合不拢嘴。后来,我被当做送入清代的皇宫:我看过康熙平定藩乱,看到雍正登上帝位……后宫中的妃子永远都在勾心斗角;朝堂上,大臣们的话永远分不清真假。皇宫内是一如既往的奢华,直到那天,八国联军侵华,一片混乱之中,我从案几上滑下,接触到地面的那一刻,我看到慈禧脸上的惊慌,记忆的最后是撕心裂肺的疼痛以及一声清脆。
大雪纷飞,寒风刺骨,我躺在漏风的竹篮里,听祥林嫂破裂的竹竿敲击在地上发出的“笃笃”的声音。先前她遇见了鲁家的那个少爷,她神神叨叨地问了魂灵的事。那少爷明显不愿见她,支支吾吾半天,最后扔下句“不清楚。”便就慌忙地逃了去。我伴祥林嫂已三四个年头了,久到身上的裂缝多的数不清楚,她这几天都未去行乞。我正疑惑着,却见她浑浊的双眼正看着我,那失了神采的双眸竟又有了丝光芒,我更加困惑了。她颤抖着那双似枯枝的手将我取出,用力摔在地上,她拾起了最锋利的那块碎片……
八月十五的晚上,月亮最大最圆,一家人围坐在圆桌前,欢声笑语,好不热闹。母亲将我从柜中取出,打开尘封的桂花酿,我感到桂花的甜在我体内流淌。她把我放到爷爷面前,笑吟吟地祝福道:“爸,祝您身体健康,长命百岁!”我仿佛听到宋代苏轼低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浮生。
我只是一只平凡的碗,但碗中自有一番天地。
4碗中有……
这是一只机普通的碗,安静地倒置在桌子上。我看不见碗下的东西。
于是我只能胡乱猜猜。假若这碗里是白米饭,那它就没有什么稀奇的。中国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人们要先填饱肚子,才能去考虑别的事情。最简单的东西,往往是最必要的。如果没有食物,历史上的伟人们也只能等死,而无法做出传讼后世的丰功伟绩了。
因此,要想活下去,先填饱肚子;要想兼济天下,先要善其自身。处理好了自己的事,才能有精力去更好地为天下苍生做贡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我对阅卷老师说;“这碗中是食物。”他未置可否,笑了笑,让我再猜。
假若这碗中的是金银,或者什么珍宝亦未可知。金银并非天生就是货币,是在人们找到了它,经过观察,发现它好看并且珍稀,非常有价值之后才被用作货币的。自然,其他的一些东西也曾做过货币,但都没有金银使用的时间长。世界黄金价格一直坚挺就是证据。
但是,假如黄金并没有被人找到,或并没有被人发现其优点,它依旧与泥土无异。这和人才一样,必须要自身有才能,然后被慧眼之人发现,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想当年,韩寒以一篇《杯中窥人》征服所有评委,一跃成为文坛新星,这是何等辉煌。韩寒自己也说,他是上海的一块大金子。这话的确不错,既有惊人的才能,又能抓住机遇。
于是我对阅卷老师说:“这碗中是黄金。”他仍未置可否,依旧笑了笑,示意我继续猜。
我疑惑了,我又没有透视眼,怎能知道碗中有什么。可是想想,这碗中未必就是实际存在的东西,也许本就空空如也;阅卷老师让我猜的,也许就是不具体的东西。
比如梦想。一个人,有能力过好自己的生活,有独到的才能,并且抓住机遇一朝成名,那他就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可是,很多人在成名之后呢?他们停止在已经取得的成功上,沾沾自喜自鸣得意,结果是很快消失在公众视线之外。例如小沈阳,凭着赵本山的力捧而走上春晚,继而红遍神州。不过他的表演永远只是模仿,故步自封,且人品多受质疑,最后只能干回自己的老本行。韩寒则不同,他是个有梦想的人。他写书,能震撼整个中国;他发行CD,歌曲感染不知多少听众;他开赛车,拿回不知多少奖项。而他还在坚持,从不曾因自己的成功而停留下来,于是好作品接连不断。韩寒年少时的梦想,也因他的努力而光芒万丈。
我想我明白了,我们不仅要努力自食其力,还要发挥特长争取被大众欣赏,并且凭着自己一贯的梦想和坚持在人生道路上洒下一路辉煌。
阅卷老师微笑着揭开碗,碗下空空如也。
5碗中有饭
碗,家家都有;饭,家家都吃。这之间,究竟有多少故事?
现在的我大多在学校吃饭。饭盘上一块有棱有角毫无感情的凹陷处,躺着方方正正的白米饭。我望着这,毫无感情地吃着,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
我好想在家吃一碗白米饭。
我才刚刚回校,学校和家交接的日子似乎遥遥无期,我便开始想念家中的那晚白米饭了。
过去的小学六年我顿顿在家吃。那时还是妈妈为我盛饭。经春历夏又秋冬,碗柜里我用的碗在悄悄地换着角色。碗的大小型号的转变,我竟是在六年级时突然发现的。“妈,我用的碗不是一直是同一个吧?”妈妈点点头。很难察觉,我平时在家用的那个普通的碗背后的故事。
妈妈不愧是我的妈妈,简直是我肚里的蛔虫。只要我在家吃饭,她端给我的那碗饭,我总能吃完而且感觉不撑不饿。碗和饭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图案,饭的量度和碗的高度总是那么协调。因为这,在家吃饭总感觉很温馨踏实。
我一直很疑惑。妈妈是怎么做到的?这就是个问题了。我想自己找到答案。
趁没人的时候,我会偷偷地溜到厨房,打开碗柜,一探究竟。一叠叠的碗整齐的列着,最外面有一幢碗与众不同,高度明显比其他矮一大截。我端出来,咦,里面有张纸条。这只碗中有个“夏”
字,那有个“春秋”,还有一张“冬”孤独的没有相应的碗陪伴。现在是十二月,那只与“冬”配对的碗应该在消毒柜里,我推测道。
为什么不同季节要用不同大小的碗呢?有必要吗?问题像鱼吐出气泡似的一个接一个,我满心疑惑。
脑子想烂了也想不出,无奈,我问妈妈。她说:“季节变了,孩子的饭量也会变。”真无法想,她的照顾无微不至。还有,她怎么会知道。妈妈只有小学文化水平,我六年级了,我不知道她也应该不知道啊!
奇怪的是一件接一件,不过那事真的很顺我的心思。放学路上,和小伙伴一块解了解馋,因而肚子有点实在。她也知道。我碗中的白米饭会较平时少一块,而且在餐桌上她告诉我不要饭前吃零食的话。
渐渐地明白,只要她催我吃饭好几次了我才肯呆在椅子上,必定是在回家路上吃了零食。
孩子的一个小小的动作,在母亲眼里会被无限放大。
当然回忆也不总是美满的,她也会严厉教导我的不是:她会用筷子敲我抓菜的手,会责怪我未等爸爸回家就开始吃饭。
尽管日子是对着有棱有角的饭蔓延着,我还要奋发向前。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回家后才能坦坦荡荡地面对妈妈段上的那碗独特的热气腾腾的白米饭。
饭,细细地嚼,生出一种甜味。碗饭之间的事,要用多久去细细地嚼那滋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