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菜单

碗里有什么作文

时间: 02-08 栏目:话题作文

1碗里有真情

有人说真情是萧瑟风雨中的一把伞,撑起迷茫者的蓝天;也有人说真情是悲怆岁月里的一缕阳光,照亮跋涉者前进的路……真情到底是什么?我常常迷惘,但是当我抬头看到壁橱里那只厚实的大瓷碗后,我的心里顿时有了答案,真情其实就是这只瓷碗,真情就是这碗里热气腾腾的汤……

小时候,我跟着奶奶在乡下生活。从小我就是一个不爱吃饭的孩子,每次都是大人好说歹说,才会吃。奶奶给我准备的碗大而厚实,洁白如玉的瓷壁上镶着金色的花边,敦厚中闪烁着烂漫的光泽。但每次我看到它张着的大口,我就倒吸一口凉气,因为奶奶又要逼我吃饭了。

可我不是个逆来顺受的孩子,一到吃饭的点,我就跑到了街上。于是奶奶便端着一碗香气扑鼻的疙瘩汤,追着我满街乱窜,不放过每个时机地给我喂一口饭。因此每到吃饭点,街上都洋溢着奶奶悠长的声音:“腾腾,别跑,快来吃饭……。”日复一日,日日如此,我和奶奶甚至成了村子里的一道独特风景。那时,我只是躲避着大碗里热气腾腾的饭,并没有体会到奶奶对我的真情。

后来,长大些,不用再让奶奶追着喂饭了。可不爱吃饭的习惯一点也没改。每次奶奶都把我的大瓷碗盛得满满的,我却几乎每次都剩个碗底。奶奶总是皱着眉头,假装生气道:“姑娘家剩碗底,以后找个女婿满脸是麻子哟!”我一听便急了,连忙把碗底舔干净。奶奶总是笑呵呵的,眼角的皱纹和花白的发丝一起跳着舞。

可在这之后的很长时间里,我的大碗再也没有被盛满过,奶奶病了,住进了医院。当我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疙瘩汤,走进病房时,泪水哗哗地从眼角落了下来。奶奶瑟缩地蜷在白色的被单里,灰白条的病号服毫无精神,她手上打着点滴,腰上还有一处伤口插着管子。我颤抖着走近,奶奶脸色蜡黄,嘴唇煞白,眉头紧皱,眼角的线条扭曲着,黯淡的眸子中是无法掩饰的痛苦。我顿时眼泪婆娑,这还是那个追着我满街跑的奶奶吗?奶奶还能再次把我的大碗盛满吗?我不禁失声痛哭。

奶奶看到我,眼睛顿时亮了,断断续续地说;“腾腾——来了,快——快坐下。”我端起碗,哽咽地说:“奶奶,我来喂您吧!”奶奶嘴唇颤抖了一下,随即缓缓地笑了。她深深地看着我,艰难地说:“丫头,我不在的时候,一定要多吃饭啊……。

也许是上天的眷顾吧,奶奶逐渐康复。再次面对一大碗热气腾腾的疙瘩汤,心里既欢快又酸楚。端起厚重的大瓷碗,恍如隔世,热乎乎的汤轻轻温暖着我的胃,碗里的细密真情也悄悄地流入我的心中。

2碗中有友谊

在我的窗台上,有这样一只小碗:以陶土色为底,上面画了几道不规则的红色花纹;碗的边缘高低不平,还有几处坑坑洼洼;釉面也不算光滑,从某个角度望去还能隐约看出细微的凸起。它,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甚至有些丑陋。可它,却承载着你我十年的故事,见证了一段美好的友谊。

犹记得那个夏天,在经过了漫长的等待之后,陶艺老师终于结束了她的“悉心教导”,一声令下,宣告DIY活动正式开始。你懒洋洋地趴在桌子上:“做什么啊?你定好咯。”“我也不知道啊,不如……”我在令我眼花缭乱的成品中寻找着,被一只白色瓷质小碗吸引住了,“我们做个碗吧!还实用。”“啧,俗!”你嘴上嫌弃着,手下却已开始有所动作,我笑着加入其中。

揉土、固定、塑形、上色、烧制……经历了一系列复杂工艺,结果却和我所期望的大相径庭:眼前这棕黄色的小泥碗和那高贵优雅的白色瓷碗,所谓云泥之别,也不过如此了吧。“这么丑,我才不要。喏,送你了。”“嘿——”我刚要发作,忽然瞥见碗底的一行小字:生日快乐。“这字……”我迟疑却又惊喜着。“收着吧!我知道今天你生日。妥善保管啊,这可是咱俩第一份劳动成果。”语毕,冲我狡黠一笑。阳光恰好洒落在碗底,不偏不倚,刚好流转在字间。霎那间,那字金光灿灿,甚是好看;那不起眼的小碗,也因装载我们的友情而充满光辉。

回想起那天,我不由得因温暖而笑;拿过小碗细细擦拭,蓦地,看到那红色花纹遮掩着的狰狞裂纹,眼前又浮现出那个雨夜……

朋友之间最大的不幸莫过于猜忌,无论多么纯洁的友谊,在猜忌下也会变得黯然失色。那晚,我将你叫了出来,只因我听闻你在背后与他人说我的坏话而怒不可遏;当然,还有因背叛而生的撕心裂肺的深深疼痛。凄风,苦雨,我在大声质问,你却一言不发,这更加激发了我的怒火。“看着,从今往后,我和你,就如同这碗一样!”清脆的破碎声响起,我头也不回的大步离开,忽略了身后你默默蹲下的身影。凄冷的月光下,徒留一地破碎的悲伤。

后来,我才知道是我误会了你;你悉心将碎片粘起,修复了破碎的小碗,亦修复了我们的友谊。

我相信,这小碗,会与我们的友谊一起长存。

3碗中有爱

我家的玄关上静伫着一只碗。它是家乡盛产的青花瓷器中最平凡无奇的一员,除了流转着柔和莹光的内壁偶尔斑驳了日影,内中空无一物。然而我却能于其中看见沉甸甸的、充盈的爱。

曾几何时,它是一只酒碗。在我的家乡徽州,曾有千百年的繁华辗转成诗,沉淀在岁月里。纵使徽商车队马铃声已不再,青石路上氤氲墨香已不再,可家乡的酒,却带着那些过往隽永流传,如歌如诉,浓郁缠绵。

于是便不难想象19XX年春天,当我年轻的外公在黄浦江边第一次举起这只碗饮下家乡的珍酿,自碗中倾泻而萦于唇齿之间的已远不只是甘冽——“这是我们家的根,品着亲切。”记事后第一年回乡,外公摩挲着碗沿这样对我说。他的目光中有一份温柔落下,溢满了一碗:那是游子对故乡的爱。

流年如碗身流畅的青花般沉默着辗转,那碗走进母亲的回忆里。那年初回故里的外公一家,少了分洒脱,多了些生计的忙碌与辛劳。“妈妈小时候用这碗吃饭吗?”那时的我不谙世故。“哪能呀,你外公带回去的家什属它金贵。”母亲轻描淡写的叙述里,我却依稀看到了当年:除夕,雪夜,长辈们洗尽风尘捧起那碗,敬天,敬祖,虔诚无比。新年既尽,才小心翼翼地撤下,盛一点糖果分给翘首以盼的孩子们。“那碗里的糖,特别甜!”母亲如今说起,脸上仍泛着幸福。她的目光也落在碗里,融入那一片柔美。

目光里,也是爱。是老一辈人艰难中对生活的爱,是清苦日子里家庭中不掩于风尘的爱。

我注视着那只碗,良久,直到外公颤巍巍地把它取下,换上明显粗劣的另一只瓷盘——我带回家的学工作品。也许是看见我眼中疑问,外公拍拍我的脑袋:“丫头画的盘子更好看,好看!”我茫然地立在厅中看他进进出出,忙不迭地细细洗净那碗,装满新鲜的雪里红递给我:“多吃点,刚买的。”手中一沉,我忽然觉悟:是爱的分量。取一颗入口,轻咬,很甜。

手中碗在空置了十几年后终于又被填满,沉甸甸的。我再一次凝望那精致的青花、那被年华和其中的爱打磨出的莹润光泽,在注入外公对我的爱以后,终于圆满。

那一次回乡,临走时我没有拿家乡特产,唯一带回的不过是这只“平凡”的碗。只因为,碗中有爱。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