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电气实验室参观心得

时间: 02-07 栏目:心得体会

1参观实验室心得体会

有幸能作为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的成员之一,随队前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参加了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

很早就听说过长春应化所的硬件条件出色,此次一看,果然不一般!由于到达长春的时间已经晚,我们来到应化所时只能从后门进去。一进门就看到了漂亮的研究生中心。高大的研究生中心就是应化所的生活学习中心。楼的一侧是研究生宿舍。

除了没有电视和空调,宿舍全是按照标准的三星级酒店规格建成。加上三星级宾馆的管理水准,研究生们在生活上完全没有后顾之忧。在大楼的另一侧则主要是教室和办公室。所有的研究生授课都在这里完成,而所有的负责后勤的老师都在这里办公。在办公室和教室的楼下还有供师生们使用的健身房、乒乓球室、棋牌室和小超市。健身房内设施齐全;棋牌室内棋牌的种类也相当的丰富。这些活动室及超市完全可以满足研究生们日常生活所需。研究生中心的地下室则是食堂和洗衣房。食堂虽然窗口不多,但是每周都提供不同的饭菜,品种丰富、价格便宜、味道也不错。

洗衣房还提供了烘干服务,解决了学生们在东北寒冷的气候条件下晾衣服的问题。

到达长春的第二天,应化所就组织了一个座谈会,向来访的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和中国科技大的同学们介绍了应化所及一些重要实验室的概况。应化所的张书记亲自向我们介绍了应化所辉煌的历史:长春应化所是中国科学院五大化学所之一,建于1948年12月,在中科院各所中建所最早。历史上一共培养了21名院士,也是相当的难得。在现有的中科院化学研究所里,长春应化所是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包括了化学传统的五个二级学科,近几年还增建了生物化学等新的学科门类。应化所现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个中国科学院开放实验室: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稀土化学与物理开放实验室。还设有1个国家电化学和光谱研究分析中心。有很多重要的科研成果,完成了很多国家及军工的重点项目,成立了中科院系统的第一个上市公司。无论是在科学研究,

还是在研究成果的产业化上,应化所的水平在全国都属一流。之后包括绿色化学与过程实验室和分析测试中心在内的重要实验室的主任们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各个实验室的历史和现状,让我们领略到了应化所辉煌的历史和强大的科研实力。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比较全面的参观了应化所的各个大楼和实验室。首先参观的是合成楼。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大部分研究任务就是这里进行的。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原中国科学院高分子物理联合开放研究实验室,曾经连续两次(1995年和1999年)被国家评估为优秀实验室后,经专家论证同意,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推荐,将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和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若干高分子化学研究工作和队伍纳入进来,国家科技部于XX年批准运行的。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由两部分进行组成,长春部分依托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北京部分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宗旨是面向学科发展和国家需求,对本领域的前沿和重要的科学问题进行创新研究,完成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科研任务,建设成为代表我国国家水平的高分子科学基础、研究基地、人材培养基地和国内外学术交流中心。重点实验室拥有7300平米的科研用房,拥有17台套大型仪器,总价值1500余万元。并将自主研发的热收缩材料技术用于生产,成立了中科院系统的第一家上市公司。而现在研发的以玉米为原材料合成的完全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塑料也以投入生产,有望解决部分因石油枯竭造成的高分子材料短缺问题和因为现有高分子材料难以降解造成的环境问题。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源于我国50年代的高分子研究,体现了我国半个世纪高分子科学研究的发展,形成了多学科交叉,老、中、青结合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具备了先进的研究设施和研究手段,承担了国家重大科研工作,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对学科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之后应化所的吴老师和李老师带着我们参观了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所在的大楼。在那里我们看到了具有世界级水准的科研条件和科研队伍。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XX年7月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由原已建立十余年的中国科学院电分析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建设而成的,是基于我国国民经济和分析化学学科发展的需要而设立的,是充分发挥分析科学-科学技术的眼睛在环境、生命、能源、信息科学应用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分析化学方面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是国内最早开展电分析化学研究工作的实验室之一。五十年代初起源于极谱学研究,经过五十年不懈的努力,特别是1989年被中国科学院批准正式对外开放以来,通过奋进开拓,在电分析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方面取得了许多有显示度的科研成果,造就了以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汪尔康研究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董绍俊研究员为代表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培养出一支素质好、结构合理的科研梯队。在电分析化学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研究生培养,国际交流和仪器开发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是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我国电分析化学的重要研究基地。根据美国信息科学研究所(isi)和elsevier (1993-1997)调查,近年来实验室被列入国际电化学实验室发表论文最活跃的前十名,并有二人被isi列入国际电化学论文发表前一百名,其中一人排名榜首。而且实验室还与国内外众多的科研机构有着广泛的交流。

此后又参观了稀土化学与物理开放实验室。稀土化学与物理开放实验室在中国的稀土化学界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这里建立了稀土化学键理论,率先分离出了所有的稀土元素,开发了可视角度为180度的用于背投电视的稀土纳米屏,研制出了可用于零下40度低温的稀土电池、用于航天航空的稀土镁合金,实现了稀土元素的绿色分离。稀土化学与物理开放实验室拥有大量杰出的科研人才,承接了国家863项目、973项目和军工项目在内的大量科研项目。每年的科研经费高达数千万。在成立的几十年时间里,获得了国家奖项32项,出版专著18部,发表论文1600余篇,而且产业化建设也取得了大量的成绩。

在这几天里,我们一共参观了合成楼、无机分析楼、新大楼、图书馆、集合基地和教育大厦。楼里出色的硬件设施深深的吸引了我们。不论是实验室丰富先进的实验仪器,还是宽敞的老师和学生办公室,都是在一般高校里难以看到的。图书馆藏书也十分的丰富,而且先进的电动书架和宽阔明亮装修漂亮的阅览处也都让我们眼前一亮。

参观完所有大楼后的两天,应化所根据我们自己的志愿安排我们到各个实验室亲自参与实验。我和两名同学被分到了景遐斌、陈学思两位老师的大组。第一天就参加了组里每周一次的组会。听黄宇彬老师讲解他在日本参加的研究人造血液的工作,以及几位研究生讲解最近的研究进程,感觉收获颇丰。由于是周末,实验室没有太多的实验进行,我们更多的时间是在同老师和研究生们交流。在陈学思老师的办公室里,陈学思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他的小组的科研方向,以及他们研发的可生物降解塑料的产业化情况。陈老师语言风趣、知识渊博,让我们度过了一个开心又收获颇丰的下午。陈老师的助手田怀雨老师向我们详细的介绍了组内每一位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在实验室内,我们同研究生们交流了一些实验心得。学长们向我们介绍了一些应化所的生活情况。

之后我们又同武大在应化所深造的学长们开了一个简单的座谈会。学长们向我们介绍了武大学生在应化所取得的成绩,让我们在骄傲的同时也感到了自身的压力。作为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的一员,我们有责任继承学长们的优良传统,为中国的化学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的一天里,应化所的相关负责人向我们介绍了应化所的产业化情况,然后参观了记载着应化所辉煌历史的展室。在感叹于应化所辉煌历史的同时,我们不得不离开这所生活过四天的家。难忘这四天的经历。难忘这次暑期社会实践快乐而充实的经历。

2实验室参观心得体会

20XX年12月9号(周一),我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到了信息中心机房, 走进机房,我们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电视上那种一排排的大机器,一个一个大箱子都映入眼帘。主讲老师首先给我们展示了整个机房的供电系统,整个供电系统大体分为三级,主要供电,备用供电,滤波电源等等。一级一级的保证和保险,保障了整个供电系统的稳定,使得整个机房能够持续工作。机房一排一排的机器嗡嗡的蜂鸣虽然让人很不舒服,但其中的道理却让我们非常好奇,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这些机器大体的工作原理,还拿来两个工业连接器给我们观摩,让我们都兴奋不已。参观过后,大家都仍然意犹未尽。

周三。我们又来在科教上了一堂生动的课。老师主要讲解了在强电条件下,一些供电器件和供电方式和电气工作方式,虽然老师讲的很多问题我们都不太明白,但是给我们的思路打开了一个新的方向,从前的学习中,我们接触的几乎都是弱电条件下的学习。所以结合两次课的内容,我自己消化了一下,主动上网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

具体收获如下:

一、 概念简述

1. 配电:

配电系统由配电变电所(通常是将电网的输电电压降为配电电压)、高压配电线路(即1千伏以上电压)、配电变压器、低压配电线路(1千伏以下电压)以及相应的控制保护设备组成。配电电压通常有35~60千伏和3~10千伏等。

2. 供电方式:

交流供电方式 配电系统中常用的交流供电方式有:三相三线制、三相四线制、三相二线一地制、三相单线制、单相二线制。学校机房采用的应该是三相三线制。

直流供电方式 配电系统常用的直流供电方式有:二线制、三线制。

3. 配电箱:

所有用户用电的总的一个电路分配箱 工作原理:配电箱是按电气接线要求将开关设备、测量仪表、保护电器和辅助设备组装在封闭或半封闭金属柜中或屏幅上,构成低压配电装置。正常运行时可借助手动或自动开关接通或分断电路。故障或不正常运行时借助保护电器切断电路或报警。借测量仪表可显示运行中的各种参数,还可对某些电气参数进行调整,对偏离正常工作状态进行提示或发出信号。常用于各发、配、变电所中。

用途:便于管理,当发生电路故障时有利于检修。常用的配电箱有木制和铁板制两种,电量大的采用铁的更合适。

二、 变配电基本知识

随着电力事业的飞速发展,电能的应用已极为普及,由发电、变电、输电、配电和用电这五个环节所组成的电能生产、变换、输送、分配和消费的整体,就叫做电力系统。在电力系统中,这五个环节应环环相扣、时时平衡、缺一不可,又几乎是在同一时刻完成的。

在电力系统中,通过电压变换装置将低电压变换为高电压或将高电压变换为低电压的过程称为变电。它是电力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变电所是接受电能、变换电压和分配电能的枢纽,是发电厂和用户间的重要环节。变电所一般由电力变压器、室内外配电装置、继电保护、自动装置以及监控系统等组成。当仅有配电装置用来接受电能和分配电能,无须变压器进行电压的变换时,则称为配电所或开闭站。变电所有升压和降压之分。升压变电所通常与发电厂连接在一起,在发电厂的电气部分中安装有升压变压器。发电厂的发电机所发出的电能,由于电压较低,远远不能满足输电的要求,为了实现远距离输电的目的,一般采用升压变压器将较低的电压升为高电压,而且其电压等级越高,输电的效率越高、输送的距离越远,一般将发电机发出的低电压通过升压变压器升高为35k~500kV及以上的电压等级作为输电电压。而降压变电所一般设在用电负荷中心,将高压电能适当降压后,供给用户使用。

通过高压输电线路的远距离输送,在到达用电负荷中心后,就需要将电能分别配送至各个用户,这一电能的分配过程称为配电。配电又分为高压配电和低压配电。

所谓高压配电的电压通常是指3kV、6kV、10kV、35kV电压等级的配电。通过综合的技术经济指标分析,以10kV电压等级较为合理;但是当用户有大量的6kV高压电动机时,可采用6kV作为配电电压;当有大量的3kV高压电动机时,目前一般也采用10kV作为配电电压,因为3kV作为配电电压不太经济;如果用户距离上级变电站较远时,传统上采用35kV电压等级作为配电电压。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用电容量急剧增加,从技术经济指标分析,将逐步取消35kV电压等级。同时也有将10kV电压等级提高为20kV的考虑。

所谓低压配电的电压等级通常是指380/220V和660/380V电压等级的配电。在我国传统上采用380/220V的三相四线制的配电方式。这种配电方式可以供出光(照明)、力(动力)合一的混合负载。但是随着用电容量的不断增大,在煤炭部门已经升压为660/380V,冶金、化工部门也正在进行测算。

工厂变配电所为了减少损耗、加大输电距离和供电的容量,一般都尽量采用高压或超高压输电,然而由电力系统引来的高压或超高压电能是不能直接应用于各种低电压的电气设备和生产机械的。因此必须设立工厂变、配电所。工厂变电所担负着由电力系统受电、经过变换电压后再分配到各个用电部门的任务,而工厂配电所则由较低电压的电网受电,然后再分配到各个用电部门。不难看出,工厂变电所的作用是接受电能、变换电压和分配电能,而工厂配电所的作用只是接受电能和分配电能。一般工厂变电所属于降压变电所,分为总降压变电所和车间变电所。对于大型工厂企业通常受电电压为35kV~110kV,经过总降压变电所后将电压降为6kV~10kV分别馈送至多个车间变电所。总降压变电所一般设在室外。中小型工厂企业一般只设车间变电所。

三、 实验室用电布线以及安全用电知识

实验室是我们实践知识,锻炼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场所。因此实验室的安全维护,至关重要。我们作为学生也应该了解实验室安全用电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使用实验资源,从根本上杜绝由粗心大意而引起的实验室事故。为此,我特地查阅了一下实验室的用电规范,包括以下内容:

1. 实验室内的电气设备的安装和使用管理,必须符合安全用电管理规定,大功率实验设备用电必须使用专线,严禁与照明线共用,谨防因超负荷用电着火。

2. 实验室用电容量的确定要兼顾事业发展的增容需要,留有一定余量。但不准乱拉乱接电线。

3. 实验室内的用电线路和配电盘、板、箱、柜等装置及线路系统中的各种开关、插座、插头等均应经常保持完好可用状态,熔断装置所用的熔丝必须与线路允许的容量相匹配,严禁用其他导线替代。室内照明器具都要经常保持稳固可用状态。

4.可能散布易燃、易爆气体或粉体的建筑内,所用电器线路和用电装置均应按相关规定使用防爆电气线路和装置。

5.对实验室内可能产生静电的部位、装置要心中有数,要有明确标记和警示,对其可能造成的危害要有妥善的预防措施。

6.实验室内所用的高压、高频设备要定期检修,要有可靠的防护措施。凡设备本身要求安全接地的,必须接地;定期检查线路,测量接地电阻。自行设计、制做对已有电气装置进行自动控制的设备,在使用前必须经实验室与设备处技术安全办公室组织的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自行设计、制做的设备或装置,其中的电气线路部分,也应请专业人员查验无误后再投入使用。

7.实验室内不得使用明火取暖,严禁抽烟。必须使用明火实验的场所,须经批准后,才能使用。

8.手上有水或潮湿请勿接触电器用品或电器设备;严禁使用水槽旁的电器插座(防止漏电或感电)。

9. 实验室内的专业人员必须掌握本室的仪器、设备的性能和操作方法,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

10. 机械设备应装设防护设备或其它防护罩。

11.电器插座请勿接太多插头,以免电荷负荷不了,引起电器火灾。

12.如电器设备无接地设施,请勿使用,以免产生感电或触电。

12.各类用电人员应掌握安全用电基本知识和所用设备的性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使用电器设备前必须按规定穿戴和配备好相应的安全防护用品并检查电器装置和保护设施严禁设备带“缺陷”运转;

B) 保管和维护所用设备,发现问题及时报告解决;

C) 暂时停用的设备开关箱必须切断电源隔离开关,关门上锁;

C) 移动电器设备时,必须经过电工切断电源并做妥善处理后进行。

这些内容都是我们现在和以后都要非常注意的内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掌握规则才能更好地进步。

总而言之,这次能够接触这样一门生动的电气技术实践课,让我非常庆幸,因为它不光开阔了我的眼界,拓宽了知识面。还在以后学习和研究的道路上打开了新思路。上课的时间总是很短暂,很多问题自己思考的还不是很透彻,但是我相信,经过不断的学习,以后我会对电气技术方面的知识有更多的了解。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3智能机械实验室参观感想

本周六,在老师的带领之下,我与其他同学一起有幸见识了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实验室。能有幸参观国家级的实验室,日阿国内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受益匪浅。实验室里的研究生学姐与学长耐心的给我们讲解了他们正在研究课课题和已经取得的成果,以及他们未来的研究方向,让我着实羡慕不已,能一心一意的搞自己喜欢的研究,实在是人生幸事。而且我还见识到了许多实验所需要的珍贵设备与仪器。通过本次实验室的参观之旅,让我对实验室有了大致的了解,让我对本专业有了许多的认识,下面仅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结个实验做一下报告。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实验非磁悬浮轴承莫属。老师娴熟的操作以及神奇的实验现象让我过目不忘。利用磁力作用将转子悬浮于空中,使转子与定子之间没有机械接触,磁悬浮轴承颠覆了我对传统轴承的认识,磁悬浮轴承是振动大大的减小,而且是噪声大大的降低,仿佛是具有魔力一般。相信大家也和我一样有一点陌生,简单的说,其原理是磁感应线与磁浮线成垂直,轴芯与磁浮线是平行的,所以转子的重量就固定在运转的轨道上,利用几乎是无负载的轴芯往反磁浮线方向顶撑,形成整个转子悬空,在固定运转轨道上。

为了详细了解磁悬浮轴承工作的原理,我翻阅了一些资料,收获不小,磁悬浮轴承是一个复杂的机电耦合系统。在早期的研究过程中,它由机械系统和控制系统两个子系统组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实现整个系统的智能化提供了条件,将计算机加到系统中得到磁悬浮轴承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利用计算机可以更方便地从外界拾取信号,并对其进行智能处理,实现轴承的稳定运行与控制机械系统由转子和定子组成,都是由铁磁叠片构成的。转子叠片装在轴径上,定子叠片上开有槽,并缠绕着线圈以提供磁力。控制系统指控制转子位置的电气系统,简单的控制系统由传感器、控制器和功率放大器组成。传感器:即检测元件,是磁悬浮轴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位置传感器用于检测转子的偏移情况,速度传感器用于检测转子的运动速度;控制器:是个整个磁悬浮轴承的核心,其性能决定了磁悬浮轴承的好坏,其作用是对传感器检测到的位置偏差信号进行适度的运算,使得转子有高精度的定位,在外力的干扰作用下能通过迅速而恰当的电流变化使转子回到基准位置;功率放大器:其作用是向电磁铁提供产生电磁力所需的电流。磁悬浮轴承工作的基本原理:通过位置传感器检测转子的轴偏差信号,将该信号送入控制器,通过功率放大器控制电磁铁中的电流,从而产生电磁力的变化使转子悬浮于规定的位置。磁悬浮轴承可以按磁悬浮方式和结构等多种方法来分类,有很多类型。按悬浮方式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按结构可分为立式、卧式、内转子型和外转子型;按作用力可分为吸引式和排斥式;按接触方式可分为完全非接触型和部分接触型;按电磁铁类型可分为超导式、交流控制式和直流控制式。目前,在磁悬浮轴承研究领域主要以主动的直流控制式磁悬浮轴承为研究对象。需要指出的是:与主动磁悬浮轴承相比,被动磁悬浮轴承具有系统设计简单,并在无控制环节的情况下即可稳定。但是它不能产生阻尼,亦即缺少像机械阻尼或像主动轴承那样的附加手段,因此这个系统的稳定域是很小的,外界干扰的变化也会使它趋于不稳定。

我国在磁悬浮轴承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进展较缓慢,远远落后于国外。不过相关研究一直在高校和企业中开展,并在理论分析方面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产品应用则刚刚起步。20XX年8月,第一届中国磁悬浮轴承学术会议在北京顺利召开,20XX年8月第12届国际磁悬浮轴承学术会议由武汉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举办,汇集了国内外各家磁悬浮轴承研究单位的近期研究成果和相关学科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动向等,对推动我国相关先进技术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了解到理工大在磁悬浮领域的研究处于全国先进水平,更是让我自豪,让我充满了来实验室学习的憧憬。

另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种材料,即碳纤维材料。什么是碳纤维呢?通过老师的讲解,我认识到碳纤维是一种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纤维的新型纤维材料。它是由片状石墨微晶等有机纤维沿纤维轴向方向堆砌而成,经碳化及石墨化处理而得到的微晶石墨材料。碳纤维“外柔内刚”,质量比金属铝轻,但强度却高于钢铁,并且具有耐腐蚀、高模量的特性,在国防军工和民用方面都是重要材料。它不仅具有碳材料的固有本征特性,又兼备纺织纤维的柔软可加工性,是新一代增强纤维。

我通过资料,还了解到,碳纤维有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优势,碳纤维的轴向强度和模量高,密度低、比性能高,无蠕变,非氧化环境下耐超高温,耐疲劳性好,比热及导电性介于非金属和金属之间,热膨胀系数小且具有各向异性,耐腐蚀性好,X射线透过性好。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电磁屏蔽性好等。正是有了这些特点,使之在军工和民用上有了许多用处。

本次实验室参观之旅,使我了解了许多新知识,让我获益匪浅,让我想到了许多,我们在书本上学习的知识,是死的,只有通过实验,我们才能真正的了解世界的客观规律,我感悟到,我们不仅要多读书,更要多实验,将理论运用的实践当中,我们才能真正的掌握这门知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