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单县特产的作文
1单县羊肉汤
单县羊肉汤是鲁西南(山东菏泽)著名小吃。
单县羊肉汤已有数千年历史。原始社会末期,舜的老师单卷(亦写作善卷、亶卷)及其部落就生活在单县一带,他们过着半耕半渔半牧的生活。当时饲养的家畜主要是青山羊,而羊的吃法,由烧烤演变为主要吃肉喝汤。单县羊肉汤经过几千年的改进,制作工艺越来越完善。其正式挂牌面向市场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单县羊肉汤呈白色乳状,鲜洁爽口、不腥不膻、不粘不腻,独具特色。八十年代,即被收入中国名菜谱。
单县羊肉汤选料和烧制工艺十分讲究。选用三年龄青山羊为主要原料,尤以单县黄河故道和大沙河两岸的羊为佳,羊又有“蒙羊”(生育一、两窝的母山羊)“捶羯”(被捶碎睾丸而失去交配能力的公山羊)的讲究。主要制作过程是先将50斤水添入锅内,烧响加入羊的全身骨架垫底,再放入25—30斤鲜羊肉和羊杂(羊杂下锅前分别用开水氽一下),然后用大火烧开,用竹编勺撇去血沫,再加冷水10斤,开锅后再用3斤羊油覆盖在羊肉上面,尔后将白芷、桂皮、草果、良姜、陈皮、杏仁等佐料下锅,再熬制40—60分钟即可。盛碗时加少许香油、桂子、丁香面、香菜、蒜苗沫即可食用。
烧制单县羊肉汤有三条关键,一是选用平原地区农家饲养的羊。这样的羊不光吃草,农家经常喂点剩饭或粮食,羊长得膘肥体壮。山区的羊不行,熬出的汤发黑且不鲜洁。二是佐料的选用要适量,多了则料味出头,少了则腥膻不除。三是用火要大,使锅内一直处于沸腾状态。使羊油快速融化,与水互相撞击,达到水油交融,形成乳状。如火候达不到,则水是水,油是油。凡熬制好的羊肉汤,勺子在锅面打个花,往下一舀,往桌面一滴即凝成油状。1908年,单县人徐桂立、曹西胜、朱克勋三人在单县城开设“三义和汤馆”正式挂牌经营羊肉汤。1939年,三家分开。由于徐桂立制作精细,不断改进提高,在竞争中占了上风,远近驰名,被公认为单县羊肉汤的正宗。
1948年12月20日,刘伯承、陈毅来单县,建国后党和国家领导人胡耀邦、乔石、杨得志等相继来单县,都品尝了单县羊肉汤,均赞不绝口。1999年12月2日至3日,胡锦涛视察单县,单县人民以单县羊肉汤热诚招待。
单县羊肉汤由于受羊、水和熬制技术的限制,20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发展扩散较慢。近20年来,已发展到苏鲁豫皖和东北及北京等地。
为了解决携带和保鲜问题,二十世纪末,单县有志青年张世河敢想敢干,自筹资金,经多次试验,成功制作出了固体羊肉汤和罐装羊肉汤,投放市场后受到人们欢迎。
单县羊肉汤的的特点是:“色泽光亮,呈乳白色;汤质优美,营养丰富;不膻不腥,味道鲜美异常。羊肉汤品种繁多,各有特色,天花(羊脑)汤有健脑明目之功,尤其适合老年人和神经衰弱者饮用;口条汤有壮身补血之能,最宜病愈大补者常食;肚丝汤肥中带瘦,奶渣汤沙酥带甜,还有马峰窝汤、三孔桥汤、羊杂汤等达72种之多。
皮、采用青山羊肉加白芷、桂花椒炖煮乳汤。切碎熟羊肉,加乳汤、蒜苗、香辣油,趁热食用。香辣鲜爽,不腻不膻,配油炸多面食,相得益彰。已有200年制作历史。
2单县羊肉汤
单县羊肉汤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单县最有代表性的传统名吃。单县羊肉汤的的特点是:“色泽光亮,呈乳白色;汤质优美,营养丰富;不膻不腥,味道鲜美异常。羊肉汤品种繁多,各有特色,天花(羊脑)汤有健脑明目之
功,尤其适合老年人和神经衰弱者饮用;口条汤有壮身补血之能,最宜病愈大补者常食;肚丝汤肥中带瘦,奶渣汤沙酥带甜,还有马峰窝汤、三孔桥汤、羊杂汤等,达72种之多。
单县羊肉汤制作精细,在用肉、烧煮、配料、加工、器皿等方面均十分讲究。用肉选用单县东南大沙河两岸的“捶羯”、“蒙羊”等青山羊肉。烧煮方法是:先将50斤清水添入锅内,待锅烧响放进鲜肉30斤,羊杂和骨架各一副,用大火烧开(以木柴火为好),顶出血沫,尔后将佐料下锅,同时外加大葱、生姜各半斤和盐适量,再熬40分钟即成。佐料主要有白芷、肉桂、草果、陈皮、杏仁等,要按一定比例适量下锅,多了则药味出头,少了则腥膻除不净。食用时,取汤锅中熟羊肉和羊杂切碎放入碗中,再盛上羊汤,加上蒜苗末、香辣油即可。
单县羊肉汤色香味俱佳,在国内享有盛誉。各地宾客到单县,均以品尝单县羊肉汤为快事。淮海战役后,刘伯承、陈毅两位将军回西柏坡汇报工作路过单县,对单县羊肉汤大加赞扬。胡耀邦总书记、乔石委员长、杨得志参谋长等到单县视察,都品尝了单县羊肉汤,一致赞扬味道鲜美,别具风味。
3单县吊炉烧饼
山东单县的吊炉烧饼,外形美观、制作精细、口味独特,是单县众多风味小吃中的一朵奇葩,远近驰名。
单县吊炉烧饼历史悠久,始创于20世纪初,至今已有100年的历史,创制人徐向清善于制作各种面食和小吃,在不断探索和改进制作工艺及选料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经验,创制了别具风味的“吊炉烧饼”,其外观圆型,上部弧状隆起,通体橙黄油光,晶莹脂腻。饼盖撒满芝麻,边缘斜刀切花,错落有致,整个看去,宛如一件做工精巧的艺术品。入口香酥鲜嫩,余香溢口,回味久长,深受人们喜爱。
吊炉烧饼制作工艺极其严格、精细而独特。选料必须用上等精白粉,在瓦盆内和面予以充分发酵。面要和得有筋骨,有力道,10千克的面块整个从盆中拿出双手托到面板上,运行中面不下坠,不散落,少变形。面块放在面板上,将其擀成面饼,然后用备好的熟面用食用油抹皮起酥,再将面饼卷成长筒状,重新揉过,掐成一个个的“剂子”。其后给每个“剂子”填充“烧饼馅”。烧饼馅制作起来也十分考究,取核桃仁、花生仁等打碎,配以精白粉、精油、芝麻盐,肉丁、佐料面等,掺拌均匀,不可太湿或太干,湿则发黏,干则过散,干湿适中,不黏不散,沙沙离离方为上品。这样制成的馅被称作“齐饼馅”。馅填好后,将“剂子”揉压成一个个的小饼,排列在案板上,用一只手依次快速转动小饼,另一只手执刀斜立上下砍切花,数秒之间,饼盖边缘便出现一圈错落有致的切花,当地人亲切地把这一圈切花称作“烧饼妈妈”。而后拿起油刷,在饼盖上涂上香油、糖稀,撒上芝麻,准备上炉烘烤。
吊炉烧饼的烤炉由紧密相连的上、中、下三部分组成。最上面的是“吊炉”,与普通烧饼炉十分相似,一侧有弧门。只是“吊炉”的个头比较小,并被链子吊着,链子另一端与杠杆相连,必要时可以用杠杆将吊炉吊起。吊炉内只烧柴火,不放烧饼。炉的最下面是用铁皮糊泥围成的圆桶状炉灶,有灶门,像旧时农村烧柴做饭用的大灶。炉灶上面嵌着一个平底锅,即是烤炉的中间部分。烧烤吊炉烧饼时,上面吊炉内燃起明火,下面炉灶内施以暗火,此时下压杠杆移开吊炉,在平底锅内倒入少许精油,油热后将烧饼摆放锅中,盖上炉盖,上烤下烘,约半小时左右,香酥可口的吊炉烧饼便新鲜出炉。
吊炉烧饼保存期长,不易变味。存放两三个月,只需略加烘烤即可食用,而口味依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吊炉烧饼烤制技术已为不少人所掌握,吊炉烧饼摊子遍布单县城乡,发展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单县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