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的名人作文500字
1记家乡的一位名人——张謇
这个星期天,爸爸带我去了南通的啬园,当我走到张謇墓时,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他的生平。
俗话说的好:有知识的人头发少,张謇便是,他脑门上的头发已掉光,脑门光光秃秃的。
看了介绍,我知道张謇小时假侯非常好学,5岁就可以熟练背诵《千字文》。他12岁进入私塾上学,后来由于家里实在缴不起学费,准备让张謇辍学。张謇得知消息后,苦苦哀求父亲,他说:“爹,您就让我上学吧,我可以上午半天去私塾,下午来干零活补贴家用。”可生活的穷苦还是让张謇辍学了。张謇辍学后,常常问邻居家的朋友借书学习。他在放牛的时侯把绳子系在树上,让牛吃草,自己就用这么长的时间看书学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謇在一次考试上得了第一名,做了大官。他为官清正,从不贪图享乐,反而更加尊师敬友,对朋友肝胆相照。有一次,他去异地微服私访,发现许多地方的县令在搜刮老百姓的钱财。百姓们穷得连鞋子都买不起。张謇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想:如今的贪官越来越多,百姓也越来越苦,我一定要治理一下呀!他说到做到,立即动身去了一位县令的家。他说:“现在的官都这么有钱,你家也是,你应该给大清百姓捐助点。”县令犹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张謇看到百姓种田收入少,而且苦。他就开办了许多工厂,让农民得到一份可靠、稳定的收入。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也是清末最伟大的人之一。张謇让南通地区的百姓过上了好日子,得到了可靠的收入,还开办学校,培养教师让孩子们可以受到教育……
2我最敬佩的家乡名人
我的家乡海门是“卫生城市”、“丝绸之乡”,所以名人也很多。如:林非、陆川、季方、韦宇、朱争平、吴仁忠……但我最敬佩的是“纺织之父”张謇。
我通过上网查资料了解了他那坎坷的一生。
张謇(1833年5月25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汉族,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
张謇世代先祖无一功名,但张謇仍然十分努力。在小时候他不是个天才,在5岁时学习算数,他的名字已经家喻户晓了。10岁时,张謇已是门门功课,样样精通。我和他比起来,真是大大的惭愧呀!
每逢星期六、星期日,我做完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后,没有事情做了,这儿碰碰玩具、那儿玩玩电脑……即使老爸买了练习卷让我做,我做起来也是心不在焉,时常偷偷懒,少做一些题目。可张謇呢,他放假后拼命学习,想追上自己的同学。用“笨鸟先飞”来形容他一点儿也不为过。
张謇考进士时,因为自己祖上三代冷籍(没有工作、没有功劳),只是父亲在小作坊里贩米,
所以没有考得上。但他并没有气馁,第二次再考进士。经老师的辅导和老师的扶上,张建第二次考上状元,成为海门第一个状元,成为了海门人民的骄傲!
后来,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张謇终于在清末创办了海门颐生酒厂、通棉三厂、南通师范……为人民立下了不朽的辉煌!
正如近代大数学家华罗庚所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只有像张謇那样!
3若琳姐姐,我为您自豪
奥运会比赛结束了好几天了,我的脑海中仍不断浮现出现家乡冠军陈若琳姐姐赛场上的英姿。她小小年纪就能表现的那么出色,一定有什么秘密吧。是她聪慧过人?先天条件优秀,还是训练刻苦?好奇心令我产生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想法:听说陈若琳是奶奶一手带大的,何不采访一下这位奥运冠军的奶奶呢?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于是我托爸爸来找电话号码,拿起话筒,拨通了电话。几声铃声后,一位老奶奶的声音在那头响起,一听是要采访自己的孙女,老奶奶的话语透出了几分骄傲,话匣子也一下打开了:“若琳小时候,体质很差,送她去跳水本来是去健身的,谁知竟连成了世界冠军!”陈奶奶又接着说:“若琳到了国家队是吃了很多苦头的”为了克服身体的发育,带来的体重增加,她基本是上不吃晚饭,更别提女孩子喜欢吃的零食了,就这样,每天还要完成大量的运动训练。陈若琳是全队第一个起床,最后一个回宿舍。有时候动作不对,一练就是二三十遍,晚上躺在床上还经常浑身疼的睡不着……”听着陈奶奶的叙述我的内心无法平静,若林姐姐今天能够成功,不仅仅是天赋,还需要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
短暂的通话结束了,我的脑海中也有了问题的答案,若琳姐姐的奥运金牌是用汗水和奋斗换来的,在那辉煌和荣耀背后,是多少个夜晚的伤痛无眠,多少个清晨的坚持不懈,多少次训练的精雕细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