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吹糖人的作文
1吹糖人
吹糖人是旧时北京的一个行业,北京话为“吹糖人儿”。小贩们肩挑担子走街串巷,担子一头是一个带架的长方柜,柜子下面有一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小炭炉,炉上有一个大勺,中间放满了糖稀(麦芽糖溶化所得)。
木架分为两层,每层都有很多小插孔,为的是插放糖人。这玩艺儿好看、好玩,玩完后还能吃,一般孩子都喜欢,见着就走不动了,不是缠着大人要买,就是跑回家去要钱,实在没钱的也不肯离去,眼巴巴地盯着这些糖人。
小贩就用小铲取一点热糖稀,放在沾满滑石粉的手上揉搓,然后用嘴衔一段,待吹起泡后,迅速放在涂有滑石粉的木模内,用力一吹,稍过一会儿,打开木模,所要的糖人就吹好了。再用苇杆一头沾点糖稀贴在糖人上,就大功告成了。糖人有各种形状,什么小鹿、金鱼、耗子、灯笼等,最惹孩子喜爱的是孙猴。
听老人讲,早些年有走街串巷吹糖人的,为了让生意好做,糖人可以不必用钱来买,而是用牙膏皮来换。两筒牙膏皮可以换一个孙猴或是其他的小糖人。这一着颇受儿童欢迎,常常有小孩子把家里没有用完的牙膏挤出来,用牙膏皮去换糖人吃,即便挨打也觉着甜滋滋的。
吹糖人艺人多为流动制售,每年除6、7、8、9四个月因气温高、湿度大不宜吹制外,晚秋、冬季、早春等季节皆宜,以冬闲时节为最佳。一般艺人走乡串村制售,逢节庆、庙会等群众聚集活动的场合,摆摊制售。
传到现在据说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希望吹糖人儿和剪纸、年画、泥人等东西作为传统文化艺术,能够受到人们的关注,能够有人继承和发扬他们,把这些古老的传统手艺保存下去,流传下去。
2吹糖人
今天,我们一家去永旺购物。中午,我们来到美食城用餐。突然,我看见一个角落里挤满了人,好奇的我挤进去定眼一瞧,原来是一位叔叔正在做糖画。正好他刚做好了一只小白兔,那只小白兔可爱极了!我忍不住点了我的生肖——大公鸡。只见他拿起一把勺子,从一个小锅里舀起一勺糖浆,轻轻地洒在一块铁板上,很快一个大鸡冠做好了,接着头、身体、尾巴陆续完成。啊哈!一只雄赳赳,气昂昂的大公鸡出炉啦!惟妙惟肖,非常逼真。
我太喜欢这只大公鸡了!我不禁佩服起叔叔的手艺来。我忍不住舔上一口,真甜!看来我今天的收获还不小啊!
3吹糖人
小朋友,你见过糖人吗?你吃过吗?今天,就由我带你走进吹糖人这个传统民间工艺吧!
据说,吹糖人的创始人是刘伯温。朱元璋火烧功臣。后来,刘伯温在卖糖的过程中把糖加热,制作成了千姿百态的糖人。于是,这门手艺一传十,十传百的,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
以前的糖人是不用钱买的,两个牙膏皮就能换一个糖人。古时候的孩子们常常把没用完的牙膏挤出来换糖人吃。尽管挨打,也觉得甜滋滋的。
古时候,那些吹糖人师傅总是挑一个担子,一头是加热的炉子,另一头是糖料和工具。
吹糖人时,那个吹糖人师傅用细细的木棒搅上糖稀,鼓起腮帮子,放到嘴边吹。不一会儿,木棒上的糖稀像个鼓鼓的大气球:一下子胀开好多。这个糖人胀鼓得好像要马上破裂似的。吹糖人师傅再用手小心翼翼地捏着,生怕一失手,这个糖人就毁了模样。
吹糖人师傅随手一捏,捏出了各种各样的糖人,而且每个都捏得神气活现:活生生的牛,懒洋洋的猪,缠绕的飞龙……每个都捏得栩栩如生。尤其是一只猴子,它的尾巴翘得高高的,手遮在头上,头四处遥望,好像在探察敌情。猴子的边上是一匹奔腾的飞马。它的前腿抬得高高的,尾巴得意地甩来甩去,眼睛炯炯有神,一副昂首挺胸的样子。
希望吹糖人这个传统的民间艺术能走进大街小巷,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
4吹糖人
乌伤,风情万种。那种种风情,萦绕心头,久久回味……
吹糖人是乌伤的风情。小贩们肩挑挑子走街窜巷,挑着一头是一个带架的长方柜,柜子下有一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小炭炉。炉上有一个大勺,中间放满了糖稀。木架分为两层,层层都有很多小插孔,为的是插糖人。孩子们常常看见吹糖人的,便赖着不肯走了,缠着大人买糖人。要是实在没钱,也决不离开,眼巴巴地望着糖人。
付了钱,小贩便现成做了起来。小贩用小铲取一点热糖稀,放在沾满滑石粉的手上揉搓,然后用嘴衔一段,待吹起泡后,迅速放在涂有滑石粉的木模内,用力一吹。稍过一会,打开木模,所有的糖人便吹好了。再用苇杆一头沾点糖稀贴在糖人上,大功告成!糖人的形状各式各样,什么金鱼、小鹿、灯笼等等。我最爱的便是那孙猴子。孙猴完工后,要在猴背后敲一个小洞,再倒些糖稀,然后在猴屁股上扎一小孔,让糖浆慢慢流出,用一个小碗接着,用小勺舀碗里的糖稀。直至糖稀流完或冷却凝固时,则连孙猴子及糖稀一块儿吃了。这玩艺叫作“猴拉稀”,价格稍比其它糖人贵些。
我美滋滋地吃着糖人,看着小贩麻利的手脚,在快速地上下飞舞,不禁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乌伤曾以“鸡毛换糖”而名满天下,可如今我却更喜爱这活泼生动的糖人,它总是对我微笑,像是在向我诉说乌伤的历史。在它那晶莹剔透的身体中,似乎反射出乌伤的风情,乌伤的美丽……
乌伤因风情万种名满天下,人们都慕名前来一探乌伤的风情万种。乌伤风情,似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儿童。乌伤人民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使乌伤又向世界迈向一大步。乌伤风情,风情乌伤……
5传统手艺——吹糖人
杭州有一条仿古街,叫河坊街。街两边都是古色古香的店铺,店铺里有穿着旧时长衫的店员,店铺里卖的有传统的布匹、小吃,街上还有杂耍的艺人。
河坊街上我最喜欢吃也最喜欢看的就要算“吹糖人”了。糖就是麦芽糖,有吃的和吹的两种。能吃的糖是装在铁盒子里的,看上去是半透明粘稠状的,有褐色和红色两种,等付了五元钱之后,叔叔会用两根竹签挑起一份褐色的和一小份红色的糖浆,迅速地用竹签互相拉扯搅拌那块糖,奇妙的事发生了,两种颜色的糖瞬间变成了晶莹的亮粉色糖块,等叔叔拿给我吃的时候,它又变成了普通的粉色,没有了亮彩。每次我吃着这好吃的麦芽糖时,我都要一边吃一边看着叔叔吹糖人。用来吹的糖和吃的糖又不一样了,那个糖就像是和好的面粉一样,是不透明的糖块,有红的、绿的和白的,装糖块的盘子下面还有个电炉,是用来加热糖块的。只见叔叔拿起一些绿色糖块在手中搓成长条形,一头搓得细些,放入口中一吹,手里再捏呀捏,就这么一吹一捏,一只绿色的葫芦就现形了。叔叔还会吹小糖蛇等。每次我都看不懂叔叔是怎样把气吹进糖块里的,那糖块也没管子插着呀,真搞不懂这口气的通道在哪里。
像这样的传统手艺在河坊街上还有很多,如捏面人、浇糖画、扯龙须糖、花式倒茶等,这些都是我每次去河坊街必看的。
6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吹糖人
我们的民间传统文化有很多,比如童谣、鼓词、灯盏糕、吹糖人等。我觉得最受小孩子喜爱的就是吹糖人了,因为它很有趣,并且不多见。
你见过吹糖人吗?听说在我们瑞安一些热闹的场所就会偶尔出现。在马屿的“十月二十三”集市上,我就碰巧遇见过。在一个摊位前,很多人都围在那里,好像有很好玩的事情。我挤进去一看,十二生肖的造型呈现在我的面前,有黄的、红的、绿的,一个个晶莹剔透、惟妙惟肖,漂亮极了。妈妈告诉我,这就是传统文化艺术——吹糖人。看!师傅正在专心致志地做糖人呢。只见他从面前的小锅里拿出一块糖稀,用双手把它揉成了空心小球。然后从一头拉开成一条“小尾巴”,摘掉末尾后就把“小尾巴”放在嘴里吹,小球在师傅的手里开始变大。他一边用嘴吹着,一边用两只手灵巧地捏来捏去,不一会,一个栩栩如生的公鸡就出来了。接着,他又拿了一根棍子,粘到“公鸡”上。看到这些可爱的糖人,我们都忍不住争着买,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听说“吹糖人”的主要原料是麦芽糖,没有放色素,黄的是麦芽糖色,红的是放了红苋菜汁,绿的是放了菠菜汁,都可以吃的。
吹糖人儿的祖师爷是刘伯温。据说朱元璋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传下去,就造“功臣阁”火烧功臣。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糖儿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装,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天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许多人向刘伯温请教学吹糖人,刘伯温一一教会了他们。于是,这门手艺就一传十、十传百,传到现在据说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但是现在吹糖人已经不多见了。我偶尔的碰见一次,就欣喜若狂了。有一次在校门口看见一个人在画糖人,只用一把装着糖稀的勺子,就能在铁板上画出各种各样有趣又形象的图画,可真了不起啊!希望这种“糖人”手艺能够继续流传下去。
7老北京吹糖人
寒假里,我和爸爸妈妈来到我们的首都——北京游玩。
那天,我们走在王府井大街上,突然,前方传来一阵喧哗声:“绝!太绝了!”我循声望去,看到前面围了许多人。
我拨开人群钻了进去,只见前面摆放着一个带架的长方柜,柜子下面有一个小炭炉,炉上搁着一口小锅,中间放满了糖。一位叔叔手里正捏着一块软软的糖,边捏还边用嘴给糖吹气。刹那间,原本软绵绵的糖竟然像气球似的膨胀起来。太神奇了吧?我看得目瞪口呆。
叔叔见了我,问:“小朋友,要不要来试试?”
“这是什么?”我好奇地问。
“这呀,是我们老北京的传统手艺。你属什么的?我来给你做。”
“属猪。”我迫不及待地回答。
“好嘞!”叔叔从锅里拉出一团糖,放在手心搓圆,捏扁,拉出长长的一根糖管,“放进嘴里,吹气。”
我憋足气,往糖管里一吹,哈哈,原本实心的糖块就像施了魔法似的开始膨胀。“好,停!”叔叔指挥着,迅速往胖起的糖块上捏出了两只三角形的猪耳朵,一个拱形的嘴和四条腿。“继续吹!”我收到“命令”,鼓足气,又开始吹了起来,只见小猪越长越胖,身子变得光滑而透明。
“真棒,小朋友,你毕业了!”叔叔一边赞叹一边把小棒蘸糖插进了小猪的身体里。
一只栩栩如生的小猪诞生了,我拿在手里,左看右看,心里不由得对这位吹糖人产生了敬佩之情。
妈妈告诉我:“吹糖是一种传统文化艺术,但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把吹糖作为一门挣钱的手艺活儿了。”我真希望,人们能够把这些古老的传统手艺流传下去,永不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