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菜单

吹糖人作文800字

时间: 02-22 栏目:话题作文

1吹糖人

在圆明园里,吹糖人构成了一道风景——反正我是这么认为的。虽然只有一个摊位,但我仍然看得津津有味,只见他拿起一个糖团,捏着捏着就成了一个狗头,谁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捏的。我突然发现,吹糖人自己也在享受自己的作品。对于老北京的孩子来说,吹糖人是一种快乐,玩糖人是一种幸福。

我缠着妈妈要买一个,妈妈只好给我和妹妹一人买了一个。他做的是十二生肖的糖“物”。妈妈和她聊了起来:“这没几个人会了吧?”他说:“是啊。”

“唉,是啊。”他接着说到“要选接班人了。”妈妈看了看糖人,说:“这学得容易么?”这吹糖人看似漫不经心的说道:“五年学完吹。”不会吧,这么久,那吹糖人叔叔学了多久呢,但我还是决定不问——还是看看他是怎么捏的吧。

只见他捏着捏着,两个龙头跃然眼中,真神奇呀!制作时,小贩从铜勺里取出一点儿糖稀,放在沾满滑石粉的手上揉搓,防止粘连,趁热将糖搓成卵形,团成一个空膛的长球状,空膛的一端抻细,就形成了一根空心的小管子,如吸管,马上就用嘴对着管子的一头朝里吹气,双手立即在糖泡的另一头随手就拉捏出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来,灯笼、金鱼、猴子、胖娃、鸡猪羊狗,无所不能,十二生肖,喊来就来。

吹糖人是老北京的一个行业,为了促销,旧时还可以用牙膏皮换呢!你知道吗?据传,吹糖人儿祖师爷是刘伯温。据说朱元璋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传下去,就造“功臣阁”火烧功臣。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糖儿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装,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天天挑糖人担换破烂。在卖糖的过程中,刘伯温创造性地把糖加热变软后制作各种糖人儿,有小鸡小狗什么的,煞是可爱,小孩子争先购买。在路上,许多人向刘伯温请教学吹糖人儿,刘伯温一一教会了他们,于是,这门手艺就一传十、十传百的,传到现在据说有600多年的历史了。600年啊!

现在估计已经没有什么人把吹糖人作为一门吃饭的手艺活儿了。希望吹糖人儿和剪纸、年画、泥玩等东西作为传统文化艺术,能够受到人们的关注,能够有人继承和发扬他们,把这些古老的传统手艺保存下去,流传下去。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可以尝尝老北京的吹糖人。

2河坊街上的吹糖人

河坊街,是一条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街。它曾是古代都城杭州的“皇城根儿”,是南宋的文化和经贸中心。1999年,河坊街建成了一条仿古的商贸旅游步行街,凝聚了杭州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商业文化、市井文化和建筑文化。

双休日,我和妈妈时常徜徉在河坊古街,欣赏杭州古都风俗民情的集中再现:穿着长袍、拎着长嘴铜茶壶为客人斟茶的“茶博士”;摇着木纺车,为顾客现场纺纱的“吴越人家”;穿着长衫招徕顾客的“拉大片人”……其中最让我驻足流连的还是那几个吹糖人、做糖画、制铁丝模型、做玻璃雕的民间艺人,他们的拿手绝活真让人啧啧称奇。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位吹糖人的老爷爷。

在河坊街一块不大的空地上,市民、游客将一个小摊位围了个水泄不通,一位年逾七旬的老艺人正在专心致志地吹糖人。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爬满了渔网似的皱纹,常年操劳的手上布满了青筋,花白的眉毛下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只见他从小铜锅里揪出几块不同颜色的糖稠,再掺和一下,并且手上还沾上一些滑石粉,把糖稠捏成一个空心球,再捏出一根管子,然后用嘴叼住这个管子吹,糖稠像气球一样越吹越大,老人一边吹一边不停地捏揉那团糖稠,让它形成想要的形状,如孙悟空、大公鸡、小老鼠……原来吹糖人关键在于吹和捏的配合,但主要的绝活还是吹。看着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小动物,我真为这古老的传统手艺叫绝!

我还从网上了解到:吹糖人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有民间传说,吹糖人是刘伯温传下来的。吹糖人的材料和工具很简单。糖料是由蔗糖与麦芽糖混合后熬成的糖稠。糖稠相当粘稠,适合吹泡塑形。加热糖稠用的‘风炉仔’算是最大的设备了,燃料一般是木炭。还有一个特制浅盘,作熬糖用。

干吹糖人这一行,人称“小儿科”,它成本低,但获利也低,所以曾有一句歇后语说的是“吹糖人儿盖大楼——熬着吧”!这句话形容事情很不易,从中也道出了昔日民间手艺人生活的艰辛。

吹糖人,在今天或许也能称作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了,我希望这项传统文化能够继承发扬下去,如果有一天吹糖人也被列入像陶泥、橡皮泥一样的活动项目了,那该多好啊!

3我最喜欢看吹糖人儿

五彩缤纷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许多有趣的事情。每每遇上这等好事,我便挪不开脚步,尤其是吹糖人儿。

去年暑假,我来到爸爸开在浙江的布行度假。布行临近大街,附近常常有吹糖人儿的摊子。我可是那儿的常客。

一天,布行门前又出现了一个吹糖人儿的摊子。我喜出望外,又挤在了摊子旁。这是位三四十岁的大叔,瘦瘦的脸庞,一撮八字形的胡须特别引人注目,一双生满老茧的双手看得出他饱经风霜。他正把刚刚做好的“老鼠偷油”递给一个小女孩。

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小女孩手中的“老鼠偷油”——一只老鼠尽量地把头伸进油瓶,贪婪地喝着,真是惟妙惟肖。我情不自禁地要大叔给我吹个“孙悟空吃仙桃”。大叔欣然答应了。

大叔打开木箱上的盖子,露出几盆五颜六色的糖油来。他先拿出了一团黄色的糖油,放在手上来回搓着,搓得圆圆的。而后,就像小孩玩橡皮泥那样,大叔捏出了一个小碗,并把碗口凑在一起拉细,把碗口含在嘴里,轻轻一吹,那碗成了一个椭圆形的大泡泡,再用剪刀对半一剪,用手托着剪开的泡泡一吹,用手一压,两个馋人的“大仙桃”就摆在了眼前。

大叔开始吹“孙悟空”了。他先把黄、红、绿三种颜色的糖油混在一起,绕在小木棒上;再用手把糖油捋成长方形的圆棍,用小刀在圆棍的上头刻成一个深深地印子,把印子上面部分的糖油分成两半;接着把上半部用剪刀头夹住,往里一陷,就成了“猴头”;然后又把下部偏左的地方一捏,用剪刀分割成四份,用剪刀一剪,就成了两只“手”;而后又把下部拉长,剪成两半,一半弯曲,一半伸直,两只“脚”又成了;最后,大叔把一个大仙桃按在了孙悟空的手上。才短短的几分钟,“孙悟空吃仙桃”就吹成了。大叔的双手太灵巧了!

我心满意足地端详着小糖人儿,赞叹不已:一件小巧玲珑的工艺品,不到三分钟就做成了。真是不可思议!民间艺术真是太神奇了!

4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吹糖人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比如贴对联、皮影、年画、吹糖人等等等等,今天我去庙会的时候,看见了吹糖人这种传统文化。

正月初四,我们全家人去了隋唐遗址植物园,这里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河洛文化庙会。走进隋唐遗址的民俗街,我立刻被这里各种各样的民俗文化所吸引。我穿梭在人流中间,眼睛都不够看了。我们停留在一个摊位前,十二生肖的造型呈现在我的面前,一个个晶莹剔透、惟妙惟肖。妈妈告诉我说这就是传统文化艺术——吹糖人。吹糖人啊,我可没见过。我看到这些可爱的小动物,缠着妈妈要买一个我的生肖——龙。妈妈看我喜欢就买了一个,接过钱的老爷爷就开始给我做。

只见他从面前的小锅里拿出来一块用各种糖熬成的糖稀,两只手揉呀揉,揉成了一个里面是空的小球。然后从一头拉开成一条“小尾巴”,去掉一部分后就把“小尾巴”放在嘴里吹,小球在老爷爷的手里开始变大。老爷爷的手和嘴配合着,嘴吹着,两只手灵巧的捏来捏去,不一会,一个栩栩如生的龙头就出来了。这手艺也忒好了吧!在老爷爷两只手的扭来扭去中,不一会龙身子也出来了,接着,他又拿了一根棍子,趁着糖稀还没干,把糖稀龙粘到了棍子上。我把它举到太阳下,好晶莹剔透的龙啊!我在心里不由赞叹这位爷爷的手艺可真厉害!

其实,吹糖人儿祖师爷是刘伯温。据说朱元璋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传下去,就造“功臣阁”火烧功臣。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糖儿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装,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天天挑糖人担换破烂。在卖糖的过程中,刘伯温创造性地把糖加热变软后制作各种糖人儿,有小鸡小狗什么的,煞是可爱,小孩子争先购买。在路上,许多人向刘伯温请教学吹糖人儿,刘伯温一一教会了他们,于是,这门手艺就一传十、十传百的,传到现在据说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吹糖人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已经不多见了,希望以后能够受到更多人们的关注,让我们中国古老的传统手艺保存下去,流传下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