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小组活动反思
1小组活动社工反思
1、相信服务对象的生命潜能,并拼命充分挖掘。
助人自助,挖掘服务对象的生命潜能是社工的理念和奋斗目标。《老子》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作为社工,我们要帮助服务对象,但是我们更要让让他们学会自己帮助自己。我们社工发展还不成熟,大多社工工作中会评估服务对象的困难、需要,然后设法帮助其解决困难,但是很少想到怎样挖掘其生命潜能,让其“自助”。要相信服务对象的生命潜能,要“助人”,更要“自助”,这样才是合格的社工。
2、喜欢做社工才去做社工。
接触了很多机构,印象深刻的是好多机构的员工都很有激-情很有活力,他们整天都很快乐、经常笑,而且稳定性很高,有很多资深员工。看到他们工作这么有激-情有活力,我忍不住问他们原因,他们都坦言自己做社工前知道自己不会很有钱,但是真的很喜欢社工这份工作,从中也能得到很多快乐和收获。社工刚刚起步,很多东西还是很不完善,包括社会的不了解和工资等待遇偏低等等,所以很多同学都不知道自己应不应该做社工,现在我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是:自身能不能做社工。我一直告诉自己:一定要喜欢社工才去做社工,要做就要做得有激-情有活力有快乐有笑声有梦想。
3、社工要主动服务。
好多机构其实也有很多社会服务,例如低保等,但是政府和有关部门比较习惯于等待服务对象上门索取服务,而不是主动提供服务,往往是推出一项服务,然后贴几个布告、发个文件宣传一下就算了,然后等待符合条件的人申请。不过因为我们发展不均衡,广大的农村更是信息闭塞,所以很多最需要的农民往往因为不能及时了解政府的服务信息而没有及时申请服务,造成基本上是了解服务信息的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的亲友申请服务的比较多,这样就影响了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剧了社会矛盾。如果我们能主动服务,“主动接触缺乏求助动机、不认识社区资源及服务,惟有服务需要之长者,进行服务需要评估,及转介接受正规服务”。“主动接触”几个字就看出了服务的主动精神,体现了社工平等的价值观,说明社工不是站在一个高高的位置对服务对象说“你有服务需要,我能帮助你,你来找我吧”。并且还有实实在在的行动。大陆社工应努力学习、实践这种主动服务精神,主动告诉服务对象我能做什么是您需要的。
4、善于使用志愿者的力量。
我看到过好多社会福利机构对志愿者的使用、激励等不错,效果很好,达到了既减轻机构的工作量、运行成本等,又给有心人提供服务社会、他人的机会和平台,也让有关服务对象得到了很好的帮助的目的和效果。这么说来,要是作为一个社工呢,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善于协调各种资源满足服务对象需要、解决社会问题的专业优势,善于使用义工的力量,并有效管理和激励。
5、很多时候专业的理念等体现在非专业的活动或者行为中。
前辈说过:“一天社工,一辈子社工”,我很认同。社工的价值理念是很好的,会影响你看问题的视角、做事的技巧等,甚至影响到你日常的行为。许多非专业的活动背后也需要深深的社工基本的价值理念支持:平等、接纳、不歧视。要设身处地的从服务对象的出境出发思考问题,多交流。
6、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机构要有很好的发展团队力量很重要。机构的团队合作的很好,分工也明确。例如社工就是做个案、服务评估等专业工作,活动程序员/活动程序助理就策划、带一些简单的小组等,还有负责煮饭、保洁等,都是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在做他们擅自的事情。不过现在好多社工机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起步晚、刚发展、不成熟、不完善的原因,经常要做一些非专业的事情,例如很多社工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在行政事务上边,做一些文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做的事情,经常不是在做专业的事情。他们也不会很详细的划分文员、活动程序员、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等工作,而是多招点社工,都由社工来做,但是其实很多时候好些时期别的专业背景的人做会比社工做更好点。很希望能让专业的人作专业的事,社工就干社工该做的事。
7、社工要好好学社工的知识,运用起来的时候要根据内化的东西灵活运用。
这些道理看社起来是很简单的,但是实际挺难的。比如有的社工做个案的时候都会按照社工和服务对象成九十度角坐的座位摆设。其实不用这样子呀,效果一样也会很好,跟老师讲的不那样子坐就不好不是一样的。“让服务对象去挑选他们喜欢的坐法”,我觉得这样更好,体现尊重、案主自决等社工理念和价值观。
8、策划、实施一个服务的目的是服务对象的需要而不是社工的需要。
曾经的困惑――自身很努力的去交流、提供服务,但是有时候会得不到服务对象的回应或者看不到服务对象的改变,令自己很有挫败感、沮丧感。其中有同学提出过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总想让服务对象改变,你这种想法是出于你的需要还是服务对象的需要?这是一个尖锐的问题,初听的时候觉得很震惊,然后深思。社工,需要以服务对象的需要为出发点。
9、社工提供服务应该是先“个别关怀”,然后才是“全面照顾”。
香港有的机构提出“个别关怀、全面照顾”的理念提得非常棒,不是因为内容,而是因为顺序――先“个别”再“全面”。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其实对机构的服务开展很有影响。社工提供社会服务应该是先“个别关怀”,先关注个别人、少数群体的利益,因为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各自的服务需求不一样,太强调“全面照顾”服务就会太一般化,没有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让服务对象感觉你的服务离她的需要太有差距了,没有亲切感,影响到接纳等问题。
2社工小组活动反思
20XX年11月18日开展的建构式社工小组是我实习生活中最为特别的一次小组培训。离开了我熟悉的地方,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和一些陌生的面孔进行小组活动,难免会缺乏一点安全感,在刚开始的活动中,自己也不经意的表现出来。
就好比刚开始的丢纸巾活动,在选位置的时候自己就会靠近比较熟悉的成员,虽然努力去尝试记住其他成员的名字,可是当纸巾丢到自己手上的时候,瞬间反应就是把手中的纸巾丢给旁边熟悉的成员。可见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和人群中,自己往往会选择本来就熟悉的人群去靠近。本质动机也就好比如此,我们喜爱某样事物,是因为本身就对该事物产生兴趣,不会受到外界的影响而自然而然产生的现象。我会抛出纸巾给旁边的成员,是因为我本来就对她有所了解,因而在紧急的状况下而产生的最本质的反应。
丢纸巾活动在杰聪的提醒下,我们最终达到了小组的目的。但是这个也要靠督导的提醒下,我们才得以顺利的完成,可见社工在观察整个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要时刻留意每一位成员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等,这样才不至于淹没成员发表见解的机会。而要达到小组的最终目标,很多时候,是在不改变人的情况下,通过改变环境来改变小组的结果。
而在塞车的活动中,我更多的是扮演一个沉默者的角色。受到??框架操控??原理的影响,在刚开始的时候很自然而然的把活动构建成游戏来看待,但是在尝试的过程中屡次遭到失败,也就逐渐失去了投入的意识,导致后来也没有非常积极的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在督导选派另外一组的两个成员到我们组来的时候,更是抱着依赖的心态来进行活动。别人说往前就往前,一点自己的主张都没有了。
画硬币是我最为投入也是最为深刻的一个活动,因为受到本质动机的影响,我对这个活动的内容就特别感兴趣,而且认知动机和求知动机也发挥着催化剂的作用,我也尽量尝试去绘画出我印象中一元硬币的模样。在三人互动协助中,在其他成员发表见解后,受社群动机(言之成理)的影响,很理所当然的便认同了成员的说法,然后在??垂直式互动??的影响下,我直接代表了自己的小组上台绘画。当然在上台过后,由于绘画的成员还有另外一组,受到派别动机的影响,潜意识就要求自己画得好一些,所以认为虽然仅仅是一个圆形,也应该要画的好看一些,因此也并没有在意隔壁组绘画的硬币内容。在各个小组上台评价的时候,其实有个别时候还是会走神的,特别是在刚绘画完的时候,我会特别在意自己绘画的成果如何。
而督导则采取了一个另类的方式--验证假设法来让我们集中投入到其他小组的发言中去,为的就是防止成员只顾想着自己的观点而忽略了别人的看法。虽然督导强调这个学习的过程不能直接运用到自己开展的小组中去的,但我认为其实很多理论和方法还是非常适用的,比如像提高成员注意力,这个互相评价对方看法的方法就挺适合的。
小魔术也是一个挺让我投入的活动。虽然一开始并不知道魔术的原理,但基于这是一个理解活动,尽管不会做,但我相信自己有能去去做。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产生了很多理论。首先我要考虑这个魔术的做法是什么,在这个魔术中道具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需要这样它,最后要领悟出魔术的原理其实是怎么样的。通过督导建立的许多个鹰架,例如凳子、不同颜色的绳子和各种的提示,我对魔术所产生的厌倦慢慢减退了。活动成员的不断变更,协作学习的不断增强,更是让我投入的程度不断上升。破解小魔术的过程中督导不断让问题细化,让我们逐渐靠近最近发展区,其实就是为让我们的目标一步步上升,进而达到最终的目的。
整天的培训中涉及的理论知识非常多而且细致,往往可能只是一句话就能够解释出来的,这些众多的理论到底自己能掌握多少,又是否适合在今后开展小组中运用,真是个值得深究的问题。或许是自己的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吧,如果在下一次小组中能把些重要的理论重复展现,多次解释,就能加深对理论的记忆吧。当然,在这个浓缩的课程中,很多情况是迫不得已的,唯有不断提升自己接受知识的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今后学习的带来的种种的挑战吧。
3思源社工小组活动反思
听了思源老师你的交流会,我收获了许多。1、对社工工作的模式有基本的了解。2、世上没有永恒的真理。3、理论及实践的相互结合可以产生巨大能量。4、善于改变环境和调节状态可以使工作事半功倍。
在交流会上,有3个时间点是让我感到震惊的。
当思源老师你刚开讲不久,你就提到社工究竟是什么?你问我们,我们一无所知。你感到惊奇,我们对社工不了解却读这个专业。的确,在中国大陆,我相信很多和我一样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大学、将来都一无所知。我们没有像西方孩子一样很强的目标、人生意识,我们从小就在父母的“指引”下一步步行尸走肉般踏着我们的人生之路。你说,如果你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或觉得自己不适合做这些,还是趁早离开学校,不然4年后会很痛苦的。我心里一阵颤动,是啊,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好好读书,读大学,出来就能找到好工作了。现在想想,这是多么错误的想法啊,如果对自己将来干什么都不知道,如何会有前进的动力,如何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思源老师你放那个视频的时候,频频暂停,然后向我们讲解视频中各个行为、动作里面蕴涵的理论。这着实让我震惊,我一直认为理论与实践是联系不大的,可现在我发现我错了。过去认为书本是书本,现实是现实,这是多么错误啊。我想是时候该真正读书了,把学到的应用于实践中。就像你说到的“冰山理论”等。才能体验到知识的魅力。
思源老师你和我们做完那个游戏后,我心里也是相当震撼。游戏揭示的是当人处在不同的环境下,会有不同的心理活动。对自己求证的东西,自己会从内心去接受它。这个道理很深刻,我想这个理论应该可以用于很多地方,特别是社工方面,这个理论应该是很有价值的。这也启发我,许多有用的东西和知识,前人都有结论和成果了,我们应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开拓属于我们的新天地。
以上就是我听完交流会所收获到的一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