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砖瓦的诉说作文
1砖瓦的诉说
中华砖瓦从上古走来,是人类发展史上泥与火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和本元文化的活化石。她们自脱胎第一天起便将大地泥土的柔弱和燧火的刚烈凝为坚石般的形体而惠及人间,成为一种文化器物开创了人类住宅文明的先河,至今仍被未来学家认定为“绿色建材”,并被世界各国人民所钟爱。
中华砖瓦为何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征服力?为何数千年来在城市和乡村装点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风情文化,构建着古代及现代文明,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活化石?这只能从她的价值取向上去探究而获得铨释。
砖瓦是一种人工物质器物,由于它的实用性,而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一类器物文化;由于它的原材料易得性和易加工性,决定了它的易普及和易传承;加之黏土类材料的可塑特性易改变其体貌形状(可方、可圆、可雕、可塑),可以做成建筑器物文化所要求的任何形状,能够满足建筑美学上的多种要求,从而成为人们思想文化、雕塑绘画艺术的载体,颂圣人之道,附文士之雅,显高匠之艺,坚固而不剥蚀,璀璨而不褪色,承栋宇凛凛然,潢朱阁妩妩娇,既有大众器物文化的质朴,又含深义文化的玄机。从“用而不知”的意识文化价值到“用而知之”的文明价值走向。因此,它既具有物质意义的生产资料属性,同时又具有文化意义的产品属性。由于它有物质实体和非物质文化附着,则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演绎几千年,传习数百代。
一砖一瓦以及一雕一塑常被视为广泛而又寻常的建筑构件,很少有人去研究它较为深层的价值属性,最多也只是对其功能属性的描述与传承;很少有人从它的精神意义层面去发掘其文化性在缔造建筑文明中的地位。至多把建筑喻为无声的交响乐,把砖瓦定格为建筑——这一凝固的音乐线谱上的音符去赞美,仅此而已。当建筑消亡了,这些音符似乎只是瓦砾一堆,不具有什么意义了。这一点,许多考古工作者在认知了砖瓦艺术文化意义之后,不由发出在考古挖掘时对砖瓦历史文化艺术意义的忽略而感到懊悔与遗憾。更有甚者,在许多旧城改造工地、在许多新建工程场地、在许多取土烧砖的工厂中,不少瓦器砖雕,彩绘画像,瓦当滴水,琉璃鸱龙,飞禽走兽……,竞在那些昧人愚公的杵下粉身碎骨。
当然,也有痴贤学者的火眼金睛看透了它们的千年文化底蕴,在残砖碎瓦中寻求真蒂,拂去它们身上的尘埃,丝丝入微地将一些残肢断臂修旧如旧,安放在博物馆中供人们赏析研究,著书立说。难能可贵之举,亦难激发今人创新之用。相反,“消灭秦砖汉瓦”之奇谈怪论似乎有如他年“孔家店”儒文化所经历过的厄运。须知,一个先进的民族是靠先进文化营卫着自身的肌体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而先进的民族文化自身就是一种开放式的包容性极强的“和合文化”,是多元文化的结晶,在包容中创新发展;在传习中发展创新;在薪烬火传中流明千古而不熄;在耳闻目睹中得于教化而知新;在清心寡欲中以明道德天理;在讲求和谐中以辩是非;在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中格守中庸;支撑着社会的发展与创新,文明与进步。
中华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维系大一统国家格局,沿着和平和谐的主线发展至今,这与中华文化不断地创新发展和其无与伦比的包容性是分不开的,带有世界先进文化基因的中华文化思想过去、现在都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艳丽奇葩。由此,我们悟出一个道理:中华文化乃为“国之魂”;文化创新乃为“国之脉”。中华砖瓦文化绵延数千年仍有如此强盛的生命力,然也。
2听,古砖瓦在诉说
歌德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如果说建筑是音乐的话,那么筑起传统建筑的砖瓦就是那跳动的音符。在江苏昆山市锦溪镇的中国古砖瓦博物馆,你会看见一片片、一块块古老、拙朴、厚重却不失美丽的砖瓦,如同一串串音符谱就了一首经典名曲。这悠扬之音从历史深处飘来,吟唱着人类文明史的更替与演进。
走进锦溪镇位于清代民居“丁宅”内的中国古砖瓦博物馆,各类古砖瓦珍品琳琅满目。馆内珍藏最早的一块砖距今已有5000余年历史,为良渚文化遗物。它由黏土、砻糠和稻草糅合夯实,并以竹竿和芦苇作骨架,经大火焚烧而成,考古界称之为“红烧土”,也就是砖之“元祖”。
钟爱古砖瓦的陆秋生馆长在“红烧土”面前的讲解颇有激情,“华夏先民以超然的智慧、勤劳的双手、惊人的气魄,为开创人类的住宅文明,进行着一场泥与火的革命。盘泥成坯,开窑烧砖,筑室造屋,解‘茅茨土阶’之弊,建邑辟居,聚异姓之国。劈开混沌,走出洪荒,迎接着东方地平线上即将升起的轩辕文明”。
仅400平方米的古砖瓦博物馆内珍藏着2300余件展品,跨越华夏5000余年的文明史。从汉代城砖、六朝板瓦、西晋纪年砖、唐宋凿榫井砖,到明清、太平天国、民国时期,乃至以五星为标志的青砖应有尽有,堪称一部卷帙浩繁的砖瓦发展史长卷,每一件藏品都是闪烁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之光的艺术结晶。
我国是世界砖瓦的发祥地。在陆秋生眼里,这些远古遗留下来的砖瓦承载的是历史,记录了人类文明前进的足音。
馆藏瑰宝“铜雀瓦”是建安十八年曹操在河北临漳建造的金凤台、冰井台、铜雀台之遗器,筒瓦背面镌有“建安五年三月造”。当年的铜雀台早已被历史的风尘所湮没,这片筒瓦却历经1700多年,仍妥善地保存于江南小镇一隅,让观者的思绪忽地飞到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
一组宋元明清特色瓦当吸引了我的视线。这些瓦当涉及龙凤、花卉、鱼虫,松梅竹菊、石榴莲理、富贵牡丹诸多图案,或粗犷写意,或精细雕刻,品质之高,收藏之全,令人赞叹。宋元时期起,古砖瓦的装饰艺术从皇家宫廷惠泽到了民间,为古砖瓦艺术的文化传承创造了便利。从江南民居到苏州园林,从“徽商”到“晋商”豪门府第,乃至北京四合大院,使用的古砖瓦雕饰无不构图新颖、刀功传神、工艺精湛。
陈列于博物馆正厅的一排“金砖”乃是铺设皇宫地墁的方砖。据馆中资料介绍,金砖乃钦工物料,质量要求十分苛刻,只有色泽纯青,敲之铮然有声,且完好无损才算合格。“金砖”规格大、易于变形,成品率极低,一般10块砖坯中仅出1到2块成品。“金砖”的产地在苏州,加上昂贵的运输费用,因此历史上真有“一两黄金一块砖”的天价。
参观完砖瓦展品后,再看“丁宅”的砖雕门楼。这座始建于清顺治年间的江南深宅大院,本为一“丁”姓商贾的豪宅。古朴沧桑的老宅,把古砖瓦文化映衬得更加厚重悠远。
锦溪这座美丽的水乡小镇曾有过72座窑,制砖烧窑历史悠久。大量古砖古瓦散落民间,引起了一些收藏爱好者的浓厚兴趣。1996年春,为进一步挖掘华夏古国的砖瓦瑰宝、弘扬“古砖瓦文化”,由昆山市人民政府、锦溪镇人民政府共同筹资并正式创建了“中国古砖瓦博物馆”。目前,锦溪以千年历史文化为底蕴,以古镇、古桥、古河为依托,精心打造“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已经拥有中国古砖瓦博物馆、中国历代钱币珍藏馆、华夏天文馆、华夏奇石馆、华东第一古董馆等15家博物馆。这一特色,正吸引众多中外游客来古镇锦溪一游。
3听砖瓦说话
我又失败了,带着沮丧的心情回到了家里,母亲微笑着拍拍我的肩膀说“怎么了,考试失败了”我点了点头,不怎么感面对母亲安慰的目光独自上人走在窗前,窗外渐沥渐沥的小着小雨,汽车响刺的喇叭声,树叶无经打采的摇晃着,这里一垛砖墙突然,蝢入我的眼帘,只见它们静的在风雨中静矗立看,仿佛在跟我说话,是啊,没什么大不了的,就算考得太差,这块砖瓦我也会接纳你,就算失败如影随行,总还有成功的机会,这一夜我没有合眼,想了很多很多。
第二天,我照常来到学校上课,带着满的希望。
看着路边的砖瓦,我的心如砖瓦般踏实,性格如砖瓦般坚韧,待人如砖瓦般诚恳,为人如砖瓦般坦荡。
经过半学期的努力拼博,我的学习成绩直线上升,跃居班上30名。带着得意洋洋的心情,我在妈妈面前炫耀一番,妈妈一声不响的依然那么微笑的看着我说:“成功了。”
我又随意的又一次来到窗台,窗台的那一垛砖墙依然那么静静的立在道路旁,看着看着仿佛又听见它在跟我说“砖瓦永远处在低处,从为居功自傲,所有以不会从高处落下来,跌得很痛,月光下砖瓦黑漆漆的一片,它不以光亮示人,它的远在内心,才会有它那质朴浑厚的力量,每一块砖瓦很自然平静,从容,所以才如此博大,深厚。”
第二天,我来到学校带着深深的羞愧。
从此我的心如砖瓦般低调,性情如砖瓦般的内敛,为人如泥土般虚心,对待成败得失亦如泥土般自然、平静从容。
从此我的学习一直想中有力,其他的同学有时上升有时下降,因为我懂理了砖瓦就是一个人的人生,失去了砖瓦也就失去了一个人整个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