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好书寒假总结2000字
1寒假读书总结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很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分享自己寒假的读书生活。首先我想给大家讲个例子,这个例子来自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大部分老师都看到过,都感动过,今天我想再和大家分享其中的韵味: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例子讲完了,感动之余,我豁然开朗。原来我们可利用的时间有这么多,关键看你是否有一颗追求“精神食粮”的心。这个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花了一辈子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来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我们总是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却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没多也没少,问题还是出在自己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情,去花时间提高自己。我们只有真正地把自己作为工作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时时想到肩上的责任,制订出周密的工作学习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向着既定的目标努力,主动地做好一切积累,包括在什么时间读哪些书都要规定在计划之中,这样才会觉得时间没有白白浪费。
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开始了寒假的读书生活。短暂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学到了很多教学中的相关理论,下面就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以前的我,在课堂教学中最关注的就是学生上课是否认真,知识点是否掌握,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效果怎样?等方面的问题。而阅读了《建设理想课堂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改进》一书,才知道课堂教学的理想应该是让学生经历美好的学生生活”“快乐的教师带给学生快乐的生活。”由此可见,教师教学生学会幸福的生活。记得有位哲人曾经说过:“没有幸福的教师,就没有幸福的学生。教师的幸福不仅涉及自己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校生活质量。
寒假我再次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印象深刻。文章中有谈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怎样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智力,有谈如何关心后进生,有谈如何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域里特别是《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这篇文章对我的触动特别大。
他在文章中说:教育素养的这一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在拥有这一真正宝贵财富的教师那里,讲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谈的对方(学生)发表议论。教师不是宣讲真理,而是在跟少年和男女青年娓娓谈心:他提出问题,邀请大家一起来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在分析这种课的时候,大家会感觉到:在教师跟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密切的交往关系。在我们州的一所学校里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年轻的校长在听一位有经验的教师上几何课,他的思想完全给教师的讲解迷住了,以至当教师向同学们问道:“你们谁能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这位校长竟举起手说:“我!”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技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那种直接诉诸儿童的理智和心灵的境界,这种境界只能是教师具备深刻的知识的结果。他的知识要如此深刻,以至处于他的注意中心的并不是教材内容,而是儿童们的脑力劳动。
这些话在我的心里重重一击。细想着我们的教学,在我的眼前出现了两种课堂:一种是教师的知识只局限于教科书、教参,他在讲课时所说的话,好像是非常痛苦地挤出来的,而学生并不是在追随教师的思路,而是出现了思想开小差,做小动作的现象。这样的课堂对学生来说无疑是有害的,既不利于知识的积累与巩固,又不利于儿童的智力发展。与之相反,另一种是教师的知识超出教科书的范围,他在备课时不是把教科书作为知识的唯一的来源,而是通过每天不间断地读书来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以致在讲课时他不是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上,而是能看到学生是怎么思考的,占据他的注意力的不是自己的思想,而是学生,是学生的脑力劳动,是学生的思维。这才是真正的课堂,在这里,儿童不仅学会了知识,还会灵活运用知识,好奇心、探索精神、思考的灵活性、鲜明的想象力等智慧品质在儿童身上得到了体现,同时也是教师教育素养的展现。
是啊,教师在他所教的学科方面,如果没有深刻的科学知识,就谈不上教育素养。那么怎样才能使每一位教师不仅懂得教学的基本常识,而且深知本门学科的渊源呢?那就得读书,读书,再读书。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如若这桶水不及时予以添加,也会有用尽的那一天。这次读书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2寒假读书笔记总结
寒假里读美国作家路易莎的小说《小妇人》,深深被其打动。于是将文中精彩之处摘录下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小妇人》是一本小说化的家庭日记,一本道德家世小说。马奇一家四姐妹自立的权利的追求以及她们对家庭的忠诚眷顾构成了一对贯穿全书的矛盾,使故事熠熠生辉,情节生动感人。这是一本自我抑制和自我表现相结合、使用主义和乌托邦思想并存的小说。马奇家的女人个个都是艺术家。乔写作,艾美画画,贝思弹琴,梅格写剧本、演出、管理家务,母亲谆谆善诱,营造了一种有威信、异常活跃而又自律的生活。她们各自得到了自己需要和应得的东西。艾没虽然放弃了自己最高的艺术抱负,却终于成为一个真正的淑女,一个出资扶弱救贫,并可以从事艺术工作的人。梅格虽然永远也不可能成为她曾朝思慕想的有钱人,但她在最吸引她的家庭生活中学习、成长。贝思生命短促,她的声音严格来说也只是一种家庭消遣,但作为一个聪慧、有爱心、为大家所爱戴的家庭成员,她真正享受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乔必须长大,但她不能如读者希望的那样和劳里建立爱情关系,她得把家庭放在第一位。
《小妇人》用朴实无华的写实手法把四姐妹的命运展现在我么们面前,它不断地提醒我们:我们要过的生活其实十分简单,简单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自制在这里并非失去自我,而更是一种自我的选择。
《小妇人》受美国当时第一大思想家爱默生影响,强调个人尊严和自立自律的重要,体现了奋发有为的美国精神。马奇姐妹结社办报,写剧本,演戏。为减轻家庭负担乔出去照顾马奇婶婶;梅格在金斯家做家庭教师;乔努力写作终于成为作家;梅格宁愿放弃马奇婶婶的遗产,嫁给了清贫的布鲁克先生,夫妻二人同甘共苦,使小家庭充满了幸福。马奇姐妹明智、自由地选择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她们的归宿各不相同,但都是自强自立精神的结果。
善良仁爱是马奇家的女人所共同拥有的品质,而乔和贝思是一对具有牺牲精神的人物。贝思默不作声地为大家做事,她为帮助荷梅尔一家而得了猩红热,最后付出了年轻的生命。乔对劳里并非无情,但她这种感情太纯真了,纯真得没有搀杂一点私心。她爱劳里是无可质疑的,甚至打算让梅格嫁给他,后来,她以为自己疼爱的贝思爱上了劳里,又忙着为她打算,当知道贝思没有爱上劳里时,她这样说:“还有爱美留给他,他们会十分般配的。”她“现在还没有心情谈这种事情”,她关心的只是贝思的身体。待她成长起来,并渴望得到爱情的时候,她却永远失去了劳里。
《小妇人》把道德美看作一个特殊的目标,使全书蒙上了一层道德色彩。而所谓道德,亦即是整个纯真人性,是人类心灵深处至真至善的东西。歌德说:“它不是人类思维的产品,而是天生的没在的美好性格。它多多少少是一般人类生来就有的,但是在少数具有卓越才能的心里得到高度显现。这些人用伟大的事业或伟大的学说显示出他们的神圣性,然后通过所显现的美好境界,博得人们的爱好,有力地推动人们进步。”这正是书中的美学意义所在。
真善声美,美生艺术。纯真善良的人才是美丽可爱的,才能浑身散发出艺术气息而楚楚动人。马奇太太这样说:“我希望我的女而儿们美丽善良,多才多艺;受人爱幕,受人敬重;青春幸福,婚姻美满,愿上帝垂爱,使他们尽量无忧无虑,过一种愉快而有意义的生活。被一个好男人爱上并选为妻子是一个女人一生最大的幸福,我热切希望我的姑娘们可以体会到这种美丽的经历。考虑这种事情是很自然的事情,梅格期望和等待是对的,而明智之举是做好准备,这样,当幸福时刻到来时,你才会觉得自己已经准备好承担责任,无愧于这种幸福。我的好女儿,我对你们寄予厚望,并不是要你们急冲乱撞———仅仅因为有前人豪门华宅,出手阔绰,边嫁给他们,这些豪宅并不是家,因为里头没有爱情。金钱是必要而且宝贵的东西——如果用之有道,还是一种高贵的东西——但是我决不希望你们把它看作是首要的或者是唯一的奋斗目标。我宁愿你们成为拥有爱情、幸福美满的穷人家庭的妻子,也不愿意你们做没有自尊,没有安宁的皇后。”这应该是每一个明智的母亲的美好愿望。
财富的确是人们非常渴望的,然而贫穷也有它光明的一面。逆境的好处之一是人们从自己坚苦卓绝的奋斗中而感到真正的愉快。我们存在于世界的智慧、美丽与能力,有一半得之于困境的激励。
这种家庭的幸福是不会突然降临的,但是约翰和梅格找到了开启它的钥匙。婚后的岁月教会他们如何使用这把钥匙,打开真正的家庭之爱与互相帮助的宝库之门,这些财富最贫穷的人们都可以拥有,最富有的人却买不到。着就是年轻的妻子和母亲们同意被束缚在那种高阁的原因。在那上面,她们于世间的不按与焦虑中安然无恙,在那些依恋她们的幼儿稚女身上找到罗勒忠诚的爱;她们无谓痛苦、贫穷与年岁的增长;她们和一个重视的朋友携手并进,同甘共苦。这个朋友,那古老优秀的萨克逊语言的真正意思是“家庭的保证”。她们就像梅格那样,认识到妇女最幸福的王国是家庭,而作为她们统治艺术最高荣耀的不是一个女王,而是做一个聪明的妻子和母亲。其实,成功的女人不光要拥有这些,她必须拥有自己的事业,这样,不会对不起自己的青春年华。只有家庭和事业都成功才算拥有完美人生。
3寒假读书活动总结
为全面提升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技能,配合上级读书活动和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要求,我校于20XX年12月20至20XX年3月15日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以《魏书生谈学习指导》(龚春燕付芝安编著、漓江出版社出版)和《天纵之教——生本教育随笔》(郭思乐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为读本的读书活动。期间,学校紧密围绕本校实际、采用多种形式组织了多项活动,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认真做好读书活动的宣传组织工作
围绕上级推荐必读书目《魏书生谈学习指导》、《天纵之教——生本教育随笔》,学校制定了适合校情的“太仓市新区中学读书活动方案”和“教师读书活动计划”,认真做好读书活动的组织宣传工作,明确活动目的和要求,营造富有特色的书香校园氛围。利用书香中国网,为教师、教研组、备课组营造读书氛围提供较好的平台。各项活动均做到有计划、有方案、有执行、有结果。
在读书活动的组织上做到校长重视,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教科室领衔,各教研组、备课组以及个人积极参与的格局。活动发起后,学校教科室尽力与书香中国网联系,恢复网络读书平台的正常使用,充分利用“书香中国网”开展全员读书活动。
二、活动内容、形式
在学校统筹安排下,教科室精心组织,开展全校性的读书活动。做到读书活动有主题,追求实效,有效地将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结合起来,使读书活动与校本研修结合起来。
1、利用书香中国网,开辟围绕《魏书生谈学习指导》、《天纵之教——生本教育随笔》的读书专栏活动,开设“太仓市新区中学《魏书生谈学习指导》等读书活动”和“20XX-20XX寒假读书活动”两项读书活动。经统计,全校101位教师全员参与了读书活动并撰写心得于《教师研修手册》“读书心得”之中,年轻教师有86人次200多篇次心得上传于“书香中国网”。以此为平台,开展类似于“论坛”的活动。由于网络平台的“活动论坛”功能尚未完善,故教科室以“作品交流”平台提倡教师间相互评价,促进交流,有一定的点评率。学校组织教师、尤其是评审教师对所有心得都作了点评,在教师中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对教师读书心得的评比过程中,对征集的200多篇心得进行了网上匿名评审。各评委分工对个作品进行了有效性鉴别,通过网络查询等途径确定有效作品入围评审,共产生获奖作品20篇。
2、开展读书沙龙活动
分别有初一英语备课组、政治组、史地组、体育组、生化组等开展了围绕读书活动的交流活动(或沙龙活动)。各教研组、备课组的交流活动均围绕“生本实践”和“指导学生学习”开展。各组在组织沙龙后及时形成沙龙活动纪要并上传“书香中国网”。初一英语备课、政治组、生化组、物理组等组还围绕学校开展的以“532导学稿”为抓手的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研讨或反思,研讨氛围较浓,为新学期改善课堂教学做了充分的思想和策略上的准备。在申报成功苏州市课题“主题词汇教学提高新太仓人子女基础英语的校本课程研究”后,课题组教师也进一步研讨如何将“十二五”课题与“532”课改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交流活动,教师取得了收获并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3、学校开展关于如何针对学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专项工作会议。
聘请上级领导对我校教育教学做诊断,全校行政、教研组长积极参与了讨论,既反映了学校实际存在的客观和主观方面的问题,又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通过专项的“教育教学质量分析会”,澄清了教师中一些陈旧的观念,使得学校各职能部门、各教研组深深懂得全员德育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
4、组织青年教师演讲活动
联合学校团委,于3月8日在青年教师中开展了以《爱岗、成长、奉献》为主题的演讲活动。经各教研组推荐,共有9名教师参加了此次演讲活动。青年教师投入了大量的热情,围绕主题分别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生活感悟和成长经历谈了自己的感想,展示了青春的风采。
5、积极开展以生本教育、指导学生学习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活动期间,学校教教科室开展了“太仓市新区中学读书暨第四届‘师文杯’征文”评比活动。本次征文共计收到稿件35篇,经评委网上评审,产生获奖作品共10篇。
6、完善博客平台,发挥博客的交流互动作用
读书活动期间,学校鼓励教师将读书心得,读书后进行的一些教育教学改革尝试上传于“太仓教育博客”供全校老师分享。博客平台已经成为了教师互动、共进的一个好的平台。
三、做好优秀组织单位申报工作
我校在全面推进本次读书活动中,专门由教科室花大力气恢复读书网络平台的正常使用。本次活动正是利用“书香中国网站”,提倡全员参与,采用多种形式,倡导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的组内读书活动,以读书为抓手促进教研、科研活动的开展,推进课堂教学方式的改进,提高教育质量。
四、读书活动中的收获及存在的问题
收获:
1、逐步形成书香校园的氛围:对本次读书活动,学校能认真总结、及时交流。学校将教师读书活动的过程、读书活动成果及时上传到“书香中国网”,促使教师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在读书活动过程中发现典型,总结经验,积极推广。
2、“书香中国网”平台得到了较充分的利用。从12月份发起活动以来,我校继续利用“书香中国网”为我校开展读书活动提供了较好的平台,虽几经周折,但经努力读书活动平台恢复正常后,教师们更多地利用和熟悉该平台并积极参与读书活动交流,研修氛围较前增浓。学校也能较及时地上传相关资料,提供素材和主题让教师们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