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初中数学校本研修总结

时间: 08-31 栏目:总结

1初中数学校本研修总结

新时代呼唤新的教育理念,现代教师应当了解新的教育理念,只有用新理念指导实践,才会有新的教学方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不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很容易在改革的浪潮中迷失方向,在纷繁复杂的问题面前手足无措。虽然进行个人研修是辛苦的,但苦中有乐,它让我增长了不少教育教学见识,提升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了更好地做好工作,现将本次研修工作做一回顾,并总结如下:

一、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关键。

通过本期研修学习,我们真正地认识到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二、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积极研修,深刻感悟。

我积极投身网络研修的学习当中,切实做到了三个“自觉”:自觉参加上级组织的网络学习培训,自觉参加讨论,自觉上交作业。通过研修,使我明确了现代教育的本质,明确课改对于教师提出了什么样的素质要求。我通过深入学习,从而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否则就要被时代所淘汰,增强了自身学习的紧迫性,危机感和责任感,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不断进行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三、继续努力,力求完美。

我的研修虽然己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有待加强和完善的内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工作,为自身修养的提高而不懈努力。

(一)继续强化教师素质意识,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二)向名师、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迈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克服惰性、力求勤性;克服无计划、力求有计划;通过各种学习,要力求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自己的健康成长,切实提高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使自身稳步提高。

四、自主学习,交流研讨。

观摩研讨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和自身面临的专业发展问题,自主选择和确定学习书目和学习内容,认真阅读,记好读书笔记;学校每学期要向教师推荐学习书目或文章,组织教师在自学的基础上开展交流研讨,分享提高。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围绕一定的主题,定期组织教学观摩,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说、做、评”系列校本研修活动。

五、师徒结对,实践反思。

充分挖掘本校优秀教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发挥学校名师工作室的作用,加快新教师、年轻教师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转化的步伐。倡导反思性教学和教育叙事研究,引导教师定期撰写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并通过组织论坛、优秀案例评选等活动,分享教育智慧,提升教育境界。

六、课题研究,专题讲座。

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学校和骨干教师积极申报和参与各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认真落实研究过程,定期总结和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及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成长。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针对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方向性问题,进行专题理论讲座。

七、校干引领,网络研修。

从学校领导开始,带头出示公开课、研讨课,参与本校的教学观摩活动,进行教学指导和引领。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独特优势,借助教师教育博客等平台,促进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活动的深入、广泛开展。我们认识到:一个学校的发展,将取决于教师观念的更新,人才的发挥和校本培训功能的提升。多年来,我们学校始终坚持以全体师生的共同发展为本,走“科研兴校”的道路,坚持把校本培训作为推动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进而使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全面、持续、健康发展。反思本学期的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很多工作在程序上、形式上都做到了,但是如何把工作做细、做好,使之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是继续努力的方向。另外,我校的研修工作压力较大,各学科缺少领头羊、研修氛围有待加强、师资缺乏等各类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缺乏专业人员的引领,各方面的工作开展得还不够规范。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在领导和专家的亲临指导下,我校校本研修工作一定能得以规范而全面地展开。“校本研修”这种可持续的、开放式的继续教育模式,一定能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又上一个台阶。

本学期,我从实际出发,把坚持个人研修作为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努力做到从实践困惑出发,在研修思想的引领下,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力求提高课堂效率。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一转眼几个月的就要暂告一段落,这此期间了很多让自己受用终生的东西。虽然本年度研修活动,但并不意味的结束,这只是我新的征程中迈出的第一步,我还要远航。回顾我的研修活动,有许多需要思考的地方,需要我去细细的反思。

2初中数学校本研修总结

校本教研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形式。因此我校数学教研组决定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研究。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陶行知说过:“创造始于问题。”学则生疑,疑则学进。而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最有效的学科之一。平时我们常说要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分析、解决问题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发现与提出问题并且要在很正常的情况下发现问题,这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要登上这个境界首先必须具有问题意识。然而,目前数学教学存在这样一种倾向,既学生总是被要求去解答由教师或他人所提出的问题,而很少有机会自己提出问题,并予以解决,教育的过程几乎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造成这种学生问题意识较薄弱的现象并不是偶然。首先是在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其次是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和讨论但学生被动地回答问题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体验,意志品质得不到体现再加上教师应变机智不够等因素,结果使教学流于形式,放而不开无法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再次是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师自编、自导、自演少数学生当群众演员的教案剧。导致我们的教育是“没有问题”的,我们的学生是“不敢有问题”。总之,当前教育虽在不断改革,老师的观念也稍有改变,但大部分教学过程仍存在“问”的“教师化”现象。课堂上很少见到学生主动、大胆地对教材或教师的讲课内容提出疑问,致使学生始终处于被教师的问题牵着走的被动学习状态。课题组提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研究,必须突破课堂中学生始终处于被教师的问题牵着走的被动学习状态,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课程的基本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一个基本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2、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追求的趋向,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有学习动力,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从而自主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课题组认为问题意识的培养主要是训练一种能力、养成一种习惯、并不仅仅是一种模式。在国内,江苏洋思中学通过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带着问题进课堂,课堂充满了活力。该理论提出了较新的教学方法,但教师不能放手让学生毫无目的的自己去摸索,这样容易失控,而且别人的教育经验,不能都适合于每一个学校。课题组认为,我们可以把问题意识的培养理解为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及内容设计。

1、问题意识的概念范畴:所谓“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

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解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问题意识的培养要求施教者以“问题-探究-问题”为模式,以“疑问”为中枢开展教学活动,使学习者养成“敢问”、“善问”、“爱问”的好习惯。

2、课题研究的意义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②激烈竞争意识,提高兴趣③有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创新方法,培养学生进行创新学习。④有效改变教师、学校的教育教学观念,给学生营造创新学习的环境。⑤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3、研究的目标:①全面促进教师改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研究水平。②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使学生养成爱问、敢问、善问的好习惯。③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技巧和方法,开发创新的潜能,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组织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活动能力和实践能力。④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形成乐于创新的品质。

4、课题研究的内容:(1)问题意识的研究。①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②教学中渗透质疑方法和技巧的指导。(2)合作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研究。⑶建构知识互动提问的研究⑷激发问题产生的研究①引入开放题教学②引入竞争机制,合理评价,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四、研究的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在创新学习课堂中体现“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学校、教师的重要位置,为学生形成终身学习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科学性的原则

问题意识从培养的方法和技巧上都力求科学合理。

(三)交流反馈原则

要使实验取得成功,富有实效,最根本的方法是畅通实验的信息渠道,实验中的要求应及时贯彻,实验中碰到的具体问题应及时解决。

五、研究方法和阶段研究要求及措施

1、研究方法:①行动研究法:先由课题组成员对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准备。再在课堂中具体实施,并由课题组成员进一步探讨,依托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用教育科学的理论、方法去审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将教育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②经验总结法:该方法要求我们根据研究所提供的材料分析学生提问能力的现状,能够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③个案研究法:摸清学生的基本情况,抽取部分典型学生作为个案,将课题实施前后个案的情况进行比较。④调查法:用该方法来弥补经验总结法的不足。为了了解学生的实际,通过调查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2、阶段研究要求:坚持课题研究与提高参加实验人员的素质相结合,每两个月组织一次理论学习和研究情况的报告,及时纠正研究措施,不断增强教育实效性;加强调查研究,加大能力训练的力度,力求在学习能力和习惯养成上有一定突破。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

1、学习有关理论文章,积累心得,进行调查论证。

2、制订并上报课题研究方案。

3、明确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成立课题小组。

第二阶段:研究实验阶段:

(1)、着力构建七年级问题式课堂教学模式,重点研究如何激发学生质疑。

(2)、着力构建八年级问题式课堂模式,重点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问自教、合作探究的能力。

﹙3﹚、重点研究如何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第三阶段:实验总结阶段:

(1)、对课题的研究过程进行整理总结,撰写实验报告。

(2)、开观摩课,邀请专家鉴定,做好结题的各项准备

六、课题实施内容的研究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关键。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对实验班实施的教学策略是:

(一)问题意识的研究: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提问题,或者不敢提问题,其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学习观念陈旧。要鼓励学生勇于批判,有批判才能开拓,才能有问题,才能有创新。其次还要提高学生问“问题”的兴趣,消除懒得问“问题”、怕问“问题”的思想情绪,锻炼敢问“问题”的勇气。再次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对待,不论问题多么肤浅或异想天开,都不要觉得不好意思。最后还要要求学生学会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不要取笑提问的同学。我们通过调查反馈表明由于课前鼓动学生提问的工作比较到位,课堂上多数学生都能提些问题,不懂的问题还展开讨论,有的下课后还继续与老师一起讨论问题,学风相当不错。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间积极互动的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要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肯定。因此本课题研究的关键是渗透质疑的方法和技巧的指导,鼓励学生自由地进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像,大胆创新,并能对某些带有共性的看法或结论质疑,得出自己的结论。

(二)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识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的自我评价能力较差,但对别人的行为却比较容易发现毛病。根据这一点,在教学中,我们对实验班着重从以下几种情况实施“合作学习”:

(1)学习内容较难,大多数学生仅靠自己的能力不足以解决问题;

(2)学习活动量较大,全部由学生个体来完成需要化大量时间,那么组织学生分工合作;

(3)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之后,为了共享学习成果,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当小组合作学习中遇见了新问题,则先由小组成员共同解决,本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记录下来让其他小组解决,如果再解决不了的,就与老师共同探讨,以培养学生相互解疑能力。由于课题组对实验班的“合作学习”实施比较到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有很大提升。

(三)建构知识互动提问的研究。知识必须形成网络在学生头脑中建构,才会形成力量。建构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者的创新智力活动。课题组经过讨论研究形成了一套“探疑-质疑-释疑-留疑”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探疑阶段,不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充分提供给学生创新的机会,对学生提出的新奇想法,哪怕看起来有些荒谬,但只要有创新成分就要给予鼓励和奖励。在质疑阶段,通过各种各样的变化训练,如一题多解、改变条件、改变结论、变换角度等方法来寻求问题的变异。在释疑阶段,师生以创新性为标准,各持己见,共同评价学生的思维结论,对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树立尊重差异,追求新颖性的观念,通过发散性的答案引导学生以创新为标准去评价别人与自己的思维成果。留疑阶段是知识的应用阶段,给学生以极大的余地和广阔的探究空间。这种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进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

(四)激发问题产生的研究。

1、引入开放题教学。开放题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题而言,其特征是题目的条件不充分,或没有确定的结论。也正因为这样,所以开放题的解题策略往往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数学教育中开放题有其特定功能。课题组教师设计“你发现了什么”“你得到哪些信息”这类难度较大且开放性的问题,使之成为全班性的信息,引导学生带着这些开放性的问题集体研讨、集体解决。这样,不论是基础好,或是基础落后的学生都能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阐述自己的观点,获取成功的机会。并且常让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编题,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2、引入竞争机制,合理评价,树立学生的自信心。①学生相互评价。课题组开展了“我为同桌出道题”的活动的评价尝试。参与活动的每一个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参加活动,动脑筋出题,合作解决问题,相互进行评价。学生不仅了解自己学习的情况,而且增加了对学习数学的兴趣。由于通过各种方法的实施,实验班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得到增强。②分层要求,分层评价。具体办法是:分别对待、分层表扬、分层评价。对学困生以鼓励为主,能提出简单的问题给予鼓励,并引导延伸;对优等生要求高一些,多鼓励他们去挖深知识点,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七、研究成果

1、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习惯、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都有一定的提高。

2、有效地改变了以往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相互影响、互相促进、教学相长的新型教学思想,较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助手的观念,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3、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负担,提高了质量。

4、问题意识的培养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活动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

5、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毕业班升学率居全县前列,其它非毕业班的优生率、及格率及平均分大幅度提高。

八、存在问题及今后的展望

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我们在课堂教学操作中仍存在着不足:

1、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法不尽相同。教师在教学改革中要灵活运用,根据各学科的特点进行变通,产生一些符合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的变式。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不断战胜、超越、完善自我。教改使教师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还得善解人意,学会解读学生的心灵,课堂教学活动的协调运作也更需要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机智。

3、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还不是很完善,对学生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20XX年9月12日

3初中数学校本研修成果总结

一、校本研修的原因。

为了改善我校数学学科学习效果不太好这一现状,我校数学组决定认真深入调查研究,找到真正的原因,并进行有针对性地工作,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二、研修思路。

我校数学组坚持占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思想高度,坚持师生共发展的理念,围绕学校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构建基于网络的自主、开放的校本培训模式。以提高教师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全面贯彻落实区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精神,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动,具有科技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深入调查与分析为了确定我们的研修方向,我们对我校教育教学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我们存在课堂效率不高和作业布置不合理的问题。

(二)确定研修课题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我们研究我们的研修主题是提高课堂效率。在确定主题的前提下,又分了几个相关的小课题,分别是《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研究》、《中学生心理特点与引导》、《教师的讲与不讲的选择》、《高效的基本原则研究》、《高效课堂中的师生习惯研究》等等。同时,在研修中要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并且逐步地形成体系,为将来的教学做有效的实践指导,使数学教学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健康道路,以此促进教育的专业水平的快速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学校的健康发展。

(三)分组研修,共同进步根据中学七、八、九年级的不同特点,每个教师都结合自己的学生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研修。在此基础上,通过全组教师的共同研修,达到最后的目的。

三、研修特点

1、团结活泼,分工合作。数学组全体成员共同研究方案,有组织有领导,有分工,使全组形成一个团结协作,共求进步的健康组织。从而为我们后续的工作打好了基础。

2、机制严谨和谐。在不影响正常上课的情况下,经过全组的协调以及与学校的协调,设立了每周备课交流机制和每日合作机制,为研修中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机制保证。同时,要求每位教师每天都坚持写课堂情况记录和反思,为研修的目的的达到做最好的资料准备。

3、先进理念引导。在这次研究中,我们以最先进的理念做为我们研修的思想引导,为我们的研修提供了理念保证。

4、全面实施。全组所有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都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与实践。

四、保障措施:

1、设立研修领导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学校领导和全体数学教学资深教师,对培训内容、课程设置、培训过程进行指导。

2、民主决定研修时间与方式。

3、设立奖罚机制。结合内部管理考核方案,将教师的业务培训与岗位聘任、学期考核挂钩,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努力打造一支学科齐全、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4、明确研修经费。为了保证数学组的物质需求和参观学习等的需求,学校明确提供了研修经费,为研修目的的达成提供了最重要的保障。

4初中数学校本研修个人总结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的一个学期已经结束了,应该对自己的个人研修工作进行一次盘点。在过去的一个学期中,我忙碌着、辛苦着、奔波着同时也收获着。本学期,我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树立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理念,加强合作,相互切磋,取长补短,不断养成自我学习与自我反思的习惯。研修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研修意识,以研究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一、在平时授课时,精讲点拨,归纳总结

(1)对学生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教师可采用两种方式处理。一是点拨,让疑点不同的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也可以采用“学生教学生”的办法,让已经解决问题的小组的学生当老师,面向全班进行讲解,教师适时点拨。二是精讲,教师要抓住问题的要害,一语道破天机,受到教与学的高效率。在辅导学生学习时要加强对疑点难点的练习。

(2)教师要一道学生自己归纳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网络,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这些在上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向这些方面发展。

二、当堂达标,迁移训练:

(1)达标练习要限时限量,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收集学生答题信息,出示答案,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

(2)针对学生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矫正,补充补偿练习,给学生针对性训练的机会;要让学生有做题不全对就要重做的习惯,要让他们有做题认真的能力。

(3)布置适量有梯度的作业。学生课下学习主要是通过作业来实现在,所以一定要在布置作业上下功夫。

三、回扣目标,课堂小结:

做到:重点内容,概括归纳,梳理成线,加深学生印象

指出:易疏忽的知识薄弱点,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评价:学生的当堂表现,起导向作用。

教师要在“导”字上狠下功夫:

1、导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主动力和源泉,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要抓住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和特征,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使学生在自觉主动的去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去体会过程中的乐趣,逐步培养兴趣。就课堂导引而言可采用故事开引、巧设悬念、设疑质疑、妙语解颐、游戏导入等方法,使课堂授课伊始,便让学生对本节课产生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大脑中产生追根问底的想法;在课堂授课中,可利用课文中存在的游戏、风趣的笑话、幽默的谜语、播放配套的音乐,或开展小知识竞赛等有趣的活动,促使学生思维动起来,活跃起来,达到激发和培养兴趣的目的。通过教师导兴趣,真正实现变“苦学”为“乐学”的目的。

2、导学法

过去教师常问学生的一句话是“学会了”吗,如今教师要问的是“会学了”吗。这是教育本身质的飞跃,“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食;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是教育发展的主题思路。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检查、分析学习过程,对如何学、如何巩固等问题进行审查,并深入的剖析而加以校正,掌握其中的规则和内在关系。学法指导则是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思维,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学生发挥和挖掘潜能创造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知识,重要的是授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其规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真正起到穿针引线、画龙点睛的作用。具体到授课而言,要把握课堂授课中的读、思、说、议、做等环节,让学生发现多条通往目的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去理解掌握学习方法,掌握最佳路径,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

3、导思维

对学生而言,学习中的思考是至关重要的,善思者,会经常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忆、想像、对比归纳,这样可以加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正所谓“学起于思”。教师在传道授业时,要善于点拨疏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特别是在教学时,要创设丰富的智力开发情景,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矛盾的焦点上,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当学生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因势利导,深化教学内容,着力指导学生拓宽思路,丰富学生想像力,以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引导学生超常思维,即打破思维定性,改变思维习惯,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产生新思路,达到求新、求异的目的,从而锻炼和发展思维能力,变“苦学”为“乐学”。

4、导创新

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素养要求,因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素质”才是最终任务,通过导学实现这一目的:一是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造就条件。二是积极引导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据理力争,敢于质疑。三是给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参与,并提出某些不同意见,是提高学生创新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只有质疑才能调动思维,只有思维活跃才能产生创新的意识。多开展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发明创造,通过活动中的具体操作,比赛中的竞争去激发学生思考,去求新立异,去创新。教师给于必要指点的同时,尽量把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个性才能显现,才能取得发展。

生活不是守株待兔的遐想,不是消极的自我研究,不是情绪化的虔敬神明,只有行动才能决定人生价值。我会在自己的工作中努力尝试,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开始,不断探索,向着更高的目标迈出坚定的步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