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科德育渗透总结
1政治备课德育渗透总结
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对培养青少年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法纪观念和文明习惯,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起着主导作用。在各个学科中都蕴含着德育材料,充分发挥政治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现针对德育渗透计划,对以下几方面作如下总结:
一、德育渗透目标基本实现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树立正确的理想和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以及成才观,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增强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就业、创业的准备。
二、德育渗透的主要成果如下
1、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了解社会的基础上,学会制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个人发展规划,依据职业对从业者素质要求调整自我、提高自我、适应职业岗位,为走向社会、为今后可持续发展做好准备。
2、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以及成才观。培养自觉实践、自主参与,积极开展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3、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的群众观点,坚定学生的群众立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德育渗透中坚持的主要原则和方法
1、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从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原则出发,对学生进行了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2、在教学中重视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在教学中特别重视情境的设置,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对话教学的有效开展,社会调查和课堂教学的结合。注重了过程和方法,实现了知识、能力与觉悟的统一。
3、持续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社会的发展趋向,找准学生的需求和教材知识内容的结合点,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身的价值。
在过去的工作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德育是教育重中之重的问题,因而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提高教学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相信只要我们政治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从点到面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有机渗透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方面获得提高的同时在思想上受到教育感情上得到熏陶。那么,“职业生涯规划”一定能发挥德育主渠道应有的作用,成为最受中职生喜爱的一门课。
2高中思想政治德育渗透方法总结
探寻德育渗透方法是在课题组全体老师全程参与下完成的。学校、领导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形成了德育渗透的方法。现将课题研究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严格按照计划探寻德育渗透方法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课题组成员扎扎实实完成课题计划,求真务实,稳步推进课题组工作,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课堂内外德育渗透活动,不断探讨德育渗透的方法,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得到提高。
二、课堂内是德育渗透的主阵地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育的主要学科,渗透德育具有独特的优势。任取一节知识都是德育渗透的优秀素材,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例如,《经济生活》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的金钱意识,纳税人意识,消费者意识,理财意识,经营者意识等;《政治生活》可以培养学生国家观、政治观、民主观、政府观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观、国家利益观等。
德育渗透点:《经济生活》德育渗透点:讲商品,强调生产者为用户着想,货真价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讲货币,强调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爱护人民币、不使用假币;讲消费,强调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强调绿色消费,增强环保意识;讲基本经济制度,强调对国家基本制度的认同,爱我们的国家,拥护社会主义;讲生产经营,强调劳动光荣,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强调劳动者的权利意识和义务观念;讲分配制度,强调对我国分配政策的认同,增强效率意识和公平意识;讲税收,强调依法自觉诚信纳税;讲财政的作用,强调维护国家大局的利益,感受国家发展对人民生活的影响;讲市场经济,强调对我国经济改革取向的认同,对国家前途充满信心,强调竞争意识、法律规则意识的培养,强调诚信、道德操守为重;讲小康目标,强调爱党爱国的教育、民族自信心的教育;讲对外开放,强调宽阔的视野、包容的心怀,培养学生忧患意识,维护国家利益,承担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等等。
三、课堂外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
1、感恩教育活动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课题组印发了母亲节祝福语100条,希望我们每一个人感恩母亲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做一个感恩的人。同时倡议同学们在五一期间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能为自己的母亲做些什么,比如洗一次脚,做一次饭,亲自制作一个小礼物等。感激父母养育之恩,让学生有一颗感恩之心,懂得父母为自己付出了很多,从而让学生更懂得感恩父母。感激师长的培育之恩,每天真诚地向每一位遇到的老师问好。
2、集体主义教育
马卡连柯认为,教育方针概括地说来就是,建立合理的集体,建立集体对个人的合理影响。课题组举办了高一政治知识框架构建和时事比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3、爱国主义教育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开展爱国宣传,通过对国内外时事的关注,使学生热爱祖国,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例如同学们了解钓鱼岛由来,我国航母现状、航天航空和北斗卫星的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学习,长大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
同时,抓好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培养学生听见国歌声要驻足肃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意识。并通过校园广播,黑板报,德育基地组织学生在子长陵进行扫墓等为教育阵地,着重抓好爱国主义教育。
4、环保教育
通过宣传橱窗、征文、手抄报制作等形式积极宣传环保的重要意义。我们教育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通过开展活动,现在学生如果看到操场上有纸张,都能主动地跑过去拾起来,使校园变得更加整洁,干净。
5、抓好养成教育,以德育主题,加强了学生常规养成教育。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52周年,为了让雷锋精神永放光芒,在实践中传承弘扬雷锋精神,高一年级政治备课组开展“学雷锋”演讲比赛。举办“学雷锋“主题演讲比赛,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更是通过讲述雷锋的故事,提高了同学们对雷锋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激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主动地学习践行雷锋精神,做有道德的人。经过班级选拔,共有来自高一年级20名选手参加了比赛,选手们将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诠释着永不褪色、薪火传承的雷锋精神,用饱满的热情、平实的语言缅怀雷锋平凡的事迹,礼赞伟大的雷锋精神;他们将身边的动人事例、最真挚的感受化做慷慨激昂的演讲,抒发自己对身边“雷锋”的崇敬和钦佩之情,表达自己做新时代有道德之人的信念,争当当代雷锋的追求。还进行了文明礼貌教育,以课间文明活动为内容,开展“文明班级评比”活动,以班级教育、自我教育为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学校继续强化了“文明宿舍”“卫生班集体”“纪律班集体”的创建评比活动,通过卫生、纪律、等内容,每周公布各班得分情况,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为创建平安校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班级评比制度的建立,!学生行为规范有了明显的变化,出教室能够有序的上下楼,站队做到快、静、齐。
6、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今年1月5日,学校组织了捐款活动,孩子们捐出自己的零花钱元,全校师生共捐款10403.30元。通过学校组织的捐款活动,学生的积极和热情感染了教师,他们的善良铸就了其人格的高尚。学校要加强素质教育,鼓励和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青年一代的身上继续延续发展着,并没有随着时代的流逝而消失,而是得以发扬光大。一人向隅,举桌不欢。人,免不了有难,帮助和抚慰她人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中华民族素有积德行善、济贫扶危的传统美德。以这次捐款活动为教育契机,让孩子们树立起积德行善、济贫扶危的意识,通过募捐可以增加他们的责任感,能够使他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现处的生活境况有多么珍贵,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捐款是一种慈善活动,一种具有道德价值,追求善的结果的活动。学校中的捐款,则更是一种包含道德意蕴,且本身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活动。学校中的捐款献爱心活动,是通过道德的方式获得一种“善”的结果,并使学生在捐款活动过程中认识、体验其所具有的道德精神,获得道德成长。
7、培养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教育:通过实践活动,如,进行扫墓活动,调查身边的环境状况,参观法院审理案件,参加一帮一献爱心活动等使学生真正走向生活,认识社会。
任何事情都不是完美无缺,我们的工作也不例外,在以下几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
1、更加深入地挖掘利用政治教材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2、要把教学理论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和学生身边的事情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3、进行德育教育还要把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联系起来。鼓励学生搜集政治新闻,听新闻联播,看时事政治,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世界,丰富知识,提高综合知识和素质。
4、要利用各方面的反馈信息,及时指导、教育。使德育教育保持健康、正确的发展方向。
5、要组织各种德育活动小组,引入竞争机制,对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积极上进,从而提高自己的德育水平。
320XX学年度政治科德育渗透交流活动总结
在政治课教学中要搞好思想教育,就必须要有针对性。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还必须有策略性。要研究如何进行教育,要研究切合学生实际的最佳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对思想教育愿意接受、乐于接受。
目前中学生中存在的一些思想问题确实令人忧虑,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个人主义、享乐思想比较严重,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少数同学政治思想上存在不少模糊认识,他们也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赞成社会主义,但却又认为“在中国也可以搞西方资本主义哪一套”;有一些同学理想情操不高尚;愿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学生不多,个别学生还想当大老板、当大款;也有一些同学思想情趣不高,热衷于做“追星族”,欣赏一些格调不高的流行歌曲,等等。在深入进行改革、开放的今天,在新、旧世纪交替的时刻,我们教育工作者要高瞻远瞩,既要有在祖国大地上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又要有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搞好本职工作的敬业精神,更要有高质量地为祖国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创造精神。为此,针对学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政治课课堂教学中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同时要确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和效度。
一、问题探究法问题探究法,该方法能激发起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学生的求知欲望比较强烈,对宇宙、人生中各种他们不太了解的东西都比较感兴趣,他们喜欢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喜爱独立思考。中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正是我们确立激疑法的根据。实践证明,学生有疑而学与无疑而学是大不一样的,前者在学习中表现为积极、主动,甚至具有某种探索精神,学习效果比较显著;而后者在学习中往往比较消极、被动,或者不肯多动脑筋,或者思想开小差,效果如何则不言自明。如果在政治课教学中致力于激起学生的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防止学生死记硬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求得真理。能激发学生疑问的具体做法很多,如:
(一)于“无疑”处探究在政治课中有不少道理、不少理论,初看似乎很好懂,人们容易忽略,教师如照本宣科地匆匆讲过,不加深究,学生就会似懂非懂,问题稍一变换学生就分辨不清,这时就应特别注意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在看似无疑处找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学生往往很感兴趣。如,政治课中有一个我们经常遇到的理论问题: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消灭了阶级剥削与阶级压迫的社会。这看起来很好懂,没问题,但若追问学生既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则说明了我国已经消灭了阶级剥削与阶级压迫,但为什么还不能说我国已经不存在阶段斗争呢?这样一问,就激发起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思考探究的兴趣。
(二)于比较中探究政治课的理论知识有严密的体系,基本理论与新旧知识间都有某种联系,既有纵向联系(前后的联系、一层深入一层的联系等),又有横向联系(同一类问题的水平联系、同一性质事物间的联系等)。教师对理论知识的相关处进行精心的比较,巧妙地设计问题,就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讲为什么说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通过宪法与其他普通法律相比较,从内容,效力与制定修改的程序等知识作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宪法是母法,其他法律是子法,而且可以举树干与树枝的实例让学生更形象地掌握知识,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到的知识就活了,牢固了。
(三)于深化中探究政治理论知识往往是,逐层深入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教师要心地设计问题,有意识地激发起学生的疑问,从而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进行研究、探索,最后得出明确的结论,让学生印象深刻,获得真理。例如,针对有的学生认为:“我们国家为什么不可以像西方国家一样议会制”的模糊认识,在讲“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时,就先提出问题:为什么西方国家实行议会制,而我国却不实行?这样,就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引导学生先学习研究我国的人民代表制度,并且介绍西方议会制的情况,再拿它与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作比较(于比较中探究),然后再从比较中让学生逐步认识到:西方的议会仅代表少数资产阶级的利益,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符合中国的国情,是当前中国的具体条件下最能体现民主、最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一种政治制度,是能够体现我们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的政治制度。这样,既讲清楚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又激发起了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兴趣,解决了学。
二、综合教学法政治课要努力把知识、能力、觉悟三个目标,以及书本与社会、理论与实践、传统教育与自我教育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综合优势,提高思想教育的力度。下面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思想教育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结合在政治课教学中,不仅要注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要重视政治课的思想教育功能。我们要强化政治课的教学目标,要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看成首要目标,要切实地加以贯彻执行。为了达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结合,并把政治思想教育放在首位的目的,具体做法是:根据教材或时事政治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热点问题,有目的地运用“讨论”、“辩论”、“演讲”等方法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1、课堂讨论法这是教师贯彻积极疏导的方针,启发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形式,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认识问题,提高思想觉悟。讨论前分好几个组,事先认真做好准备,将自己的观点考虑成熟,论据收集充足,通过对问题的讨论起到知识与思想互补的作用。
2、辩论会这种方法对学生要求很高。首先辩者必须观点明确且与材料相统一,有雄辩力;其次,要有慎重、严谨的态度,不能信口开河;第三,要求学生思维敏捷,思路流畅,信息连贯,变通性强,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富有创造性。通过辩论,实际上是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大“练兵”,同时又让学生明辨是非,“自我教育”便在一种自觉的、融洽的氛围中得以实现,收到很好的效果。
3、演讲比赛这种方法对一些胆小的同学而言,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引进竞争机制,让学生激发出强大的内驱力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这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很好地提高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
(二)事实与理论结合政治课教学要始终遵循从实践到理论,然后再从理论回到实践的过程,缺少其中的任何一步都是残缺的、不完整的。第一步是从实践到理论。教师要选择具体的、生动的同时又是典型的(能恰如其分地说明有关理论)的事例,从中自然地归纳出有关理论(归纳的过程必须引导学生参加)。事例具体生动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事例典型,更能使学生对归纳出来的理论口服、心服。第二步是从理论再回到实践,这是更重要的一步(也往往是容易忽略的一步)。回到实践是有的放矢,针对学生中的思想认识问题。这时,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时机。
例如,在讲“人生观”的问题时,先通过一系列事实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人生观;再列出各个阶段,各种人的不同的人生观;然后让学生比较(在比较中激疑)。什么样的人生观最有价值,什么样的人生观没有价值(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学生参与讨论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懂得为祖国、为人民作奉献的。共产主义人生观是最有价值的,是我们应当树立的人生观。然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用学到的理论来解释、认识这些思想与行为。这样,使学生逐步明白,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人生观是不足取的,既提高了思想认识,又提高了判断、归纳的能力,真正地、完整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课内与课外结合通过课内与课外结合,更加完满地发挥政治课的思想教育的功能,比较彻底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当然,学生中的思想认识问题,并不是都能通过课堂教学完全解决的,必须延伸到课外,与其他各种课外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才能加以解决。如结合政治课教学,组织学生去农村、工厂或其他单位进行社会调查就是常用的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讲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时,有些同学思想上存在模糊认识,我们就结合学农劳动,带领学生去农村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农村调查,使学生懂得农业生产责任制,尤其是“双包”(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责任制,并没有改变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性质,而是真正确保了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和平等互助的同志关系,真正做到了多劳多得,不仅办法简便,而且适合农民思想觉悟水平,能较好地调动起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通过社会实践,一些在课堂上无法解决的问题,不论是理论上的,或者是思想意识上的,都可以得到较满意的答案。这样做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们教师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的情绪处于兴奋、愉悦的状态,从而能够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国际研究成果表明:学生在轻松愉快、乐观的情绪下学习,要比正常情况下接受力提高25%-40%。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教法改革(运用“激励”教学法、“热点”教学法和“综合”教学法),增强思想政治课的魅力,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就能较好地达到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目的。
420XX——20XX学年第二学期政治学科德育渗透总结
一、指导思想: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人的培养在于教育,德育则是教育的首位。邓小平曾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失误在于教育。一针见血,击中要害,因此,我国要坚定地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培养“四有”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和劳动者,全面加强德育教育势在必行。作为基础学科的政治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二、培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针对学生的德育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德育教育。因此在政治学科的教学中,必须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以期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性,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措施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政治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
(四)、利用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活动课和主题活动。
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德育,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在学生纯洁无瑕的心田里,种下美好的种子,必能开出绚丽的花朵。这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是其它德育方法无法代替的。因此,做为一名政治教师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