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重温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时间: 06-17 栏目:心得体会

1重温摆脱贫困有感

习近平同志《摆脱贫困》一书与我有特殊情缘,该书一问世我就被厚爱为最早读者之一。我由衷地爱学爱用这本书,它成了我开展各项工作的动力和遵循。习近平同志在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期间,正是国家宏观调控治理经济过热的非常时期,那时,闽东经济发展困难,形势严峻,干部群众求稳求富心切,他带着感情、充满豪情来到宁德,全身心投入工作。他亲民爱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足迹踏遍闽东山山水水。他高瞻远瞩,提出许多富有远见的工作思路,很快打开工作局面。他倡导的“滴水穿石”精神、“弱鸟先飞”意识、“四下基层”工作作风和“不耻落后,意气奋发,放胆开拓,争先创优”的闽东风格等等,不仅当年深入人心,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天仍被后人遵循。

《摆脱贫困》一书对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论述,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严于律己,非常重视抓党风廉政建设,他反复强调四句话:一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要当干部就要按党纪政纪办事,不愿意当可以选择自己爱做的事业,既要当干部又要发财,这绝对不行。二是,打铁先要自身硬,要求别人做的事,自己要先做到,班子好,靠班长带,自身硬,风气就会好。地委作出的决定,他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如“四下基层”、参加劳动等。三是,权力是人民给的,掌权用权要时刻想到为人民谋利益。四是,要管好队伍,处理好少数人与多数人关系。在研究处理乱占耕地建私房时,他表示不严肃查处几百号人的问题势必得罪几百万人,我们是代表闽东270万人民利益的,处理不坚决就会受到大多数群众的反对。

《摆脱贫困》蕴含的重要观点与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今天重温《摆脱贫困》,使我们更加深刻理解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科学内涵,更加坚定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把福建的扶贫开发事业提高到新的水平,为实现福建“百姓富、生态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更加努力工作。

2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近两周我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摆脱贫困》一书,全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催人奋进。作为一名青年干部,我对其中《青年干部四忌》一文特别有感触,文章指引我们青年干部在成长过程中应该扬长避短、注意四忌。

首先是忌急于求成。“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对于青年干部来讲,工作是一个连续而且漫长的过程,尤其是轮岗、挂职阶段,工作的重心应该转移到基础业务和法律法规的学习上,只有静下心来、脚踏实地、稳扎稳打,练就扎实的功底,才能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才能更好的着眼于未来。

其次是忌自以为是。作为80后的独生子女,我们这代人往往太相信自己的经验和判断了,很多时候只能看到、听到、吸收到跟自己原本想法相符或相近的事实。其实一件事怎么做,有无数种方法,不存在最好,只有更好。减少自以为是,把心开放给更好、更新的可能性,能够帮我们少走弯路,更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和突破。

第三是忌朝令夕改。身为一名工商干部,我们依法行政除了依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还应该依据本部门的一些制度规范。这就要求我们青年干部一旦参与制订法律法规、制度规范时,要处处着眼细节、力求严谨。因为这些“法”和“规”是每个基层工商干部的行为准则。朝令夕改式的违背这个准则,将使得上级机关逐渐失信于基层,其结果我们可想而知。

最后是忌眼高手低。有些新考进工商部门的青年干部觉得工作太简单,我觉得其实如果你是个有心人,会发现周围到处都是知识,青年干部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你对工作的性质和任务了解吗?你的岗位责任有多大,如果出现失误会造成什么后果?你真正熟悉职责相关的法律法规吗……带着这些问题工作,用不了一两年,你的业务水平肯定会提升很多,从而为今后的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学习《摆脱贫困》,我得到了很多启示。对我这样的青年干部来说,现在只是你未来几十年事业长跑的开端,起跑阶段的快或慢并不重要。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确定一个正确的方向,从而使你对未来的努力能一以贯之;其次,你要树立良好的心态,从而保证你在波浪起伏的环境中维持内心的平静;第三,你要适应业务工作的规则,这些规则有大有小,有粗有细,而且处在变化之中,与时俱进,才能开拓创新。

3摆脱贫困的心得体会

近期重读习近平总书记22年前发表的《摆脱贫困》一书,思绪万千。全书共11万字,收录了他在1988年至1990年担任中国共产党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书中29篇文章或讲话从不同视角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阐述了一系列极富前瞻性的观点,论述精辟,思想深刻鲜明。书中提出的"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等许多观点,在经过20多年的时光洗礼后,仍显现出熠熠的思想光辉。尤其是通篇围绕的"摆脱贫困"主题,恰是当前我县面临的关键课题。静心潜读习近平总书记的这部著作,对于我县实现"三年脱贫,五年奔小康,力争全省二十强"有重要启迪。

大力消除贫困意识。《摆脱贫困》一书开篇即探讨"弱鸟如何先飞".文中提出"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要淡化贫困县意识".贫困县意识具有很强的危害性,比如怨天尤人、消极畏难、无所作为、"等靠要"等意识,会很大程度上削弱党组织与党员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创造力、凝聚力。扶贫要先扶志,致富要先治心。淡化贫困县意识,就是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2012年初省委、省政府确定古田作为全省2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面对这一落后局面,我县广大干部群众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在省政协主席张昌平的大力推动下,倡导立说立行,说干就干的作风,推行"五加二"、"白加黑"和"一线工作法"只争朝夕、快马加鞭,以高效率赢得高速度,以快节奏实现快发展。当前,高速、高铁建设全面推进,古田已经具备了后发赶超、加快发展的基础和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大干一番,正当其时。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倍加珍惜这宝贵的历史机遇,倍加呵护这难得的发展氛围,振奋精神,大胆突破,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要实行"下指标、压任务,上电视、作表态"制度,把目标任务分解到部门、具体到项目、落实到岗位,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件件工作有落实,比学赶超抓落实。要实施"人才兴村富农三年双倍增"、选派干部到先进发达地区挂职交流、到项目(企业)一线开展服务、到扶贫重点村驻村帮扶,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要加大"慵懒散浮"、"中梗阻"惩治力度,转变干部作风。

大力增强机遇意识。习近平同志对机遇高度重视,在《把握住新的机遇》一文,习近平对闽东面临国家经济政策调整所面临的发展机遇进行了深刻分析,引导大家要运用好现有机遇。这种高度重视机遇的精神,对新交通格局下推动古田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2015年京台高速、合福高铁的陆续开通,古田经济发展必将进入大飞跃大提升的阶段。面对新的机遇,如何从显性的效应入手,挖掘蕴藏的效应,谋求"两高"效应的倍加和几何效果,实现助推古田大发展,这正是古田人民在思考和要努力去实现的任务。(1)要立足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要立足陈靖姑文化、"湖城一体"、圆瑛文化等旅游资源、生态优势,加强与周边市县间的区域合作,建立区域合作对话机制,不断完善区域旅游系统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要坚定实施"融入环三核心区、打造省会后花园"的发展战略,以高速、高铁开通为契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体育旅游和疗养旅游。(2)要抓好园区经济建设,打造高新技术发展的平台。促进有竞争力的、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向大甲工业园区、黄田库区工业集中区等园区聚集,依托特色产业,真正形成以点串线、以线带面,互助互动的"块状经济"带。要依托高速、高铁,大力发展道口经济。(3)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加强"湖城一体"建设,构建"城在湖边、湖在城中"和谐宜居的新县城。加强规划、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加快建立社会化物流体系,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同时,不断推进商贸服务、金融服务、住宿餐饮等第三产业发展,完善公共服务配套。

大力突出特色意识。"产业政策的制定应着眼于不同区域的优势,‘云生从龙,凤生从虎’,我们要确定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寻找突破口,使资源的差异性和产业结构的差异性相吻合。"这些具有具体操作意义的产业调整论断正是习近平同志在宁工作期间的真切体会,同时也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发展经济与摆脱贫困的决心。我县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随着交通环境的改善,这些比较资源优势将转化为产业优势。要以大农业的观念抓农业,围绕农业办工业,不仅是古田工业的突破方向,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更是统筹区域发展的现实需要。要"立足区域优势,扬长避短,科学地选择主导(支柱)产业。"我县是农业大县,物产丰富、品种繁多,是著名的水果之乡,更是闻名遐迩的"中国食用菌之都".要将食用菌、水果等农产品继续作为农业支柱产业来发展,要加强品牌建设、培育龙头企业,为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打好物质基础。习近平同志在20多年前就指出"古田的食用菌深加工,是很有前途的产业,对这些原料充足、市场销路看好的产业,要采取有力措施,促其上规模、上批量,追求规模经济效益"因此我县要不断在政策扶持、标准制定、品牌培育和科技人才等方面下功夫,开展产学研合作 发挥产学研各自优势,加强深加工产品的研发、推广。要充分发挥好"古田银耳"这一中国驰名商标的品牌效应,进一步加强品牌管理与宣传,加大品牌授权力度,加强银耳品质标准化管理。完善提升食用菌批发市场体系,依托渤海商品交易所强大的网络平台优势,推动古田银耳产业转型升级。

4学习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近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于21年前发表的《摆脱贫困》一书,文字不多,册子仅11万字,收录了他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内涵却很丰富,全文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篇章隽永,真知灼见、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正如已故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同志为此书所作序言说的那样,“虽然近平同志已调离宁德,但今天是从昨天走过来的,他留下的这份精神财富,肯定会对继任者起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份“精神财富”,经过20多年的实践检验,历久弥新,更显珍贵。在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开展的背景下,认真汲取、全面开发、充分利用好这份“精神财富”,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文章中让人深刻领会到了“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

发源于宁德的扶贫开发攻坚战,始于上世纪80年代。在这场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中,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

他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如他所言,摆脱贫困,“其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说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

这段话,对我一个普通的教师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前瞻性。要摆脱“头脑中的贫困”,必须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意识的禁锢,打开思想的开关,不断健全完教育新机制新制度,不断探索教育新方法新方式,让每位教师都走向富裕新路径。

实现脱贫,不仅要解放思想,更要把握方向、找对路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

针对宁德实际,他明确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的指导思想,主张充分发挥宁德的山海优势,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工业开发,使农业、工业两个轮子转起来。

实践证明,这些发展思路完全符合实际。也对教育工作起着指导作用,我们要找准的路子,就是坚持加强理念科学化,把理念变成制度,使制度体现规范,让规范成为强化监管的行为和成果。以深入推进“五化”建设,引领广大教职工走出一条富裕发展的路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