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乐讲座心得体会
1听音乐课的心得体会
9月26日,在教育局、进修校的组织下,全县部分小学音乐教师在四中小学部观摩听了党老师和宋老师两节“不同风格”的音乐教学优质课。这次活动使我感触颇多,现将自己一些粗浅的感受和大家交流一下。
纵观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从整体看来都具有“设计精巧,语言简练”的特点,都具备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双基”要求,在教学中都体现了“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美”的先进理念。同时,又各有千秋,各有亮点
党老师的课堂教学让我耳目一新,她的声音甜美,思路清晰,感染力无限!从她的身上我学会了怎样转换自己的角色,怎样融入孩子中间,共同参与活动。
宋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就近取材用家里的茶杯,矿泉水瓶,筷子等来当音乐教具,这些随处可见的小东西一下子发挥了作用还真了不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把音乐和生活紧密相连,在音乐中感受生活的美好。
此外,我有点不同观点:我感觉两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用“好不好?”“愿意不愿意?”来衔接各个环节,教师语言显得太单调,如果语言能再丰富些就会更好了。
总之,听了这两节课,收获很多。从中看到自己课堂教学方面不足的地方,在今后教学中,我会汲取他人先进教育理念,不断摸索前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2听音乐讲座的心得体会
前几天有幸听了一次中央音乐学院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周海宏教授的讲座,受益匪浅,今天有空把一些心得感受记录下来,希望大家看了也有点收获。
一直以来,对高雅音乐总是有种很神圣的感觉,就像很久很久以前花了三个月的生活费买了一双耐克,小心翼翼的捧在手里,左打量右端详,不放过任何一个针孔与针孔的距离,根本就不敢去想象这样的耐克即将会穿在自己的脚上。
后来参加工作后,听了两次音乐会,总是硬着头皮进去,偷偷摸摸的出来,人家各种乐器各种音乐家各种交响乐如数家珍,而我是坐得忐忐忑忑,惶惶不安,生怕被哪个熟入遇见,一聊全部露馅,到时候说不懂还要来装高雅,打肿脸充胖子。
我真的不懂,音乐家在前面挥舞着指挥棒,我感觉教鞭即将落下;命运快开始敲门,我感觉鬼子即将进村;月光下流露出一地的浪漫相思,我感觉生活无望,前途渺茫。从此,我决心远离阳春白雪,走自己的路,曲高本来就和寡,我干嘛强附欢颜?
听了周海宏教授的讲课,我豁然开朗。
原来,古时候的高山流水根本就是一场骗局,俞伯牙弹琴,钟子期立刻领悟到俞伯牙所想,只是后人为了诠释真正的“知己”,给这两个字加上的一段美丽传说。音乐只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它不能反射到任何具体事物,“桌子”可以表示桌子,那么音乐可以表示桌子吗?显然不可能。
就像现在很多音乐解说词都冠冕堂皇的打出“本作品表现了什么什么”的口号,貌似很权威的样子,其实也就是一些营销家门为了迎合市场,请一些所谓的音乐专业人士做的解说,周海宏教授说他读大学的时候也做过这样的事。可见,这些想象全部出自于个人的观点,那我自己的想法又何曾有错?
所以,音乐家饭后散步走进一片森林,踏着树叶缝隙中洒落来的月光,迎着缕缕微风,成就了世界著名的“月光独奏曲”,就极可能是一个故事,因为,人们喜欢把音乐导入文字,好让这种记忆永恒。
人们总是希望音乐具有一种涵义,这种涵义越具体,他们就越喜爱它。可是音乐的特长不在于描述,也不在于叙事,而在于抒情。忘记了哪个著名音乐家说过,“如果文字能够表达,我干嘛还创作音乐?”。
“三月不知肉味”,孔子的情绪被扩张到极致,也没听孔子说他听出“韶乐”表现了什么,音乐的张力主要表现在这种旋律下可以让自己的很多生活经历得到共鸣,他一天换一种,当然可以持续到三个月。如果音乐被固定成了具体的“桌子”,相信没有一个人可以每天听桌子、读桌子、想桌子坚持三个月的。
所以周海宏教授说得好,音乐何需懂?
就像你面前摆了一盘东坡肘子,你也不会在品尝前冥思苦想要求自己,吃这盘肘子一定要吃出点什么深刻内涵来,听觉其实就和味觉一样,都是人体最直接的感官,苛求无益,听出什么东西就是什么东西,大胆的听就好了,听不出来,代表作曲家太烂,而不是你没有经历。
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每个人喜怒哀乐的情节都不一样,所以每个人听出的东西也不一样,没必要去附和别人的观点,情绪得到发泄,身心变得放松,自得其乐,曲音融融就好。
3听音乐教育专家讲座心得
上周五,笔者赴苏州吴中区听了一场权威的讲座,专家的讲座给本人最深刻的印象是:1、普通话很标准,2、思路很清晰,3、立场比较坚定,4、观点具有强烈的挑衅性,5、似懂非懂。下面具体地谈谈那天的见闻和这位专家的讲座,以及笔者个人的心得体会。
为了党的教育事业,为了向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教育答案,故此,为了切实的把音乐教育工作做实、做细、最精、最强,本人破例起早,远道而来到听讲地点。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诚实守信,必须不能迟到,因此到了苏州东环路赶紧下车打的,当我到了目的地时,正遇几位打扮得体、气质尚佳的女老师,想必也是来听讲座的吧,本人还未下车正等待司机找零,她们已坐上了后排的座位,大概也难得来古老的苏州城,借此机会逛个街,买件新款的夏装啥的吧。此情可以理解,在理解的背后我洞察到,她们之所以如此做法,大概与先前来听讲座的效果有直接的关系:可能因为先前的讲座沉闷、乏味,无聊头顶,到不如出来呼吸新鲜空气,但也不排除这些老师不务正业,趁机开溜。进了大门,便看到许多长头发、飘逸裙、九颜十色的在一窝蜂的排队。本人走近一张望,哦,原来是在争先恐后的交费——听讲座得付钱的,没有白听的。每人80¥,比看场美国大片还贵一点,但是,值得啊!是来听学术讲座的,看电影只是娱乐,彼此不可等价比拟。本人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从事造福子孙功在千秋工作的的人民教师,在任何场合都要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尤其是在公共场合更应注意自身的光辉形象,不能在一窝蜂的队伍前后插来插去的,何况都是女老师,绝对不能乱插,所以,更要保持一种绅士教师的风度,因此就十分耐心又隐藏着七分烦躁地在其身后默默排队。终于轮到我交钱了,好象有这么一个潜规则:听讲座交费是不给发票的。凭那个收据就可以报销,然后本人准时进入会场,由于前来听讲的老师很多,会场的凳子坐满了,本人只好有些不雅的坐在最后排的空置桌子上,聚聚精会会神,翻开组织者发的笔记本,握起笔,激发全身上下所有的感觉细胞聆听专家的音乐教育讲座,此时大概是上午9点。
专家开讲前一般都会先谦虚一下的,这次来的专家也不例外。他说他讲座没什么章法,想到哪儿说到哪,当笔者听了才知道他真的是在谦虚耶!讲得不要太有章法哦~~。专家的第一问题是:音乐是什么?音乐有内容吗?
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其实他给了在场的大部分老师当头一棒。很多老师在思考她们好象从未想过的问题,自己就是搞音乐教育的,这个问题还要去思考吗?可正当自己去思考时,却发现很难回答。会场内,唧唧呱呱的有人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关于“音乐是什么?”这个设问,我们的专家没有及时给予回答。那么“音乐有内容吗?”这个问题,他举了一个《梁祝》的例子,问该曲的音乐内容是什么?有个把女老师高高的举起了右臂,回答:“我认为该曲的内容是情感,情感就是爱,同时这也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笔者认为她的回答还是把问题交给了专家了。在场的还有部分老师说,内容是情感。专家接着又问:“情感是音乐的主要内容吗?”这下又为难在场的了。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尚无定论,这是音乐美学要解决的问题,国内的专家直接或间接的从国外的美学著作里找到一些线索,但是依然是众说纷纭,大概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解释。1、音乐本身没有情感,人们感受到的情感是音乐唤起了人的情感,2、音乐没有情感然后专家先生不知怎么回事说到了音乐的美了,说音乐的美是音乐织体的形式美,他总是说:“我们支持这个观点”他没有提出自己的观点。前前后后,他支持了好几个对同一问题争论的观点。这也对,凡是说得有道理的,我们都应该支持,所谓百家争鸣嘛,这才突出我们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昌盛。
从音乐是什么到音乐的内容是什么,说到了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有待解决的办法。专家的意思是,我们很多音乐老师尚不知音乐是什么,音乐的内容是什么,那怎么教学生,在音乐课上教学生怎样的音乐内容呢?专家提纲挈领,高瞻远瞩,从问题的源头说起,从问题的关键处着手。笔者拍手称赞!其实这样问题也一直让笔者不断的反思,不断地追问。目前,确实有众多的音乐老师,自己没搞清楚音乐是什么?音乐的内容是什么?因此教学生也只是忽悠,是种认真的且无意识的忽悠,甚至他们还不知道是在忽悠,这也怪不得他们,因为要走进音乐是要有天赋的,是要智慧的,不是说从音乐学校毕业出来就是懂音乐的人了。其实即使这些忽悠者去上中学的音乐课也不影响大局,所谓的大局就是冠其名曰“素质教育”幌子下的功利教育。
本次讲座的关键在于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苏州地区从艺术课教学分别转到音乐课教学和美术课教学上来。专家如此转折的根据是:艺术课削弱了音乐和美术的学科特点与个性,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那么这位专家颠覆了北师大杨立梅教授所一直苦心经营的艺术课教学。苏州起初是艺术教育的试点,举起了在中学阶段进行艺术课教学的大旗,该地区老师在云里雾里劳作了6年,最终以失败告终。当笔者沉静深思后才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严重性主要体现在:课程改革,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是在同一个垃圾堆里绕圈子,绕来绕去,坑了几代学生,摧残了老师的几年光阴。
最后,这位专家明确地指出:音乐教学不要搞花里胡哨的的课件以及相关的其它地理、历史、文学知识,应该紧紧围绕音乐的重点,别忘了自己的身份——音乐老师,只教音乐。他说,之前听艺术课,感觉音乐老师变成地理老师了,地理讲得比专业地理老师讲得好,这是艺术课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推行艺术课的专家的初衷是好的,希望综合艺术的知识,让学生有种综合文化艺术能力,但是鉴于目前的中学生,还不具有理解人文知识的水平,也许在大学里开设艺术课相对合适。
不知是哪位高人提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对于这样的论调,笔者表示强烈的反对和愤慨。他不了解实情,当下的社会是个怎样的社会?在如此的社会下成长的学生是这样的学生?笔者奋战在教学第一线已经4年多了,现在的中学生品德低下,不把学习当回事,主科都不学了,何况音乐课,他们上音乐是为了来聊天、玩耍,无论教师在讲台上如何强调他们都当耳边风,甚至连放屁都不如,倘若不小心放个响屁,必定会引起一阵的哄笑。在满载闲聊、耍玩的课堂上课,对负责任的老师来说是种身心的摧残,师格的侮辱。通常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充当一个“保安”的角色——维持纪律,如果在45分钟内,有10分钟甚至20分钟的时间教师不断重复:“不许讲话、请安静、安静!”笔者相信这位老师是没有心情上课了,因为面对的是一群不听管教的学生。为什么现在的学生会成这样?这是我们教育主管部分深刻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谈任何先进教学理念都是白谈,都是作秀,都是忽悠!一个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品德的初步形成,不是学校能解决的事,而是社会、家庭的责任。
听这位专家的讲座到最后,我依然没听到他向我们解释“音乐是什么?”、“音乐内容是什么?”这直接造成了我的“似懂非懂”,于是有种童年时期受骗的感觉。客观来讲,专家对音乐课的上法,提出了一点建议,笔者觉得还是可取的。80¥交得有点多了,这样的讲座交个50¥差不多了,包括中午吃饭的钱。开玩笑了,钱是小事,关键是讲座要讲得切合实际,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泛泛而谈,绕圈子是没有意义的,1、浪费时间,2、浪费资源。
4听许卓娅教授音乐讲座心得体会
近日有幸与幼教同行们相聚在杭州幼儿师范学院,聆听了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博士生导师许卓娅教授《游戏精神与幼儿园音乐教育游戏研究》的专题讲座,感受颇深。
感受一:敬佩许卓娅教授独特的人格魅力
见到许教授,着实让我有些吃惊,这哪像一个全国闻名的音乐教授?分明是一个在人群里最不起眼的老太太。但是许老师一开口,就显示了她的魅力,她的声音清亮悦耳,语言表达清晰流畅,她的舞蹈动作活泼可爱,没有拘谨与做作,极具感染力。她一会儿带着大家倾听音乐,一会儿带着我们做游戏,一会儿……三个小时的讲座,许老师一直站着做报告,真的让人敬佩。
感受二:感受音乐之美,体验游戏之快乐
“教育追求的是结果——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游戏注重的是过程——是快乐、积极的参与、是不断的体验与感受”许教授开场的一段话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新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我们一直在强调教育要重视过程,可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还是过多的追求教育的结果而忽视学习的过程、游戏的过程。
紧接着许教授与在场教师互动进行《打鼓对舞》、《木头人》、《喜洋洋与灰太郎》等有趣的音乐游戏。她循序渐进的教授,从倾听音乐学习动作表演,到边听音乐边做动作表演,再到会听音乐创编动作表演,不断增加音乐游戏的难度。让我们在玩音乐游戏的过程中,体验安静倾听音乐的重要;明白只有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才能有好的学习能力;领悟动作是幼儿认识音乐的工具;懂得一个作品要让孩子易接受,必须在愉快的情景中设置阶梯一点一点让孩子学会,不断反复,不断提升。欢乐的音乐声中,大家听听、玩玩,整个会场笑声不断。她还用自己夸张的肢体动作不断启发我们去创编表演,挑战自我是发展的需要;用突如其来的点名发言让我们感受孩子突然被迫回答的尴尬感受,只有自在安全的教育氛围才能促进孩子好好学习,所以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我们在干什么”“准备干什么”。她不断的启发我们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去教孩子,少一些理性的分析,多一些感性的体验,少一些尴尬的提问,多一些快乐的游戏。在她的身上我感受到了游戏的精神。
许卓娅教授的讲座听来如沐甘霖、激动人心,丝毫没有厌倦与疲惫,是听觉与心灵的享受,她对音乐的热情与投入深深地感染着现场400多位幼儿教师,她让我们感受了音乐之美,体验了游戏的快乐。我们将好好学习,和孩子们一起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