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牛奶工厂心得体会
1参观牛奶厂实践心得
大一暑假来临,趁时间充足,在朋友的介绍下,我有幸到“三元”牛奶厂去了一次。时间不到一天,我感到对一些关于牛奶方面的问题挺感兴趣的。
通过这次参观,我了解了以往一些不清楚的关于牛奶的信息。尽管我们每人可能每天都会接触到牛奶,可是我们对于牛奶的生产、加工、包装等过程又了解多少呢?是的,平时我们每个人都不一定会关注这么多,谈话时涉及到的顶多是牛奶味道如何,牛奶的价格和营养配制问题。所以我们得更亲近牛奶,于是我抓住了这次参观的机会,至少我认为这是一次学习牛奶知识的活动。
我是随包装工程的朋友一同去的,参观的重点在于了解牛奶的包装知识上。我们讨论了包装的材料,包装袋上的牛奶信息供给,包装的成本问题,以及包装袋的设计与环保问题。讨论的时间仅半小时,可我们通过相互的交流了解了许多曾不明确的信息,牛奶厂负责这次参观的老师更是详尽而耐心地讲解了牛奶的制作工序与储备方法,“三元”牛奶的营养调配技术,和牛奶的日用量及其重要性。譬如,这位老师提及到了人们总是最关注“三元”牛奶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它变稀了?她的说明很具說服力。她提到,在牛奶产品的成型之前,工厂对牛奶中的蛋白质分子进行了“粉碎”式的加工,这样大分子变得小了,口味品尝起来就淡了。可是每袋“三元”牛奶中的营养成分的含量却没有减少,反而更利于人体吸收了。不通过学习了解,我们便始终消除不了上述疑虑。
参观之后,我们又做了一次小规模的调查,目的是想了解周围人们对牛奶的认识程度,还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更关注哪类信息。调查范围在附近的居民区、各所高校、超市、娱乐场所等。这是一次很有趣的调查。我们访问了各个年龄阶段的人,涵盖了各种职业。针对他们的人物不同特色,我们学会了沟通所必要的不同方式,掌握了一些交流技巧和解决不同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这次参观组成的团队的成员来自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同学,我们内部之间的交流也固然重要,所以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也会认识更多的朋友。朋友越多,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也就越多。说实在的很感激有这次参观的机会,我也很珍惜这次活动!
2参观蒙牛工厂心得体会
6月4日安全学院组织我们11级入党积极分子到焦作蒙牛液态奶基地进行参观,学习蒙牛的企业文化。100多名入党积极分子下午3:00由学校准时出发,一路上欢歌笑语,很快就来到了蒙牛在焦作的液态奶基地。
成立于20XX年的蒙牛,今天已经是全球液态奶(UHT)冠军。凭借20XX年实现营业收入213亿元,蒙牛成为中国唯一年销售额超过200亿的乳品企业,并由此迈入世界级乳业门槛。
蒙牛销售收入从20XX年的0.37亿元飙升至20XX年的40.7亿元,后者是前者的110倍,年平均发展速度高达323%!在中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上升为第2位,创造了在诞生之初1000余天里平均一天超越一个乳品企业的营销奇迹!“蒙牛速度”,成为中国企业的一面旗帜;蒙牛集团成立八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蒙牛速度”和“蒙牛奇迹”。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蒙牛如此快速成长,我们都带着对蒙牛的好奇进入了基地。
一进大门,仅从外观已经感受到蒙牛的外在气派:整齐的厂房,洁净的环境,高高的塔罐,密密的管道……使人不由得要约束自己的行为。我们走进液态奶本部生产车间后,随着导游结合各种图表、文字、图片等相关资料的介绍,使我们对蒙牛集团常温液态奶的产品从生产环节到销售环节有了更直观地了解和认识。当我们看到办公区域和生产车间内员工井然有序的工作环境和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时,不能不被他们这种崇高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精神面貌所感染。在生产车间和办公区域走廊的墙上,可以看到常温液态奶本部的一些管理考核制度和操作细则,同时还有一些蕴含蒙牛公司自身企业理念的格言警句,参观过程中,蒙牛集团的工作人员介绍了液态奶得种类、奶源的收集、生产加工、产品罐装、包装储藏以及蒙牛集团的企业文化。
从中也可以使我们这些参观者或多或少的对蒙牛公司深厚的企业文化有些了解。
参观后终于找到了蒙牛何以成为全国赫赫有名的民营企业的答案:
一、细微之处见精神
在蒙牛厂区,我们深刻感受到“净”、“静”、“精”、“惊”、“竞”这些词语实实在在地体现在这里。
“净”-干净。处处纤尘不染,每处环境都责任到人,大到厂区、小到对一个标牌的管理。我们随手摸了一下消防栓,再仔细观察手指,确实没有丝毫可挑剔之处。
“静”-安静。听不到车间的噪音,全部是机械化作业;听不到办公人员的说话,每个管理人员都在忙自己的业务。
“精”-精益求精。在全国乳业强手势均力敌的竞争中,蒙牛力争做到产品质量高、品种多,在竞争的夹缝中不断壮大。“惊”-效益在惊人地增长。蒙牛乳业品种达上千个,市场覆盖全国,直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XX年6月,蒙牛股票正式于香港上市,成为中国大陆乳制品第一个在香港上市的企业,也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家在大陆地区以外的国际化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
“竞”-不断竞争。蒙牛喊出“草原品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口号,努力寻求与竞争对手和睦相处的路子,实施“共生共赢战略”,蒙牛甚至直接打出“为民族工业争气,向伊利学习”的口号。蒙牛用自己的谦逊促进了地区品牌间的相互学习和进步,体现了企业“小胜凭智,大胜靠德”的座右铭。
二、企业文化管理见精神
到蒙牛乳业参观,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随处可见。大门正对面的标语牌上,大大的展示着“事在人为”的做事理念。在厂房走廊的墙上,到处都可以看到蓝底白字的标语牌,如:“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的用人理念;“管理是严肃的爱,培训是对员工最大的福利”的培训理念;“如果你有智慧,请献出你的智慧,如果你缺少智慧,请你流汗,如果你既缺少智慧又不愿意流汗,那么请你离开本单位”的用工理念;“产品质量的好坏就是人格品行的好坏”的质量理念;“尊重人的品德,重视人的智慧,承认人的价值,珍惜人的感情,维护人的尊严,提高人的素质”的管理理念;“发射自己的光,但不要吹熄别人的灯”的同事相处理念“想过成功,想过失败,但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的工作理念等等。在这样的企业环境中,你能不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吗?
三、不断学习,积极进取见精神
蒙牛教育员工把自觉学习当作实现工作效益最大化的“资本”,把学习视为生命内涵的一部分,努力使全体员工的学习“工作化”。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人人都对“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职场人生,不学则汰”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实际的感悟。
学习,不单纯是学习,学习中还要有创造。蒙牛乳业把古今中外优秀企业文化的精华兼容并蓄,提出“管理无小事,创新是大事;生命有限,创新无限”的理念,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成为民营企业成功的典范。蒙牛的发展其实就是遵循了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所以才得以快速发展壮大。
从蒙牛回来,每个积极分子都受到蒙牛集团文化的感染。联系自身的学习生活,他们纷纷表示要更加努力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要不断加强自己的党性修养,及早达到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的标准,争取尽快成为党组织的一名合格的成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3参观伊利工厂心得体会
7月13日,八月妈妈非常幸运的与众多妈妈一同受邀参加了伊利“同是父母心见证好品质”的活动,见证了一罐有品质的伊利婴幼儿配方奶粉如何在伊利工厂诞生的。
我们参观了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伊利奶粉全球样板间--伊利金海生产基地,这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整个厂区建筑美观大方,整洁空旷。
伴随着讲解员的解说,我们在奶粉工厂“零距离”参观世界一流的奶粉生产流程,并了解到了一罐罐伊利奶粉背后那些令人啧啧称道的生产细节。
生产奶粉的第一个关键细节是优质原奶,伊利拥有国内三大优质牧场的好奶源,一路上冷链运至伊利工厂后,经过多种检验,合格后才能进入生产工序,通过国际领先的倒U型膜过滤除菌、降膜式蒸发器低温浓缩、浓奶快速干燥、节能环保的自动反吹可清洗式布袋过滤,和真空添加、气体输送、自动计量的精确配料,以及药品级别的成品密闭式包装等多道先进的生产工艺,被加工制造成成品奶粉。
透过玻璃窗口,就可以看见工厂里有序的生产。
无论设备还是工艺都在亚洲乃至整个世界都是领先的,其中包装车间更是按照药品GMP认证标准打造,高标准的背后是伊利对产品质量的重视。整个生产车间只有寥寥几人,各种机器在有条不紊的完成工作,这与八月妈之前设想的忙忙碌碌,嘈杂有序的场景完全不同。
参观环节中,八月妈对设备齐全的中心实验室非常好奇,据介绍,这是出于对奶粉质量安全的考虑,特意重金打造了尖端实验室,对生产全过程进行多达899项的检验,各种高端检测设备伊利奶粉的质量监测能力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伊利能够在短短30分钟内出具体细胞、微生物等项目的检测数据,确保出厂产品批批合格。
除了可见的生产环节,奶粉背后还凝聚着很多研究人员的智慧。比如伊利有专门的母婴营养研究中心,多年来致力于研究中国宝宝的成长特点,研究他们各阶段的发育特点及营养需求,他们为量身打造适合的奶粉。伊利金装奶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根据研究结果,新升级配方提供适合宝宝成长阶段的关键营养,帮助宝宝健康成长。
亲眼所见奶粉的生产过程,让我对国产奶粉有了更多的认知和了解,也增加了我对他们的信心,也希望有更多的妈妈如我一样幸运,能够亲自参观伊利工厂,感受其现代、科学、严谨、专注、专业的企业精神。
4参观蒙牛心得体会
昨天又去参观了一下蒙牛的工厂,主要是去看那个澳亚国际牧场。
所谓国际牧场,养的是外国牛,种的是外国草,更主要的是,用的是外国的养牛经验、先进设备,尤其是那四种挤奶设备。
去时正好赶上挤奶。感觉牛们都训练有素了,会一个个排着队去挤奶。在转盘式挤奶器上,牛们自己走上去,挤完奶会自己把挤奶器蹬掉,之后再自己走下来,井然有序;机器人式的最先进,完全不用人工。有趣的是,因为在挤奶的同时有精饲料可吃,竟有好几头牛在挤完奶后又排队进去,被“发现”后还舍不得走。
其他设施也齐全的很。牛们住有“卧厅”,吃有“餐厅”,挤奶有挤奶厅;住的地方两小时就冲洗一次,保持干净;吃的是经过精心配制、搅拌的精饲料,每一口都营养均衡;每天挤奶还能享受按摩,同时还有“草原金曲”作伴奏。甚至还有专门的挠痒痒设备……以至于这里都被称为“牛的天堂”。
这样养出来的牛确实过得舒服,奶也产得又多又好——国际牧场出的“特仑苏”“奶爵特乳”的口感确实更加醇厚、香甜。
同去的两个外地客人不住地惊叹。为蒙牛的发展速度,也为老牛牛根生的智慧。《蒙牛内幕》那本书里也写过,蒙牛99年才成立,刚建立的时候厂房、奶源、市场什么都没有。如今其销售额已经超过百亿,这个品牌在中国乳业市场也立稳了脚跟。发展如此之快,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吧。但先进的管理绝对playanimportantrole。
两次去蒙牛,给我印象最深的都是厂区里随处可见的标语牌。有的是人生哲理,有的是办企业的经验。比如“有德有才,破格录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任用;无才无德,坚决不用”、“听不到奉承是幸运,听不到批评是不幸”等等。这些有些是前人总结、被蒙牛抄来的,也有老牛自己想出来的,但每一条都惹人深思。另外,在办公区每个人的桌子前,还有一面镜子,上写“你的态度决定了你的工作状态”,车间里也有大幅的标语,提醒工人时刻注意产品质量。还有引自海尔的考核系统,鼓励每个人积极向上……所有这些,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企业文化,也正是这样的企业文化,使蒙牛所有人都能努力工作,使企业更好发展。
作为内蒙人,我为内蒙有蒙牛而自豪——不光是有好喝的牛奶、好吃的雪糕,更主要的是蒙牛也塑造了内蒙古的形象。而参观蒙牛,也让我在了解这个企业的时候,想到很多——企业的发展要考虑很多因素、协调各种关系,那么小到个人、大到国家的发展不也同样吗?蒙牛鼓励每一个员工用最好的心态工作,也用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员工的工作,使他们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个人也应该培养良好的心态和习惯来提高自身修养和能力;蒙牛照顾各方面的利益——奶农的、合作伙伴的、消费者的、员工的,寻求共赢;个人也得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和他人和谐共处、在集体中共同进步;蒙牛还特别注重宣传自己,广告自不必说,出版《蒙牛内幕》、发展“工业旅游”(就是鼓励人们到蒙牛参观),都是一次次成功的策划。现代人要发展,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不也同样需要让别人了解自己、推销自己吗?这些策略同样可以用于城市、国家的发展,当然这已不是我讨论的范畴。
蒙牛还在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发展。真希望内蒙的其他企业、呼和浩特、内蒙古都能这样快速的发展……
5参观蒙牛的心得体会
作为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十周年庆典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参观蒙牛乳业集团得到了与会者和蒙牛集团领导的足够重视。
8月29日上午7:50蒙牛公司班车接参会代表从内蒙古饭店出发,驱车50分钟,到达位于和林格尔县的蒙牛工业园,途径著名的昭君墓,解说员向大家解说了呼市的市志、周边环境以及与昭君墓相关的一些情况。
达到目的地以后,随从人员安排了参观蒙牛的全部活动。
首先达到圆缘小区,这是蒙牛的外国专家小区,占地20多万平方米,基础设施齐全,包括:超市、游泳池、运动场、幼儿园等,主要参观了位于圆缘小区的国际会馆,并坐车环游了整个小区,充分感受到蒙牛集团重视高级人才,爱惜人才的管理理念。
外国专家小区中的国际会馆
接着是参观澳亚示范牧场,这是国内最大的现代化牧场,占地8848亩,引进欧洲流行的动物福利理念;牧场内安装了国际上最先进的机器人挤奶机,这是利乐公司的产品,是国内第一台机器人挤奶机;另外还安装有:鱼骨式挤奶机、并列式挤奶机、园盘式挤奶机,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园盘式挤奶机;该牧场采用红外线自动赶牛门,此外还有电视监控墙,对整个牧场进行监控。
蒙牛和林格尔生产基地:整个牧场分为:自有放牧区、种植区和牛舍区;其中种植区内种植有:澳洲牧草、美洲牧草、欧洲牧草,这些都是奶牛生产最优质原奶的高级饲料,也是保证蒙牛系列奶制品高品质的原料保证。
蒙牛的全球智能化样板工厂。最后,与会代表参观了蒙牛的全球智能化样板工厂,花园式的厂区,首先印入眼帘的是蒙牛在20XX年获得的全国百强企业成长冠军的奖杯放大雕塑,上刻有布赫的题词“百年蒙牛”。
进入生产车间,内部是全透明的办公区,这有利于员工之间的互相监督,每个办公桌上都有一面镜子,它时刻提醒员工:“你的表情代表你的工作态度”要求做好自我管理。
接下来是参观中央控制室和品控室,并按照牛奶的生产工艺参观了蒙牛的整条生产线,包括:灭菌车间、闪蒸车间、CIP车间、灌装车间、包装车间和物流中心,在车间的走廊中有蒙牛人自己总结的格言“股东投资求回报,银行注入图利息、合作伙伴要赚钱、员工参与为收入、父老乡亲盼税收”。
最后参观了蒙牛的企业文化厅,厅内展示了蒙牛的产品、获奖情况、企业发展以及企业理念。参观结束后,代表们在蒙牛职工餐厅用餐,蒙牛总裁牛根生,到场并就企业如何处理危机与大家交换了意见,并介绍了蒙牛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