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急救医学心得体会
1学习急救医学心得体会
很有幸能选上这门课,这也是我上选修课最认真、最感兴趣的一门课了,老师不仅人很漂亮,人也很好,很理解学生,讲课也非常认真、生动,深受我们学生的尊敬和喜欢。
通过在对急救医学的学习,我从一个不懂任何急救常识的人逐渐的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急救常识。在这个学期的学习中,在老师的仔细认真讲解下,通过讲课与一些多媒体的材料生动形象的讲述,总结下来,我学到紧急状况发生时应如何应对?了解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急救常识:
一、紧急状态发生正确应对
总的急救原则就是要保证有正常的呼吸和心跳,同时防止失血过多,尽量恢复伤者的意识。
1.一定要镇静,不要慌乱。
2.明确状况,判断是否情况危急,即是否出现意识障碍、呼吸停止、心跳停止、大出血等情况。
3.有些情况下要马上进行急救处理,而不是打120电话,比如食道中有异物堵塞,心脏病突然发作、心脏停跳等,等救护车来可能已经晚了。有些情况下要马上打120电话:不知道应该如何是好,这时可以打电话,在叫救护车的同时,询问医生应该如何处理;或是周围人多,可以分出人来打电话。
4.如果病人有意识,但有明显呼吸或心脏问题,要马上帮助病人恢复呼吸循环和心脏功能。
5.如果病人没有意识,但还有呼吸,必须马上把病人的头偏向一方,不可令其后仰,以防舌后坠而引起窒息,导致病人死亡。但如果
病人可能颈椎受伤的话,就一定不能这样做,以免导致损伤位于颈椎椎管内的脊髓神经而引起高位截瘫。此时,应将下巴向前拉,将舌根提起来,或是用其他一些方法保证舌头不会挡住呼吸通道。
6.如果伤者呼吸已完全停止,应该马上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7.如果伤者心跳停止,应马上在硬床上或其他硬的支持面上进行心脏按摩和人工呼吸,直到呼吸和心跳恢复。
8.如果伤者有大出血,应马上止血。如果怀疑有脑部或躯干内出血,要马上送医院,如果伤者丧失意识,要保证呼吸通畅。如果是喷射状出血说明是动脉出血,应该马上止血,同时马上送医院。前面说的是两种最危险的情况。如果是四肢出血,可将出血的肢体抬高,用止血带在近心脏端捆绑止血或是直接压迫近心脏端的动脉止血或是直接压迫伤口止血。
二、在急救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正确判断病情在意外伤害的事故现场,不要被当时混乱的场面和危急的情况所干扰,如有其他人在事故现场,应首先呼叫叫急救车。沉着镇静地观察伤者的病情,在短时间内作出伤情判断,先对伤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判断,检查神志是否清醒,检查呼吸是否正常,观察脉搏是否正常,检查心跳是否正常……包括神志,呼吸,脉搏,心跳,瞳孔,血压。然后再检查局部有无创伤,出血,骨折畸形等变化。
经过检查后,基本可判断伤员是否有生命危险,如有危险则立即进行心、脑、肺的复苏抢救。
(二)心肺复苏急救
心肺复苏急救不一定要口对口。
学习急救医学后,我知道传统上的心肺复苏术和口对口人工呼吸几乎画上等号,不过并不是每种急救场合都必须进行人工呼吸的,对于因心脏突发状况而需要急救的人,单纯实施胸外按摩的效果并不比配合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效果来的差要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增加接触而感染病毒机会。
胸外按摩急救术的要点如下:
1.急救员跪在患者肩旁。
2.利用靠近患者下肢的食指和中指,沿着肋骨边缘向上滑行到肋骨与胸骨交接处之心窝部位。
3.将中指放在心窝处,并将食指合并在胸骨下端定位。
4.另一只手掌根置于食指旁的胸骨上(即胸骨的下半段)。
5.将定位的手重叠于其上,两手手指互扣或平行、手指上翘,以避免触及肋骨。
6.以每分钟80至100次的速率,施行15次的胸外按摩(15次的压缩时间共约9~11秒钟),每次下压胸廓约4~5公分。
7.下压与放松时间应相等,施压时口里数着一下,二下、三下...十三、十四、十五,注意念第一个字时下压、第二个字时放松。
8.15次胸外按摩后施行2次人工呼吸(约4~7秒钟)。
9.持续上项CPR动作约l分钟(约四个循环),再检查脉搏和呼吸。
10.若仍无呼吸、脉搏,再继续施行CPR,并每4~5分钟检查患者脉搏与呼吸一次。
(三)合理科学的让病人躺倒
对意识清楚、脸色正常者,注意保暖:
1.垫低枕头,找平坦的地方,让病人躺倒。
2.脸色正常者,只要盖棉毯保暖就行。
3.意识清楚,无休克症状者,可让病人保持原有姿势,不宜多搬动。
对感到心脏,胸部痛苦的病人:
1.用棉被垫在病人背后,让病人呈平卧姿势。
2.面朝椅背坐下,让脚伸出,头搁在坐椅背上,这一姿势可以帮助减轻呼吸困难。
对脸色异常、有休克症状、下肢出血的病人:
1.用棉被垫高下肢部。
2.休克症状:脉搏、呼吸加快,面色苍白,冒冷汗,血压下降,意识模糊,手脚发冷。
对处于昏睡状态的病人:
让病人侧身躺下,轻轻将脚弯曲,把自然弯曲了的左手腕压在右手心背上,将下腭搁在上面,使下腭突出,舌伸出,这样有利呼吸道通畅。
(四)出血的急救处理
要点:
1.用清洁的毛巾等压迫止血。
2.迅速探明出血点。
3.呼吸急促且无力时,预示着危险,应马上叫救护车。
手脚出血
1.如果伤口被泥沙污染,应首先用消毒凉水或冷开水冲洗,切忌用肥皂洗涤。
2.出血伤口周围的血块、血浆等不要去擦洗,伤口内的玻璃片、小刀等异物也不要勉强拔出,因拔出后可能引起大出血,应马上送医院处理。
止血
1.用清洁的布块、毛巾(最好是消毒纱布)等垫在伤口上,直接压迫约10-20分钟止血。
2.血止住后,用包带轻轻包扎,注意别包得过紧,以能压住出血为度,然后上医院处理。
3.切忌用脱脂棉花、草纸垫在伤口处,也不能在伤口上涂药物。
在6小时内消毒处理,以防感染化脓
出血、受伤后应马上用净水器过滤的自来水或消毒井水、冷开水清洗,没什么特别需要消毒的。伤口污染后,只要在6小时内能进行充分的消毒,一般不会出现化脓。但是,如果是刃物刺入等引起的伤口,以及刺入物残留体内,又未在6小时内作充分清创处理,会出现伤口化脓。另外,要记住,无论什么东西致伤的伤口,都有发生破伤风的可能,要即时采用预防措施。
体表动脉出血
迅速探明出血部位,用手掌按住伤口约20分钟。如还不能止血,可用包带缠绕压迫止血,同时取伤口至心脏段内离心脏近的能感觉搏跳的部位用手指用力压迫(间接压迫法)止血。若手指、脚趾出血,则可用布垫着再用手指握紧止血。头部、腹部的出血,可用直接压迫法,边压迫止血边上医院。
总之还学到了很多知识,学到了很多方面的急救处理常识,如烧伤处理、交通事故、溺水事故等,这些知识将会对我们的生活中起到很大的作用,说不定哪一天就用上了,那是更会感受到它的用处再次感谢老师教给我们的急救常识。
2学习初级急救心得体会
经历了将近一周的社会实践,我感慨颇多,我们见到了社会的真实一面,实践生活中每一天遇到的情况还在我脑海里回旋,它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短暂而又充实的实习,我认为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向他人虚心求教,与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这一段时间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这次实习也让我深刻了解到,和团体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的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他们就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很多知识、道理。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最好途径。亲身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还需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用知识武装自己,用书本充实自己,为以后服务社会打下更坚固的基础!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 通过这次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自身努力学习知识并将之与社会相结合的信心和毅力。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们,更应该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磨练品格、增长才干、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舞台。在这里我们真正的锻炼了自己,为以后踏入社会做了更好的铺垫,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会更加积极的参加这样的活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在本次的社会实践中我们还同诸多群众谈心交流,思想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到基层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世界急救日”刚刚过去。“急救不是医院的专利,恰恰相反,真正的急救是从医院以外开始的;急救技能或许在平时不常用到,但一旦用到就能在第一时间拯救生命。
等急救车时不要干着急 心脏病、中毒、溺水等,都有一个最佳抢救时间,或是10分钟、5分钟,或更短。然而,人们在遇到这种紧急情况时,往往在拨打“120”后就只会干着急,而当急救人员赶到时,“黄金抢救时间”已擦肩而过。许多时候人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无辜生命的痛苦挣扎,悄然逝去……。
常温下,人体心脏骤停5分钟后就会缺氧,大脑缺氧超过3至5分钟脑细胞就会迅速死亡,这意味着患者即使被抢救过来也极有可能是植物人。每年中国有上百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一旦发生心跳骤停,患者的生存率只有5%。但就算在许多交通发达的国家,也难以绝对做到5分钟内把患者送到医院。因此,只有在原地进行急救,才有希望使患者起死回生。在我国,70%~80%的心梗发病是在医院以外,但25%的患者都因第一目击者不懂急救措施而死亡。据统计,目前,急救者中有20%是外伤病人,25%是心脑血管意外病人,他们在被送入医院前都需要急救。
像学驾驶一样学会初级急救 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曾说过:人类的生命从来如此脆弱!如何保护我们自己,如何挽救同胞,我们必须知道。初级急救这个技能跟计算机、驾驶同等重要。在西方发达国家,初级救护知识的普及率大都在50%以上。应该是不分年龄段、不分职业,人们都应掌握的这一技能。
眼睛里不慎进了沙子
眼睛是最娇嫩的器官,容不得任何异物。如不及时清除异物,眨眼时会感到疼痛,还会引起炎症、溃烂甚至失明。异物入眼时,最忌讳使劲揉眼睛,或用干的纸巾或毛巾擦拭眼睛。正确的做法是睁开眼睛,让同伴帮忙翻开眼皮,仔细检查眼白(球结膜)、下眼睑和角膜。如异物在眼皮或眼白部位,可用纸巾蘸少许纯水轻轻擦去异物(在家时,最好用棉签沾少许抗生素类眼药水擦去异物);如异物在上眼睑内、角膜处,或嵌入较深,则必须及时到医院处理。
鱼骨卡喉
鱼骨卡喉后,应立即停止进食,张大嘴发“啊”的声音,让家属借助光线或手电筒,看清鱼骨所在部位,再用镊子夹出。若未发现鱼骨,则鱼骨可能卡在更深的喉咽部,应去医院就诊。鱼骨取出后,在短时间内仍然会有咽喉部异物感,这是局部黏膜擦伤的缘故,不必介意。不少人喜欢采用吞咽大的干饭团的方法来对付鱼骨卡喉,该方法对小的鱼骨可能有效,但对稍大一些的鱼骨则无效,有时反而会因挤压而刺得更深。还有些人认为,一旦鱼骨卡喉,可少量多次吞服食用醋使鱼骨溶解。其实,食醋在咽喉部停留的时间很短,根本不可能溶解鱼骨。
小飞虫钻进了耳道
小飞虫突然钻进耳道后,千万不要用手指或其他东西去掏它,以免小飞虫越钻越深,万一钻破鼓膜,可引起听力下降。正确的做法是到黑暗的地方,用手电光照着耳道,利用昆虫的趋光性,用光引出飞虫。也可以在耳道内滴几滴烹调油,使飞虫的翅膀浸湿而无法张开,再用耳勺将虫掏出耳道。若上述方法不奏效,应立即去医院就诊。
3急诊科进修学习心得体会
时间真的过的很快,两个月的外出学习就这样结束了,我非常感谢医院和科室给了我这么一次好的机会,能够到杭州大医院去学习,虽然两个月的时间很短暂,上班很忙,很累,夜班上的也很多,但这短短的两个月,让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收获很大。
市中医院的急诊主要分四块区域,包括抢救室、输液室、急诊病房和监护室,我主要在抢救室和输液室上班,就谈一下这两块的工作流程和好的方面。
一、抢救室工作情况
1、先预检分诊给予挂号牌后挂号,对入院病人做到认真、细致的分诊,对急、危、重症患者能迅速及时处理。
2、进抢救室的病人,根据情况一般都进行心电监护、吸氧、测血糖、开通静脉通路等措施。
3、抢救病人填写急诊重症病人护理记录单,保证抢救记录的完整、及时、准确。
4、护送危重病人时,携带急诊抢救箱(备有肾上腺素、阿托品、多巴安、注射用具等抢救用物),心电监护仪等。
5、护士抢救经验丰富,技术熟练,对病情观察比较细致,出现异常情况能及时处理,对重症患者经处理病情稳定后在送病房进一步治疗。
6、建立住院病人回访制,以了解病人对急诊工作的满意度,听取意见、建议,使急诊工作做的更好。
7、遇危重病人抢救时,各科室医生互相帮助,互相协助,共同抢救病人。
8、新老护士搭班,传帮带精神比较好。
二、输液室方面
1、工作量很大,每天有两三百个病人,但护士只有3人,因此很繁忙,没有空闲时间。
2、人手虽然比较少,但查对制度很严,医嘱经两人核对无误后再执行。每做的一步操作(配药、注射,巡视等)都要用掌上机扫描确认后,才能执行,以防差错。
3、消毒无菌很严,注射时都是一人一巾一带,止血带用后浸泡消毒,送供应室塑封包装。
4、药物现配现用,避免失效。
5、输液最后一袋液体贴上红色标签,防止漏挂液体。
三、其它方面
1、皮试液配置,用原液配置,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消毒用新洁尔灭(取新洁尔灭5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或酒精。
2、皮试过敏史盖章,家属签字,严格执行询问制度,更好的保护自己。
3、收费方面:凡进抢救室的病人都收床位费、等级护理费、危重病人抢救费等,费用收的比较细,不漏收。
4、科室的学习气氛很好,科室组织的操作训练,业务学习等,不管新护士还是老护士都认真参加,认真训练。
四、新技术
1、口咽通气管的应用。
适应症:
(1)意识不清患者由于呕吐反射减弱或颌部肌肉松弛引起的气道梗阻。
(2)昏迷患者通过其它方式如头后仰-托下颌或下颏前伸等方法开放气道无效时。
(3)患者经简易呼吸皮囊给氧时,口咽通气管能托起咽后软组织,有利于肺通气及防止胃胀气。
(4)防止经口插管者咬气管导管。
(5)需要吸除患者咽部分泌物。
2、抽血气(2ml注射器抽取肝素钠1ml-打在针套内-抽动脉血后-针头套上针套-送检)。
3、对缺氧,氧饱和度低的病人给予储氧面罩给氧。
通过这两个月的学习,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断的学习医学知识,提高急诊抢救能力及对危重病人的护理,更好的为病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