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艺术鉴赏心得体会
1学习陶瓷鉴赏的心得体会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陶瓷鉴赏课,起初还以为这门课和考古通论的性质差不多,学习了之后才渐渐发现陶瓷鉴赏课比考古通论更有针对性。我们可以通过学习陶瓷的发展历程来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再破碎的瓷片上找到我们祖先留下的记忆。可以了解当时中国发展的进程。也不得不佩服我们祖先可以做出这些让后人感叹的旷世之作。
对于陶瓷我们可以将它分为陶类和瓷类。然而在当今社会中我们接触更多的是瓷器。不管是唐三彩还是青花瓷,无论是青瓷还是白瓷,它们都属于瓷器这一个大的总体。虽然它们所产生的朝代不同,用途也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都见证了一个朝代和一个朝代的兴衰。我们可以透过瓷器看到它那个年代的故事。当然我不仅认识了很多精妙绝伦的瓷器,还了解到中国古代窑厂有民窑与官窑之分,是一种大的分类。再往下细分,出现过的著名宋代的五大名窑:“柴、汝、钧、哥、定”以及越窑、泉州窑、德化窑、漳窑、龙泉窑、南宋官窑等青瓷窑口。
越窑是我国烧瓷历史最悠久的瓷窑之一,也是南方青瓷窑厂的中心。从汉代到宋代,在浙江境内的余姚、上虞、绍兴一带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瓷窑体系。由于这里当时是越州管辖,所以才简称为“越窑”。于是在越窑的影响下,江浙一带的制瓷业得以迅速发展。在以后的很多地方出现了烧造青瓷的窑厂,于是形成了我国早期最大的瓷器生产基地。
定窑在今河北保定一带,因为这一区域当时属于定州管辖所以就叫“定窑”。在北宋中后期,定窑被选为宫廷用瓷,身价大增。定窑与越窑不同之处在于定窑以白瓷为主,同时也烧制红、黑等其他名贵品种。当然定窑还有“北定”、“南定”之分。北宋之前,定窑的窑址在北方的定州,烧制的物品也被称为“北定”;当宋室南迁后,定窑的一部分被分到了景德镇,一部分到了吉州,产品称为“南定”。
钧窑创始于唐代,产地在今河南禹州,古代称为钧台,明代称均州。钧窑极其珍贵,民间存在很多说法都足以证明钧窑的珍贵。因为由于釉色相互交融而产生的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这也就成为了钧窑区别也其他瓷器的一大特色。
汝窑在今河南省汝州市,是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汝窑釉色温润柔和而且由于釉中含铁,于是烧制成品多呈现纯正的天青色。汝窑采用了南方越窑的釉色,同时又吸收定窑的印花技术,创造了印花青瓷的特殊风格。但是汝窑留下的传世品极少。
哥窑烧造的年代是南宋中晚期,产地是浙江龙泉。哥窑瓷器在色泽上有大的区分。釉质纯粹浓厚。并且有各种各样的纹饰,多姿多彩,所以哥窑所留传下来的瓷器中很多纹饰都惟妙惟肖。
柴窑是为周世宗柴荣的御窑。但是到现在为止我们都未发现柴窑的窑址。不过我们通过清代的《景德镇陶录》一书得到关于柴窑的评估,书中说:“滋润细媚,有细纹,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可见柴窑瓷器是多么的久不可得。
龙泉窑是位于今浙江省西南部龙泉市境内,以大窑村为中心,总面积约50.6万平方米。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
泉州窑是宋元时期晋江地区外销瓷器的重要产地之一。泉州窑产品中的壶胎较薄,器形较小,与其他地区不同,并且泉州窑以黑瓷产品为主,远销菲律宾等国。
德化窑位于戴云山下的德化县,它以其独特的瓷土原料,烧送工艺及配方,生产的白釉瓷名扬世界,并且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陶瓷生产体系。
漳窑瓷器早期的胎体较精细,但是很厚重,后期的胎体相对较薄且疏松,少见落款,有落款的都在底部。
器一直都是中国的代表。也只有瓷器可以这麽毫无争议的来代表中国,中国的发展,中国的繁荣兴衰。是通过对陶瓷的研究,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历史文化。瓷器上的花纹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比如社会的状况、人民是否安居乐业、当时统治者的兴趣爱好。小小的瓷器背后就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信息,我们通过这些信息我们看到了中国几千年的变化,看到了当时的社会,看到了我们的祖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看到了我们祖先烧制陶瓷的高超技术,每一件瓷器上的图案都栩栩如生,每次看到瓷器上的图案都会有种莫名的震撼,图案不仅优美还有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让人觉得每一件瓷器都是有灵魂的,仿佛它们在告诉我们发生在它身上的故事,告诉我们这几千年来中国发生的事。
通过陶瓷鉴赏我了解到了中国许多年的发展历史,这么多朝代,这么多位帝王,这么多传世珍品。每一件都是我们祖先呕心沥血之作,我们的瓷器在现在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我们应该感到十分自豪,因为我们的瓷器在国内甚至国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的CHINA在大写中是中国的意思,而变成小写的china就是瓷器的意思,所以可见瓷器对我们来说影响力是巨大的。身为中国人的我们当看到这些瓷器的时候应该带着一种对它的崇敬之情。是它们在朝代的不断更替中完好的保存了下来,带着那个朝代的历史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充实了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很多博物馆中都有很多瓷器,甚至在外国也有很多博物馆里都有我们中国的瓷器。可见瓷器对世界影响是有多大,也许当外国人看到瓷器的时候会感叹中国的神奇,也许正是因为瓷器才会有那么多人对中国产生偌大的兴趣。正是因为瓷器上优美的纹饰让他们感到神奇,为什么中国可以烧制出这么美丽的瓷器来,为什么瓷器上面可以有那么优美的纹饰。这里的文字都是我们现在需要好好学习的地方。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展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正是基于中国古代陶瓷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而引发的陶瓷传播之路,使得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物品被世界人民所喜爱,将中国和瓷器永远的结合在了一起。而现在我们正在为这个事业而奋斗,我们身为中国人而且是当代大学生,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就应该以为反顾的为之奋斗。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要好好的守护这些珍宝,这些祖先辛勤劳动的成果,让中国陶瓷的辉煌永流万代。
2中国古代陶瓷艺术鉴赏课学习心得体会
本学期初,我怀着一股激动的热情选报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鉴赏这门选修课。起初,只是对陶瓷美丽的花色、神秘的有色及精细的做工所吸引,对于陶瓷有关的其他知识相知甚少。然而,通过学习这门课,我对陶瓷、对中国文化都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英文名“China”最早就是从“陶瓷china”而来。由此便知,外国人对中国的认识也是从陶瓷开始,瓷器一直都是中国的代表,也只有瓷器可以这么毫无争议的来代表中国、中国的发展、中国历朝历代的繁荣兴衰。通过对陶瓷的研究,完全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历史文化。我所学的专业是对外汉语,即向外国人教授汉语。我们都知道,学习一门语言就是学习一方文化,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只教会他们学说汉语,也是需向他们传播我们中国的文化的。而中国的文化不仅仅表现在语言、饮食与风俗上,陶瓷更是反映中国历史与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在向外国人教授汉语传播中国文化时,陶瓷必定是重要的一个学习章节,因此就要求我们必须对陶瓷的产生与发展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不然怎么去向别人讲述,怎么去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陶瓷,了解中国呢?
之前我总认为年代久远的瓷器应该都会很旧,看上去老气横秋的。但是逐渐地,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开始接受老东西也会有跟新的一样的观念。从开始的一无所知,到现在对陶瓷有了大致的了解。水、土、火的碰撞,产生了绚丽多彩的陶瓷文化。陶瓷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而瓷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名的重要贡献,中国因此而拥有了“瓷之国度”的美称。
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会制造和使用陶器。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原始瓷。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东汉时期,终于成功烧制出成就的青釉瓷器。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初步发展,到了隋唐时期制瓷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面。青瓷以越窑产品质量最高,白瓷以邢窑产品质量最高。这时还出现了绞胎瓷、花釉瓷、秘色瓷等高级品类。我国的制瓷业进入第一个发展高峰期,创烧出了许多新的品种,由单色釉发展到多种色彩釉,装饰纹样繁荣复杂。著名的有“官、哥、汝、定、钧”等名窑。元代时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景德镇等地在白瓷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高温釉下彩品种——青花、釉里红瓷器普遍出现,成为中国瓷器史上又一里程碑。至明清时代,我国陶瓷业发展到了巅峰阶段,制瓷业以景德镇为中心,官窑制品穷极精丽,可以说是千年中国古代瓷器的高度总结与代表。青花瓷器是各种产品的主流,以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的水平最高,开辟了中国瓷器工艺的一个新纪元。彩瓷也发展到空前繁荣时期,嘉靖时期出现五彩,清代釉色品种更加丰富,如釉上蓝彩、墨彩、釉下五彩、金彩、粉彩、珐琅彩以及各种单色有釉。明清时期还出现了釉釉上下彩结合、半脱胎、脱胎瓷器等等新工艺。瓷器品类空前丰富,装饰手法与题材也达到空前繁荣。
至少在唐代,我国已开始大量出口陶瓷器。此后经宋、元、明、清各朝日益发展,长久不衰。从东海和南海通向东亚、东南亚、中西亚、非洲以及美洲的各条航线,无不见证了这一辉煌。陶瓷对中国及世界物质文明的重大影响,对人类精神文化的长期陶冶。分别从陶瓷的原料、工艺、器物、样式、窑厂等各个方面更加深入地认识了陶瓷的产生与发展。
从学习以上内容大略可以知道,中国古代瓷器与文化一以贯之地体现了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成就,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但是我觉得老师在讲这门课时还应在一些方面稍作改进:首先,希望老师的讲课方式能够更加生动一些;其次,希望老师能够将更多的只是通过课堂讲授出来,视频播放应该适当,不宜太多;最后,希望老师上课的时候能够适当地点几次名,这样可以有效的敦促同学们按时上课、学习。
3中国艺术陶瓷制作与鉴赏课学习心得体会
本学期初,我怀着一股激动的热情选报了艺术陶瓷制作与鉴赏这门选修课。起初,我是被陶瓷美丽的花色、外形,神秘的秞色及精细的做工所深深吸引,但是真正对于陶瓷有关的知识却相知甚少。然而,通过学习这门课之后,我对中国陶瓷的发展史、陶瓷的分类,鉴赏,制作工艺以及对中国灿烂悠久的陶瓷文化文化都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让我更加深深喜爱上了中国陶瓷,并为中国有如此独一无二的文化而深感自豪。
以前我便知道中国的英文名“China”最早就是从“陶瓷china”而来的。由此可知,外国人对中国的最初认识也是与陶瓷有很大的联系。陶瓷最早伴随着中国文化传向了西方。瓷器一直都是中国的代表,也只有用瓷器可以这么毫无争议的代表中国。通过对陶瓷的研究,完全可以反映出一个的历史文化特色。中国的文化不仅仅表现在语言、饮食与风俗上,陶瓷也是反映中国历史与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在向外国人传播中国文化时,陶瓷必定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章节,因此就要求我们对陶瓷的产生与发展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不然怎么去向别人讲述,怎么去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陶瓷,了解中国呢?
相信每个人素来都会对陶瓷有一种莫名的喜爱。起初,我喜欢陶瓷是因为其年代久远,优美造型,还有它们所承载的古老的华夏文化,当然,还有其高昂的价值!我觉得它们不同于其他的古代文物,它们就像美丽的淑女或英俊的绅士,散发着高贵的气息。现在所保存的古代陶瓷有明清的紫砂,有闻名于世的元代青花,也有珍贵无比的宋五大官窑瓷器,有盛唐的三彩,有汉魏的陶俑,有数量巨大的秦兵马俑……更惊人的是还有史前古陶。面对这些经历无数风雨的看似那么娇贵脆弱的古代陶瓷,让我怎么能不惊叹其年代之久远!看那色彩斑斓的唐三彩,看那素面朝天的越窑瓷,看那典雅宁静的青花瓷„„让我怎能不赞叹其造型之优美!每一件陶瓷都体现了她当时所处的环境,都表现了时代的文化,古老而漫长的华夏文化多少在陶与瓷的身上有所刻画!货币价值更不用说,一件元代“鬼谷下山”青花大罐拍得2.3亿人民币的天价,不能不使我这样的外行人瞠目结舌!然而,这些只能说是对陶瓷的浅显的认识,还只是美丽姑娘的外表,最多加上其身世!而对其内在的品质一无所知!
从开始的一无所知,到现在对陶瓷有了大致的了解。在课堂上,通过老师侃侃的话语,一件件各个历史时期的陶瓷穿过漫长的历史褪下了神秘的面纱,望着那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瓷器,我不禁惊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同时竟有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水、土、火的碰撞,产生了绚丽多彩的陶瓷文化,陶瓷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
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会制造和使用陶器。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原始的瓷。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东汉时期,终于成功烧制出成就的青釉瓷器。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初步发展,到了隋唐时期制瓷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面。青瓷以越窑产品质量最高,白瓷以邢窑产品质量最高。这时还出现了绞胎瓷、花釉瓷、秘色瓷等高级品类。我国的制瓷业进入第一个发展高峰期,创烧出了许多新的品种,由单色釉发展到多种色彩釉,装饰纹样繁荣复杂。著名的有“官、哥、汝、定、钧”等名窑。元代是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景德镇等地在白瓷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高温釉下彩品种——青花、釉里红瓷器普遍出现,成为中国瓷器史上又一里程碑。至明清时代,我国陶瓷业发展到了巅峰阶段,制瓷业以景德镇为中心,官窑制品穷极精丽,可以说是千年中国古代瓷器的高度总结与代表。青花瓷器是各种产品的主流,以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的水平最高,开辟了中国瓷器工艺的一个新纪元。彩瓷也发展到空前繁荣时期,嘉靖时期出现五彩,清代釉色品种更加丰富,如釉上蓝彩、墨彩、釉下五彩、金彩、粉彩、珐琅彩以及各种单色有釉。明清时期还出现了釉釉上下彩结合、半脱胎、脱胎瓷器等等新工艺。瓷器品类空前丰富,装饰手法与题材也达到空前繁荣。至少在唐代,我国已开始大量出口陶瓷器。此后经宋、元、明、清各朝日益发展,长久不衰。从东海和南海通向东亚、东南亚、中西亚、非洲以及美洲的各条航线,无不见证了这一辉煌。陶瓷对中国及世界物质文明的重大影响,对人类精神文化的长期陶冶。分别从陶瓷的原料、工艺、器物、样式、窑厂等各个方面更加深入地认识了陶瓷的产生与发展。
从上述陶瓷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历程看,它是辉煌的,璀璨的。美来自于生活,制陶者正是从表现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间接表现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绘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和风貌。举一个具体的例子,秦汉时期也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代陶俑以其完美的艺术形式,生动逼真的神态,深刻揭示了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不仅表明了我雕塑艺术现实主义传统的久远和我国古代制陶水平之高,并且还为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深沉雄大的民族风格。中国古代瓷器与文化一以贯之地体现了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成就,成为古人给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人民也逐渐关注起了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陶瓷文化,陶瓷也得以从少部分人之中回到劳动人民中间,这无疑有利于陶瓷文化的发展与创新,陶瓷文化本来反应的不就是生活的艺术吗,只有重回劳动人民之中,才能使它重新焕发生机,并永葆活力。
最后,我希望给老师提一点建议,希望老师以后上课的时候能够适当地点几次名,这样可以有效的敦促同学们按时上课、学习。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最后,谢谢老师本学期的授课,让我获益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