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菜单

六尺巷的来历作文

时间: 12-06 栏目:话题作文

1六尺巷的来历

清代康熙、雍正年间,桐城的张廷玉在京城做官。家人在桐城建相府时与邻居发生争执,彼此为三尺宅基地互不相让,官司打到县衙里。张家总管连忙送信给张廷玉,盼望他给县令写信通融。张廷玉见家书后,复诗一首寄回:

千里求书为道墙,

让他三尺有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谁见当年秦始皇?

总管接信后,深深领会张廷玉和睦礼让、豁达明理的胸襟,立即让出三尺地。邻居看见张家退让三尺,也随即后退三尺,两家不仅化解了诤讼,还为过往行人留下了一条六尺宽的通行巷道,大大地方便了邻里乡亲。

在兄弟分家、同事朋友财务往来时,更要礼让,因为是以德礼让,可以消弭许多纷争。如能常常这样做,你就在社会上建立了公信力,人们乐于找你共事,也就是事业发展的机会就多;你需要别人帮助办事时,也会有很多人拥护协助。可见:

礼让是自利利他的相处之道,是真正的双赢啊!更何况谚语常说:“量大福大”,以宽大的胸怀、礼让于对方,往往是后福无穷。而这种例子,在周遭仔细观察有太多、太多了。朋友们,我们不妨从己身做起,来验证“量大福大”的道理。

能真正懂得礼让的人,人生道路越走越宽……越广……

2六尺巷的故事

说是古代两家为了扩大自己家的面积,争相争夺相邻的土地,以至于两家伤了和气,谁也不愿意退后半步。

其中,一家主人的儿子在京城做当朝宰相,于是千里家书一封给儿子送了过去,要求处理此事。宰相立即给儿子写了一封信。儿子激动万分,打开书信一看,不禁火冒三丈,这叫什么信啊?

其实,家书的内容只有四句话: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儿子见信,顿时生气。本来让老爸为自己出出气,结果呢还要往后让他三尺。不过,转念一想也对。我老爸是当朝宰相,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说明做人品味高,有水平。

后来,把自己的墙往后让了三尺。

结果,邻居一看,当时就想:你有水平,你有胸怀,你有做人的高尚品质,我就没有了吗?那不太瞧不起人了。干脆,我也往后让三尺。两家都往后让了三尺,一个小巷就这样出现了。

这就是六尺巷的来历。

这个故事,说明了做事要求包容心、宽容心、忍耐心,才能达到和谐、和睦的境界。

3“六尺巷”的由来

在安徽铜城,有个“六尺巷”的故事。我很小的时候就听大人们说起过。

据说清朝中期,当朝宰相张英与一位姓叶的待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临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英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作诗劝导老夫人:

“千里家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母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在历史的烟波里,每一个人都是沦海一粟,没有什么是我们能独有的,我们只是匆忙的过客,最终要放下红尘中的一切归去。活着,何不看淡云清?一切争夺,不过浮云!“六尺巷”的故事告诉今天的我们要懂得礼让、共和睦,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经常遇上一些人,为不是事的事而争吵不休,非常疑惑不解,输了,赢了,又如何?退一步,海阔天空;多一分宽容,就多一分和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