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感动高中作文
1舌尖上的感动
妈妈出差的这几天,爸爸几乎带我吃遍了小区周围的餐馆。今天,我实在受不了了,便央求爸爸给我做一顿饭:“爸爸,我实在不想吃快餐了!求求您给我做一顿大餐吧!”看着我可怜巴巴的样子,爸爸心软了,当即决定要大显身手,给我做一顿爱心大餐!
第一道菜,是妈妈常做的可乐鸡翅。爸爸先是学着妈妈的样子,把鸡翅放进微波炉里解冻。爸爸常用微波炉热菜,所以这项任务完成得“一帆风顺”。看着爸爸麻利的样子,我放心地回房间做作业去了。不一会儿,厨房里传出了爸爸的吼声:“哎呀!怎么办?”我吓了一大跳,连忙冲进厨房,心想:不好!厨房里有情况!我的大餐不会泡汤了吧?”“怎么了?”一进厨房我就大声问道。爸爸见我来了,手忙脚乱地把锅扔进水池里,然后假装镇定地指着垃圾桶说:“你看,这鸡翅太滑了,我使劲地抓住它,它还是滑到了垃圾桶里,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看着一片狼藉的厨房,我顿时明白了,赶忙朝爸爸撒娇道:“爸爸,我要吃大餐嘛!”爸爸朝我吐了吐舌头,又从冰箱里拿了几个鸡翅,从头开始。
爸爸还真是锲而不舍,看来今晚的大餐我是吃定了!我高兴地回到了房间。
这一次,爸爸终于成功地将鸡翅下锅了。他满意地在围裙上擦擦手,转身择菜、洗菜去了。就在这时,又出状况了。煤气灶上的火开得太大,锅里的水又放得太少,就在爸爸哼着小曲择菜的时候,过了开始冒烟了……“糊了!”没有经验的爸爸顿时慌了手脚,猛地冲向灶台把火关掉,一不小心烫伤了手,打碎了酱油瓶,擦地时又不小心踢翻了垃圾桶……
正在看书的我听到厨房里乒乒乓乓的声音,赶紧跑去增援。厨房地上满是酱油和碎玻璃,爸爸看到我,尴尬地笑了笑,说:“小失误、小失误,你回房间去,等着吃大餐吧!”说着,爸爸满不在乎地朝我挥了挥手。我只好回到房间里继续看书了。
爱心大餐终于做好了,望着这一大桌子丰盛的菜肴,我刚想开口称赞,就听见爸爸感叹道:“你妈妈可真不容易,天天一个人做饭,以后咱……”话还没说完,家里的电话响了,爸爸按下免提键,妈妈的声音传了出来:“你呀,别老带着孩子出去吃,不卫生,没营养……”我和爸爸听着妈妈的劳动,相视而笑。
2舌尖上的感动
有些时候,总会被那些舌尖上的享受所感动。
母亲的味道·温
母亲做的菜精致可口,食材、调料都经母亲精心挑选准备,属尽心竭力之作。像那一盘如同海上蓬莱仙岛绿意葱茏的苋菜,入口爽滑脆嫩,仿佛在叶脉中还流淌着大自然碧色的鲜血;又如那皮质鲜软有弹性的鳝鱼;那淋满酱汁的白切肉……琳琅的菜肴在我脑海中盘旋,如今想起来真让人食指大动!此外,最令我称道的是她的煲汤,从鸽子汤到排骨汤,从鸡汤到猪腰汤,那种蒸腾着浓馥的香气,大朵的油花在汤汁上恣意起伏,炖出来的肉如同初融的雪,入口即化,又如同炽热的火,发散着炙人的热,使人每个毛孔吞吐温暖的气息……忽然想起母亲在餐桌对我说的话:“来,快来尝尝这汤,我可是熬了一下午呢!”霎时,我身体里涌动着一股想要落泪的温暖——
原来,母亲的味道不在手艺,而在火候。
父亲的味道·快
父亲做的菜多有油、荤相伴,常看见的是父亲在厨房做菜,却熏出了满屋子呛人的油烟。父亲最拿手的莫过于红烧和油炒的手艺,连最素的青菜也能涮上几层油,灯一照便“金光四溢”了。父亲最爱在做菜时翻腾一些新鲜花样,比如在炒蔬菜中放了生姜和蒜,又比如在鱼中下了花椒,不知这些发生了怎样奇妙的化学变化,有的美味新奇得令人咋舌,也有的古怪的忍不住喷出来。总而言之,父亲的味道:痛快、纯粹,而又充满着无尽的乐趣,哪怕是一些让人不敢恭维的作品。
父亲的味道,也许不讨人胃,却快人心。
外婆的味道·实
每当来到外婆家,那寂寥的天空仿佛也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外婆忙活着杀鸡煮饭,袅袅炊烟渲染了落霞铺遍的乡野,一直飘到很远很远。这个时候,院落里会设上一副桌椅,上面铺着略带生锈、但里面鸡汤几乎溢出的煲锅,香味会散很远,远到夕阳都被味道托起。于是,一家人便在濛濛的天空下,简朴的院落里,无拘无束地胡吃海喝。夕阳的残晖拂过脸颊,口腔中轻轻荡起了一种悠远的味道,简而大方,俗而不媚。那味道带着泥土、溪流、天空的的气息,正来自于眼前这派景象:远方如油画的麦田,谷堆旁肆意嬉闹的鸡鸭,高高傲立的香椿……那是一种充实、朴质的味道,恍如田园诗一般,恬淡幽雅。
外婆的味道,盛载的总是满溢的朴实与幸福。
总有些味道会使你感动,总有些感动凝而不散——就如同这味道一般。
3舌尖上的微感动
太阳把光芒洒向人间,将温度传递到叶梢;叶子把那份温暖化为养料,把能量传递给花朵;花朵将那动力化为恣意的美丽,将丰硕传递给果实;果实心满意足地坠入泥土,把希望传递给明天……食物传递的就是一份烟火袅袅而不绝的美好。
从前只是被舌尖上的中国里那醉人的色彩吸引,盐渍的醉蟹,一条好久才制成的火腿,鲜亮的颜色仿佛让人们隔着大荧幕都能闻到香气。但是深入其中才知道,美好的背后都有一个被手艺人传承的故事。
其中有一次讲了一对做面条的陕北老夫妇,住在黄土沟沟的窑洞里,不会做别的,就会做一手面条。为了制作地道而又筋道的面条,他们常常深夜轮班去翻、晾。一个特写镜头让我看到了老人脸上的皱纹,如春风吹皱了一汪水,瞬间让我觉得一碗面原来也有故事,原来也有沧桑。如今,面条多在现代化的大工厂里制作,美观,效率高。而手工面条费时,费力,利润低。但是老人不以为然:“机器做的面条有啥味道?”为了留住这份手艺,老人的子女就算有再大的事也要回家帮二老揉面团。正是因为有这份儿匠人精神在里面,我们才可以品尝到那么多有历史底蕴的美味啊!
那次回老家,乡亲送了我们一袋子野菜,蔫蔫的没有生气。可是妈妈将这袋野菜视若珍宝,在厨房里忙忙活活,端上来一盘蒸菜,拌上蒜泥和香油,尝起来有一种别样的清香。妈妈看着这菜的眼神儿,流淌着温柔的光,将它的历史娓娓道来。小时候村子里的人只有红薯啃,“无鲜肥滋味之享”。姥姥就常常下地挖野菜,给饥饿的儿女尝个新鲜。姥姥去世已是许多年,但妈妈仍然记得贫乏的年代姥姥做的家乡吃食。时至今日我才能品尝到从姥姥或者更早的前辈那里流传下来的食物,感受到亲情随血缘流传下来的美好。
谁说食物就没有情感和温度呢?只要大家用心去体会,你一定能品出其中与众不同的味道。焦黄的炸豆腐,鲜红的汤底,酸甜的招牌鲤鱼,亦或是一碗平淡的面条。传递一份唇齿飘香直抵舌尖,传递一份美好直达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