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农民收入倍增计划
我镇在市、区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靠政策和科技,充分挖掘农村土地、劳动力潜力,发挥城市和农村两个方面的优势,努力在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过程中,扩大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财富积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社会和谐进步。
其中,我镇赵北村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带领下,坚持科学发展,通过推进创业就业、提高保障水平、创新农民增收路径等措施,努力实现农民收入倍增计划。
一、总体目标
到2017年实现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3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482元,年均增幅15%。
二、主要举措
1、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强资源开发和资产运营,走生态环保、特色发展之路。出租村集体经营性用房,逐年提高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每个村民拥有15平米的经营用房,享受长期的租金收入。逐步建立资金稳定、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机制,增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
2、实行专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技能化、专业化工程,加强与镇劳动办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开展多种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扩大就业范围,促进农村劳动力从一产向二产的转变,实现农民工资性收入得到增长。
3、实行闲置房屋租赁,盘活资产。赵北村村民还迁到宝业馨苑小区后,几乎每家都有2套楼房,有的甚至有3套。将闲置的房屋租赁,每家每年都有5000—10000元之间的租金收入。
4、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土地整合后,本村18岁以上的村民全部由村里统一上缴了失地养老金保险,使年轻人无后顾之忧,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现在,赵北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月都可领到600元以上的的养老金。
5、大力支持农民自主创业。积极对创业农民进行创业辅导,提高农民自主创业能力,对农民返乡创业可按规定给予小额贷款贴息、生产经营设施补助和经营场所租金补贴等。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镇政府相关部门共同推动农民收入倍增计划任务分解、政策创新、工作协调和督查考核,确保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工作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强化政策支持。建立健全财政支农支出稳定增长机制,加大高效设施农业等专项政策资金投入,逐年提高财政对村级运转的保障水平,让财政资金更多地直接投向农民,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
三、是强化考核宣传。建立农民增收的分析制度、政策落实考评制度和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典型示范引导,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一、洋溪村基本概况
洋溪村位于枝城镇东3公里,全村版图面积9.7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小组、1287户、3760人、劳动力2200人。现有耕地1200亩,其中水田900亩,旱地300亩,农业以粮食、油料、生猪、水产、柑桔为主导产业。2011年,全村粮食种植面积达到3435亩,产粮达到1256吨。2011年完成经济总收入17250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9801元。全村有劳动力2200人,从事农业人员320人,其余大都从事第二、三产业。
村现有两委班子成员5名,实行交叉任职,在职后备干部一名。村总支下设三个党支部,全村党员120名。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加快经济发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柑桔1000亩,精养鱼塘150亩,年出栏生猪19400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3435亩,产量达到1256吨。已完成道路硬化15公里,晴雨路10公里,全村所有农户吃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有250多户用上了沼气清洁能源,安装太阳能近250户,有线电视覆盖了50%的农户,电话普及率90%以上,计算机普及率60%。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农民收入五年倍增,农民素质明显提高、乡风民风淳朴优化、社会和谐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党员干部带头发展、科学示范带动发展、经营能力引领发展、扶贫帮困助推发展为抓手,抢抓机遇,激活优势,大力引进项目,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把洋溪村建设成富裕、和谐、文明、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现状分析
(一)收入现状
2011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17250万元,农民纯收入9801元。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农户100户左右,年收入5-10万元农户350户左右,年收入2-5万元农户600户左右,年收入1-2万元农户140户左右,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农户50户左右。
(二)产业现状
1、粮食、油料、柑橘、生猪、渔业、花卉苗木为农业支柱产业。其中柑橘面积1000亩,5亩以上农户50户,柑橘产量1540吨,实现产值120万元。粮食种植3435亩,5亩以上80户,产粮1256吨。油料种植1100亩,产量160吨,产值近100万元。花卉苗木150亩,生猪年出栏19400头,养殖大户(100头以上)3户,年产值3200万元。精养鱼塘150亩,养殖10亩以上10户,年产量194.4吨,产值150万元。
2、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全村从事第三产业农户100户,从业人员300人,实现年收入500万元。
3、“打工经济”迅猛发展。2011年全村外出创业和务工人员1100人,占全村劳动力的50%,其中年收入在50万元以上12人,实现务工收入1600万元。
(三)发展分析
全村经济发展具有四大优势:一是交通和区位优势,我村紧靠洋溪集镇,北临长江,港口码头较多,南接枝柳铁路,东与松滋开发区相连,红东公路、宜华一级路横贯我村中心地带。发展潜力和空间较大。二是土地资源优势,版图面积9.7平方公里,人口居住分散,闲置和未被综合利用土地多。三是生态环境优势,长江流域、丘陵地貌,林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山清水秀、环境宜人,适合发展第三产业。四是社会环境优势,维稳工作扎实有效,治安形势良好,和谐稳定,安定团结。
全村经济发展也存在一定劣势,主要表现在:一是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遇干旱少雨或特大暴雨等极端气候,对农业生产,特别是农业产业的发展会产生一定影响。二是少部分农户缺资金和技术,增收致富能力不足。三是公路和水利等基础设施仍需不断完善。
四、总体规划
(一)总体目标
经过五年努力,到2015年底,力争全村工农业总产值实现2.376亿,人平纯收入突破2000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30%,农民人平纯收入年均增长20%。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0万元。农村劳动力转移达到1300人,年均增加100人。新增劳动力技能培训率达80%以上,力争全村90%以上农村家庭中有一名以上有文化、会经营、懂管理的新型农民。
(二)总体方案
1、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打造“主导产业功能区”。以二、三、四、五、六、七组为中心,围绕粮食、柑橘、生猪、渔业、花卉苗木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扶持壮大产业专业合作社,不断增加合作组织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到2015年全村90%以上的农户加入合作组织。
2、建设“柑橘精品园”。依托全村现有的柑橘种植户,以村柑桔场为中心,以二、三、四、五为重点,建柑橘精品园300亩,至2015年产量突破3000吨,实现产值200万元,户平增收1000元。加大科技服务力度,培养种柑能人100人。打造本村精品柑橘品牌。
3、建设“花卉苗木示范区”。以二、三、四、五组为中心,至2015年全村花卉苗木种植达到300亩,全村种植农户50户,实现产值450万元,引导农户由分散粗放发展向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发展,畅通销售环节,实现持续增收。
4、建设“生态养殖小区”。以二、三组为中心,支持和鼓励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基地,到2015年养殖大户增加到10户以上,至2015年全村年出栏生猪30000头,实现产值4500万元,水产养殖150亩,收入达到150万元。
5、着力发展第三产业,打造“第三产业特色群”。利用集镇及交通优势,重点培育发展旅游休闲业、餐饮服务业、物流运输业等第三产业,形成具有特色的第三产业群。2012年计划新增5家,至2015年全村第三产业突破100家,实现产值1500万元,人均增收1100元。
五、工作措施
1、党员干部引领发展。充分发挥村党总支、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将党员干部引领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带动农业生产、农户家庭自主经营增收相结合的方式。二三产业发展主要由村“两委”集体负责,分别由村主职干部主抓。柑橘、花卉苗木、水产、生猪产业分别由村干部中4名成员负责。村每年对党员干部牵头负责情况进行目标责任制考核,强化责任意识,形成发展共识,并将工作实绩作为村干部报酬考核和核算的重要依据。
2、科学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将一级路两侧政府规划范围外的土地调整为非农用地,为引进企业落户,发展二三产业创造条件。村筹措资金配套基础设施,为企业发展和村民就业提供良好的条件,为农民收入倍增奠定基础,增强后劲。
3、全力招商引资,促进快速发展。充分利用本村交通区位优势,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增收的支柱,实行全民招商、班子成员人人招商,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作的重中之中,力争每年引进1至2家企业落户。
4、加大科技信息服务力度。一是加强信息服务。充分利用广播、短信、互联网等平台为农民提供生产发展、市场行情和产品销售信息,指导外出务工就业。二是加强科技服务。依托市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加强农民技能和就业培训,年新增就业人员100人以上。每年聘请专家在村实施柑橘、花卉苗木、生态养殖等主要产业的专业知识讲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实现农业品牌化的目标,按照“强化基础,壮大产业,创新品牌,带民增收”的发展思路,创新机制,促进农业品牌化,以品牌闯市场、增收入。
二、倍增目标
到2015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达26500元,年均增长15%。主要预期指标,即农业收入达到288万元;畜牧业收入达到188万元;工业收入达到276000万元;建筑业收入1980万元;运输业收入达1100万元;第三产业收入(商、饮、服务业)达到3500万元;其它收入达到350万元。
三、增收措施:
1、开展农民创业行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形式培训,引导农民在
优势特色产业链和生产协作中找准创业项目,开拓经营业务,创造条件将创业服务向行政村延伸,不断提高农民创业成功率,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和促进增收的作用。
2、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强化以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为重点的职业技能培训,实施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获证奖补”制度,指导企业形成以农村务工人员为重点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3、发展现代农业致富农民。始终抓好现代农业基础建设,把全村农业综合性园区和专业园区打造成为农民收入倍增的示范区,增强农产品交易市场的物流储运、市场调节等功能,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在农民增收中的基础性作用。
4、突破农村改革激发增收活力。加快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稳步提高农民入社率,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