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一、在理念上的转变。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下六个理念: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得需求;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标准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些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二、在内容方面,我发现:
1、科学课的主要内容,不仅综合了自然课的主要内容,还增加了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对人体自身的认识、环境保护教学内容。这样做更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
2、科学课程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课程中的内容更注重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符合儿童兴趣和需要的学习内容。尤其是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获取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形式,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在教学各方面的转变。
1、在上课时,教学方法根据课堂上出现的情况,灵活多变的运用;教学环节随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由于文本提供的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很强,在备课时,我充分想到可能发生的情况,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时间。所以,在备课时,我不仅考虑到文本的内容,还考虑到文本延伸到的内容,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查阅资料,以防上课时出现过多的学生质疑,而自己却不知怎样回答的情况。
3、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创设开放性课堂。有的学习内容,实践性非常强,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因此,教学过程不能仅仅在课堂上,需要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搜集材料、合作探究、从中获取知识。而在课堂上,只是汇报交流结果。如铁的生锈。
4、不断总结经验,进行教学反思,始终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进步成长,促使学生学好科学课的积极性。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许多困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想方设法解决。如:如何大面积地提高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更好地搞好小组合作的效果等等。在科学教学的道路上,我将继续努力,争取更大更多的收获。
这个学期我第一次教六年级科学,刚开始对知识点了解不够深刻,上课时自己都讲解不清。面对这种情况,平时不喜欢上网的我,必须要上网查资料,认真备课,经过一个阶段的科学课的教学活动,对六年级科学课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认为教师首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采取更适合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从而使学生建立科学的概念。爱科学,学科学。以下我就课堂教学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在科学课中则表现为学生先提出问题与猜想,然后通过亲自观察,实验、讨论得出结论,学得知识,并在此过程中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实验方法、领略科学的人文精神。所以,科学的课堂是学生的。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并对学生的研究结果给与尊重和肯定。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二、在课堂上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但教师却不是个旁观者。教师对整个活动应予以指导,给与适当调控。在活动前,教师应讲解活动注意事项,提出研究问题;活动中,教师应作为一名参与者进入学生的活动里,并要了解各组学生的活动进程;活动后,教师应组织学生有秩序的讨论总结。总之,教师既不能占据课堂,又不能成为课堂上的摆设。做学生的引路人。
三、要鼓励学生敢问,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题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对于学生的每一个回答,教师都要给与适当评价。这个评价其实是多元化的,可以是一句鼓励的话语,可以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还可以是一下轻抚。切忌语言单调,一味的“你真棒”学生就会听之无味了。除此以外,评价的语言还要简单得体,不可啰嗦。像我总是怕学生听不清楚其他同学的发言,总喜欢把学生的发言再重复一遍,再给与评价,这样就十分啰嗦。不但其他学生的听课效率降低,还浪费了课堂时间,而有效的评价却没有做到位。注意到这一点,就使我整个课堂的评价体系完善了很多。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了。
四、要注意引导学生会问,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由易到难,逐步上升。有进步时,及时表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要培养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以及活动后的讨论、汇报、总结,这些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纪律为课堂保障。要做到,自主探究有秩序,自由发言却不乱。尤其是学生在汇报研究结果的时候,一定要让所有学生都能认真听,认真想。这就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适时的课堂纪律调控,保障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交流氛围。气氛活跃而不乱。
当教师难,当一个好教师更难,我觉得作为一名科学课的教师,应该时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每一节课,认认真真备好每一节课,弄清每一个知识点,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体验、探究的过程,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做为一个刚教科学的我,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应该多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不断的完善自己。
上课之前我表演小魔术 “向上走的戒指”,引出“重力”,让学生回顾任何物体都会受到一个向下的力,进而在本课堂的导入中,我故意让一个身材娇小的女生搬一桶纯净水到高处,引出难题,学生们很容易想到利用木板搭一个斜坡来帮助女生解决难题。在经历了将水桶直接提到高处和沿着斜面运到高上,结合该名女生的体会,学生们直观形象地发现前后两次搬运水桶所花的力气是有区别,结合生活经验,教师点出课题:斜面。他们会进一步思考:斜面应该是有省力的作用。学生们的思考,猜测,质疑,正是本堂课行进的基础,本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对“斜面”提出问题,假设问题,进而设计展开实验,通过数据,使学生了解斜面的作用,了解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有何区别。
本课的两组实验设计,没有太大的难度。学生比较容易就能设计出实验方案,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严格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认真记录实验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得出结论。但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小组进行“斜面的作用”实验时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如动手能力的制约、时间的制约等,常常导致实验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不能达到人人参与,降低了实验的有效性,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同时也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如何才能使“斜面的作用”实验变得更为科学、实用、有效?经过一番思考我决定自己制作一个简单实用的自制教具,能让学生方便快捷地操作使用,使学生人人都能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实验来直观地感受到“斜面的作用”实验的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
于是我想到用门铰链将两块桐木板结合在一起,通过桐木板的角度变化,让学生自己快速方便地制造出不同坡度的斜面,学生可以通过小车和弹簧测力计,在斜面上测量不同坡度的斜面导致的力的变化,简单明了、直观形象。学生使用自制教具,每个人只需简单的操作过程就能直观形象地观察到不同坡度的斜面对力的影响,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的自制教具,节约了宝贵的教学时间,以一小组4名学生为单位,每个学生通过本教具所花费的实验时间大约为3分钟,整个小组的实验时间大为节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同时满足了人人动手参与、人人有收获的教学目的。
学生利用自制教具实验后,对斜面的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我了解到学生已经在数学课上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所以我又利用excel表格,将全班的实验数据利用不同颜色制成条形统计图,通过观察条形统计图,学生对全班各个小组的数据一目了然,直观地认识到了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顺着这股“东风”,再让学生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是一个难点。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讨论、思考、发现,找找生活中各种斜面的应用。对于螺丝钉是一种斜面的应用,学生更多的是通过感性认识得出结论,通过先小组观察螺丝钉的实物,认识“螺纹”的构造,再观看教师准备的“自制螺丝钉”,通过观察和把玩“自制螺丝钉”,他们直观形象地看到斜面原理在螺纹上的应用了,认识到斜面的变形。在此基础上认识盘山公路的斜面原理就变得更为方便。
本堂课我前期进行了充分的材料准备,学生们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活动,才会深刻认识到斜面的作用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正所谓生活之中处处有科学。相信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他们不但对“斜面的作用”有了充分的认识,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也会更为浓厚,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也会更加关注。
回顾本堂课,我觉得自己在材料准备、课程整合、课堂设计等方面的工作是比较充分的。但是在指导学生探究方面,还没有完全放开,虽然有“生本”的理念意识,但总是担心学生在设计和操作的时候不够规范,不够科学严谨,有的时候没有放心将课堂交给学生,老师指导地过于细致繁琐,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还不够多。
《使用工具》是本学期的第一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好这一课,将对孩子今后科学课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既然教学的内容是“使用工具”,那就让学生亲自体验使用多种工具的过程,在使用中培养兴趣,在使用中掌握技能。
1、工具的准备通过“学生自带”加“就地取材”,不要小看简单的准备过程,让学生参与课前材料准备很有意义。学生参与材料准备,可以让学生更完整地参与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来。科学探究从提出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其中课前的准备无疑是解决问题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在参予材料准备的过程中,想方设法,通过个人、通过家长、通过网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课前准备也是一种责任,作为小组的一员,个人材料准备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小组在课堂上实验效果。材料问题解决了,孩子拥有螺丝刀、剪刀、锯子、镊子、木工刨、卷尺、尖嘴钳等十多种工具,数量多,完全能满足四人小组的使用。有了那么多可以动手操作的工具,学生的兴趣自然就高涨了。
2、“选用什么工具好”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此项活动,要求学生选用合适的工具将铁钉、螺丝钉、图钉从木头里取出来。开课不久我就抛出了一个个问题“老师遇见了麻烦,要把铁钉、螺丝钉、图钉从木头里取出来。该怎样取?用什么工具最省时、省力、对木头的破坏最小?”孩子们在注意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纷纷动手操作。操作过程中螺丝钉有“一”字和“十”字螺丝钉,而给小组提供的螺丝刀只有一字螺丝刀或十字螺丝刀其中一种,我故意制造些困难麻烦,让孩子更深入了解“选择合适的工具来干活”的重要性,并在活动中,通过不同小组间的借调工具,来加强组与组之间的合作配合。不过,在进行这两项活动中,有部分小组的同学为了偷懒,用榔头将螺丝钉拔出木头,我强调这种操作虽然完成了任务,但有其缺点。此时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孩子发现并归纳出其缺点。孩子思维活跃,积极发言归纳出一下内容:一是会减少该枚螺丝钉的承重能力。二是虽然省时但是费力。三是对木头的破坏比较大。综上所述这种方法在生活中实际操作应用时不可取。
总体而言,本学期的第一课还是能够较好地实现激发学生学趣,培养技能,达成了为后续的教学活动作好铺垫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目前我国能源所面临的危机,人类为什么研制开发新能源,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相比较,有什么特点。这些新能源对于人类发展有着怎样的作用。
课前教师搜集了大量的常规能源在生活中使用的情况,通过分析信息、解读数据的方法让学生进行研究性的小组学习,学习交流中学生不仅会看图、会分析数据,而且能从中找出开发新能源的原因,得出结论,并且用自己的话总结和概括出来。教师运用适当的点拨和指导,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释现象的能力。板书的设计有层次感,层层深入的让学生感知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条理清楚、层次清晰。最后,适当的出示未来人类还会开发哪些新能源。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随着能源危机日益临近,新能源已经成为今后世界上的主要能源之一。
课上,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例如,资料一的信息图没有充分挖掘好,其所隐含的内容没有完全的利用,学生自己的分析仅停留在表面上,教师此时应该适当的引导和及时的追问,使学生能深层次的发现统计表上的问题,做到精心的探究,高效的课堂。再如:教学中,教师放过了一些可探究之处,对于生成的一些问题把握不到位,使得课堂的某些环节浮在面上,稍嫌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