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时间: 02-19
栏目:反思
篇一: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给课程注入了新的生机,给教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的《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为化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化学教学正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生巨大的变化,广大的化学教师响应积极,他们认真理解新的化学课程观,学习新教材,逐渐树立起了新的化学教学观。
通过几个月的新课改实践,我们有许多体会和反思,现总结如下:
一、对化学新教材的认识新教材用先进的化学科学知识充实了化学教材,加强了化学与人们关心的课题,如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等的融合与渗透,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产、生活入手,用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元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其形成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学会用化学的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特别突出了以下几点:
1、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新教材将“科学探究”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化学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探究过程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进行科学探究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通过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讨论与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来实现的。
2、突出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化学推进了现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对人类解决当前面临的环境、资源、粮食危机、人类健康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提供了可能的途径。新教材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有目的地介绍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建设中所用到的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为学生提供了他们比较熟悉的情境素材,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验到学有所用,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与兴趣,使学生能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强化了实验的探究性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更多的实验知识与技能,化学实验不再是简单的训练某个技能或验证某个知识。同时新教材不再划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而是留有一定的空间让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实验创设学习情境,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动手动脑,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4、加强了科学与人类精神的渗透与融合新教材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教育的同时,渗透了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责任感等人类精神文明的教育,使科学知识与人文内容相联系,达到了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如“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的教学,以此引导学生关注资源、环境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九年级化学教材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随着课堂程改革的深入,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新教材已经用于课堂教学。在新教材实施过程中,教师们普遍认为:这套教材体系全新、图文并茂,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鼓励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但在教学中也面临着许多疑难和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新教材改变了传统的编排模式在以往的化学教材中,每个概念的出现是循序渐进的,让学生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新教材有的概念是先让学生感知,再逐步掌握。如氧化物这个词在单质,化合物之前出现了,并没有下定义如P2O5、AL2O3、SO2等是氧化物,可以让学生去领悟什么样的物质是氧化物。但教学起来确实有困难,因为学生不知道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同时,在学习元素概念之前,又出现了单质、化合物。我们许多教师在元素的概念教学之后再重新系统学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物质的性质中关于物理性质的定义学生难以理解,因为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就能表现出来的”学生感到茫然,我觉得可以在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后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对比教学。教材淡化概念教学意图是好的,但实际操作起来困难多。
2.教材中知识阐述太简略纵观全书,课文中的知识阐述简略。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需要拓展的地方不少,如化学式的书写方法,新教材中没有讲单质化学式如何写?含原子团的化学式书写方法,读法等应适当补充,不然,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就感到处处有困难。
3.实验条件影响化学教学“活动与探究”较多,教材中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没有分开,许多实验现象,结论应让学生在实验中得出。我们绝大多数学校都是农村学校,办学条件都较差。有的实验缺药品,仪器、还有许多学校没有实验室。上好一节化学课很困难,我们有的教师只有因陋就简,仪器用生活中的用品代替,没有实验室就把实验搬到教室里去做,这样,无形之中就增强了教师的工作量,当然,有的教师就只好讲实验,这显然与新课程要求是相违背的。有的实验操作困难,如粉尘爆炸实验,现象不明显;加热过氧化氢制氧气时,若用医院消毒的双氧水,带火星的木条就不会复燃,究其原因是过氧化氢浓度低了或气体含水太多。教材40页的探究实验所选红砖颜色要红,并要研得很细效果才明显。学生实验能力比较低,活动时间不易控制,“活动与探究”课常常不能按时完成。
4.习题和教辅与教材要求不完全一致第五单元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习题中有的化学反应在前面从来没有出现过,(如锌与稀硫酸、稀盐酸的反应),这些化学反应方程式是否应该在这一阶段让学生掌握?在学生刚开始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就在习题中出现不会写的化学式和化学反应,让学生根据该反应计算,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许多教师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只好教给学生,不知是否恰当。教辅资料与教材也不完全一致,有的照搬过去的习题,有的难度过大。
5.有些课堂华而不实 教师把新课程要求的师生对话,庸俗化为一般的问答,课堂上一问一答表面上很活跃,实质上是利用提问的方式给学生“灌”;有的教师把传统的“满堂灌”变为了“满堂问”,如“知不知”、“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没有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把很好的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从而大大降低了知识的能力价值;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夸奖而夸奖”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有的教师便不管学生表现如何,一味地表扬,这样对学生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因为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起不到激励的作用;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片面追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以及过程都没有认真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时间又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教师就要求结束,教师在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而是一个仲裁者,教师只是按照事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这是点型的应付式、被动式讨论。
从以上可以知道,在新一轮课改中,我们每一位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发展,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在新课程的实践中,实现“双发展”。
篇二: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
化学中考分数为60分,比起其他学科来说,比例偏低了,所以现在的学生非常不重视化学,觉得这只是一粒芝麻,和其他的西瓜比起来实在是微不足道。表现出的问题是学生积极性不高,有轻视的倾向。在加上化学是文理综合较强的学科,有性质、反应规律、化学用语、基本操作等多方面内容需要记忆,且化学用语、分子、原子等内容的学习又是难点,不易较快的掌握。面对此情,我感觉到压力好大。为提高中考成绩,必须想办法,经过认真反思,决定在复习中从以下以几点入手:
一、晓知以理,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这是重中之重,只有学生愿意学习,后面的计划才能实现。
二、复习中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拼命赶进度不可取。
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单元课题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
三、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近几年化学试题中出现科学探究内容,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四、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近年试题涉及环保等社会热点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近年逐步加强。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五、对难点内容加强练习
化学基本概念都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得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定律、规律、原理和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都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精辟性和科学性。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课题中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把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让学生把握好基本概念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1、概念中要害的词语一定要讲解到位
为了深刻讲解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重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熟悉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也就是说,单质和化合物应该在纯净物的范畴内进行区分,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定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轻易错将一些物质如氧气、臭氧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2、概念的内涵一定要剖析到位
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一定要进行剖析,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3、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一定要练习到位
有些概念,是概念中包含概念,学生对这样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是有一定困难的。这就要从两个概念的相互关系的着重练习做起,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假如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要害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进行化学概念的复习中,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词、句子以及相关特征,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和增强学习能力都是大有帮助的。
六、强化教学过程的相互学习、研讨。
经常与老师及时进行交流,精选习题提高课堂效率。在习题处理上:
1、选题要有代表性和启发性
化学习题不在多,而在精。精的标准就是习题类型要全面,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针对重点。选题的启发性是指选取的习题材料要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潜在水平出发,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指导、启发和激发作用,将设计好的一系列问题,作为思维的路标,引导学生循着符合逻辑规律的方向进行思考,质难问疑、创造提问和答疑的民主气氛,从而提高学生独立进行探索的思考能力。
2、以点带面,突出思路教学
在习题课教学中,重视题意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通过审题,让学生弄清每类习题与哪些概念、理论、公式和哪些物质的性质有关,进而找出解答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然后根据习题特点,找出解题的要害,从而形成正确的思路和解题的方案,把握解题方法,并能列出解题格式,要点和注重事项。如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一般思路为:⑴审析题意。从中找出已知和求解的关系。⑵列已知,设未知。⑶列出比例式、求解。⑷写出答案并验算复核。
3、要重视习题课的反馈纠正
习题课教学中,对学生习题中出现的范例和错例应及时整理,并反馈给学生。如解题中的简捷思路、方法和技巧,笔答题逻辑的严密条理清楚,通过讲评,介绍给其他学生,有利于推广交流,启迪思维。使学生熟悉到解任何题目,把握必要的知识是基础,间接新奇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不容忽视,从而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通过对错例的分析讲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理解为什么会出错,从而对症下药。对错误严重的,还可以进行面批、面改,给予个别辅到,便于因材施教。
4、突出化学计算
化学计算在中考中约有10分(最后一题计算题和选择题中的化学式计算),也是学生今后从事农业生产和继续学习及从事科学实验研究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它能使学生从量的方面理解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把握化学计算的技能和培养一些能力,因此在化学课教学中我有突出了计算习题的教学。
七、加强实验教学。
中考试题中,实验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也是学生易失分点,此类型题应引起了我们老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学及复习中加强了这一部分的力度,引导如何审题、实验设计方案,收集相关题型加强训练。
以上是我在教学上的一些体会,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有收获。
篇三:九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反思,或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那么,我们应如何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呢?
1、传统数学教学的反思
传统数学教学实践中,由于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偏差,往往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忽视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重教而不重学生,如讲细讲透、面面俱到、滴水不漏的教学表演,往往就被认为是一节好课;(2)重管教而不重自觉,如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学生的自我调控、独立判断;(3)重统一而不重多样,如学生几乎没有可能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或自行规划、安排学习进程,教学要求强求一律,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得不到承认;(4)重传授而不重探索,如将学生视为承受知识的容器,教学中一味填鸭灌输、包办代替;(5)重继承而不重创新;(6)重结果而不重过程;(7)重考试成绩而不重全面发展……这一切不仅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业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主体性发展,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也必将影响到社会发展。
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是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也是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接受”、“适应”已有的和既定的一切,也要使他们具有改造和发展现存社会及现存自我的能力。弘扬和培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学民主,强调自我激励,强调学会学习,将使学生获益终身。
2、数学学习中的“思”与“问”
很多学生认为数学抽象,难学,但又一时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有的同学认为,只要上课认真听讲、课下仔细看书,平时多做些题就能把数学学好,他们也试着这样去做了,可是效果并不理想,那是为什么呢?我想忽视了“思”与“问”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充分指出了学与思的辨证关系。告诫大家在学习中要重视积极思考,才会有收获。数学课程并不是记住几个概念,几条结论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仅仅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不是看懂的,也不是听懂的,是想懂的。数学内容来源于自然现象及生活实践,是研究自然规律的;题型灵活多变,必须深入理解,弄清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这需要有较好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数学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等。
学习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正确的处理好“思”与“问”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进步,没有问题就没有提高。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地思考,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思”中进步,在“问”中升华。
篇四:九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所授课程的一种补充。再完美的课堂教学或多或少都会留下这样、那样的缺憾。好的课后反思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画龙点睛之作用。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教师的授课必先确定教学内容是什么,重点、难点如何把握,时间和内容如何合理的分配。但在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深度与浅度相差悬殊,师生互动交流并非融洽,教法与学法相脱节的现象发生。通过对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反思,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可对下一知识点的教学产生催化的作用。
新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给课程注入了新的生机,给教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的《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为化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化学教学正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生巨大的变化,广大的化学教师响应积极,他们认真理解新的化学课程观,学习新教材,逐渐树立起了新的化学教学观。
通过几个月的新课改实践,我们有许多体会和反思,现总结如下:
一、对化学新教材的认识新教材用先进的化学科学知识充实了化学教材,加强了化学与人们关心的课题,如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等的融合与渗透,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产、生活入手,用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元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其形成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学会用化学的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特别突出了以下几点:
1、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新教材将“科学探究”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化学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探究过程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进行科学探究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通过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讨论与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来实现的。
2、突出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化学推进了现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对人类解决当前面临的环境、资源、粮食危机、人类健康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提供了可能的途径。新教材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有目的地介绍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建设中所用到的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为学生提供了他们比较熟悉的情境素材,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验到学有所用,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与兴趣,使学生能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强化了实验的探究性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更多的实验知识与技能,化学实验不再是简单的训练某个技能或验证某个知识。同时新教材不再划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而是留有一定的空间让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实验创设学习情境,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动手动脑,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4、加强了科学与人类精神的渗透与融合新教材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教育的同时,渗透了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责任感等人类精神文明的教育,使科学知识与人文内容相联系,达到了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如“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的教学,以此引导学生关注资源、环境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九年级化学教材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随着课堂程改革的深入,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新教材已经用于课堂教学。在新教材实施过程中,教师们普遍认为:这套教材体系全新、图文并茂,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鼓励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但在教学中也面临着许多疑难和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新教材改变了传统的编排模式在以往的化学教材中,每个概念的出现是循序渐进的,让学生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新教材有的概念是先让学生感知,再逐步掌握。如氧化物这个词在单质,化合物之前出现了,并没有下定义如P2O5、AL2O3、SO2等是氧化物,可以让学生去领悟什么样的物质是氧化物。但教学起来确实有困难,因为学生不知道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同时,在学习元素概念之前,又出现了单质、化合物。我们许多教师在元素的概念教学之后再重新系统学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物质的性质中关于物理性质的定义学生难以理解,因为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就能表现出来的”学生感到茫然,我觉得可以在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后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对比教学。教材淡化概念教学意图是好的,但实际操作起来困难多。
2.教材中知识阐述太简略纵观全书,课文中的知识阐述简略。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需要拓展的地方不少,如化学式的书写方法,新教材中没有讲单质化学式如何写?含原子团的化学式书写方法,读法等应适当补充,不然,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就感到处处有困难。
3.实验条件影响化学教学“活动与探究”较多,教材中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没有分开,许多实验现象,结论应让学生在实验中得出。我们绝大多数学校都是农村学校,办学条件都较差。有的实验缺药品,仪器、还有许多学校没有实验室。上好一节化学课很困难,我们有的教师只有因陋就简,仪器用生活中的用品代替,没有实验室就把实验搬到教室里去做,这样,无形之中就增强了教师的工作量,当然,有的教师就只好讲实验,这显然与新课程要求是相违背的。有的实验操作困难,如粉尘爆炸实验,现象不明显;加热过氧化氢制氧气时,若用医院消毒的双氧水,带火星的木条就不会复燃,究其原因是过氧化氢浓度低了或气体含水太多。教材40页的探究实验所选红砖颜色要红,并要研得很细效果才明显。学生实验能力比较低,活动时间不易控制,“活动与探究”课常常不能按时完成。
4.习题和教辅与教材要求不完全一致第五单元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习题中有的化学反应在前面从来没有出现过,(如锌与稀硫酸、稀盐酸的反应),这些化学反应方程式是否应该在这一阶段让学生掌握?在学生刚开始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就在习题中出现不会写的化学式和化学反应,让学生根据该反应计算,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许多教师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只好教给学生,不知是否恰当。教辅资料与教材也不完全一致,有的照搬过去的习题,有的难度过大。
5.有些课堂华而不实 教师把新课程要求的师生对话,庸俗化为一般的问答,课堂上一问一答表面上很活跃,实质上是利用提问的方式给学生“灌”;有的教师把传统的“满堂灌”变为了“满堂问”,如“知不知”、“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没有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把很好的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从而大大降低了知识的能力价值;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夸奖而夸奖”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有的教师便不管学生表现如何,一味地表扬,这样对学生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因为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起不到激励的作用;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片面追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以及过程都没有认真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时间又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教师就要求结束,教师在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而是一个仲裁者,教师只是按照事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这是点型的应付式、被动式讨论。
从以上可以知道,在新一轮课改中,我们每一位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发展,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在新课程的实践中,实现“双发展”。
篇二: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
化学中考分数为60分,比起其他学科来说,比例偏低了,所以现在的学生非常不重视化学,觉得这只是一粒芝麻,和其他的西瓜比起来实在是微不足道。表现出的问题是学生积极性不高,有轻视的倾向。在加上化学是文理综合较强的学科,有性质、反应规律、化学用语、基本操作等多方面内容需要记忆,且化学用语、分子、原子等内容的学习又是难点,不易较快的掌握。面对此情,我感觉到压力好大。为提高中考成绩,必须想办法,经过认真反思,决定在复习中从以下以几点入手:
一、晓知以理,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这是重中之重,只有学生愿意学习,后面的计划才能实现。
二、复习中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拼命赶进度不可取。
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单元课题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
三、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近几年化学试题中出现科学探究内容,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四、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近年试题涉及环保等社会热点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近年逐步加强。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五、对难点内容加强练习
化学基本概念都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得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定律、规律、原理和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都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精辟性和科学性。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课题中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把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让学生把握好基本概念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1、概念中要害的词语一定要讲解到位
为了深刻讲解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重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熟悉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也就是说,单质和化合物应该在纯净物的范畴内进行区分,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定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轻易错将一些物质如氧气、臭氧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2、概念的内涵一定要剖析到位
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一定要进行剖析,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3、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一定要练习到位
有些概念,是概念中包含概念,学生对这样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是有一定困难的。这就要从两个概念的相互关系的着重练习做起,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假如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要害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进行化学概念的复习中,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词、句子以及相关特征,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和增强学习能力都是大有帮助的。
六、强化教学过程的相互学习、研讨。
经常与老师及时进行交流,精选习题提高课堂效率。在习题处理上:
1、选题要有代表性和启发性
化学习题不在多,而在精。精的标准就是习题类型要全面,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针对重点。选题的启发性是指选取的习题材料要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潜在水平出发,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指导、启发和激发作用,将设计好的一系列问题,作为思维的路标,引导学生循着符合逻辑规律的方向进行思考,质难问疑、创造提问和答疑的民主气氛,从而提高学生独立进行探索的思考能力。
2、以点带面,突出思路教学
在习题课教学中,重视题意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通过审题,让学生弄清每类习题与哪些概念、理论、公式和哪些物质的性质有关,进而找出解答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然后根据习题特点,找出解题的要害,从而形成正确的思路和解题的方案,把握解题方法,并能列出解题格式,要点和注重事项。如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一般思路为:⑴审析题意。从中找出已知和求解的关系。⑵列已知,设未知。⑶列出比例式、求解。⑷写出答案并验算复核。
3、要重视习题课的反馈纠正
习题课教学中,对学生习题中出现的范例和错例应及时整理,并反馈给学生。如解题中的简捷思路、方法和技巧,笔答题逻辑的严密条理清楚,通过讲评,介绍给其他学生,有利于推广交流,启迪思维。使学生熟悉到解任何题目,把握必要的知识是基础,间接新奇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不容忽视,从而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通过对错例的分析讲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理解为什么会出错,从而对症下药。对错误严重的,还可以进行面批、面改,给予个别辅到,便于因材施教。
4、突出化学计算
化学计算在中考中约有10分(最后一题计算题和选择题中的化学式计算),也是学生今后从事农业生产和继续学习及从事科学实验研究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它能使学生从量的方面理解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把握化学计算的技能和培养一些能力,因此在化学课教学中我有突出了计算习题的教学。
七、加强实验教学。
中考试题中,实验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也是学生易失分点,此类型题应引起了我们老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学及复习中加强了这一部分的力度,引导如何审题、实验设计方案,收集相关题型加强训练。
以上是我在教学上的一些体会,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有收获。
篇三:九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反思,或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那么,我们应如何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呢?
1、传统数学教学的反思
传统数学教学实践中,由于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偏差,往往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忽视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重教而不重学生,如讲细讲透、面面俱到、滴水不漏的教学表演,往往就被认为是一节好课;(2)重管教而不重自觉,如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学生的自我调控、独立判断;(3)重统一而不重多样,如学生几乎没有可能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或自行规划、安排学习进程,教学要求强求一律,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得不到承认;(4)重传授而不重探索,如将学生视为承受知识的容器,教学中一味填鸭灌输、包办代替;(5)重继承而不重创新;(6)重结果而不重过程;(7)重考试成绩而不重全面发展……这一切不仅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业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主体性发展,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也必将影响到社会发展。
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是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也是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接受”、“适应”已有的和既定的一切,也要使他们具有改造和发展现存社会及现存自我的能力。弘扬和培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学民主,强调自我激励,强调学会学习,将使学生获益终身。
2、数学学习中的“思”与“问”
很多学生认为数学抽象,难学,但又一时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有的同学认为,只要上课认真听讲、课下仔细看书,平时多做些题就能把数学学好,他们也试着这样去做了,可是效果并不理想,那是为什么呢?我想忽视了“思”与“问”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充分指出了学与思的辨证关系。告诫大家在学习中要重视积极思考,才会有收获。数学课程并不是记住几个概念,几条结论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仅仅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不是看懂的,也不是听懂的,是想懂的。数学内容来源于自然现象及生活实践,是研究自然规律的;题型灵活多变,必须深入理解,弄清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这需要有较好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数学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等。
学习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正确的处理好“思”与“问”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进步,没有问题就没有提高。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地思考,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思”中进步,在“问”中升华。
篇四:九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所授课程的一种补充。再完美的课堂教学或多或少都会留下这样、那样的缺憾。好的课后反思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画龙点睛之作用。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教师的授课必先确定教学内容是什么,重点、难点如何把握,时间和内容如何合理的分配。但在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深度与浅度相差悬殊,师生互动交流并非融洽,教法与学法相脱节的现象发生。通过对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反思,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可对下一知识点的教学产生催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