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教学反思
时间: 08-08
栏目:反思
反思一:端午日教学反思
《端午日》这篇课文篇幅不长,才700多字。
全文从叙事详略的角度来看,文章第一节的“赛龙舟”是详写,第二节的“捉鸭子”是略写。所以,第一节是教学的重点。
为了适应七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将这课的教学改成了旅游课。在课堂上,学生很快就进入了状态,积极配合。文章的重点是“赛龙舟”的场面,要求学生体会文中动作描写的作用,学习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实写、虚写结合的写法。我在教学中将这一块讲得仓促了些,学生的理解可能还不是很到位。
反思二:端午日教学反思
《端午日》这节课是由实习老师上的。在上课前看了看实习老师的教案,发现她的教案缺乏板块性,而且问题比较琐碎,帮助她重新确定了教学板块后,整个教学设计基本上达到了常规水准,但是在问题设计方面我并没有发现过于明显的亮点,只是可以保证实习老师能够在课堂上完成这些教学任务。
在上课的过程中,亮点出现了。当老师抛出一个情境设计:让学生担任现场解说员,根据文中对赛龙舟场景的描写,组织一段解说词。
如果今天是我在上课的话,我可能不会让学生完成这个学习任务,因为去年我上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使用了这一设计,但是学生在解说的时候变现并不是很突出,语言词汇比较贫乏,而且学生过于依赖书本,并没有大胆想象,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但是今天,我却在学生完成这一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发现,平时我所教的这些学生在解说的时候表现非常突出,而且其中有几位学生表现异常抢眼,完全打破了他们在我脑中的常规印象。这个时候我非常庆幸当初我在看到这个环节的时候并没有向实习老师提供我以前的惨痛经验,现在才能感受到学生们潜在的魅力。
同时也让我认识到有时候并不是我的设计存在本质上缺点,而是没有在正确的环境中使用,这也让我清晰地了解到“因材施教“的深沉性。
反思三:端午日教学反思
端午日是我国由来已久、家喻户晓的民众的节日。全文仅用700字,就活灵活现的展示了划船竞赛和赶鸭竞赛的生动场面。
引导学生学完这篇课文,我也从湘西人民的质朴生活中体会到很多。沈从文是一位草根作家,他自学成才却能成为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人之一,他在小说《边城》中,为人们展示了湘西婚丧嫁娶、端午节龙舟竞赛等有特有的风俗画、人情画,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充分显示了他的语言功底。
导入新课,学生在说我国的传统节日时说出了五一节、国庆节、圣诞节等,我及时予以了纠正。令我比较欣喜的是我们班的严春同学竟然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情人节,而且强调了是七夕,让我不得不仰视这个孩子,这个孩子视野看来比较开阔,在后来的抢答中也得到了体现。
在授课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受赛龙舟的热烈场面上,通过课件的展示,图片上的人物动作与课文内容相结合,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场面描写的内涵。
同时,在课文拓展这一块,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自己选定赛龙舟中的一个角色(带头的,锣手,鼓手,浆手,群众……),用一段话有针对性的向大家介绍自己在竞赛中所在的位置,所做的事及所起的作用。这一类的活动学生很有积极性,主动举手踊跃发言,我也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但在向学生传授虚实结合、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两种表现手法时,我感到力不从心,在教学中也将这一块讲得仓促了些,学生的理解可能还不是很到位。同时,由于第一次使用了多媒体,在课件的制作上也不是太完善。
反思四:端午日教学反思
重新站上讲台,一切都是新的。第一次在新的学校里上公开课,我不敢有任何懈怠,提前很多天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做准备。在一番对课文和相关资料的细致研读后,大致的教学思路逐渐形成。一篇文章,尤其是大家的文章,可讲的东西很多,但要上好课显然不宜面面俱到。本着“一课一得”的有效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学习精彩的场景描写”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案并付诸实施。
临到上课时,教室后面坐着的一排老师让我的学生们多少有些紧张,我自觉准备还算充分,自然要以微笑鼓励他们。整节课基本上顺利地按计划进行,也基本达到我所预期的教学目标。但课还没上完,我已经有了遗憾之感。因为临场发挥的能力和经验的欠缺,交流讨论场景鉴赏和实践场景描写两个板块完成得比较仓促,未能达到应有的程度和水平。
现在想来,这些应该算是我对自己的教学所做的最原生态的反思,而真正的反思是在聆听了各位前辈和同仁的评价之后开始的。他们在给予肯定的同时,给了我很多切实有力、极富启发性的指点。我归纳总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语文课应该实现内容的深化理解。孔子有言:“文胜质则野,质胜文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想,为人、为文固然要追求文质兼美,上课也应该以此为旨归。而我这节课在处理内容和形式时有些偏颇,执着于穷尽对描写手法的鉴赏,而对课文本身的核心内容有所忽略。《端午日》中流动的是浓郁的湘西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也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体现,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而我却未能加以强化,这是一处不容忽视的败笔。另有,在PPT的制作上也有形式
《端午日》这篇课文篇幅不长,才700多字。
全文从叙事详略的角度来看,文章第一节的“赛龙舟”是详写,第二节的“捉鸭子”是略写。所以,第一节是教学的重点。
为了适应七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将这课的教学改成了旅游课。在课堂上,学生很快就进入了状态,积极配合。文章的重点是“赛龙舟”的场面,要求学生体会文中动作描写的作用,学习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实写、虚写结合的写法。我在教学中将这一块讲得仓促了些,学生的理解可能还不是很到位。
反思二:端午日教学反思
《端午日》这节课是由实习老师上的。在上课前看了看实习老师的教案,发现她的教案缺乏板块性,而且问题比较琐碎,帮助她重新确定了教学板块后,整个教学设计基本上达到了常规水准,但是在问题设计方面我并没有发现过于明显的亮点,只是可以保证实习老师能够在课堂上完成这些教学任务。
在上课的过程中,亮点出现了。当老师抛出一个情境设计:让学生担任现场解说员,根据文中对赛龙舟场景的描写,组织一段解说词。
如果今天是我在上课的话,我可能不会让学生完成这个学习任务,因为去年我上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使用了这一设计,但是学生在解说的时候变现并不是很突出,语言词汇比较贫乏,而且学生过于依赖书本,并没有大胆想象,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但是今天,我却在学生完成这一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发现,平时我所教的这些学生在解说的时候表现非常突出,而且其中有几位学生表现异常抢眼,完全打破了他们在我脑中的常规印象。这个时候我非常庆幸当初我在看到这个环节的时候并没有向实习老师提供我以前的惨痛经验,现在才能感受到学生们潜在的魅力。
同时也让我认识到有时候并不是我的设计存在本质上缺点,而是没有在正确的环境中使用,这也让我清晰地了解到“因材施教“的深沉性。
反思三:端午日教学反思
端午日是我国由来已久、家喻户晓的民众的节日。全文仅用700字,就活灵活现的展示了划船竞赛和赶鸭竞赛的生动场面。
引导学生学完这篇课文,我也从湘西人民的质朴生活中体会到很多。沈从文是一位草根作家,他自学成才却能成为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人之一,他在小说《边城》中,为人们展示了湘西婚丧嫁娶、端午节龙舟竞赛等有特有的风俗画、人情画,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充分显示了他的语言功底。
导入新课,学生在说我国的传统节日时说出了五一节、国庆节、圣诞节等,我及时予以了纠正。令我比较欣喜的是我们班的严春同学竟然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情人节,而且强调了是七夕,让我不得不仰视这个孩子,这个孩子视野看来比较开阔,在后来的抢答中也得到了体现。
在授课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受赛龙舟的热烈场面上,通过课件的展示,图片上的人物动作与课文内容相结合,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场面描写的内涵。
同时,在课文拓展这一块,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自己选定赛龙舟中的一个角色(带头的,锣手,鼓手,浆手,群众……),用一段话有针对性的向大家介绍自己在竞赛中所在的位置,所做的事及所起的作用。这一类的活动学生很有积极性,主动举手踊跃发言,我也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但在向学生传授虚实结合、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两种表现手法时,我感到力不从心,在教学中也将这一块讲得仓促了些,学生的理解可能还不是很到位。同时,由于第一次使用了多媒体,在课件的制作上也不是太完善。
反思四:端午日教学反思
重新站上讲台,一切都是新的。第一次在新的学校里上公开课,我不敢有任何懈怠,提前很多天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做准备。在一番对课文和相关资料的细致研读后,大致的教学思路逐渐形成。一篇文章,尤其是大家的文章,可讲的东西很多,但要上好课显然不宜面面俱到。本着“一课一得”的有效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学习精彩的场景描写”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案并付诸实施。
临到上课时,教室后面坐着的一排老师让我的学生们多少有些紧张,我自觉准备还算充分,自然要以微笑鼓励他们。整节课基本上顺利地按计划进行,也基本达到我所预期的教学目标。但课还没上完,我已经有了遗憾之感。因为临场发挥的能力和经验的欠缺,交流讨论场景鉴赏和实践场景描写两个板块完成得比较仓促,未能达到应有的程度和水平。
现在想来,这些应该算是我对自己的教学所做的最原生态的反思,而真正的反思是在聆听了各位前辈和同仁的评价之后开始的。他们在给予肯定的同时,给了我很多切实有力、极富启发性的指点。我归纳总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语文课应该实现内容的深化理解。孔子有言:“文胜质则野,质胜文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想,为人、为文固然要追求文质兼美,上课也应该以此为旨归。而我这节课在处理内容和形式时有些偏颇,执着于穷尽对描写手法的鉴赏,而对课文本身的核心内容有所忽略。《端午日》中流动的是浓郁的湘西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也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体现,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而我却未能加以强化,这是一处不容忽视的败笔。另有,在PPT的制作上也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