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孔子作文
时间: 07-31
栏目:话题作文
我眼中的孔子作文一:我眼中的孔子
他的思想,他的人格,他的人生,都是我们的借鉴。他是所有中国人乃至国外人都知道的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没错,他就是——孔子。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论语》及《五经》中。他的思想、学说堪称精华,他的作品为中国历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他的品格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又何尝不是高尚的吗?
我眼中的孔子又是怎样的呢,让我来告诉你吧。
先是孔子的作品《论语》,本书是孔子的语录,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此书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以“仁”为核心,随之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对我们学生很好示范的论点,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对于我们学生更是好的。
再是孔子的教育贡献。别小看了这贡献,从中还能知道许多类。是他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文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因此孔子把知识移植到民间。而他的教学目的是变化学生气质,成就他们的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终至成物。也希望他们造就治国、平天下的栋梁之材。更以他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生入如慈母般地关怀备至,如严父般地导以正道,如朋友般地切磋相长......孔子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要助人为乐,和所有人和睦相处。这样既学习了先人的好品质,又可以让社会和睦,更上一层楼!
我是从心中极度喜欢他的,从他的文雅名字和温顺的学说。那些对他不满之人,归于"人言可畏"!我相信孔子,不仅生在过去,更后在未来,一定还是永恒的!
我眼中的孔子作文二:我眼中的孔子
从小,我就知道有关孔子小时候许多有趣的故事。知道他是我国的大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上学后,我从二年级语文书的综合练习中就能找出孔子写的《论语》里的名人名言。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毋施于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言必信,行必果”。等等。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谦逊,善良,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的伟人。
读了这个学期语文课本中《孔子和学生》一课,使我更深刻地、生动地了解了孔子身上的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孔子从不以家境贫困或富裕;天资聪明或愚笨来选择学生。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孔子也非常谦虚。虽然颜回、子贡、子路、子张、子夏都拜他为师,孔子却说自己不及颜回守信、子贡聪明、子路勇敢、子张严谨。这些都是孔子善于观察的结果。他知道门下所有弟子的优点和缺点。
这些名言和故事不仅教育者他的学生,也一代一代的,深深地影响着作为中华民族、龙的传人的我们及国外友人。
我眼中的孔子作文三:我眼中的孔子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万世师表,创造了许多至今仍不失智慧光芒的教育理论。相比老子的高深莫测,庄子的漂渺遁世,只有勇于入世、至情至性、在黑暗的世界里坚持为理想而奋争的孔子最为可亲可敬。通过《论语》、《史记》的记载,可以看到一个真实鲜活的孔子,看到他的豁达、风趣、积极、率性、无私,看到一个真性情的不朽的孔子。但是,最值得我们所关注的,无疑是其教育思想。也正因为如此,使我对孔子崇敬与热爱。
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不分等级、贫富贵贱、善恶、智愚,应一视同仁,均应给予教育,人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并首先创办私学、招收平民学生。在孔子的弟子中,有极贫穷的,如颜回;有父亲被看作是“贱人,品行不好”的,如仲弓,他都尽心教诲,成为后世的楷模。
孔子很注意了解自己的学生,“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并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如冉求办事畏怯,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过人,自以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先进》)针对高柴智力较差、曾参较迟钝、子张较偏激、子路行为粗俗的特点实施教育。《论语.为政》篇载:针对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四人的不同情况,同是关于“孝”的提问,孔子给予不同的回答。《论语.颜渊》篇还载:针对颜渊、仲弓、司马牛的不同情况,同是向孔子请教“仁”,孔子给的答案也各不相同。孔子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给予切合实际的指导、教育,为后人树立了因材施教的典范。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孔子认为教师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问,要忠于职守,勤于教导学生,不辞辛苦。
孔子在他的教师生涯中,真真正正地实践了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教育思想,在教育思想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学习榜样。另外,孔子在其治国思想上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同柏拉图一样,为世人勾画出一幅宏伟的蓝图。
在天下无道、礼崩乐坏的社会里,孔子四处游学,向人们宣扬“仁义”、“爱人”、“以德治国”,他明知不可行,却拚却一生的心血,飞蛾扑火,直落得贫老落魄,仍痴心不改,其精诚之至,足以让逃避现实、独善其身、浑浑噩噩的人汗颜。
孔子和子路曾在路上迷路,向两位种田的人打听,得知是孔子后,其中一位耕者说道,“天下的坏东西像滔滔洪水一样多,你管得过来吗?还不如像我们一样过隐世的生活。”孔子失望又绝决地说道:“正因为天下无道,我才出来,如果天下太平了,我也会过隐世的生活。”孔子不愧为万世知识分子“敢为天下先”的楷模,这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强烈的责任感让人唏嘘不已。
我眼中的孔子作文四:我眼中的孔子
你可曾听说过一个人,他愿意将一生都耗在宣扬一项没有一个君王认可的学说之上;你可曾听说过一个人,他的学问可以经受2500年的历史洗涤,非但没有消沉而日渐弥新,这个人就是我可亲可敬的孔圣人。
人们都说时间会淡化一切,但孔子的学说却可以突破时间的捆锁而独立存在,我想其中必有其“永恒”的东西存在,这永恒归其原因有孔子的智慧,亦有孔子永不言弃的精神。
说到孔子的智慧,我想首先是他学识上的渊博,面对他高深的学问,颜渊曾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试想,这是怎样的一种学问能让这位孔子最欣赏,最器重的学生发出如此深刻的感叹。当然,孔子作为一位老师,他的智慧也体现在他的教育之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原来2500年前的孔子早已指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纵然孔子是诲人不倦的,但这一份“不倦”却是建立在一个学生对学问痴心向往却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诚然,细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他自身就不想学,那么硬逼着他又能有什么大的效果呢?都说言教重于身教,孔子用它自身良好的品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在观看《孔子》这部影片的时候,我们都能注意到一个细节:每次孔子面见君上,他都要在殿外行一个大礼,这时一旁的太监就会告诉他那是周礼,现在不需要了,但孔子照做不误……就是这样一位极力推行周礼的“固执”的老师教育出了一批批懂礼知礼守礼的学生。
转眼半个学期也就过去了,《论语》选读也就要学完了,但在我脑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别的,是孔子那一股“倔脾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有多难啊,人们常说“三人成虎”,三个人说街上有虎,就会有人相信真有老虎,这是多么荒谬的言论,但你试推想一下,当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极力推讲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无人认同,他难道不会怀疑自己的学说吗,他难道不会陷入到矛盾与挣扎之中吗,然而我们会敬佩他精神的顽强,却有否体会他在挣扎中的痛楚呢,也许在2500年前的无数夜晚中,孔子也在仰望星空,质问苍穹,也许是上天指引了他,让他不断的坚持了下来,纵然是“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多么美,多么惬意的画面,然而观其孔子一生,至死也未曾感受到过“三月之风”,就孔子自身而言,我想他应该是再悲哀不过了,在死前,孔子曾歌曰:‘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就在生命将要走到尽头的时候,满脸纵横的眼泪到底是哭死去的儿子孔鲤还是哭心爱的弟子颜回和子路,是哭百姓水深火热还是哭自己壮志难酬,我想我们都很难解读清楚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孔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陷入痛苦,不能自拔,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已深深刺痛了孔子的心……
其实恍惚间我觉得孔子离我们并不遥远,他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生活当中,但我想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些,我们可以让孔子的仁爱播洒人间,可以让三月的风在你我心中吹拂。
我眼中的孔子作文五:我眼中的孔子
在我眼中,孔子是个太老太老的老头了。他用尽毕生的精力周游列国,四处讲学,从事教学研究,成为我国从古至今都影响颇深的教育家和哲人,他的许多言论及思想一直都在被后人沿用并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他老人家说过许多至今都仍然适用的经典名言。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等等。我们在他的教诲下不仅认识到了很多为人、为学、为政的道理,也可以从中看出其本人有着怎样高超的道德修养。孔子的儒家文化在中国和世界上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任何事情也都是没有绝对的!就好比生产美味食物的饭店和香气扑鼻的香水工厂,这些地方都会生产出脏臭的废物垃圾一样。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于孔夫子及其言论有时还得辩证地看。
举个例子,孔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天下之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意思就是说:普天下的人,女子和小人是最难养的。养在这里泛指教育、相处、德操等。这句话,乍一听似乎没有什么不对之理,可是仔细推敲之后就会发现,有这样两点令人不能诚服。首先,怎能将女子与小人相提并论?女子,从古至今有不少都是人们一直学习赞颂的榜样:代父从军的花木兰、安邦治国的杨门女将等等;女子,也是多少美好事物的象征,要不然古人在造字时怎会把许多寓意美好的字与“女”字联系起来,诸如“好”、“妙”之类。这些许许多多的事例都可以例证孔子这一观点的某些偏颇与谬误。也许他老人家只是一时兴起的笑谈,但他忽视了真理却是事实。这样的笑谈是可以贻误后世的。纵观人世间千百年来的沉沉浮浮,多少生死攸关的时刻都是弱女子救国:貂蝉、西施、王昭君等,不胜枚举。当今社会,妇女更是人类繁育和社会发展所不能缺少的,因为女性是人类的母亲,而像居里夫人这样优秀的科学家更是让多少男人望尘莫及。而且,从另一方面而言,有多少成功的男士身边也都是因为有了一位优秀的女性才成为人类的精英。比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法国总统希拉克、德国总统施罗德,他们都是因为自己有着卓尔不群的好女儿,而在竞选时为自己赢得了更多选民的拥戴,才成为国家元首,走上了人生成功的顶峰。可是,小人却大不一样了。他们为人奸诈、心胸狭窄、祸国殃民,诸如秦桧之流。他们时常躲在暗处,利用奸计谋害他人,居心叵测。如果身边有了这样的人,可以想象,一定会大厦将倾,永无宁日。所以老话常说:宁可得罪君子,也别招惹小人。可见,不论如何辩解,将女子与小人相提并论,这一点显然是不合理、不恰当的,更缺少人情味儿。所以,当初孔夫子在说这句话时看来是欠考虑了。今天,若他老人家健在,这历历在目的事实也会让他悔之晚矣。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他对人生的体会,是东方人生哲学的安身立命之本,我不知道他老人家是先说了这一句,还是先说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也许他老人家忘了,在他的一生中遇到过许多像南子一样,令他心旷神怡,使他说出“秀色可餐”的妙女子。由此可见,再了不起的人也会犯错误,而孔子的错误是圣人的错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来探讨他的错误是毫无意义的,姑且写到这里算做笑谈吧!但我们可以从他的错误中总结人生,修正自我,别再犯孔子这样不该犯的错误。常言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但愿我们能光大孔子学说好的一面,摒弃孔子的偏见。哎!孔子就是孔子,而不是圣人。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在我眼中,孔子还是个老头而已,一个很会讲道理,当然有时也会说错话的老头。
他的思想,他的人格,他的人生,都是我们的借鉴。他是所有中国人乃至国外人都知道的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没错,他就是——孔子。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论语》及《五经》中。他的思想、学说堪称精华,他的作品为中国历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他的品格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又何尝不是高尚的吗?
我眼中的孔子又是怎样的呢,让我来告诉你吧。
先是孔子的作品《论语》,本书是孔子的语录,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此书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以“仁”为核心,随之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对我们学生很好示范的论点,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对于我们学生更是好的。
再是孔子的教育贡献。别小看了这贡献,从中还能知道许多类。是他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文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因此孔子把知识移植到民间。而他的教学目的是变化学生气质,成就他们的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终至成物。也希望他们造就治国、平天下的栋梁之材。更以他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生入如慈母般地关怀备至,如严父般地导以正道,如朋友般地切磋相长......孔子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要助人为乐,和所有人和睦相处。这样既学习了先人的好品质,又可以让社会和睦,更上一层楼!
我是从心中极度喜欢他的,从他的文雅名字和温顺的学说。那些对他不满之人,归于"人言可畏"!我相信孔子,不仅生在过去,更后在未来,一定还是永恒的!
我眼中的孔子作文二:我眼中的孔子
从小,我就知道有关孔子小时候许多有趣的故事。知道他是我国的大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上学后,我从二年级语文书的综合练习中就能找出孔子写的《论语》里的名人名言。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毋施于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言必信,行必果”。等等。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谦逊,善良,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的伟人。
读了这个学期语文课本中《孔子和学生》一课,使我更深刻地、生动地了解了孔子身上的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孔子从不以家境贫困或富裕;天资聪明或愚笨来选择学生。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孔子也非常谦虚。虽然颜回、子贡、子路、子张、子夏都拜他为师,孔子却说自己不及颜回守信、子贡聪明、子路勇敢、子张严谨。这些都是孔子善于观察的结果。他知道门下所有弟子的优点和缺点。
这些名言和故事不仅教育者他的学生,也一代一代的,深深地影响着作为中华民族、龙的传人的我们及国外友人。
我眼中的孔子作文三:我眼中的孔子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万世师表,创造了许多至今仍不失智慧光芒的教育理论。相比老子的高深莫测,庄子的漂渺遁世,只有勇于入世、至情至性、在黑暗的世界里坚持为理想而奋争的孔子最为可亲可敬。通过《论语》、《史记》的记载,可以看到一个真实鲜活的孔子,看到他的豁达、风趣、积极、率性、无私,看到一个真性情的不朽的孔子。但是,最值得我们所关注的,无疑是其教育思想。也正因为如此,使我对孔子崇敬与热爱。
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不分等级、贫富贵贱、善恶、智愚,应一视同仁,均应给予教育,人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并首先创办私学、招收平民学生。在孔子的弟子中,有极贫穷的,如颜回;有父亲被看作是“贱人,品行不好”的,如仲弓,他都尽心教诲,成为后世的楷模。
孔子很注意了解自己的学生,“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并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如冉求办事畏怯,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过人,自以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先进》)针对高柴智力较差、曾参较迟钝、子张较偏激、子路行为粗俗的特点实施教育。《论语.为政》篇载:针对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四人的不同情况,同是关于“孝”的提问,孔子给予不同的回答。《论语.颜渊》篇还载:针对颜渊、仲弓、司马牛的不同情况,同是向孔子请教“仁”,孔子给的答案也各不相同。孔子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给予切合实际的指导、教育,为后人树立了因材施教的典范。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孔子认为教师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问,要忠于职守,勤于教导学生,不辞辛苦。
孔子在他的教师生涯中,真真正正地实践了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教育思想,在教育思想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学习榜样。另外,孔子在其治国思想上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同柏拉图一样,为世人勾画出一幅宏伟的蓝图。
在天下无道、礼崩乐坏的社会里,孔子四处游学,向人们宣扬“仁义”、“爱人”、“以德治国”,他明知不可行,却拚却一生的心血,飞蛾扑火,直落得贫老落魄,仍痴心不改,其精诚之至,足以让逃避现实、独善其身、浑浑噩噩的人汗颜。
孔子和子路曾在路上迷路,向两位种田的人打听,得知是孔子后,其中一位耕者说道,“天下的坏东西像滔滔洪水一样多,你管得过来吗?还不如像我们一样过隐世的生活。”孔子失望又绝决地说道:“正因为天下无道,我才出来,如果天下太平了,我也会过隐世的生活。”孔子不愧为万世知识分子“敢为天下先”的楷模,这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强烈的责任感让人唏嘘不已。
我眼中的孔子作文四:我眼中的孔子
你可曾听说过一个人,他愿意将一生都耗在宣扬一项没有一个君王认可的学说之上;你可曾听说过一个人,他的学问可以经受2500年的历史洗涤,非但没有消沉而日渐弥新,这个人就是我可亲可敬的孔圣人。
人们都说时间会淡化一切,但孔子的学说却可以突破时间的捆锁而独立存在,我想其中必有其“永恒”的东西存在,这永恒归其原因有孔子的智慧,亦有孔子永不言弃的精神。
说到孔子的智慧,我想首先是他学识上的渊博,面对他高深的学问,颜渊曾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试想,这是怎样的一种学问能让这位孔子最欣赏,最器重的学生发出如此深刻的感叹。当然,孔子作为一位老师,他的智慧也体现在他的教育之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原来2500年前的孔子早已指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纵然孔子是诲人不倦的,但这一份“不倦”却是建立在一个学生对学问痴心向往却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诚然,细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他自身就不想学,那么硬逼着他又能有什么大的效果呢?都说言教重于身教,孔子用它自身良好的品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在观看《孔子》这部影片的时候,我们都能注意到一个细节:每次孔子面见君上,他都要在殿外行一个大礼,这时一旁的太监就会告诉他那是周礼,现在不需要了,但孔子照做不误……就是这样一位极力推行周礼的“固执”的老师教育出了一批批懂礼知礼守礼的学生。
转眼半个学期也就过去了,《论语》选读也就要学完了,但在我脑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别的,是孔子那一股“倔脾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有多难啊,人们常说“三人成虎”,三个人说街上有虎,就会有人相信真有老虎,这是多么荒谬的言论,但你试推想一下,当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极力推讲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无人认同,他难道不会怀疑自己的学说吗,他难道不会陷入到矛盾与挣扎之中吗,然而我们会敬佩他精神的顽强,却有否体会他在挣扎中的痛楚呢,也许在2500年前的无数夜晚中,孔子也在仰望星空,质问苍穹,也许是上天指引了他,让他不断的坚持了下来,纵然是“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多么美,多么惬意的画面,然而观其孔子一生,至死也未曾感受到过“三月之风”,就孔子自身而言,我想他应该是再悲哀不过了,在死前,孔子曾歌曰:‘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就在生命将要走到尽头的时候,满脸纵横的眼泪到底是哭死去的儿子孔鲤还是哭心爱的弟子颜回和子路,是哭百姓水深火热还是哭自己壮志难酬,我想我们都很难解读清楚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孔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陷入痛苦,不能自拔,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已深深刺痛了孔子的心……
其实恍惚间我觉得孔子离我们并不遥远,他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生活当中,但我想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些,我们可以让孔子的仁爱播洒人间,可以让三月的风在你我心中吹拂。
我眼中的孔子作文五:我眼中的孔子
在我眼中,孔子是个太老太老的老头了。他用尽毕生的精力周游列国,四处讲学,从事教学研究,成为我国从古至今都影响颇深的教育家和哲人,他的许多言论及思想一直都在被后人沿用并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他老人家说过许多至今都仍然适用的经典名言。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等等。我们在他的教诲下不仅认识到了很多为人、为学、为政的道理,也可以从中看出其本人有着怎样高超的道德修养。孔子的儒家文化在中国和世界上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任何事情也都是没有绝对的!就好比生产美味食物的饭店和香气扑鼻的香水工厂,这些地方都会生产出脏臭的废物垃圾一样。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于孔夫子及其言论有时还得辩证地看。
举个例子,孔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天下之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意思就是说:普天下的人,女子和小人是最难养的。养在这里泛指教育、相处、德操等。这句话,乍一听似乎没有什么不对之理,可是仔细推敲之后就会发现,有这样两点令人不能诚服。首先,怎能将女子与小人相提并论?女子,从古至今有不少都是人们一直学习赞颂的榜样:代父从军的花木兰、安邦治国的杨门女将等等;女子,也是多少美好事物的象征,要不然古人在造字时怎会把许多寓意美好的字与“女”字联系起来,诸如“好”、“妙”之类。这些许许多多的事例都可以例证孔子这一观点的某些偏颇与谬误。也许他老人家只是一时兴起的笑谈,但他忽视了真理却是事实。这样的笑谈是可以贻误后世的。纵观人世间千百年来的沉沉浮浮,多少生死攸关的时刻都是弱女子救国:貂蝉、西施、王昭君等,不胜枚举。当今社会,妇女更是人类繁育和社会发展所不能缺少的,因为女性是人类的母亲,而像居里夫人这样优秀的科学家更是让多少男人望尘莫及。而且,从另一方面而言,有多少成功的男士身边也都是因为有了一位优秀的女性才成为人类的精英。比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法国总统希拉克、德国总统施罗德,他们都是因为自己有着卓尔不群的好女儿,而在竞选时为自己赢得了更多选民的拥戴,才成为国家元首,走上了人生成功的顶峰。可是,小人却大不一样了。他们为人奸诈、心胸狭窄、祸国殃民,诸如秦桧之流。他们时常躲在暗处,利用奸计谋害他人,居心叵测。如果身边有了这样的人,可以想象,一定会大厦将倾,永无宁日。所以老话常说:宁可得罪君子,也别招惹小人。可见,不论如何辩解,将女子与小人相提并论,这一点显然是不合理、不恰当的,更缺少人情味儿。所以,当初孔夫子在说这句话时看来是欠考虑了。今天,若他老人家健在,这历历在目的事实也会让他悔之晚矣。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他对人生的体会,是东方人生哲学的安身立命之本,我不知道他老人家是先说了这一句,还是先说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也许他老人家忘了,在他的一生中遇到过许多像南子一样,令他心旷神怡,使他说出“秀色可餐”的妙女子。由此可见,再了不起的人也会犯错误,而孔子的错误是圣人的错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来探讨他的错误是毫无意义的,姑且写到这里算做笑谈吧!但我们可以从他的错误中总结人生,修正自我,别再犯孔子这样不该犯的错误。常言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但愿我们能光大孔子学说好的一面,摒弃孔子的偏见。哎!孔子就是孔子,而不是圣人。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在我眼中,孔子还是个老头而已,一个很会讲道理,当然有时也会说错话的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