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反思
时间: 06-07
栏目:反思
反思一: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反思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讲述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偶然相遇并相处的生活片段,表现了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忽略生活小节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以及他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直接描写爱因斯坦语言、神态和动作的语句进行自读体会,交流感悟,让学生充分得自我解读文本,拥有自己个性化的观点与感受。如:从小女孩父亲眼中,我们读出了爱因斯坦的伟大,他在科学领域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以及在世人心中的巨大影响。从天真、率直的小女孩眼中,我们读出了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不拘小节。从读者的眼中,我们读出了更多:他谦虚、宽容、有礼貌、平易近人、诚实幽默知错就改……
整堂课我始终围绕“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人”这个中心问题,变换不同的问法、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领悟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学生认识了生活中的爱因斯坦,让学生用自己的目光去看爱因斯坦,在生本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畅谈自己的观点,这正是对文章的真正理解。
当然,我还抓住段首主题句联系上下文比照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揣摩,发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法。潜移默化、不动声色地帮助学生从整体结构上把握课文,并围绕要点内化吸收,迁移发展,让吸收与倾吐、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了整体性综合训练的效果。
反思二: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反思
初读课文,感觉很温馨,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和一个可爱的小姑娘结成一对忘年交。让人感动,也让人羡慕。备课前,曾注意到文章段落的划分。现在的课堂已经不是特别强调段落划分,但对于一些层次性很强的文章,划分段落则更容易帮助学生对文章整体结构的把握和理解。而分段的方式也没有强求,只要有合理的解释,都是可以的。本篇课文就比较适合学生分段。
为节约时间,我请了四大组分别按他们相遇的次数来分段读,既是对课文朗读的检查,因为是为分段埋下伏笔。全文读完,提出问题,为何要这样读?此时再让他们默读课文,寻找段落的共通点,答案便呼之欲出了。虽然我的介入让段落划分更容易,省事,但却局限了孩子的思维,如果我放手让他们自己划分,也许会有更多的方法,也可能会带来更多的惊喜呢!
在备课时,发现文中有很多矛盾的地方,稍加归纳,有这么几条:
爱因斯坦被撞,可却主动道歉;
爱因斯坦衣衫不整,可小女孩的父亲却说他很伟大;
父亲说爱因斯坦伟大,可爱因斯坦和小女孩都说不伟大;
爱因斯坦身为一个知识渊博的科学家,却拜小女孩为师;
在教学中,我将这些矛盾点一一呈现在孩子们面前,但并有直接去解决,当所有的矛盾都出来后,抛出统领全文思想的问题: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伟大的人?但伟大一词,太过于抽象,所以在回答问题之前让学生用自己的的话来描述心中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伟大”,由孩子的口中,伟大一词便渐渐明朗:对人类有贡献,谦虚待人,关心别人,认真做事等等,此时再拿出那几个矛盾点,当时的矛盾此时不正是对爱因斯坦伟大最好的写照吗?
到这,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已经很鲜明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而文中另一人物:小女孩,则该如何去分析呢?我采取的是“你喜欢这个小女孩吗”让孩子进行讨论。问题一出,争议就来了,有喜欢是因为做为爱因斯坦的朋友,手把手的教导,还有她天真可爱的形象;而不喜欢则是她对爱因斯坦的不礼貌。争到这里,我再次把对爱因斯坦外貌描写的句子拿出来,反复阅读,并思考:如果是你在大街上遇到这样穿着的人,你会有什么想法?通过朗读,大家都对这样的形象不是很满意,因此也就能体会到小女孩说这样话时情有可原的。此时我又追问了一句:爱因斯坦为什么和小女孩成为好友,是什么打动了她?孩子们已经明白,真是小女孩的天真可爱,打动了爱因斯坦。
课上完了,两个可爱又可敬的人物形象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而对于文章如何去刻画人物的方法,老师的指导可能还有所欠缺,这将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该立足争取的!
正是:一般人总认为自己了不起,但认为自己一般的人却总是了不起的。永远带着一颗谦虚的心,这样你才有进步的余地!
反思三: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反思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篇课文写的是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偶然相遇,并相处的生活片段,表现了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忽略生活小节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以及他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这篇课文情节简单,语言朴实,抓住典型的生活细节,着力刻画爱因斯坦的人格魅力,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形象鲜明。
一、反复读讲,感悟人物特点。
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别读、小组读、开火车读、齐读等等,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阅读,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人物精神品格。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课时的教学我主要抓住重点和难点,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的方式组织教学。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直接描写爱因斯坦语言、神态和动作的语句进行自读体会,交流感悟,让学生充分得自我解读文本,拥有自己个性化的观点与感受。理解人物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进而感悟人物伟大而平凡的品格,和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突破文本难点。
二、梳理三次的“见面”,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课文之始,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小女孩和爱因斯坦见了几次面,学生答“两次”。见面之后,他们之间就没有故事了吗?不是的。孩子找到了孩子到爱因斯坦家做客的情形。由此让学生迅速把握课文的主要环节,第一次和第二次小女孩都发现爱因斯坦衣衫不整,第三次的地点是爱因斯坦的家里,由此小女孩看到了爱因斯坦的不擅长整理房间的一面。也正因为几次的见面所看到的,小女孩和爱因斯坦之间结下了友谊联盟——爱因斯坦教小女孩数学题,小女孩教爱因斯坦整理房间。
三、引领学生多角度认识人物特点。
认识一个人需要多种不同的角度吗?在生活中,答案无疑是肯定的,本课学习中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大板块:“小女孩父亲眼中的爱因斯坦”、“小女孩眼中的爱因斯坦”、“ 读者眼中的爱因斯坦”,让学生多角度地、全面地认识爱因斯坦这一人物。从小女孩父亲眼中,我们读出了爱因斯坦的伟大,他在科学领域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以及在世人心中的巨大影响。从天真、率直的小女孩眼中,我们读出了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不拘小节。从读者的眼中,我们读出了更多:他谦虚、宽容、有礼貌、平易近人、诚实幽默知错就改、热情友好、童心未泯……透过文本,透过生动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透过一双双充满童真的眼睛,我们走近了生活中的爱因斯坦,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体会到了他的平凡中的伟大。
反思四: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反思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写的是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偶然相遇并相处的生活片段,表现了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忽略生活小节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以及他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这篇课文情节简单,语言朴实,抓住典型的生活细节,着力刻画爱因斯坦的人格魅力,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形象鲜明。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体会通过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等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3、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品读文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词句走近生活中的爱因斯坦,感受他的人格魅力,体会爱因斯坦的伟大与平凡。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读好人物对话,以读促讲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难点是感受爱因斯坦人格魅力,体会他在平凡中的伟大。
课下同学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也搜集了有关爱因斯坦的资料,对这个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篇课文中主要是体会爱因斯坦的伟大,他的伟大体现在那些生活小节。这篇课文透过写一个12岁的小姑娘的眼睛让我们走近了爱因斯坦。
一、感悟文字创设互动氛围
课堂上让学生抓住描写爱因斯坦的外貌描写感受人物形象。通过感悟文字引起学生的质疑。为什么生活中爱因斯坦是这样的,在课堂中体会他对工作的热爱,有忘我的工作精神。从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什么。“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可以体会出。这是他们在第一次相遇时。在第二次相遇时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指导学生抓住人物动作、表情和对话的具体内容,尤其是对话让他们反复读、自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感受爱因斯坦的伟大与平凡。尤其是从他俩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平易近人,谦逊诚恳,富有一颗童心。第三次相遇时小女孩教他穿戴及整理房间。从以下语句中可以看出“听了小女孩的话……”要联系上下文“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穿戴得整整齐齐”来体会。让学生明白爱因斯坦的变一是因为接受小女孩的“教诲”。二是因为他请小姑娘作客。“工作室很大,到处摆着书架和书,屋子中间摆着一张办公桌,桌上的东西乱得一塌糊涂。”来领悟感受小女孩已经把他看成朋友知己。从这几句话体会爱因斯坦不是不会打扮而是因为全身心投入了科学研究工作,所以在生活上不拘小节,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平凡但又很伟大的人。
二、抓住主线引发多纬度互动
课文的主线就是“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人”。整堂课我始终围绕这个中心问题变换不同的问法如“爱因斯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讲述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偶然相遇并相处的生活片段,表现了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忽略生活小节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以及他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直接描写爱因斯坦语言、神态和动作的语句进行自读体会,交流感悟,让学生充分得自我解读文本,拥有自己个性化的观点与感受。如:从小女孩父亲眼中,我们读出了爱因斯坦的伟大,他在科学领域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以及在世人心中的巨大影响。从天真、率直的小女孩眼中,我们读出了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不拘小节。从读者的眼中,我们读出了更多:他谦虚、宽容、有礼貌、平易近人、诚实幽默知错就改……
整堂课我始终围绕“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人”这个中心问题,变换不同的问法、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领悟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学生认识了生活中的爱因斯坦,让学生用自己的目光去看爱因斯坦,在生本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畅谈自己的观点,这正是对文章的真正理解。
当然,我还抓住段首主题句联系上下文比照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揣摩,发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法。潜移默化、不动声色地帮助学生从整体结构上把握课文,并围绕要点内化吸收,迁移发展,让吸收与倾吐、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了整体性综合训练的效果。
反思二: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反思
初读课文,感觉很温馨,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和一个可爱的小姑娘结成一对忘年交。让人感动,也让人羡慕。备课前,曾注意到文章段落的划分。现在的课堂已经不是特别强调段落划分,但对于一些层次性很强的文章,划分段落则更容易帮助学生对文章整体结构的把握和理解。而分段的方式也没有强求,只要有合理的解释,都是可以的。本篇课文就比较适合学生分段。
为节约时间,我请了四大组分别按他们相遇的次数来分段读,既是对课文朗读的检查,因为是为分段埋下伏笔。全文读完,提出问题,为何要这样读?此时再让他们默读课文,寻找段落的共通点,答案便呼之欲出了。虽然我的介入让段落划分更容易,省事,但却局限了孩子的思维,如果我放手让他们自己划分,也许会有更多的方法,也可能会带来更多的惊喜呢!
在备课时,发现文中有很多矛盾的地方,稍加归纳,有这么几条:
爱因斯坦被撞,可却主动道歉;
爱因斯坦衣衫不整,可小女孩的父亲却说他很伟大;
父亲说爱因斯坦伟大,可爱因斯坦和小女孩都说不伟大;
爱因斯坦身为一个知识渊博的科学家,却拜小女孩为师;
在教学中,我将这些矛盾点一一呈现在孩子们面前,但并有直接去解决,当所有的矛盾都出来后,抛出统领全文思想的问题: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伟大的人?但伟大一词,太过于抽象,所以在回答问题之前让学生用自己的的话来描述心中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伟大”,由孩子的口中,伟大一词便渐渐明朗:对人类有贡献,谦虚待人,关心别人,认真做事等等,此时再拿出那几个矛盾点,当时的矛盾此时不正是对爱因斯坦伟大最好的写照吗?
到这,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已经很鲜明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而文中另一人物:小女孩,则该如何去分析呢?我采取的是“你喜欢这个小女孩吗”让孩子进行讨论。问题一出,争议就来了,有喜欢是因为做为爱因斯坦的朋友,手把手的教导,还有她天真可爱的形象;而不喜欢则是她对爱因斯坦的不礼貌。争到这里,我再次把对爱因斯坦外貌描写的句子拿出来,反复阅读,并思考:如果是你在大街上遇到这样穿着的人,你会有什么想法?通过朗读,大家都对这样的形象不是很满意,因此也就能体会到小女孩说这样话时情有可原的。此时我又追问了一句:爱因斯坦为什么和小女孩成为好友,是什么打动了她?孩子们已经明白,真是小女孩的天真可爱,打动了爱因斯坦。
课上完了,两个可爱又可敬的人物形象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而对于文章如何去刻画人物的方法,老师的指导可能还有所欠缺,这将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该立足争取的!
正是:一般人总认为自己了不起,但认为自己一般的人却总是了不起的。永远带着一颗谦虚的心,这样你才有进步的余地!
反思三: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反思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篇课文写的是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偶然相遇,并相处的生活片段,表现了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忽略生活小节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以及他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这篇课文情节简单,语言朴实,抓住典型的生活细节,着力刻画爱因斯坦的人格魅力,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形象鲜明。
一、反复读讲,感悟人物特点。
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别读、小组读、开火车读、齐读等等,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阅读,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人物精神品格。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课时的教学我主要抓住重点和难点,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的方式组织教学。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直接描写爱因斯坦语言、神态和动作的语句进行自读体会,交流感悟,让学生充分得自我解读文本,拥有自己个性化的观点与感受。理解人物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进而感悟人物伟大而平凡的品格,和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突破文本难点。
二、梳理三次的“见面”,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课文之始,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小女孩和爱因斯坦见了几次面,学生答“两次”。见面之后,他们之间就没有故事了吗?不是的。孩子找到了孩子到爱因斯坦家做客的情形。由此让学生迅速把握课文的主要环节,第一次和第二次小女孩都发现爱因斯坦衣衫不整,第三次的地点是爱因斯坦的家里,由此小女孩看到了爱因斯坦的不擅长整理房间的一面。也正因为几次的见面所看到的,小女孩和爱因斯坦之间结下了友谊联盟——爱因斯坦教小女孩数学题,小女孩教爱因斯坦整理房间。
三、引领学生多角度认识人物特点。
认识一个人需要多种不同的角度吗?在生活中,答案无疑是肯定的,本课学习中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大板块:“小女孩父亲眼中的爱因斯坦”、“小女孩眼中的爱因斯坦”、“ 读者眼中的爱因斯坦”,让学生多角度地、全面地认识爱因斯坦这一人物。从小女孩父亲眼中,我们读出了爱因斯坦的伟大,他在科学领域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以及在世人心中的巨大影响。从天真、率直的小女孩眼中,我们读出了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不拘小节。从读者的眼中,我们读出了更多:他谦虚、宽容、有礼貌、平易近人、诚实幽默知错就改、热情友好、童心未泯……透过文本,透过生动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透过一双双充满童真的眼睛,我们走近了生活中的爱因斯坦,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体会到了他的平凡中的伟大。
反思四: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反思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写的是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偶然相遇并相处的生活片段,表现了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忽略生活小节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以及他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这篇课文情节简单,语言朴实,抓住典型的生活细节,着力刻画爱因斯坦的人格魅力,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形象鲜明。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体会通过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等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3、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品读文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词句走近生活中的爱因斯坦,感受他的人格魅力,体会爱因斯坦的伟大与平凡。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读好人物对话,以读促讲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难点是感受爱因斯坦人格魅力,体会他在平凡中的伟大。
课下同学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也搜集了有关爱因斯坦的资料,对这个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篇课文中主要是体会爱因斯坦的伟大,他的伟大体现在那些生活小节。这篇课文透过写一个12岁的小姑娘的眼睛让我们走近了爱因斯坦。
一、感悟文字创设互动氛围
课堂上让学生抓住描写爱因斯坦的外貌描写感受人物形象。通过感悟文字引起学生的质疑。为什么生活中爱因斯坦是这样的,在课堂中体会他对工作的热爱,有忘我的工作精神。从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什么。“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可以体会出。这是他们在第一次相遇时。在第二次相遇时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指导学生抓住人物动作、表情和对话的具体内容,尤其是对话让他们反复读、自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感受爱因斯坦的伟大与平凡。尤其是从他俩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平易近人,谦逊诚恳,富有一颗童心。第三次相遇时小女孩教他穿戴及整理房间。从以下语句中可以看出“听了小女孩的话……”要联系上下文“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穿戴得整整齐齐”来体会。让学生明白爱因斯坦的变一是因为接受小女孩的“教诲”。二是因为他请小姑娘作客。“工作室很大,到处摆着书架和书,屋子中间摆着一张办公桌,桌上的东西乱得一塌糊涂。”来领悟感受小女孩已经把他看成朋友知己。从这几句话体会爱因斯坦不是不会打扮而是因为全身心投入了科学研究工作,所以在生活上不拘小节,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平凡但又很伟大的人。
二、抓住主线引发多纬度互动
课文的主线就是“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人”。整堂课我始终围绕这个中心问题变换不同的问法如“爱因斯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