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时间: 06-04
栏目:反思
反思一: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24是计时法是在学生学习了年月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之前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时间知识,但是由于24时计时法在平常生活中很少用上,农村的孩子接触得就更少了,再加上平常中的普通计时法的负影响,所以造成学生在学习这部份内容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在去年上这节课时,把两个例题放在一节课中进行教学,所以在教学时把时间的计算当成了教学的难点,结果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一节课下来之后感觉到学生在课堂中除了时间计算方法没掌握外连两种计时法的转化方法也没掌握。所以今年再次上这节课时调整了一下,把这部分的内容分两课时来上,第一课时主要解决两个知识点,1、理解1天=24时,2、掌握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困难,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为两种计时法的转化。为了把这两个知识点落实在课堂中,为了让学生充分地感觉并认识到1天=24时,我采用了春晚上接近12点时的倒数计时来引入,让学生知道我们平常所说的一天是从0时开始计时,接着通过数的方法与学生一起经历了24时,意图是通过数与生活体验加深学生对时间的认识,如凌晨2时,中午12时等,这样学生通过把时间与生活活动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时间的认识。在第二个知识点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掌握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我为学生准备了一个如课本上哪样有两圈数字的钟表,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24时计时法。接着我让学生对两圈数字进行了比较,总结出了外圈数比内圈数多12,在下午或晚上时要加上12。因为对内、外圈数字的特点的认识是总结出方法的基础,所以教学中我把这部分做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看,比较、交流最后才总结出方法。
但是课下来了之后细细地反思自己的设计与实际实施情况,进行了一些对比,感觉自己的这节课中以及自己的课堂中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1、整节课对于学生的学习难点估计得准,把24时计时法做为教学的重点,在认识有两个数字的钟表中下大功夫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学生方法的建立是在对钟表两圈数字特点认识的基础上,所以让学生观察、比较找出规律进而总结方法,这个想法是很好的。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设计得不够精细,课堂上这个环节太随意了,造成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讲得不够精准。
2、由于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方法了,对于意义却忽略了,没有跟学生讲明两种计时法,也没有对两种计时法的对比,所以造成学生两种计时法的混淆。
3、课堂中教师讲得较多,少了学生的操作与交流。
4、在让学生交流的环节中可以看出任课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很少让学生交流,还有学生交流的一些方法也没有教给学生,造成在课堂中让学生交流时学生不知所云。
5、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没有照搬教案,而是在教学的我总是不时地根据学生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所以造成课堂感觉有点乱,但是我觉得这样去训练自己总比死照着教案走要好地多,可能在短时间内课堂会不如意,但是我一直相信路朝着这样的方向走一定会有好的结果的。
教师的一些较好的点评:
1、提问和讲得有点乱,什么时候加12,什么时候不加12,要具体说明。(我在课堂中只是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下午或晚上要加上12,而这位教师的意思是要点明过中午12点后要加12,之前不要加12这样更好些)
2、如能利用情景中9:00-21:00来进行对比,来贯穿 全课就有一个整体感。
3、是否可以让学生自制一个有两圈数字的钟表。
4、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写法在课堂中没有表示出来。
5、钟厂为什么不把24个时刻全都放在上面呢?这个教师在备课时是否考虑了呢?(这个在备课是还真是没有考虑到)
反思二: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24时计时法在时间这部分知识中是一个教学难点,尤其是它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相互转化,学生在理解、表述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混淆,怎样让学生在一节课学得轻松,知识点掌握得又好,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紧紧抓住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异同,加深学生对24时记时法的理解,同时在教学中我注重内容生活化、活动化、大众化,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让更多的孩子喜欢数学,具体做法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导入生活化,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因此,我根据学生己有的生活知识导入新课,看钟表猜测小红可能在干什么?引起分歧,从而激起学生探求的欲望,自然进入学习状态。再利用熟悉的电视节目所播出的时间,还能用不同的计时方法来表示这个时刻吗?让学生初步感知24时计时法,为后面学习作铺垫。
二、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机会,在探索中求知。
学生探索学习必须借助一定的工具,由直观演示,观察再到抽象的思维,分析进而得到结论,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电脑钟面模型这一动态演示,让学生回顾一天,通过几个学生熟悉的时间段,引导学生自然的用两种不同计时方法表示同一时刻,教师适时板书,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到两种不同的计时方法都能清楚地表示出一天中的不同时刻,教师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看谁能最快发现他们之间有哪些区别与联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形式初探出两种计时法的记时特点,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质疑,解疑。
三、努力给学生营建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程标准已经指出,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知觉——思维、智慧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以往的教学只重视前者,忽视了后者,因此使多数学生感觉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使课堂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的学习是被迫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行为品质,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比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了不足,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课前的“备”学生做得不太到位。
2、师生间的互动效果不够 。
3、教学评价太少。
总之,本课的教学感触极深,我想,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应在课改理念的正确引导下,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使自己逐渐成长起来。
反思三: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10月22日,我在梅龙中心学校与王枝老师进行了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10月24日在学校进行了公开课教学,教学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所学对象发生了兴趣,就有了行为内动力,学习便成了一种自觉的活动。因此上课开始我便通过故事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新课前的故事,引出24时记时法。教学中设计了时钟走过的每一整点时刻,特别是小学生一天中的几个重要生活片断,用多媒体一一展示,让学生通过钟面上的时间说出小朋友什么时候在干什么?先引出普通记时法,引导学生说出在生活中还会用到另一种记时方法,即24时记时法。与生活的联系及形象的展示,使得学生初步对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互换有了很好的掌握。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24时记时法作为记时法,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所了解,但出现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还是第一次。对学生来说,时间的知识概念比较抽象,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讲时间时我利用课件和拨钟表这种比较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比如:一天中时针在钟面上转两圈,一昼夜共有24个小时,初步感知24时记时法;然后在演示过程中一边说普通记时法,一边讲解24时记时法,直观的演示加深了对24时记时法的理解,也降低了对两种记时法互换上的难度,变得更容易掌握。
三、教学中如何进行与学生的融合。
教学中,我发现与学生的交流中缺少艺术性,与学生的沟通不够,无法让课活起来,学生大多数处与被动学习阶段。教学中留给学生的时间不够,无法让学生进行足够的思考。
四、知识切入点把握不够。对钟面的运用不够合理。
对24时记时法,本想从原始方法入手,通过拨钟进行演示讲解,但在此处用时过长,给学生造成过累之感,使学生学习把握知识点的能力下降,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减弱。因借班上课,对钟面的要求无法实现,如有可能时可多让学生亲自参加到时间的运行过程中,要让学生多拨钟理解每一时刻在24时记时与普通记时的对应关系。
五、板书不够
板书上没有注意到学生的认知需要,应板书出每一时刻的对应关系,并书写出两种记时法的转换要领,以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然后知不足,教学实践是自己最好的老师,通过反思实践,能够掌握教学中不足之处,这样能够更好地为以后的教学服务。
反思四: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24时记时法,是在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后学习的一种记时法。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比较广泛,与学生的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通过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珍惜宝贵时间的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我备学生还不足,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掌握了普通记时法的记时方法,绝大多数会用普通记时法表示时刻。在这里我没必要深究普通记时法是如何写的,而是可以在之后出示了24时计时法后,让学生通过对比两种记时法,发现其中的不同。所以在开头的导入部分,我利用猜钟面时间让同学根据经验感知出时间,进而我做介绍,这种方法就是普通计时法。我选择出示凌晨0时、凌晨1时、上午6时、中午12时、下午13时、下午6时、晚上12时五个时刻,一方面时为了灌输晚上12时就是第二天的凌晨0时这个特殊的时刻;另一方面也尽可能的展示了生活中最常用的时间词。
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首先利用钟面模型的课件,注重密切联系生活,考虑到知识点比较多,所以借助学生一天的生活情景,使学生直观地明白了在一天时间里时针走了2圈,
24是计时法是在学生学习了年月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之前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时间知识,但是由于24时计时法在平常生活中很少用上,农村的孩子接触得就更少了,再加上平常中的普通计时法的负影响,所以造成学生在学习这部份内容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在去年上这节课时,把两个例题放在一节课中进行教学,所以在教学时把时间的计算当成了教学的难点,结果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一节课下来之后感觉到学生在课堂中除了时间计算方法没掌握外连两种计时法的转化方法也没掌握。所以今年再次上这节课时调整了一下,把这部分的内容分两课时来上,第一课时主要解决两个知识点,1、理解1天=24时,2、掌握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困难,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为两种计时法的转化。为了把这两个知识点落实在课堂中,为了让学生充分地感觉并认识到1天=24时,我采用了春晚上接近12点时的倒数计时来引入,让学生知道我们平常所说的一天是从0时开始计时,接着通过数的方法与学生一起经历了24时,意图是通过数与生活体验加深学生对时间的认识,如凌晨2时,中午12时等,这样学生通过把时间与生活活动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时间的认识。在第二个知识点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掌握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我为学生准备了一个如课本上哪样有两圈数字的钟表,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24时计时法。接着我让学生对两圈数字进行了比较,总结出了外圈数比内圈数多12,在下午或晚上时要加上12。因为对内、外圈数字的特点的认识是总结出方法的基础,所以教学中我把这部分做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看,比较、交流最后才总结出方法。
但是课下来了之后细细地反思自己的设计与实际实施情况,进行了一些对比,感觉自己的这节课中以及自己的课堂中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1、整节课对于学生的学习难点估计得准,把24时计时法做为教学的重点,在认识有两个数字的钟表中下大功夫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学生方法的建立是在对钟表两圈数字特点认识的基础上,所以让学生观察、比较找出规律进而总结方法,这个想法是很好的。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设计得不够精细,课堂上这个环节太随意了,造成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讲得不够精准。
2、由于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方法了,对于意义却忽略了,没有跟学生讲明两种计时法,也没有对两种计时法的对比,所以造成学生两种计时法的混淆。
3、课堂中教师讲得较多,少了学生的操作与交流。
4、在让学生交流的环节中可以看出任课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很少让学生交流,还有学生交流的一些方法也没有教给学生,造成在课堂中让学生交流时学生不知所云。
5、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没有照搬教案,而是在教学的我总是不时地根据学生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所以造成课堂感觉有点乱,但是我觉得这样去训练自己总比死照着教案走要好地多,可能在短时间内课堂会不如意,但是我一直相信路朝着这样的方向走一定会有好的结果的。
教师的一些较好的点评:
1、提问和讲得有点乱,什么时候加12,什么时候不加12,要具体说明。(我在课堂中只是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下午或晚上要加上12,而这位教师的意思是要点明过中午12点后要加12,之前不要加12这样更好些)
2、如能利用情景中9:00-21:00来进行对比,来贯穿 全课就有一个整体感。
3、是否可以让学生自制一个有两圈数字的钟表。
4、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写法在课堂中没有表示出来。
5、钟厂为什么不把24个时刻全都放在上面呢?这个教师在备课时是否考虑了呢?(这个在备课是还真是没有考虑到)
反思二: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24时计时法在时间这部分知识中是一个教学难点,尤其是它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相互转化,学生在理解、表述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混淆,怎样让学生在一节课学得轻松,知识点掌握得又好,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紧紧抓住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异同,加深学生对24时记时法的理解,同时在教学中我注重内容生活化、活动化、大众化,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让更多的孩子喜欢数学,具体做法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导入生活化,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因此,我根据学生己有的生活知识导入新课,看钟表猜测小红可能在干什么?引起分歧,从而激起学生探求的欲望,自然进入学习状态。再利用熟悉的电视节目所播出的时间,还能用不同的计时方法来表示这个时刻吗?让学生初步感知24时计时法,为后面学习作铺垫。
二、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机会,在探索中求知。
学生探索学习必须借助一定的工具,由直观演示,观察再到抽象的思维,分析进而得到结论,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电脑钟面模型这一动态演示,让学生回顾一天,通过几个学生熟悉的时间段,引导学生自然的用两种不同计时方法表示同一时刻,教师适时板书,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到两种不同的计时方法都能清楚地表示出一天中的不同时刻,教师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看谁能最快发现他们之间有哪些区别与联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形式初探出两种计时法的记时特点,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质疑,解疑。
三、努力给学生营建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程标准已经指出,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知觉——思维、智慧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以往的教学只重视前者,忽视了后者,因此使多数学生感觉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使课堂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的学习是被迫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行为品质,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比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了不足,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课前的“备”学生做得不太到位。
2、师生间的互动效果不够 。
3、教学评价太少。
总之,本课的教学感触极深,我想,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应在课改理念的正确引导下,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使自己逐渐成长起来。
反思三: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10月22日,我在梅龙中心学校与王枝老师进行了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10月24日在学校进行了公开课教学,教学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所学对象发生了兴趣,就有了行为内动力,学习便成了一种自觉的活动。因此上课开始我便通过故事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新课前的故事,引出24时记时法。教学中设计了时钟走过的每一整点时刻,特别是小学生一天中的几个重要生活片断,用多媒体一一展示,让学生通过钟面上的时间说出小朋友什么时候在干什么?先引出普通记时法,引导学生说出在生活中还会用到另一种记时方法,即24时记时法。与生活的联系及形象的展示,使得学生初步对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互换有了很好的掌握。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24时记时法作为记时法,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所了解,但出现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还是第一次。对学生来说,时间的知识概念比较抽象,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讲时间时我利用课件和拨钟表这种比较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比如:一天中时针在钟面上转两圈,一昼夜共有24个小时,初步感知24时记时法;然后在演示过程中一边说普通记时法,一边讲解24时记时法,直观的演示加深了对24时记时法的理解,也降低了对两种记时法互换上的难度,变得更容易掌握。
三、教学中如何进行与学生的融合。
教学中,我发现与学生的交流中缺少艺术性,与学生的沟通不够,无法让课活起来,学生大多数处与被动学习阶段。教学中留给学生的时间不够,无法让学生进行足够的思考。
四、知识切入点把握不够。对钟面的运用不够合理。
对24时记时法,本想从原始方法入手,通过拨钟进行演示讲解,但在此处用时过长,给学生造成过累之感,使学生学习把握知识点的能力下降,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减弱。因借班上课,对钟面的要求无法实现,如有可能时可多让学生亲自参加到时间的运行过程中,要让学生多拨钟理解每一时刻在24时记时与普通记时的对应关系。
五、板书不够
板书上没有注意到学生的认知需要,应板书出每一时刻的对应关系,并书写出两种记时法的转换要领,以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然后知不足,教学实践是自己最好的老师,通过反思实践,能够掌握教学中不足之处,这样能够更好地为以后的教学服务。
反思四: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24时记时法,是在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后学习的一种记时法。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比较广泛,与学生的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通过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珍惜宝贵时间的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我备学生还不足,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掌握了普通记时法的记时方法,绝大多数会用普通记时法表示时刻。在这里我没必要深究普通记时法是如何写的,而是可以在之后出示了24时计时法后,让学生通过对比两种记时法,发现其中的不同。所以在开头的导入部分,我利用猜钟面时间让同学根据经验感知出时间,进而我做介绍,这种方法就是普通计时法。我选择出示凌晨0时、凌晨1时、上午6时、中午12时、下午13时、下午6时、晚上12时五个时刻,一方面时为了灌输晚上12时就是第二天的凌晨0时这个特殊的时刻;另一方面也尽可能的展示了生活中最常用的时间词。
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首先利用钟面模型的课件,注重密切联系生活,考虑到知识点比较多,所以借助学生一天的生活情景,使学生直观地明白了在一天时间里时针走了2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