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教学反思
时间: 06-30
栏目:反思
反思一: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教学反思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这篇课文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充满灵性的、顽强的百合的形象。这株小小的百合,以坚定的信念,不畏讥讽的自信,坚忍不拔的毅力,高度的使命感,最终开出了美丽的花。她以花证明了自己的存在,以花宣告了自己的胜利。针对这样一篇优美的、励志性的文章,我力求通过课文发展学生的多元智慧,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涟漪,掀起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高潮。在《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一文的教学中,我将语文知识与音乐、美术知识融于一体,挖掘课文中可整合的素材,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进行教学实践。现将我的做法与体会总结一下: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
问题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让学生放松心情,驱走其学习的沉重感,负担感,使其在回忆花朵的轻松氛围中自然进入学习状态。随后播放轻松优美的音乐、展示百花盛开的画面,同时简介百合花,让学生伴随着“音画时尚”的美好意境走进课文。从学生的表情中,我看到了他们的眼光变得越来越柔和。
在接下来的授课中为让学生逐渐地走近百合。为加强学生对文章思想的感悟,我带领学生反复品读百合的三句话。在品读中,让学生感悟百合的坚定信念,品悟百合的奋斗精神,学习百合的品质。当近乎完美的百合花形象在学生的心中越来越清晰、伟大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地思考:“你们觉得这篇文章仅仅是在写百合花吗?透过百合花的形象,作者究竟要告诉我们些什么?”之后,通过作者林清玄的资料出示,让学生知道原来这株百合花写的是林清玄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只要坚守信念、不懈地努力就会获得成功。在这节课中,我觉得品析语言的意识和味道比较浓,而且进行了充分地预设,所以评价语较之以前有一定的提高。在鼓励性的语言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更加自信和快乐,对整堂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觉得在挖掘百合花的三句话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朗读的时间有点过长,对学生自主品悟这一块做得不是很好,基本是在读,没有深入文本去挖掘内涵,也没有很好地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整堂课显得有些冗长。
在这堂上,最大的亮点便是板书,我在授课过程中,把百合的坚定、执著、自信、努力、淡泊、谦虚按照盛开的百合花图样板书出来,然后画出一朵美丽的百合花,寓示着百合花是在这些品质下开放出来的。当然,这朵百合花之所以能开放,还是因为她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我要开花”。我把“我要开花”板书在百合花的茎上。这样,一朵在恶劣环境下、在野草蜂蝶的鄙夷下开放的百合花就在同学们的眼前呈现出来了。
通过这次“同课异构”活动,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语文的教学就是遗憾的艺术,我们只有从一次次的遗憾中进行一次次更深刻的思索,在思索中进行更清晰的定位,才能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而有力的步伐,才能实现作为教师的一种教学理想。
反思二: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教学反思
“我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在全班满含激情的齐读中,结束了《心田上的百合花开》的学习。学习完这一课,我相信这朵执着坚韧的百合花,已经开在每一位学生的心底。
这是台湾散文家林清玄写的一篇寓言体散文,塑造了一个充满灵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百合谷其实就是一个充满世事艰辛的大社会的缩影,野百合的遭遇,阐释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以花来证明”。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的地方。
成功之处:
1、体现了生本教育的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授课之前,我反复研读教材,查找资料,最终确定三个板块:倾听花开、品读花语和感悟花魂。在教学中,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与文本进行一次次亲密的接触,圈点批注他们喜欢的语句。小组同学之间积极讨论,合作探究,学生踊跃发言,并且感悟深刻,表达富有文彩,无不让教师感到意外。教师点拨深化学生的认识,在师生互动中,百合的形象逐渐丰满。
2、立足文本,与作者对话。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研读文本,通过品赏词句、感情朗读来感受百合的形象,品味作者富有哲理美的语言,走进百合花的心田。另一方面,又不只是孤立的研究教材,而是追溯其源。在“感悟花魂”的环节中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是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时,投影出示林清玄的自身经历,让学生了解林清玄是靠着自己的执着从一名年轻的记者,成功转型为个性鲜明的作者的,从而明白那朵洁白的百合早已开放在了作者林清玄的心田上。通过渗透榜样的力量促进学生崇高思想的培养,使学生得到品质的升华。
3、读出浓浓的语文味。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读”是贯穿始终的。“倾听花开”中让学生投入的倾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形象。“品读花语”时,让学生感受百合花的形象,在赏析句子的同时,我要求学生把语句流畅、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学生读完之后,教师给予及时的点评与指导,让学生不仅在朗读方面有所提升,同时为进一步理解,探究、赏析、批判乃至语感养成创造了条件。在整个课堂中通过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等读的形式,让学生深入文本,把握精髓。
不足之处:
1、教师驾驭课堂能力亟待提高。课前虽然进行了积极全面的准备,但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出乎于教学预期的情况,教师处理仓促。教学时间安排平均用力,本来应该出彩之处,学生表现平平,对百合的形象的理解只仅仅停留在执着、坚韧、自信、坚强上,缺少个性化的解读,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对学生的点拨却不知从何入手。由此,再一次反映了,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亟待提高,从而也充分证实了自己自身素质亟待完善、提高。
2、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有待提高。小组内分工不明确,在合作交流时,有的组只有两个同学在讨论,而其他同学则默默无闻,那学习任务的完成也可想而知。《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对于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的必要指导也是不可或缺的,这也是我以后应努力的方向。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有所进步,才能提升自己的专业成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今后的不断的求索中,力求少一些遗憾,多一些欣喜。
反思三: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教学反思
一株小小的百合,演绎出一段美丽而感人的故事,这就是台湾作家林清玄先生的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课文讲述了断崖上的一株百合,不畏艰辛、嘲笑、鄙夷,努力地开花、结籽,让整个山谷变成百合谷的故事。针对这样一篇优美的、励志性的文章,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我让学生读出自己知道的描写花的古诗,然后展示出宋代诗人陆游描写百合花的古诗:《北窗偶题》。随后播放展示百合花盛开的画面,让学生伴随着美好意境走进课文,这样学生就能放松心情,驱走学习的沉重感,负担感,在轻松氛围中自然进入学习状态。
回顾这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的地方:
(一)成功之处:
1、体现了先学后教的理念。整个课堂流程是: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汇报展示—拓展延伸—达标检测。自主学习环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与文本进行一次次亲密的接触,自学生字生词,选择他们喜欢的语句,为展示做充分准备。学生合作交流时,小组成员之间讨论热烈,并把本组讨论的要点分条析理。展示环节,学生踊跃发言,并且感悟深刻,表达富有文彩,无不让教师感到意外。确实展示是一个舞台,学生是最美的舞者,教师点拨深化学生的认识,在师生互动中,百合的形象逐渐丰满;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把百合花的品质和人联系起来,让学生受到教育。
2、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小组合作交流时分为两个层面:其一,小组内的交流;其二,全班内的交流。首先,由组长主持,小组的每个成员轮流发言,学生都很自信的阐述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同时本组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使得本组成员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然后,由一同学代表本组参与全班交流。
3、课堂充满了“语文”的味道。“语文”就是语言文字。语文课,要以语言文字为教与学的核心。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学习母语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理解、品味、欣赏、积累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并从中受到思想的启迪、情操的陶冶、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4、琅琅的读书声再现课堂。在赏析句子的同时,我要求学生把语句流畅、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学生读完之后,教师给予及时的点评与指导,让学生不仅是在朗读方面有所提升,同时为进一步理解,探究、赏析、批判乃至语感养成创造了条件。当今,新一轮课程改革,更注重关注学生的自我阅读,而这种重要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设计这堂课时,我的初衷就是要为学生营造这样一个课堂环境——民主、自由、开放的课堂,在具体实施时,学生的表现极为积极主动,学生内在思维和联想的潜质发挥得可以说是酣畅淋漓。
当然,有成功之处,但也有不足。作为教师,个人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面对行云流水般的课堂,教师应是智者,能从容地调控它。这一点,对教师各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从这堂课中,我深深体会到自己的不足,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新课改,才能真正上好课。
反思四: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教学反思
《心田上的百合花》是西师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28课,它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拟人化的哲理性散文,笔触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文中主要讲了在一个偏僻的山谷断崖边上,一株百合长在杂草丛中,它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这篇课文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充满灵性的、顽强的百合的形象。这株小小的百合,以坚定的信念,不畏讥讽的自信,坚忍不拔的毅力,高度的使命感,最终开出了美丽的花。她以花证明了自己的存在,以花宣告了自己的胜利。针对这样一篇优美的、励志性的文章,我力求通过课文发展学生的多元智慧,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涟漪,掀起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高潮。在《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一文的教学中,我将语文知识与音乐、美术知识融于一体,挖掘课文中可整合的素材,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进行教学实践。现将我的做法与体会总结一下: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
问题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让学生放松心情,驱走其学习的沉重感,负担感,使其在回忆花朵的轻松氛围中自然进入学习状态。随后播放轻松优美的音乐、展示百花盛开的画面,同时简介百合花,让学生伴随着“音画时尚”的美好意境走进课文。从学生的表情中,我看到了他们的眼光变得越来越柔和。
在接下来的授课中为让学生逐渐地走近百合。为加强学生对文章思想的感悟,我带领学生反复品读百合的三句话。在品读中,让学生感悟百合的坚定信念,品悟百合的奋斗精神,学习百合的品质。当近乎完美的百合花形象在学生的心中越来越清晰、伟大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地思考:“你们觉得这篇文章仅仅是在写百合花吗?透过百合花的形象,作者究竟要告诉我们些什么?”之后,通过作者林清玄的资料出示,让学生知道原来这株百合花写的是林清玄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只要坚守信念、不懈地努力就会获得成功。在这节课中,我觉得品析语言的意识和味道比较浓,而且进行了充分地预设,所以评价语较之以前有一定的提高。在鼓励性的语言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更加自信和快乐,对整堂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觉得在挖掘百合花的三句话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朗读的时间有点过长,对学生自主品悟这一块做得不是很好,基本是在读,没有深入文本去挖掘内涵,也没有很好地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整堂课显得有些冗长。
在这堂上,最大的亮点便是板书,我在授课过程中,把百合的坚定、执著、自信、努力、淡泊、谦虚按照盛开的百合花图样板书出来,然后画出一朵美丽的百合花,寓示着百合花是在这些品质下开放出来的。当然,这朵百合花之所以能开放,还是因为她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我要开花”。我把“我要开花”板书在百合花的茎上。这样,一朵在恶劣环境下、在野草蜂蝶的鄙夷下开放的百合花就在同学们的眼前呈现出来了。
通过这次“同课异构”活动,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语文的教学就是遗憾的艺术,我们只有从一次次的遗憾中进行一次次更深刻的思索,在思索中进行更清晰的定位,才能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而有力的步伐,才能实现作为教师的一种教学理想。
反思二: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教学反思
“我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在全班满含激情的齐读中,结束了《心田上的百合花开》的学习。学习完这一课,我相信这朵执着坚韧的百合花,已经开在每一位学生的心底。
这是台湾散文家林清玄写的一篇寓言体散文,塑造了一个充满灵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百合谷其实就是一个充满世事艰辛的大社会的缩影,野百合的遭遇,阐释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以花来证明”。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的地方。
成功之处:
1、体现了生本教育的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授课之前,我反复研读教材,查找资料,最终确定三个板块:倾听花开、品读花语和感悟花魂。在教学中,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与文本进行一次次亲密的接触,圈点批注他们喜欢的语句。小组同学之间积极讨论,合作探究,学生踊跃发言,并且感悟深刻,表达富有文彩,无不让教师感到意外。教师点拨深化学生的认识,在师生互动中,百合的形象逐渐丰满。
2、立足文本,与作者对话。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研读文本,通过品赏词句、感情朗读来感受百合的形象,品味作者富有哲理美的语言,走进百合花的心田。另一方面,又不只是孤立的研究教材,而是追溯其源。在“感悟花魂”的环节中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是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时,投影出示林清玄的自身经历,让学生了解林清玄是靠着自己的执着从一名年轻的记者,成功转型为个性鲜明的作者的,从而明白那朵洁白的百合早已开放在了作者林清玄的心田上。通过渗透榜样的力量促进学生崇高思想的培养,使学生得到品质的升华。
3、读出浓浓的语文味。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读”是贯穿始终的。“倾听花开”中让学生投入的倾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形象。“品读花语”时,让学生感受百合花的形象,在赏析句子的同时,我要求学生把语句流畅、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学生读完之后,教师给予及时的点评与指导,让学生不仅在朗读方面有所提升,同时为进一步理解,探究、赏析、批判乃至语感养成创造了条件。在整个课堂中通过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等读的形式,让学生深入文本,把握精髓。
不足之处:
1、教师驾驭课堂能力亟待提高。课前虽然进行了积极全面的准备,但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出乎于教学预期的情况,教师处理仓促。教学时间安排平均用力,本来应该出彩之处,学生表现平平,对百合的形象的理解只仅仅停留在执着、坚韧、自信、坚强上,缺少个性化的解读,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对学生的点拨却不知从何入手。由此,再一次反映了,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亟待提高,从而也充分证实了自己自身素质亟待完善、提高。
2、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有待提高。小组内分工不明确,在合作交流时,有的组只有两个同学在讨论,而其他同学则默默无闻,那学习任务的完成也可想而知。《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对于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的必要指导也是不可或缺的,这也是我以后应努力的方向。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有所进步,才能提升自己的专业成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今后的不断的求索中,力求少一些遗憾,多一些欣喜。
反思三: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教学反思
一株小小的百合,演绎出一段美丽而感人的故事,这就是台湾作家林清玄先生的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课文讲述了断崖上的一株百合,不畏艰辛、嘲笑、鄙夷,努力地开花、结籽,让整个山谷变成百合谷的故事。针对这样一篇优美的、励志性的文章,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我让学生读出自己知道的描写花的古诗,然后展示出宋代诗人陆游描写百合花的古诗:《北窗偶题》。随后播放展示百合花盛开的画面,让学生伴随着美好意境走进课文,这样学生就能放松心情,驱走学习的沉重感,负担感,在轻松氛围中自然进入学习状态。
回顾这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的地方:
(一)成功之处:
1、体现了先学后教的理念。整个课堂流程是: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汇报展示—拓展延伸—达标检测。自主学习环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与文本进行一次次亲密的接触,自学生字生词,选择他们喜欢的语句,为展示做充分准备。学生合作交流时,小组成员之间讨论热烈,并把本组讨论的要点分条析理。展示环节,学生踊跃发言,并且感悟深刻,表达富有文彩,无不让教师感到意外。确实展示是一个舞台,学生是最美的舞者,教师点拨深化学生的认识,在师生互动中,百合的形象逐渐丰满;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把百合花的品质和人联系起来,让学生受到教育。
2、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小组合作交流时分为两个层面:其一,小组内的交流;其二,全班内的交流。首先,由组长主持,小组的每个成员轮流发言,学生都很自信的阐述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同时本组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使得本组成员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然后,由一同学代表本组参与全班交流。
3、课堂充满了“语文”的味道。“语文”就是语言文字。语文课,要以语言文字为教与学的核心。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学习母语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理解、品味、欣赏、积累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并从中受到思想的启迪、情操的陶冶、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4、琅琅的读书声再现课堂。在赏析句子的同时,我要求学生把语句流畅、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学生读完之后,教师给予及时的点评与指导,让学生不仅是在朗读方面有所提升,同时为进一步理解,探究、赏析、批判乃至语感养成创造了条件。当今,新一轮课程改革,更注重关注学生的自我阅读,而这种重要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设计这堂课时,我的初衷就是要为学生营造这样一个课堂环境——民主、自由、开放的课堂,在具体实施时,学生的表现极为积极主动,学生内在思维和联想的潜质发挥得可以说是酣畅淋漓。
当然,有成功之处,但也有不足。作为教师,个人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面对行云流水般的课堂,教师应是智者,能从容地调控它。这一点,对教师各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从这堂课中,我深深体会到自己的不足,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新课改,才能真正上好课。
反思四: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教学反思
《心田上的百合花》是西师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28课,它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拟人化的哲理性散文,笔触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文中主要讲了在一个偏僻的山谷断崖边上,一株百合长在杂草丛中,它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