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校长的演讲教学反思
时间: 06-26
栏目:反思
反思一:陶校长的演讲教学反思
《陶校长的演讲》这篇课文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来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演讲稿言真意切,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本课中有些较难理解的词语,比如:“堡垒”、“造福”、“鞭策”等等,那么,该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呢?联系本册教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9)》中所提出的“随时使用工具书”的要求,我将词语理解布置到学生的预习中去。我先让学生先把自己所不理解的字词圈画下来,然后再自己解决:可以联系上下文推想,也可以查字典。上课时我再进行检查、评讲。在这个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既提高了理解词语的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还培养了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引导精读第一问,聆听第一问时,我问怎样才有健康的身体?学生很快就找到句子。我又问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些词是关键词?学生大多能找到自觉持久与科学合理,再读时基本能很好地处理表达语句。我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联系媒体谈谈,比如哪些不合理的生活和作息会导致什么?偏食,挑食,贪吃油炸及荤味这样的生活习惯产生了一个个小胖墩,不仅影响体形,也会给身体带来健康负担影响等等。在此基础上再读这句话时就不用老师再生硬地强调,学生自然地动情地激动地表达出来,真是读中见悟。
本文在结构上有个特点:陶行知“每天四问”中任何一问都是先提问题,然后解释为什么这么问,最后说明应该怎么做。这样层次明晰的表达方法值得学生学习借鉴,于是,在本文学习的过程中,我安排学生进行仿写。我给学生规定了内容:今天你读书了没有?翻阅学生的习作,我发现学生不仅将这样一种写作的方法模仿得惟妙惟肖,同时还把读书的理由以及该怎样读书阐述得淋漓尽致。其实,我们也可以多给学生几个选题让学生模仿,比如:今天你劳动了没有?等等;当然,学生模仿的还不仅限于这样一个方面,陶行知在阐述问题时候还用上了好多其他的方法,比如打比方的方法,等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模仿。学生在教师所预设的仿写步骤中既迁移运用了文本的写作方法,同时也为自己日后的创作积累了方法。
反思二:陶校长的演讲教学反思
《陶校长的演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中的一篇课文。本文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演讲稿言真意切,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
走进教室,我问学生:“同学们想不想成为优秀的学生?”学生们立刻回答道:“想!”我当即让学生们讨论:“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优秀的学生呢?”学生争相回答。有的说:“要认真刻苦。”有的说:“不懂的地方要问。”还有的说:“要好好学习各门课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说的都很好,那么下面让我们听听陶校长是怎么说的吧。”
我请学生阅读《陶校长的演讲》,让学生说说陶校长的演讲主要讲了什么。学生读书后很快回答:“讲了每天四问。”学生找到了“四问”,文章的段落也就很清晰了,学生很容易理清了课文的脉络。
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主要是让学生理解陶校长为什么要问这“四问”?怎样才能在这四个方面取得进步?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前准备和经验不足,我将“四问”这一整块拆零为一个个单一的问题去讲,使整个整体感知部分显得零乱,没有条理,自然也没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在随后的合作探究和角色表演两个环节里,我分别提出了“陶校长为什么要大家每天问这四个问题呢?这四个问题对我们学生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和“你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你哪一问作的比较好?”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加深对“每天四问”的理解。起来回答的学生都答的很不错,但由于我没有及时给予学生鼓励,使得教学气氛并不活跃。
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存在上述不足外,还有另外的不足。比如对教材的挖掘不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讲解的不够深入;此外,还有我的教态不够亲切,使用的语言不恰当,不符合儿童的语言要求,并且语调过于平缓,讲课的激情不足。
以上就是我对《陶教授的演讲》这一课的教学反思。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会努力学习,改正不足,争取在不久的将来能够象陶校长说的那样,取得“长足的进步”!
反思三:陶校长的演讲教学反思
《陶校长的演讲》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演讲稿言真意切,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
学生因为是初次学习演讲稿,所以有一种好奇和新鲜感,教学还算是比较顺利的。
第二段是本文的重点。“四问”结构相似,都是以“问的什么——为什么要问——希望怎么办”的形式出现的,教学时,我采用了“教”(导读“问身体”一段)——“扶”(导学“问学问”一段)——“放”(自学“问工作、问道德”两段)的方法,努力地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当然学生对于一些语句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一些鲜活实例,效果还不错。比如陶校长认为:“健康是生命之本。”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一篇课文《微笑着承受一切》,从而知道桑兰受伤之后,就无法参加比赛为国争光,就无法享受平常人可以享受的生活;再联系学校的黄老师,因为出了车祸,成为了一个植物人,再也无法站在三尺讲台上为学生讲课,无法看到我们这个美好的世界,无法享受天伦之乐……举这样的例子,学生不但容易理解课文,而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怎样才能使学生不辜负陶校长的殷切希望,让演讲的精神真正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去呢?我要求学生养成这样一种习惯——从今天开始,就这样“每天四问”,及时记载完成情况,当然提醒学生要实事求是,说真话。总之,要努力像陶校长所说的,学做“真人”。
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了一些不足,有的教学环节讲解的不够深入;整堂课出现了前松后紧的情况。
反思四:陶校长的演讲教学反思
《陶校长的演讲》这篇课文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来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演讲稿言真意切,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
本课中有不少难记的生字,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求他们想一些巧记的办法,结果学生开动脑筋,居然想出了不少,如:“否”字可以这样记——“说不”。仔细想来,的确,“口”不是用来说话的吗?而且“说不”不正是“否”的意思吗?再如,“德”字,学生说:“双人旁后面十四人一条心。”是的,这么多人能一条心,难道不是道德高尚的表现吗?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总之,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他们还真有办法,而且效果也还不错,在课堂检测时,这些难写的字居然很少有人错。
对于文中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语,比如:“堡垒”、“否则”、“鞭策”等等,该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呢?联系本册教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9)》中所提出的“随时使用工具书”的要求,我将词语理解布置到学生的预习中去,先让他们把自己不理解的词圈画下来,然后自己解决:可以联系上下文推想,也可以查字典、词典,然后进行汇报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提高了理解词语的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还培养了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在精读第一问时,我先引导学生给这一段分层,然后找出这一段中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联系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找到了这句话:因为健康是生命之本,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才有本钱去寻求幸福,实现崇高的理想。否则,一切都将是空的。在理解时,
《陶校长的演讲》这篇课文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来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演讲稿言真意切,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本课中有些较难理解的词语,比如:“堡垒”、“造福”、“鞭策”等等,那么,该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呢?联系本册教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9)》中所提出的“随时使用工具书”的要求,我将词语理解布置到学生的预习中去。我先让学生先把自己所不理解的字词圈画下来,然后再自己解决:可以联系上下文推想,也可以查字典。上课时我再进行检查、评讲。在这个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既提高了理解词语的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还培养了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引导精读第一问,聆听第一问时,我问怎样才有健康的身体?学生很快就找到句子。我又问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些词是关键词?学生大多能找到自觉持久与科学合理,再读时基本能很好地处理表达语句。我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联系媒体谈谈,比如哪些不合理的生活和作息会导致什么?偏食,挑食,贪吃油炸及荤味这样的生活习惯产生了一个个小胖墩,不仅影响体形,也会给身体带来健康负担影响等等。在此基础上再读这句话时就不用老师再生硬地强调,学生自然地动情地激动地表达出来,真是读中见悟。
本文在结构上有个特点:陶行知“每天四问”中任何一问都是先提问题,然后解释为什么这么问,最后说明应该怎么做。这样层次明晰的表达方法值得学生学习借鉴,于是,在本文学习的过程中,我安排学生进行仿写。我给学生规定了内容:今天你读书了没有?翻阅学生的习作,我发现学生不仅将这样一种写作的方法模仿得惟妙惟肖,同时还把读书的理由以及该怎样读书阐述得淋漓尽致。其实,我们也可以多给学生几个选题让学生模仿,比如:今天你劳动了没有?等等;当然,学生模仿的还不仅限于这样一个方面,陶行知在阐述问题时候还用上了好多其他的方法,比如打比方的方法,等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模仿。学生在教师所预设的仿写步骤中既迁移运用了文本的写作方法,同时也为自己日后的创作积累了方法。
反思二:陶校长的演讲教学反思
《陶校长的演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中的一篇课文。本文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演讲稿言真意切,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
走进教室,我问学生:“同学们想不想成为优秀的学生?”学生们立刻回答道:“想!”我当即让学生们讨论:“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优秀的学生呢?”学生争相回答。有的说:“要认真刻苦。”有的说:“不懂的地方要问。”还有的说:“要好好学习各门课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说的都很好,那么下面让我们听听陶校长是怎么说的吧。”
我请学生阅读《陶校长的演讲》,让学生说说陶校长的演讲主要讲了什么。学生读书后很快回答:“讲了每天四问。”学生找到了“四问”,文章的段落也就很清晰了,学生很容易理清了课文的脉络。
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主要是让学生理解陶校长为什么要问这“四问”?怎样才能在这四个方面取得进步?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前准备和经验不足,我将“四问”这一整块拆零为一个个单一的问题去讲,使整个整体感知部分显得零乱,没有条理,自然也没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在随后的合作探究和角色表演两个环节里,我分别提出了“陶校长为什么要大家每天问这四个问题呢?这四个问题对我们学生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和“你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你哪一问作的比较好?”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加深对“每天四问”的理解。起来回答的学生都答的很不错,但由于我没有及时给予学生鼓励,使得教学气氛并不活跃。
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存在上述不足外,还有另外的不足。比如对教材的挖掘不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讲解的不够深入;此外,还有我的教态不够亲切,使用的语言不恰当,不符合儿童的语言要求,并且语调过于平缓,讲课的激情不足。
以上就是我对《陶教授的演讲》这一课的教学反思。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会努力学习,改正不足,争取在不久的将来能够象陶校长说的那样,取得“长足的进步”!
反思三:陶校长的演讲教学反思
《陶校长的演讲》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演讲稿言真意切,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
学生因为是初次学习演讲稿,所以有一种好奇和新鲜感,教学还算是比较顺利的。
第二段是本文的重点。“四问”结构相似,都是以“问的什么——为什么要问——希望怎么办”的形式出现的,教学时,我采用了“教”(导读“问身体”一段)——“扶”(导学“问学问”一段)——“放”(自学“问工作、问道德”两段)的方法,努力地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当然学生对于一些语句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一些鲜活实例,效果还不错。比如陶校长认为:“健康是生命之本。”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一篇课文《微笑着承受一切》,从而知道桑兰受伤之后,就无法参加比赛为国争光,就无法享受平常人可以享受的生活;再联系学校的黄老师,因为出了车祸,成为了一个植物人,再也无法站在三尺讲台上为学生讲课,无法看到我们这个美好的世界,无法享受天伦之乐……举这样的例子,学生不但容易理解课文,而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怎样才能使学生不辜负陶校长的殷切希望,让演讲的精神真正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去呢?我要求学生养成这样一种习惯——从今天开始,就这样“每天四问”,及时记载完成情况,当然提醒学生要实事求是,说真话。总之,要努力像陶校长所说的,学做“真人”。
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了一些不足,有的教学环节讲解的不够深入;整堂课出现了前松后紧的情况。
反思四:陶校长的演讲教学反思
《陶校长的演讲》这篇课文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来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演讲稿言真意切,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
本课中有不少难记的生字,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求他们想一些巧记的办法,结果学生开动脑筋,居然想出了不少,如:“否”字可以这样记——“说不”。仔细想来,的确,“口”不是用来说话的吗?而且“说不”不正是“否”的意思吗?再如,“德”字,学生说:“双人旁后面十四人一条心。”是的,这么多人能一条心,难道不是道德高尚的表现吗?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总之,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他们还真有办法,而且效果也还不错,在课堂检测时,这些难写的字居然很少有人错。
对于文中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语,比如:“堡垒”、“否则”、“鞭策”等等,该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呢?联系本册教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9)》中所提出的“随时使用工具书”的要求,我将词语理解布置到学生的预习中去,先让他们把自己不理解的词圈画下来,然后自己解决:可以联系上下文推想,也可以查字典、词典,然后进行汇报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提高了理解词语的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还培养了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在精读第一问时,我先引导学生给这一段分层,然后找出这一段中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联系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找到了这句话:因为健康是生命之本,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才有本钱去寻求幸福,实现崇高的理想。否则,一切都将是空的。在理解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