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
时间: 06-24
栏目:反思
反思一: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有着写景文共同的特点,一是景观方位清楚,二是语言优美。但也有其特殊性,就是本文景物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如果在教学中只是关注用词用句,那就不能很好的表现主题,但是如果过于关注历史,写景文的特色就会丢失?如何协调好这样的关系呢?
一、思想上,明确了历史背景是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有了这样的历史背景,才会吸引这样多的游客。所以在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先调查学生去北京的人数,在统计去天安门的人数,提出疑问:为什么到北京来的游人都要去天安门广场呢?学生自然运用生活积累谈到了景色的同时,也涉及到历史。
二、教学时,扣住历史和自然的美使得景观更加动人的点。
在教学课文第四、五段时,通过课件,将开国大典的情景再现给学生,庄严而热闹的氛围,感染了学生,然后我不失时机引导到了天安门城楼的景色,也就是再回到第二段。再读这一段,提出疑问:这时的你对天安门城楼是不是有了特别的感受呢?学生水到渠成的谈到了,景美、历史意义更加吸引人。而后,通过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引申到升旗仪式,请学生介绍亲身参与的升旗仪式,和观看升旗仪式的画面,体会升旗仪式的庄严和美。同时突破课后“为什么说天安门广场是全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
反思:问题一:课堂上有些散课堂上我尊重了学生,但是有些忘却了自己的引导作用,在学生扮演导游介绍景点时,学生说得比较散,景点之间的跳跃很大,在介绍时,由于其他学生看画面去了,而忽视了“导游”的朗读。使得“导游”“游人”之间缺乏交流、共鸣。使整节课得结尾显得散乱无章。问题二:画面代替了学生思维想象
因为有着较好的课件,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了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是没有意识到有些地方我用画面代替了学生应有的思维。思维是学生对书面语言的再创造,此时,我将大量图片出示后,学生只是认识了,而丧失了想象。
问题三:激励语太多,显得虚
课堂上,我运用了较多的激励性语言,虽然琐碎的语言激发了学生兴趣,但是没有把握好课堂的节奏,没有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使得对学生评价浮在表面的同时,拖沓了课堂。
反思二: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天安门广场的雄伟壮观,学习本文按方位顺序介绍天安门广场,我设计了如下程序来教学第1-3自然段:
1、初读课文第1-3自然段,说说天安门广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再读课文第1-3自然段,说说文中向我们介绍天安门广场的哪些建筑物,这些建筑物的位置各在哪儿?请分别用“~~~”和“——”画出。
当学生分别汇报标画出“天安门、金水河、金水桥、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及它们的具体位置后,我让学生同桌借用文具构建天安门的模型图,让学生在圈、画、议、摆中理清广场建筑物的方位关系,同时完成课后练习4,最后我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模型按课文介绍的顺序介绍这些建筑物及特点。
3、让学生再读,抓住建筑物的特点,读出其雄伟壮观。
4、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天安门广场。
5、读写结合。
学习按照方位顺序方法“以教学楼为中心”介绍我们的校园。
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对天安门广场的各建筑物位置理清了,初步感受到各建筑物的特点,在小练笔中学生也懂得按照方位顺序介绍教学楼及周围景物的特点。
反思三: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
《天安门广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饱含赞扬之情的状物类文章。曾经教学时,我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诶天安门广场建筑的雄伟壮观,学习本文按方位顺序写天安门广场的方法。我设计了如下程序来教学1-3自然段。
1、初读课文1-3自然段,说说天安门广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再读1-3自然段,说说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天安门广场的哪些建筑,它们的位置分别在哪儿?分别用“----”和波浪线画出。
学生交流后,我相机引导它们完成课后练习4。
3、让学生再读,抓住建筑物的特点,读出其雄伟壮观。
4、读写结合,学习按照方位顺序介绍学校建筑。
上完后,我很不满意。学生似乎只是在上了一节地理课,对“雄伟壮观”并没有感觉,也同样无法体会文章遣词造句之妙,布局谋篇之美。
于是,我修改了程序,在第二个环节后,添加了一个内容。首先,我出示2-3自然段的三组词语。
(1)红墙黄瓦、蓝天白云、金光闪闪
(2)雕梁画栋、汉白玉、盘龙花纹
(3)横跨、挺拔、矗立、巍峨壮丽、遥遥相对
我让学生自由选择一列,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根据学生思考讨论情况,相机“奖励”欣赏相关图片。这样,学生也许能真正潜入文本,静心琢磨那色彩的磅礴大气,那建筑的精美绝伦,以及广场的宽广。当然,他们还会收获作者遣词用句的精妙。
之后,我再让学生带着思考与体会,带着体验与情感来朗读。
我想对自己说,别舍不得课堂时间,只有充分的阅读与必要的指导,才能真正让教材发挥语言训练与审美的效用。每一篇教材,每一个细节都值得反复体会思考。
反思四: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
翻阅学生的作文本,深感语文教学的不尽人意。其实我们的语文教材就是最好的“习作例文”。比如《天安门广场》一课二三自然段介绍广场四周的建筑物,表面看这两段文字很平淡,很枯燥,其实是非常准确、简练、规范,可谓字字珠玑、要言不烦。
课 堂上我请学生思考:这两段文字写得好不好?学生有的说“红墙黄瓦”、“雕梁画栋”等四字词语用得好——词简意丰,文采斐然。有的说“蓝天白云”映衬着“汉白玉华表”非常美丽
本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有着写景文共同的特点,一是景观方位清楚,二是语言优美。但也有其特殊性,就是本文景物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如果在教学中只是关注用词用句,那就不能很好的表现主题,但是如果过于关注历史,写景文的特色就会丢失?如何协调好这样的关系呢?
一、思想上,明确了历史背景是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有了这样的历史背景,才会吸引这样多的游客。所以在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先调查学生去北京的人数,在统计去天安门的人数,提出疑问:为什么到北京来的游人都要去天安门广场呢?学生自然运用生活积累谈到了景色的同时,也涉及到历史。
二、教学时,扣住历史和自然的美使得景观更加动人的点。
在教学课文第四、五段时,通过课件,将开国大典的情景再现给学生,庄严而热闹的氛围,感染了学生,然后我不失时机引导到了天安门城楼的景色,也就是再回到第二段。再读这一段,提出疑问:这时的你对天安门城楼是不是有了特别的感受呢?学生水到渠成的谈到了,景美、历史意义更加吸引人。而后,通过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引申到升旗仪式,请学生介绍亲身参与的升旗仪式,和观看升旗仪式的画面,体会升旗仪式的庄严和美。同时突破课后“为什么说天安门广场是全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
反思:问题一:课堂上有些散课堂上我尊重了学生,但是有些忘却了自己的引导作用,在学生扮演导游介绍景点时,学生说得比较散,景点之间的跳跃很大,在介绍时,由于其他学生看画面去了,而忽视了“导游”的朗读。使得“导游”“游人”之间缺乏交流、共鸣。使整节课得结尾显得散乱无章。问题二:画面代替了学生思维想象
因为有着较好的课件,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了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是没有意识到有些地方我用画面代替了学生应有的思维。思维是学生对书面语言的再创造,此时,我将大量图片出示后,学生只是认识了,而丧失了想象。
问题三:激励语太多,显得虚
课堂上,我运用了较多的激励性语言,虽然琐碎的语言激发了学生兴趣,但是没有把握好课堂的节奏,没有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使得对学生评价浮在表面的同时,拖沓了课堂。
反思二: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天安门广场的雄伟壮观,学习本文按方位顺序介绍天安门广场,我设计了如下程序来教学第1-3自然段:
1、初读课文第1-3自然段,说说天安门广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再读课文第1-3自然段,说说文中向我们介绍天安门广场的哪些建筑物,这些建筑物的位置各在哪儿?请分别用“~~~”和“——”画出。
当学生分别汇报标画出“天安门、金水河、金水桥、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及它们的具体位置后,我让学生同桌借用文具构建天安门的模型图,让学生在圈、画、议、摆中理清广场建筑物的方位关系,同时完成课后练习4,最后我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模型按课文介绍的顺序介绍这些建筑物及特点。
3、让学生再读,抓住建筑物的特点,读出其雄伟壮观。
4、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天安门广场。
5、读写结合。
学习按照方位顺序方法“以教学楼为中心”介绍我们的校园。
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对天安门广场的各建筑物位置理清了,初步感受到各建筑物的特点,在小练笔中学生也懂得按照方位顺序介绍教学楼及周围景物的特点。
反思三: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
《天安门广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饱含赞扬之情的状物类文章。曾经教学时,我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诶天安门广场建筑的雄伟壮观,学习本文按方位顺序写天安门广场的方法。我设计了如下程序来教学1-3自然段。
1、初读课文1-3自然段,说说天安门广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再读1-3自然段,说说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天安门广场的哪些建筑,它们的位置分别在哪儿?分别用“----”和波浪线画出。
学生交流后,我相机引导它们完成课后练习4。
3、让学生再读,抓住建筑物的特点,读出其雄伟壮观。
4、读写结合,学习按照方位顺序介绍学校建筑。
上完后,我很不满意。学生似乎只是在上了一节地理课,对“雄伟壮观”并没有感觉,也同样无法体会文章遣词造句之妙,布局谋篇之美。
于是,我修改了程序,在第二个环节后,添加了一个内容。首先,我出示2-3自然段的三组词语。
(1)红墙黄瓦、蓝天白云、金光闪闪
(2)雕梁画栋、汉白玉、盘龙花纹
(3)横跨、挺拔、矗立、巍峨壮丽、遥遥相对
我让学生自由选择一列,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根据学生思考讨论情况,相机“奖励”欣赏相关图片。这样,学生也许能真正潜入文本,静心琢磨那色彩的磅礴大气,那建筑的精美绝伦,以及广场的宽广。当然,他们还会收获作者遣词用句的精妙。
之后,我再让学生带着思考与体会,带着体验与情感来朗读。
我想对自己说,别舍不得课堂时间,只有充分的阅读与必要的指导,才能真正让教材发挥语言训练与审美的效用。每一篇教材,每一个细节都值得反复体会思考。
反思四: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
翻阅学生的作文本,深感语文教学的不尽人意。其实我们的语文教材就是最好的“习作例文”。比如《天安门广场》一课二三自然段介绍广场四周的建筑物,表面看这两段文字很平淡,很枯燥,其实是非常准确、简练、规范,可谓字字珠玑、要言不烦。
课 堂上我请学生思考:这两段文字写得好不好?学生有的说“红墙黄瓦”、“雕梁画栋”等四字词语用得好——词简意丰,文采斐然。有的说“蓝天白云”映衬着“汉白玉华表”非常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