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风雪路教学反思
时间: 06-23
栏目:反思
反思一:深山风雪路教学反思
《深山风雪路》是小学语文京版教材第十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从题目来看,这似乎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实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在一个大雪天,“我”和乡邮递员老吕在山间小路上巧遇。通过一路谈话,“我”了解到老吕参加过抗美援朝,在朝鲜战场上负过伤;了解到他在深山老峪默默无闻地送了25年信,虽然年纪大了,仍然热爱自己的工作。表现了老吕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精神。
这篇课文相对较长,因此,采用“长文短讲”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中抓住主人公老吕和“我”的两次对话,以及“我”的心理活动,深入品读,感受老吕的品质。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上勾下连”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
一、抓住线索、统领全文
文章以老吕“清晰的脚印”为线索,“清晰的脚印”在文中反复出现,使文章思路清晰,整体感强,突出了人物的品质。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以一个大问题统领全文:文章几次描写“清晰的脚印”,望着这一串串清晰的脚印,作者为什么说它默默无闻而又放着光彩?这样一个问题,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饶有兴趣地深入阅读全文,找到文章先后三次描写了老吕“清晰的脚印”,而每一次的脚印都有其具体的作用。学生在深入阅读、体会不同含义的基础上感受人物的品质。
二、借助比较阅读,品味语言、深入理解
这节课呈现了的四次比较阅读,比较阅读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辅助学生理解句子背后的含义。如,“脖子?噢!炮弹皮碰的。”老吕平静地说。(“脖子!噢!炮弹皮碰的!”老吕骄傲地说。)从语气和神态上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导学生抓住“问号、碰、平静”感受老吕不炫耀功绩。像这样抓标点比较,抓重点词比较,有效地激励了学生探究、学习语言表达,拓展了思维的深度,为习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读和写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再比如,“换工作”与“谈伤疤”对比,使学生感受到老吕对待工作是那样的满腔热情,而对待功绩却一点也不骄傲,提升了对人物的认识。
三、创设情景,激情导读
教学中,抓住相应的数字体会老吕工作时间长,走的路程远,“他告诉我,走这条邮路送信,已经25年了。我心里默默地算了一下,从乡邮政所到冷峰口,一天来回50多里,25年,30多万里路,绕地球约四周。” 教学中,我努力使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深山风雪路的险峻荒凉、气候的恶劣,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为体会老吕的品质做好铺垫。而此时,学生感受并不深,于是,教师适时地引读:
就是这样一条十里八里见不到一个村庄的山间小路,老吕一走就是——
就是这样一条崎岖险峻的山间小路,老吕一走就是——
无论是大雪纷飞,还是大雨滂沱,老吕一走就是——
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
四、与同题材文章的比较中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每篇课文都是一篇很好的习作范文。《深山风雪路》与《在炮兵阵地上》同样是以写人为主的文章,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两篇文章在刻画人物方面的异同点,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刻画人物的不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如,《在炮兵阵地上》刻画人物的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深山风雪路》:抓住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从选材角度来看,《在炮兵阵地上》:通过一件具体事例;《深山风雪路》:通过写两个不熟悉人的对话。布局谋篇方面,《在炮兵阵地上》:采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式结构全篇的;《深山风雪路》:以“清晰的脚印”为线索统领全篇的。
通过以上针对两篇课文在刻画人物的对比中,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刻画人物的方法较多,在写作中要清楚地知道自己运用怎样的方法来刻画主要人物,从而使人物的主要特点或是精神品质得以展现。从这一点来看,使学生掌握文章的写法,体现了与教学的工具性。
通过以上几点在教学中的运用,应该说学生在课堂中有所提升。但是也感觉是老师引着学生走,学生被动地跟着老师学;再有,让学生带着理解读课文,读出老吕对工作无比热爱之情,就感觉学生的感情没有表达出来,说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没有到位。
因此,一堂课虽然结束了,但是对于这一课的教学研究仍没有结束,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更大的提升。
反思二:深山风雪路教学反思
《深山风雪路》是京版语文教材第十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乍看题目,文章似是写景,而实则写人。全文记叙了一位普通的乡邮递员老吕,二十五年如一日,在崇山峻岭的山间小路上,顶风冒雪,默默无闻地为人民送信的事迹。
这次的教学设计比以往教学设计多了一些新的尝试:
一、在课文的重点段落增加了预设,为更好地顺学而导
《深山风雪路》这篇课文相对较长,对于高年级来说,采用“长文短讲”的方法比较合适,所以本节课抓住主人公老吕和“我”的两段对话,深入理解老吕的语言,体会老吕的品质,与此同时,利用“上勾下连”的方法,辅助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因此,教学设计中的预设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例如,在理解“那……怎么行!”老吕一急,说话也有点结巴了,“这两年虽说来了些新人,可还是不够用,我要是不跑,不是还得占人吗?再说我也走惯了这条路!”预设中,学生可能会在:1、那……怎么行。2、再说我也走惯了这条路。这两处谈理解。因此在这两处安排了“比较阅读”,和“老吕为什么说走惯了这条路?”这样的问题,顺学而导。学生的能力应该在课堂中,通过老师的适时引导,从而有一定的提升。
二、设计中加入了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是我很少涉及的方法,通过这节课呈现的两次比较阅读,我感受到比较阅读这种教学方式的确可以辅助学生理解句子背后的含义。例如,“脖子?噢!炮弹皮碰的。”老吕平静地说。(“脖子!噢!炮弹皮碰的!”老吕自豪地说。)从语气和神态上,是鲜明的对比,老吕那种平静的心情,对曾经的辉煌看的很淡的情绪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
在课堂中,学生抓住了“平静”说:“感觉老吕在朝鲜战场上打过仗不算什么的”,另一生补充说:“看出老吕对自己的过去看得很淡。”但一直说不到对这份工作的“默默无闻”,在这个环节上,我不知道如何引导。我还感到,其他学生对这两位同学所说内容,没有引起共鸣,怎样才能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上,产生共鸣呢?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做呢?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需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寻找答案。
三、设计中增加了教师的引读和导语
教师引读也是我从前上课很少用的形式,大多时候师生互动,我只采用师读旁白,生读对话内容的形式,亦或师读前半段,生读后边段的形式。这节课采用引读的形式,第一次在体会“老吕走惯了是怎样的一条山路”时,教师三次引读,学生读同一个内容,但却带着三次逐渐深层次的理解而读,达到了不同的效果。
今后自己要不断地从每一节课中做一些尝试,力争让学生带着“真问题”,品出“真滋味”,学到“真方法”,喜爱“真语文”!
反思三:深山风雪路教学反思
《深山风雪路》一课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课文记叙了邮递员老吕在古长城旁的荒凉险峻的山间小路上二十五年如一日,默默无闻为人民送信的事。歌颂了老吕对工作认真,不记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的精神。我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悟老吕的言行和“我”的心理活动,体会老吕的精神品质。课后,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1、创设情景,激情导读
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去体会感悟老吕不记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对老吕产生敬佩之情。
开始,我努力创设一种直观情景,让学生在观察图片、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深山风雪路的险峻荒凉、气候的恶劣,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体会老吕的品质做好铺垫。学生在读“从乡邮政所到冷风口,一天来回(五十里),(二十五年),(三十多万里)路,足足绕(地球四周半)!”这段文字时感受不够深入,于是我用填空的形式写出这些数字反复读真切体会到老吕默默无闻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3、品味语言,深入理解
文中有一处描写很精彩:当“我”发现老吕的脖子上有一道深深的伤疤时,问他:“您的脖子?”“脖子?噢!炮弹皮碰的。”老吕平静地回答。”学生读到这里能够理解到老吕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在战场上受过致命的伤,现在仍然工作在这条风雪路上,但是他丝毫不炫耀,一心想着人民,想着工作,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境界则没有感受到。所以我出示另一段话,改变了标点符号,并去掉平静地,让学生对比,让学生体会到标点符号的内涵和平静地在句子中的作用。这句中的标点用得非常精妙,一问、一叹、一句,就精炼传神地反映出人物的内心境界,如把标点改换一下,就完全是另回事了。像这样抓标点比较,抓重点词比较,有效地激励了学生求异求新的思维,拓展了思维的深度,并且为习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读和写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3、自读交流,加深理解
孩子们围绕“老吕是怎样的一个人?”此问题读文,进行默读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解决问题,学生充分感悟语言文字,更好地体会文中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从而感悟老吕的精神,对老吕产生敬佩之情。
4、抓住重点,体会人物品质
抓住“清晰的脚印”引导学生找出在课文的什么位置,对比读体会三处的不同意义,从而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品质。
反思四:深山风雪路教学反思
《深山风雪路》一课是一篇展现人物品质的文章的文章,课文记叙了在一个大雪天,“我”和邮递员老吕在古长城旁的荒凉险峻的山间小路上相遇,通过一路长谈,“我”了解到老吕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并负过伤;了解到他在深山老峪默默无闻为人民送信的事。歌颂了老吕对工作认真,不记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的精神。其教学的重点是感悟老吕的言行和我的心理活动,体会老吕的精神品质。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去体会感悟老吕不记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对老吕产生敬佩之情。
课始,努力创设一种直观情景,让学生在图、文并茂的情景中多感官地感受深山风雪路的险峻荒凉、气候的恶劣,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体会老吕的品质做好铺垫。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我让学生抓住老吕的言行和我的心理活动充分的读画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讨论。并把自己当成老吕,当成作者,去体会,去感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文中人物,能更好地体会文中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从而感悟老吕的精神,对老吕产生敬佩之情。
课中,我安排了学生小练笔。设计了一段现场采访,周老师的激情谈话,给了孩子们更深的感悟。这些情境的创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深山风雪路》是小学语文京版教材第十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从题目来看,这似乎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实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在一个大雪天,“我”和乡邮递员老吕在山间小路上巧遇。通过一路谈话,“我”了解到老吕参加过抗美援朝,在朝鲜战场上负过伤;了解到他在深山老峪默默无闻地送了25年信,虽然年纪大了,仍然热爱自己的工作。表现了老吕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精神。
这篇课文相对较长,因此,采用“长文短讲”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中抓住主人公老吕和“我”的两次对话,以及“我”的心理活动,深入品读,感受老吕的品质。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上勾下连”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
一、抓住线索、统领全文
文章以老吕“清晰的脚印”为线索,“清晰的脚印”在文中反复出现,使文章思路清晰,整体感强,突出了人物的品质。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以一个大问题统领全文:文章几次描写“清晰的脚印”,望着这一串串清晰的脚印,作者为什么说它默默无闻而又放着光彩?这样一个问题,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饶有兴趣地深入阅读全文,找到文章先后三次描写了老吕“清晰的脚印”,而每一次的脚印都有其具体的作用。学生在深入阅读、体会不同含义的基础上感受人物的品质。
二、借助比较阅读,品味语言、深入理解
这节课呈现了的四次比较阅读,比较阅读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辅助学生理解句子背后的含义。如,“脖子?噢!炮弹皮碰的。”老吕平静地说。(“脖子!噢!炮弹皮碰的!”老吕骄傲地说。)从语气和神态上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导学生抓住“问号、碰、平静”感受老吕不炫耀功绩。像这样抓标点比较,抓重点词比较,有效地激励了学生探究、学习语言表达,拓展了思维的深度,为习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读和写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再比如,“换工作”与“谈伤疤”对比,使学生感受到老吕对待工作是那样的满腔热情,而对待功绩却一点也不骄傲,提升了对人物的认识。
三、创设情景,激情导读
教学中,抓住相应的数字体会老吕工作时间长,走的路程远,“他告诉我,走这条邮路送信,已经25年了。我心里默默地算了一下,从乡邮政所到冷峰口,一天来回50多里,25年,30多万里路,绕地球约四周。” 教学中,我努力使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深山风雪路的险峻荒凉、气候的恶劣,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为体会老吕的品质做好铺垫。而此时,学生感受并不深,于是,教师适时地引读:
就是这样一条十里八里见不到一个村庄的山间小路,老吕一走就是——
就是这样一条崎岖险峻的山间小路,老吕一走就是——
无论是大雪纷飞,还是大雨滂沱,老吕一走就是——
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
四、与同题材文章的比较中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每篇课文都是一篇很好的习作范文。《深山风雪路》与《在炮兵阵地上》同样是以写人为主的文章,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两篇文章在刻画人物方面的异同点,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刻画人物的不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如,《在炮兵阵地上》刻画人物的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深山风雪路》:抓住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从选材角度来看,《在炮兵阵地上》:通过一件具体事例;《深山风雪路》:通过写两个不熟悉人的对话。布局谋篇方面,《在炮兵阵地上》:采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式结构全篇的;《深山风雪路》:以“清晰的脚印”为线索统领全篇的。
通过以上针对两篇课文在刻画人物的对比中,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刻画人物的方法较多,在写作中要清楚地知道自己运用怎样的方法来刻画主要人物,从而使人物的主要特点或是精神品质得以展现。从这一点来看,使学生掌握文章的写法,体现了与教学的工具性。
通过以上几点在教学中的运用,应该说学生在课堂中有所提升。但是也感觉是老师引着学生走,学生被动地跟着老师学;再有,让学生带着理解读课文,读出老吕对工作无比热爱之情,就感觉学生的感情没有表达出来,说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没有到位。
因此,一堂课虽然结束了,但是对于这一课的教学研究仍没有结束,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更大的提升。
反思二:深山风雪路教学反思
《深山风雪路》是京版语文教材第十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乍看题目,文章似是写景,而实则写人。全文记叙了一位普通的乡邮递员老吕,二十五年如一日,在崇山峻岭的山间小路上,顶风冒雪,默默无闻地为人民送信的事迹。
这次的教学设计比以往教学设计多了一些新的尝试:
一、在课文的重点段落增加了预设,为更好地顺学而导
《深山风雪路》这篇课文相对较长,对于高年级来说,采用“长文短讲”的方法比较合适,所以本节课抓住主人公老吕和“我”的两段对话,深入理解老吕的语言,体会老吕的品质,与此同时,利用“上勾下连”的方法,辅助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因此,教学设计中的预设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例如,在理解“那……怎么行!”老吕一急,说话也有点结巴了,“这两年虽说来了些新人,可还是不够用,我要是不跑,不是还得占人吗?再说我也走惯了这条路!”预设中,学生可能会在:1、那……怎么行。2、再说我也走惯了这条路。这两处谈理解。因此在这两处安排了“比较阅读”,和“老吕为什么说走惯了这条路?”这样的问题,顺学而导。学生的能力应该在课堂中,通过老师的适时引导,从而有一定的提升。
二、设计中加入了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是我很少涉及的方法,通过这节课呈现的两次比较阅读,我感受到比较阅读这种教学方式的确可以辅助学生理解句子背后的含义。例如,“脖子?噢!炮弹皮碰的。”老吕平静地说。(“脖子!噢!炮弹皮碰的!”老吕自豪地说。)从语气和神态上,是鲜明的对比,老吕那种平静的心情,对曾经的辉煌看的很淡的情绪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
在课堂中,学生抓住了“平静”说:“感觉老吕在朝鲜战场上打过仗不算什么的”,另一生补充说:“看出老吕对自己的过去看得很淡。”但一直说不到对这份工作的“默默无闻”,在这个环节上,我不知道如何引导。我还感到,其他学生对这两位同学所说内容,没有引起共鸣,怎样才能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上,产生共鸣呢?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做呢?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需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寻找答案。
三、设计中增加了教师的引读和导语
教师引读也是我从前上课很少用的形式,大多时候师生互动,我只采用师读旁白,生读对话内容的形式,亦或师读前半段,生读后边段的形式。这节课采用引读的形式,第一次在体会“老吕走惯了是怎样的一条山路”时,教师三次引读,学生读同一个内容,但却带着三次逐渐深层次的理解而读,达到了不同的效果。
今后自己要不断地从每一节课中做一些尝试,力争让学生带着“真问题”,品出“真滋味”,学到“真方法”,喜爱“真语文”!
反思三:深山风雪路教学反思
《深山风雪路》一课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课文记叙了邮递员老吕在古长城旁的荒凉险峻的山间小路上二十五年如一日,默默无闻为人民送信的事。歌颂了老吕对工作认真,不记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的精神。我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悟老吕的言行和“我”的心理活动,体会老吕的精神品质。课后,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1、创设情景,激情导读
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去体会感悟老吕不记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对老吕产生敬佩之情。
开始,我努力创设一种直观情景,让学生在观察图片、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深山风雪路的险峻荒凉、气候的恶劣,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体会老吕的品质做好铺垫。学生在读“从乡邮政所到冷风口,一天来回(五十里),(二十五年),(三十多万里)路,足足绕(地球四周半)!”这段文字时感受不够深入,于是我用填空的形式写出这些数字反复读真切体会到老吕默默无闻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3、品味语言,深入理解
文中有一处描写很精彩:当“我”发现老吕的脖子上有一道深深的伤疤时,问他:“您的脖子?”“脖子?噢!炮弹皮碰的。”老吕平静地回答。”学生读到这里能够理解到老吕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在战场上受过致命的伤,现在仍然工作在这条风雪路上,但是他丝毫不炫耀,一心想着人民,想着工作,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境界则没有感受到。所以我出示另一段话,改变了标点符号,并去掉平静地,让学生对比,让学生体会到标点符号的内涵和平静地在句子中的作用。这句中的标点用得非常精妙,一问、一叹、一句,就精炼传神地反映出人物的内心境界,如把标点改换一下,就完全是另回事了。像这样抓标点比较,抓重点词比较,有效地激励了学生求异求新的思维,拓展了思维的深度,并且为习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读和写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3、自读交流,加深理解
孩子们围绕“老吕是怎样的一个人?”此问题读文,进行默读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解决问题,学生充分感悟语言文字,更好地体会文中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从而感悟老吕的精神,对老吕产生敬佩之情。
4、抓住重点,体会人物品质
抓住“清晰的脚印”引导学生找出在课文的什么位置,对比读体会三处的不同意义,从而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品质。
反思四:深山风雪路教学反思
《深山风雪路》一课是一篇展现人物品质的文章的文章,课文记叙了在一个大雪天,“我”和邮递员老吕在古长城旁的荒凉险峻的山间小路上相遇,通过一路长谈,“我”了解到老吕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并负过伤;了解到他在深山老峪默默无闻为人民送信的事。歌颂了老吕对工作认真,不记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的精神。其教学的重点是感悟老吕的言行和我的心理活动,体会老吕的精神品质。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去体会感悟老吕不记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对老吕产生敬佩之情。
课始,努力创设一种直观情景,让学生在图、文并茂的情景中多感官地感受深山风雪路的险峻荒凉、气候的恶劣,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体会老吕的品质做好铺垫。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我让学生抓住老吕的言行和我的心理活动充分的读画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讨论。并把自己当成老吕,当成作者,去体会,去感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文中人物,能更好地体会文中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从而感悟老吕的精神,对老吕产生敬佩之情。
课中,我安排了学生小练笔。设计了一段现场采访,周老师的激情谈话,给了孩子们更深的感悟。这些情境的创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