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人类的“老师”教学反思(2)

时间: 06-21 栏目:反思
具体说明了人类以生物为师,向自然界中学习的收获。课题中的“老师”是有双引号的,这个引号是 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读完课文,他们就能够明白,抓住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但我个人认为,这只是对这篇文章“老 师”的理解,我们最好别忘记“老师”的本意,因为本意也是重要的。所以在揭示课题后我首先告诉学生什么是老师,“老师”的职能就是教育启发学生努力学习, 人类的“老师”给予我们的同样是启发,但这种启发不是告诉,而是人类在遇到问题之后的进一步研究,这位“老师”把好东西早就放在那里,但因为人们没有重视 它,所以发现不到,当遇到困难后,才想起来,这是教训给予人的再创造。当然这也是人类一步步走向科学、文明的必走的路。因为本课的内容生动有趣,在导入新 课后我放手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让学生从整体去感知课文的内容,同时对老师有更深一步的认识,我们这样认识,就可以在教学之中引导学生理解这一切。所以“老 师”一词应该让学生明白。

因为本文是一篇科技小品文,知识性和趣味性强,文章结构简明,便于学生自读自悟,所以应培养孩子的观察、发现、 探索的精神,。在“讨论探究”这一环节设计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段落朗读体味,交流。在学生都交流了自己对课 文的理解以后我再让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人类的“老师”的资料时,激发了学生极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当然,交流资料并不是此次探究的最终目的,目 的是通过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扩大孩子们的知识量,从而达到升华情感的目的。第二个层面的探究设计的问题是:你觉得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怎样做才能发现更 多的人类的“老师”来为人类造福呢?以此讨论使课堂联系实际,激发孩子观察、发现、探索的精神。在交流探究的过程中我适当的点拨,鼓舞学生大胆想象,敢于 质疑,同时引导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有部分学生提出了关于“鸟类研究”“昆虫研究”等等的问题,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大自然的奥秘, 培养了兴趣。


反思五:人类的“老师”教学反思

《人类的“老师”》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向动物学习的几个例子。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激起探索自然的强烈愿望。

课文的三、四、五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所在。写得比较具体实在,内容较多。因为三段结构大体相似,但第三自然段相对比较难一些,所以我把精力放在第三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学生理解、悟透、练实了,用同样的方法理解四、五段就容易了。蜻蜒点水,平均用力,学生的收获有限,毕竟这是科普说明文,需要理解的相对多一 些。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1、人类从什么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有什么缺点吗?2、人类又 从谁的身上得到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3、从哪些昆虫身上得到启示,制造了性能优良的新式飞机?学生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了思维,很快就画出了答案。这三个问 题也一步一步地提示了飞机由发明到改进到创新的过程。学生很容易就明白,噢,原来是这样的。我感觉学生学得还顺利。由于第三自然段已经激发了学生的极大兴 趣。四、五段的学习轻松了。

在五段的学习中,我准备了两个鸡蛋,请学生来捏,都没有捏碎,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气氛热烈。师生的配合非常好。达到了课前预设的目标。

不足之处就是:1、教师的导语不够干脆,有时有点绕弯。2、对课堂资源没有有效地利用,教学机智有所欠缺。3、还是放不开,有时害怕学生不懂,把说过的又强调了一遍。这样课堂显得比较施拉。

值得一提的是:鸡蛋并不是捏不破的,关键是看怎么捏?学生在家实验时有几个就捏破了鸡蛋。哪为什么书上会说:无论怎么用力都捏不破了?去年,教这一课时,我 也没有弄明白,而且我自己也的确捏碎过一个。今年,再研究教材,我发现书上写的是“一个人握住鸡蛋”。如果把鸡蛋握在手心捏,真的捏不碎;如果用手指去 捏,鸡蛋就很容易破了。今天,上来演示的学生,我都亲自指导了捏法,当然也没有捏破鸡蛋。

通过今天的教学,让我对这类的科普文有了一定的认识,希望下次努力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