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重力力的示意图教学反思

时间: 06-19 栏目:反思
反思一:重力力的示意图教学反思

一、抓住新课程理念,发挥学生主导地位

重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早已熟悉,却又好像最不熟悉。本节课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抓住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现象,让他们用眼观察,用脑思考,动手验证,发现问题并将它们一一解决。其中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实验我采取了两人一组的分组实验,给学生充分探究、讨论和表达的机会。发挥了他们的主导地位。

二、教具准备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激情,重视细节,提升教学境界

本节课的精彩之处在于教具准备,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在学习重力的方向时,有一个重要的生活应用——重锤线。真正见到过的学生并不多,所以课前我拜托门卫老师按照我的要求制作做了模型,结合实物,学生积极思考便轻松掌握了原理。同时分组实验中,我在课前准备了实验记录卡,每组一张,学生写好姓名,实验结束后回收并进行评价,这样做不仅能引起学生对实验的重视,也能提升教学境界。

本节课虽然是精心准备的,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更可况作为新人的我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下面我针对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加以整理。

一、教师语言魅力有待提升

物理是一门严谨的学科,物理语言的规范性是一名物理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本节课在创设情景问题的描述中缺少规范性语言,虽然例子是生活中的,但是在描述时应抓住物理特点。还有我的语速过快, 影响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效率。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快慢适中的语速,抑扬顿挫的语调,板眼分明的节奏,提升自身的语言魅力,进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二、部分难点未得到解决

在学习重力的作用点——重心时,学生对如何找到物体的重心,重心是否一定在物体上等问题,不容易理解,本节课此问题也处理的不到位,使部分学生产生疑问。今后在设计上应结合实物操作,做好演示。使学生理解足球三角板等物体的的重心不在物体上而是在空心部分的中心。

三、课堂设计不够开放

老师不要把一节课设计的太缜密,不然学生没有生成的空间,本节课在猜想影响重力大小因素时,没有发挥学生创新意识,所有的一切,学生完全是按着老师预设好的问题进行,没有自己发现问题也就没有问题可以解决,得到的只是解决物体质量与重力的关系的任务,缺少了教学的开放性和自主探究的空间。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以改进,备课时多备学生部分。

下课铃响起的那一刻我感到很轻松,但静心沉思后,发现自己在很多问题上仍存在不足,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改进。在教师生涯的路上我才刚刚起步,未来的路还很长,我要坚定目标不断努力,争取缩短成长周期,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物理教师。


反思二:重力力的示意图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成功之处

(1)教学重点突出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实验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在这个环节中,书上只要求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而我考虑到学生会对“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提出各种不同的猜想,这时就应该教会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而去除一些不合理的猜想,最后提出由于条件的限制,本节课只对“质量、形状和体积”这三个可能对重力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分组探究。为了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自主探究的能力,所以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方案的设计、器材的选取、实验步骤的制定以及实验数据的记录方式等全部由学生自行讨论决定,教师只起组织引导的作用。通过第一个环节的探究,学生总结得出“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与它的形状、体积等无关”的结论。
    
进一步探究“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仍然采取上述的探究思想,通过自主合作实验探究,表格归纳总结出“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的结论。在由此结论推导出重力与质量关系式的过程中,采取了引导学生利用得到的“重力/质量的比值为10N/kg”的结论和科学家定义g=9.8N/kg,得出关系式G/m=g,再将公式变形为G=mg的方法,这样可能更为直接,易于学生接受。同时,通过建立重力与质量的图像关系,进一步理解“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的结论.通过读一读的形式,让学生了解重力与地理位置的关系,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难点有效突破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如何来突破 “竖直向下”这个教学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自制的教具,用一个水槽装入一些水,把重垂线吊入水中,再用一把直角三角板配合使用,直观显示重力的方向与水平面垂直,称之为竖直向下,若倾斜水槽底部,发现还是与水平面垂直,但与倾斜的底面不垂直。通过这个演示实验,学生就能理解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而不是垂直向下,从而有效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这也是本节课的创新亮点之一。

(3)教学设计思路清晰,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本节课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体思想应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和学习,所以,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在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体现出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的探究实验来得出物体的重力和物体的质量的关系;同时要体现新教材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物理知识的学习。

二、本节课不足之处

由于实验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占用了比较多的时间,以至于力的示意图这部分知识巩固不够充分,只能下一节课继续加深,并把重力势能也留在下一节课,同时G=mg公式还可拓展。


反思三:重力力的示意图教学反思

本周我在组内上了一节汇报课,课题是《重力 力的示意图》。本节课内容教参安排两课时,我上课的主内容要是第一课时《重力》。对于本堂课的授课情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思:

一、成功之处:设计理念新颖,教学重点突出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实验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在这个环节中,书上只要求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而我考虑到学生会对“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提出各种不同的猜想,这时就应该教会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而去除一些不合理的猜想,最后提出由于条件的限制,本节课只对“质量、位置”这两个可能对重力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分组探究。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所以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方案的设计、器材的选取、实验步骤的制定以及列表格记录实验数据等全部由学生自行讨论决定,教师只起组织引导的作用。我通过采取四人一组的分组实验, 进一步探究“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通过自主合作实验探究,表格归纳总结出“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的结论。在由此结论推导出重力与质量关系式的过程中,采取了引导学生利用得到的“重力/质量的比值为10N/kg”的结论和科学家定义g=9.8N/kg,得出关系式G/m=g,再将公式变形为G=mg的方法,这样可能更为直接,易于学生接受。同时,通过建立重力与质量的图像关系,进一步理解“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的结论.通过读一读的形式,让学生了解重力与地理位置的关系,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不足之处:

(1) 教师语言魅力有待提升

物理是一门严谨的学科,物理语言的规范性是一名物理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本节课在创设情景问题的描述中缺少规范性语言,虽然例子是生活中的,但是在描述时应抓住物理特点。还有我的语言平铺直叙,缺少抑扬顿挫的语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提升自身的语言魅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2)部分难点未得到解决

在学习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作图时,学生对于坐标中没有(0,0),而为何在图像中需要作出这个点,需要联系数学中的正比例函数分析,这一点我讲的不够详细,没有讲解透彻。另外,关于g随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的问题,如果把月球引力是地球引力的六分之一教授给学生,效果就会更好。

(3)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整堂课显得前紧后松,引入时主要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感受地球吸引力的存在,从而引入重力,我在讲解的时候花费的时间偏多,用了3分钟的时间。在实验之前,学生猜想的时间偏长,猜想的因素偏多,这一点我在备课的时候没有充分的备好学生,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以改进,备课时多备学生部分。

下课铃响起的那一刻我感到很轻松,但静心沉思后,发现自己在很多问题上仍存在不足,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改进。在教师生涯的路上我才刚刚起步,未来的路还很长,我要坚定目标不断努力,争取缩短成长周期,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物理教师。
为你推荐